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

用户156890353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董卓西凉军只有5万人马的资料从哪里来。看了史料:

1、何进调董卓进入洛阳时,董卓只带3000步兵和骑兵

“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

2、董卓和皇甫嵩平定凉州之乱时两军合计是4万人:

“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3、题主所说的奈何不得,应该是指讨伐董卓之战。这个时候董卓的兵力应该有:

A、平定凉州的3万(包含董卓进入洛阳时的3000步骑).。平定凉州之乱后,皇甫嵩兵力有3万,当时董卓的兵是归皇甫嵩所有——董卓拒绝执行:

“及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
“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
初平元年皇甫嵩的兵力为:“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

也就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前的兵力和皇甫嵩的兵力基本一样,都是3万左右。这才有董卓立汉献帝后,皇甫嵩被征召到长安,梁衍劝皇甫嵩趁汉献帝已在长安而董卓还在洛阳的这个空隙率领3万军攻打董卓的建议。

B、何苗军、丁原军。

“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

这两支军大致估算,应当有5万人吧。何苗是何进一派的,士兵应该有3万,丁原也有2万吧。

因此,在董卓讨伐战时,董卓的兵力应该在11万左右:董卓自己所有的3万,皇甫嵩的3万(杀后占有),何苗军3万,丁原军2万。大略估算,不能当准数。但董卓的兵力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只有区区5万。单单董卓军和皇甫嵩军都有5、6万人,加上何苗军、丁原军,至少都有8万人吧。


讨伐董卓之战为何失败

1、在外戚和宦官势力被灭后,除了董卓的西凉集团,山东集团并没有形成有效率的派系。汉章帝大力任用外戚,开启了外戚专权的时代;汉桓帝联合宦官共同击败外戚,虽然从外戚手中夺回了权力,但外戚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彻底消除。于是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就成为了东汉的两大相互制约的集团,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关系。

汉少帝时,何进以外戚掌控朝廷,在袁绍的建议下,秘密召集董卓入京诛杀宦官。但何进弟弟何苗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反对诛杀宦官的汉少帝母亲何太后。于是这个消息就被张让等宦官集团知道。于是张让等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袁绍知道后,就率军攻打皇宫,屠杀宦官。段圭携带汉少帝和陈留王出逃,碰到了率兵前来的董卓。

外戚何进和宦官张让都在189年这场战乱中死去,于是董卓就控制了东汉朝廷。

讨伐董卓之时,虽然山东集团看起来人数很多,兵力也达到20万之多,但很多人都是打酱油,喊几句打倒董卓表示表示,并无出兵攻打。真正和董卓军作战的只有:曹操和與其親善的鮑信、衛茲,以及孙坚四人。其他人都是驻军不走。

至于第二次讨伐董卓的行动,被李傕等用汉献帝的一纸诏书就将盟军首领朱儁召到长安处死。

2、董卓先处死汉少帝,不给山东集团拥立汉少帝的机会。迁都长安,处死汉少帝,都是董卓在面对山东讨伐董卓的大手笔。迁都长安,远离山东文官集团经营多年的老巢,可以更容易控制东汉朝廷;处死汉少帝,让山东集团只能奉汉献帝为汉帝,没有其他人选。真正的挟天子令诸侯——曹操是捡了董卓的牙惠。

3、山东诸侯之军多年没有作战,根本不可能打赢常年作战的西凉军。除了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和凉州之乱的军队,东汉大部分军队根本就没有作战的机会。看起来人数很多,但战力不堪一击,比不上董卓的作战骁勇的西凉军。

4、山东集团各有各的利益,难以长时间团结。在孙坚在洛阳击败董卓军时,袁术就怕孙坚壮大而停止给孙坚军粮。更后来,因为豫州刺史这个职位,袁绍和袁术、公孙瓒两方作战而让联盟瓦解。


综述

在讨伐董卓时,董卓的兵马并非只有5万,应该是在8到11万之间。袁绍为首的联军虽然有20万,但只有曹操、孙坚等四人和董卓军作战。在孙坚攻下洛阳后,讨伐董卓联盟更因为谁任豫州刺史而大打出手,导致联盟瓦解。

在外戚何进和宦官张让两派都死了的情况下,董卓以军力为依托控制了东汉朝廷。董卓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有两个原因:

