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用户64673469061


有书君从小就是三国迷。话说这三国,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猛将如云,而又充斥着各种阳谋阴谋,勾心斗角。

除了各路英雄豪杰,三国时代更有许多睿智谋士留名史册。这其中,司马懿和杨修也算得上是较为出众的两位了。

论政治抱负,司马懿狼子野心,而杨修不过就是爱耍点小聪明;论聪明才智,杨修一代名流,也不输于司马懿。可为什么司马懿能活到全剧终,杨修却早早就领了盒饭,被曹操干掉了呢?下面有书君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由于两人家庭出身的不同。

话说,这杨修的出身还真不一般。杨修的母亲乃是袁术的女儿。袁绍袁术兄弟,名门望族之后,反击董卓时,曾与曹操是志同道合的盟友。

袁氏兄弟原本是一呼百应,而曹操只是个小跟班的。

一场官渡之战,事情发生了根本性扭转。从此曹操一跃而起成为一代枭雄,袁家兄弟风头锐减,退出英雄角逐的主战场。

虽然乱世之中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但袁氏兄弟与曹操从此结下了梁子,这是事实。

那么杨修的父亲,又是什么人呢?杨彪与著名的反对派孔融,祢衡同属一路,一直锲而不舍的跟曹操唱反调,甚至后来势如水火。

而司马氏,乃是历史悠久的士族豪强。他们德高望重,并且通过联姻建立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他们拥有无以伦比的人脉,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在朝堂上有自己家族的高官,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朝野的舆论。

曹操当然深知士族