1、汉献帝是祖母董太后养大的,母家势力小,不存在外戚威胁,董卓和董太后又是同族;

2、在董卓救出汉少帝和汉献帝时,在董卓问话时,汉少帝怕得一句话都说不好,而汉献帝表现较为镇定,让董卓认为汉献帝比汉少帝贤能。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董卓要让贤能的汉献帝即位,不怕汉献帝诛杀吗?原因就在于东汉在经历了外戚和宦官两派内斗后,董卓认为只有一个有见识的皇帝,和一个有能力控制朝廷的权臣,才能收拾东汉的颓势。即汉宣帝和霍光模式,这是董卓想要追求的。

但不管怎么说,从董卓开始,东汉进入了权臣模式。

西凉军作战骁勇而山东盟军战力低下,董卓迁都杀废帝的强力措施,都是让山东集团无能为力的原因。即便山东集团没有因为利益而内斗,山东联军想要攻破函谷关,进入长安,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董卓洗劫洛阳,就已经表明董卓放弃了洛阳。因此孙坚攻下洛阳,也不算是代表什么——基本就是一片废墟。这也是曹魏为什么不建都在洛阳的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为什么要说区区呢?

这篇谈正史,不演义。官渡之战,袁绍总共10万人马,在当时已经是恐龙级的BOSS,曹操开始是2万人马,后期凑到3万多人。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的实力达到顶峰,也就是10万人马。其实在三国,有一支势力经常被忽略,就是刘表,他也有10万人。夷陵之战,那是刘备的人生巅峰,他的主力进攻部队7万人。所以在三国时期,10万人是一伙势力的顶峰。董卓的5万人是很大的一股势力,并不少。

而董卓是当时大汉王朝西北军阀的领袖。西北军是当时战斗力第一的部队,没有之一。董卓这5万人马是当时汉朝最精锐的政府军。注意哦,政府军,人家是有正规编制的,不是割据势力。同时代的袁术,袁绍实际上是家族武装,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在历史上其实是豪侠级的人物,这些估计很多小编有拷贝,我就不详谈了哈。董卓的能力超强,带领的是一群西北狼,无人能敌。不幸的是他最终也是被自己的狼:吕布,干掉了。吕布杀董卓实际是个非常普通的政治谋杀,貂蝉是小说杜撰的人物,不存在的。带领这样一群人,确实得睁着眼睛睡觉,两只,估计董卓的死是因为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了,这样肯定不行。



董卓死后,西北军阀陷入内乱:吕布,李傕,郭泗,樊稠,张济这些人自己打成一团。这几位单独拿出来一家仍然是霸主。后来的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已经是西北军阀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旧能把曹操打得大败,死了儿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

除了这几位,还有杨奉,董承,都是西北军出身,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看看,这就是董卓5万人分裂出来的。董卓不死,西北军阀保持团结,是不会有后来的三国的。这支力量太强悍了。董卓死后,西北军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这5路人马,随便谁都能弄死曹操,袁绍这些人。问题是他们自己打起来了。



西北军混战的时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这5000人是属于私人武装,家丁,绝对打不过2000西北军。

看到这,我们就能发现,董卓的西北军跟晋国是何其相似。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三家分晋。晋国分成了韩赵魏,这三家也是相当能打的。战国开局,魏国一家就把秦国打得满地找牙,赵武灵王甚至想灭掉秦国。晋国太强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个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军保持团结,魏蜀吴是不会出现的,汉朝也会再延续一定时间。在间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绍最终失败的人。董卓的部队是政府军,汉献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为还是符合道统的。但后来袁绍反董卓,问题是汉献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汉献帝肯定是要废掉的。所以袁绍反董卓,实际上就是反了汉献帝。说到这,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挟天子令诸侯这么明显的好牌袁绍不打,偏偏让曹操抢去了。不是袁绍不想,是不能,他最开始就跟汉献帝结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汉献帝,把自己摆到了正义,天理的一方,占据了政治,舆论高地。袁绍则变得被动,为最后的失败埋下祸根。


锐视觉何老师


董卓发家于凉州。这个地方,在汉朝的地位颇为特殊。它归中央政府管辖,但是又与胡人、羌人等少数民族为邻,土地贫瘠,居民“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人不事耕种,女人不事纺织。他们靠什么为生呢?“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说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边疆。而朝廷也确实要依赖凉州,因为凉州兵“习兵壮勇,实过余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师,主要就是受到凉州兵的牵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现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现象,强兵良将,皆出自凉州。

凉州兵不仅仅戍守边疆,同时也供内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所谓六郡,即凉州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以及并州的上郡、西河。从西汉开始,凉州就为朝廷的禁卫部队选送兵源。由此可知,汉朝的中央禁旅,其实也是以凉州兵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纽带,在中央有人说话,在边疆有人响应的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本人,生在凉州,长在凉州,自然是凉州军事集团的一员,后来则成为这个集团的首领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队,是所谓的“秦胡兵”和“湟中义从”。这里的“秦”是指凉州的汉族士兵,“胡”无须解释,“湟中义从”则是湟中地区的“月氏胡”。他们英勇善战,长于骑射,其战斗力绝非内地武装可以比拟。

至于这支部队有多大规模,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五万人肯定达不到,一两万人估计还是有的。董卓进京,带了三千人,虚张声势,造成几万人的假象,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当他收买吕布,兼并丁原之后,部队的规模无疑大大扩张了。丁原的旧部,正是与凉州兵齐名的并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部队。董卓如虎添翼,实际上已经是无敌于天下,又有谁能够奈何得了他?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孙坚便让董卓很头疼。这是题外话。


龙镇


东汉政权靠三根支柱支撑: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和士族集团。不过在汉灵帝驾崩后,这三大集团围绕皇位继承权问题在中央展开了火并,使得以董卓为代表的军阀集团得以趁虚而入,进而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

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189年汉灵帝驾崩前,他将遗诏托付给上军校尉(负责护卫皇宫)宦官蹇硕,立次子刘协为帝。但汉灵帝驾崩后,掌握实权的何太后和他的弟弟大将军何进却拥立嫡长子刘辩为帝,封刘协为渤海王。何进知道蹇硕手里有遗诏,蹇硕也不服何进拥立刘辩,双方都想除掉对方。

蹇硕和众宦官合计除掉何进,不料走漏了风声,被何进设计反杀,蹇硕手下的军队被何进所控制。事后,士人出身的袁绍建议何进趁势彻底消灭宦官集团,但何太后为了皇权稳固,并不想让事态扩大,何进迟疑未决。

袁绍没有死心,他怂恿何进,可用大将军名义召集天下英豪共会洛阳,增强自己的实力,一来逼迫何太后就范,二来铲除宦官。何进在权利的驱使下,同意了袁绍的意见,邀并州牧董卓、河内太守王匡、并州刺史丁原和东郡太守桥瑁率部入京,袁绍则派人并对宦官进行了严密监控。

宦官和外戚的火并

以张让为首的宦官派人去何进那里请罪,但何进不许,张让等人走投无路。而何进却突然亲自进宫劝说何太后诛杀宦官,不想被张让等人在门外听的一清二楚。张让和十几个宦官携带兵器,埋伏在宫门内,假诏何太后,再次宣何进进宫。

这何进刚进宫门,便被宦官一团围住,张让等人说你杀了蹇硕便可,我们又和你无冤无仇,何必对我们斩尽杀绝?于是一拥而上杀死了大将军何进。事后宦官把何进的脑袋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经被我们杀了。董卓的弟弟董旻在何进手下当差,何进死后,董旻设计诛杀了何进的弟弟何苗,控制了何进的军队,外戚集团就此覆灭。

袁绍得知消息后,当即率领所部对宦官进行了捕杀,城内大乱。许多没有胡子、毛发稀疏的男子被误杀,逼得洛阳男人不得不脱下裤子验明正身,大概2000多人死于兵乱,宦官集团就此覆灭。

董卓趁虚而入

就在宦官和外戚火并的时候,奉命入京的董卓却在洛阳郊外驻足观望,因为他手里只有三千人。不过在得到弟弟董旻的消息后,董卓立即动身,在郊外遇到了出逃的少帝刘辩等人,便护驾返回洛阳。一到洛阳,董旻率何进旧部归于董卓帐下。不久,董卓又诱降吕布刺杀丁原,收编了丁原的部队,完全控制了洛阳城内的所有军力。

为了进一步掌控京城,董卓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董太后抚养长大的刘协为帝,权倾朝野。董卓此举让袁绍等士人集团非常震怒,董卓为平息事态,尽力安抚士人集团。

首先,他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受害的士人平反,还士人政治上的清白,许多士人得以解禁复出,再次开启了仕途。其次,大批征召名士在朝廷为官,做出亲和士人的姿态,比如重用遭到排挤的蔡邕。最后,让士人担任各地的太守州牧,笼络地方势力,比如让意见不合的袁绍担任渤海太守。再加上手里的部队,所以董卓的权力暂时是无人可以撼动的。

为何奈何不了董卓?

袁绍等人并不买账,军阀控制朝政不符合东汉的政治传统,于是关东各地士人,意欲推翻董卓,恢复刘辩的帝位。眼看如此,董卓毒杀了刘辩,彻底断了他们的政治念想,不想此举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90年关东联军成立,推袁绍为盟主。

虽然此时董卓手里的部队最多5万人,但这在当时已经是一支大军了,再加上都是身经百战的边境部队,战斗力堪称东汉第一。而关东联军虽然声势浩大,政治正确,人数不少于董卓,但却是貌合神离,各自心怀鬼胎,有心作战的只有孙坚和曹操,其他人都在驻足观望,每日只管喝酒作乐,坐享其成。

但董卓还是担心洛阳距离关东联军太近,于是迁都长安,一把火烧了洛阳。关东联军一看董卓西撤,作鸟兽散,没过多久竟各自兼并起来,东汉就此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时期。


石头说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势,十常侍乱国,大将军何进压不住宦官,听信袁绍谗言引屯兵河东的西凉刺史董卓入京,酿成了董卓专权祸国的恶果。那么当时的董卓不过一地方刺史,手下兵马仅仅五万,何以能掌控朝廷大权,权倾朝野,谁都奈何不得他呢?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身一小吏之家,为人行侠仗义,颇受羌人拥戴。后被朝廷征辟,屡立战功,平马腾、韩遂叛军,镇压黄巾之乱,逐匈奴、羌人贼寇等等,后贿赂十常侍而当上了西凉刺史,拥兵自立,吞并河东,朝廷不能制。为何连中央政府也不敢惹他?主要是因为董卓手里握有五万西凉铁骑。虽然人数不多,但谁都不敢小视,因为这五万铁骑的意义非同小可。

当时东汉朝廷内忧外患,国内部队主要分为三类:中央禁军、地方驻军和边军,其中最有战斗力、最精锐的就是长期和游牧民族作战的边军,其中以董卓的西凉边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后来牛哄哄的马腾和韩遂的西凉军当时只是被董卓打的屁滚尿流的叛军杂鱼。禁军战斗力一般,但数量多,有十几万,其中一部分被孙坚带着南下去长沙平叛了,长安还留下数万,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至于地方部队,基本都是打酱油的,因为东汉朝廷是在董卓进京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募兵权,各地招的都是新兵,根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十八路诸侯手下兵力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

董卓引兵入京时,仅仅带了三千兵马,当时除了数万禁军外,还有丁原的五万并州军,董卓不敢硬来,虚张声势的把军队白天开进城,晚上偷偷退出城,给自己造势,唬住了各方势力,董卓借机得以掌控长安。但当时的丁原并不买董卓的帐,董卓要废少帝的时候,丁原大怒,引兵来攻,董卓大败。董卓畏惧丁原,所以派李肃策反吕布,吕布杀了丁原夺了并州集团兵权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兵力大增,同时董卓收服了群龙无首的数万禁军,因此势力急剧膨胀,手下兵马十几万,占了天下精兵的半数,所以谁也奈何他不得。

董卓自封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驻军关中,十八路诸侯根本奈何不得他,十八路诸侯加到一起都打不过他,也就孙坚带走的几万禁军能和董卓比划几下,但无奈孙坚的禁军太少,各路诸侯又互相拆台,所以把孙坚打成光杆司令后各路诸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了,轰轰烈烈的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成为一场闹剧。

可以说,董卓嚣张是有资本的。董卓之所以败亡,并非军事力量不济,而是内部矛盾导致西凉军分裂,董卓被吕布所杀后,西凉势力四分五裂,分出的哪一支都不是善与之辈,可以想象当年的董卓势力有多大。


用户156890353


电视里把董卓丑化的不行,试想一下,要袁绍和曹操等人十八路诸侯一起围攻的人会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人吗?历史记载董卓英勇魁梧,气力惊人,出生西凉地区,因为为人大方,结交羌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势力,那就是西凉军,简直就是西凉地区的扛把子!

要说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十八路诸侯却奈何不了他?这得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董卓的西凉铁骑战斗力惊人

俗话说,东西不在多在于精,人也是一样,西凉铁骑个个以一当十,加上董卓善罚分明,得来的金银珠宝全部分给将士们,西凉将士个个为其卖命。据说韩遂和马腾造反,朝廷派汉末名将皇甫嵩来结束战乱,结果却无功而返,后来朝廷派董卓前去镇压,三下五除二就给平叛了,从这里来看,董卓也是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并不是电视剧里那样。后来因为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曹操居然想到去刺杀董卓,最终失败。于是曹操“发矫诏诸镇”,十八路诸侯皆来响应,但是却被董卓的西凉铁骑打的没脾气,袁绍被打的晕头转向,居然想要另立新君,被曹操反对。所以说尽管当时董卓只有五万西凉军,可战斗力超乎你想象,十八路诸侯在董卓面前不值一提。

二:十八路诸侯人心涣散

历史记载各路诸侯“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这样看来得有至少三十万兵力,可是人多没用啊,全是乌合之众,各怀鬼胎,先是济北相鲍信为争夺头功自乱阵脚;再是袁术嫉妒孙坚,克扣了孙坚的军粮;最后虎牢关大战董卓见形势不对要跑路,曹操追击,可袁绍不让。十八路诸侯基本上就面临瓦解了。

而实际上只有十一路诸侯,而且大多是新招来的士兵,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徐州的陶谦、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辽西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焉,但是他们都不想损失自己的利益去攻打董卓,说到底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董卓爱怎么样怎么样。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观看最新动态】


羽评郡主


在一些三国影视剧中,董卓被描画成一个蠢笨如猪的家伙,其实,董卓十分奸猾,无论用兵,还是治国都很有手腕。不然,董卓为何仅仅凭借数千人就夺下洛阳,后来更废帝拜相,威震天下呢?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灵帝去世之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蹇硕、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势力迫不及待地展开火拼。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西凉军阀董卓入京,掌控朝政。

董卓入京,标志着东汉皇权旁落。之后一波又一波的诸侯各怀心思,为了争夺霸权,开始了新一轮的厮杀。而董卓在入京之初只带了三千人,以袁绍为首的京城禁军其实可以轻松拿下董卓,是什么原因使得董卓可以凭借三千人就夺得东汉皇权呢?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夺取天下大权仿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董卓有西凉二十万大军作为后盾,朝中谁敢不从就杀掉谁。其实,当董卓入京之时,带了多少兵马呢?在演义中没有明确表示,只是说“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也就是说董卓的军队是分批前进的,作为西凉是朝廷边关重地,担负防御外族入侵的重任。并且,何进也不可能允许董卓多带兵马进京。一旦大军进发,沿路的关卡盘问,兵粮供应,都是大问题。

在《资治通鉴》中则明确说“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人”,董卓怎么凭借这三千人夺取了朝廷最高权力呢?这就不得不佩服董卓奸诈多谋了。

董卓进京,正是朝廷大乱时。唯一可以控制董卓的大将军何进已死。掌控禁军的十常侍也全被杀死。在京城当中拥有一定兵力,可以和董卓抗衡的有两个人。

其一是此时担任西园新军八校尉之首的司隶校尉袁绍。可是,袁绍面对在京城横冲直撞的董卓,选择了沉默。骑都尉鲍信从泰山招募了一批军队回来,请求袁绍出面消灭董卓,鲍信说:“董卓拥有强大的军队,他必有异心。如果不早作打算,日后就会被其压制。现在董卓的军队刚刚到达,比较疲惫,希望将军率领我们去突袭他!”可是,袁绍本来就是向何进提出召集天下诸侯进京的人,此时袁绍若是攻击董卓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证明自己的糊涂吗?何况董卓手中到底有多少兵马,袁绍不清楚。不是有十成的把握,袁绍不敢妄动。

其二是当时担任执金吾的丁原。在演义中丁原是并州刺史,有的版本是荆州刺史,并州在现在的山西太原等地区,靠近洛阳,荆州则远在两湖,并州更为可靠。但是作为并州刺史的丁原却呆在中央,还是有些说不通。历史上丁原的曾经担任并州刺史,此时的官职是执金吾。执金吾是秦汉时期保护京城和皇宫的重要官职,相当于京城警备司令,常备部队在两万以上。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董卓进京之后,满朝大臣只有卢植和丁原敢公开反对。卢植一向看不起董卓,在剿灭黄巾时,卢植大败张角,董卓却多次败在黄巾军手上。卢植本是大儒,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家大义,很少计较个人名利。丁原是京城警备司令,手握精锐,当然不惧董卓。

董卓和谋士李儒等人,煞费苦心经营了一个骗局,为自己争取到了大量的时间。董卓刚入京城,还只是有些专横,并没有直接就废掉少帝,只靠眼前的三千人马根本不能动手。于是董卓每隔四五天,命人在半夜里悄悄率军队出城,第二天早上大张旗鼓的进城,人人都以为凉州兵马又来了,整个的洛阳城中没有一个人发觉。

奸诈的董卓,用这种夜出日进的方法编织了一个惊天大骗局,使得朝廷公卿摸不准董卓的底牌

。袁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由一开始的不愿反董卓,渐渐变成不敢反董卓。直到董卓要废掉少帝,退无可退,才公开反对董卓。何进和袁绍拥立少帝,董卓废掉少帝,双方不可能共存。加上董卓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专横跋扈,袁绍在这样的中央朝廷,也注定没有前途,于是他选择了逃离,到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发展去了。

董卓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到处活动,四处收编原来何进的部下和十常侍的禁军。于是西园新军和十常侍的禁军都在董卓手中了。只有三千人的董卓也逐渐掌控了中央大权。

丁原呢?虽然公开反对董卓,但是两人还没有到兵戎相向的地步。丁原以为董卓根本不敢动自己,董卓却认为丁原非除去不可。于是,人无杀虎意,虎有伤人心。董卓知道一旦两人公开决裂,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于是派出自己的密使收买了吕布,吕布杀掉了丁原之后,带兵归顺董卓。在演义中为了突出人们对吕布忘恩负义行为的蔑视,说丁原大半的军队都离开了吕布,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吕布杀掉丁原之后,兼并了原来所有的部队!包括原来丁原军队中的二号将领高顺以及大将张辽等人。现实中人们看重的还是利害而非仁义。

至此,董卓完全掌控了京城局势,但是董卓身为外臣,在京城那些王公贵胄心中根本没有资格号令天下。于是董卓想通过废立汉帝,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叶之秋


五万人马就当时那个条件来说,已经很多了,在加上董卓部下都是善于骑射的羌胡部族,骁勇善战,战斗力丝毫不弱于中原15万的步骑混编部队。而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时候,声势滔天,号称百万,实际上只有十来万人。由此可见,五万精锐部队,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

当然,也不是说谁都奈何不了他。羌胡部队战斗力虽然彪悍,但是弱点也很明显,攻城略地就是他们的短板。

中平六年,汉灵帝刚死,首都洛阳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商量了一下,召董卓进京城。董卓还没人,何进却先被十常侍杀了。

董卓率大部队进京,杀了宦首蹇硕,剿灭十常侍。董卓进京之后,洛阳城内十分空虚——据传当时董卓只带了西凉的三千人马。董卓开始独揽朝政,为了树立个人威信,董卓先是废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其后在朝廷内大行恐怖统治,弄得朝臣们人人自危,据说大臣们上朝之前,都已经在家里写好了遗书。

后来袁绍组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据史载,当时各路人马数量都不一样,多的两三万,少的也有一万人左右。

在曹操和孙坚的猛攻之下,董卓的三千人马很快就显现出颓势,最后只得弃城而逃。

董卓的洛阳之败,一方面说明孙坚的确英勇,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羌胡骑兵在守城方面,经验十分欠缺。

正面厮杀才是董卓部队的强项,因此,董卓西逃,也没人敢追。董卓逃到西安之后,靠近大本营凉州,更加有恃无恐。这个时候的中原十八路诸侯,即便全部加起来,也不一定是西骑兵的对手。


雷场猫子


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只有数万人马,但里面混有许多善于骑射的羌人,因而战力十分强悍,是当时一支拥兵自重、实力不容小觑的地方军阀武装力量。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世家子袁绍,一举诛杀独掌帝都兵权、祸乱朝纲的宦官首领蹇硕。何进、袁绍密谋尽杀宦官,还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凉州兵马入洛阳,以为增援。“十常侍(宦官集团)”闻讯后发起疯狂反扑,杀掉了何进,袁绍又发兵将宦官团伙屠戮一空,董卓乘乱率凉州兵马开进洛阳,遂大权独揽,气焰嚣张。

董卓提兵入京后,袁绍逃奔冀州,加上掌军太尉何进被宦官杀死后,洛阳兵力空虚,董卓兵雄势大,朝中无人能制衡掌控凉州精锐、实力雄厚的他。董卓遂能称霸朝堂,日渐骄横跋扈。

董卓的凉州兵虽只有区区五万人马,但当时在洛阳周边却无人能与之对敌,因此他能以此为仗恃,尽揽朝政。史载,他进京不久就废黜了汉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帝,即史上有名的悲催皇帝汉献帝。董卓扶植傀儡献帝,独霸朝堂,他公然带兵、佩剑上朝,并昂首挺立于献帝身后接受百官朝拜,终于犯了众怒。

董卓率兵入京后虽重新起用了惨遭宦官迫害的部分党人,并为他们平反、恢复了名誉,但他的军阀本性很快暴露无遗,他随意废立天子,霸凌大臣。他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文武朝臣和地方州牧的群起反对,并酿成了大规模的内战。

初平元年(190),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之名义,呼吁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这些地方势力公推袁绍为盟主,分兵占据要津,相机进攻董卓。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剽悍善战,但也无力抵挡关东诸侯的轮番合力进攻,只得退出洛阳,撤往长安。史载,董卓撤退前曾纵兵大掠一番,接着一把火将有200年建城历史、曾花团锦簇的繁华都城洛阳烧成一片废墟。

董卓的西凉军果然不是吃素的,退出洛阳后,竟数次击败关东联军。关东联军本就是各怀目的的乌合之众,彼此相互猜忌,相互欺诈吞并,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192),长安发生兵变,董卓被部将吕布击杀,愤怒的百姓将他的尸体点了天灯。

当初董卓率西凉兵进京后,独持权柄,祸乱朝纲,东汉朝廷威仪丧尽,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成了西凉军阀们手中的玩物。不过,他的倒行逆施也引发了其身边一些亲信部将之强烈不满,最后竟死于亲信吕布之手。关东诸侯们在他死后乘机抢夺地盘,扩充实力,使长安周边混乱不已,群雄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态势已经形成。

【写作答题辛苦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因为董卓的实力最强,强过其他诸侯几个档次!为什么这么说?


军事方面:

指挥水平 ,董卓掌戎数年,从一个底层军官依靠军功,一路摸爬滚打做到镇守西北的地方大员, 手下大将如云。

军队威望,董卓每有战斗所得“悉分与吏兵,无所留”。这么大方的统帅那个兵不喜欢? 军队士气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董卓手下的西凉军队,是真正多年驻守边关的正规军,而内地的汉朝中央军还有各大家族的部曲,战斗力真要比起来也就是小学生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前期的中原大战中,吕布开始逮谁治谁,因为他麾下有西凉军的残部。但是这些并非精锐,精锐在李傕郭汜手里,所以吕布打不过李傕郭汜撤出了长安。 而李傕郭汜那些还不是最精锐的,是董卓女婿牛辅的手下散了之后重新整合起来的,就这批兵力,仍然打败了吕布,打败了马腾韩遂……

再加上董卓的对手实在不怎么样,各位讨伐董卓的诸侯各怀鬼胎,有如一盘散沙,,当然拿董卓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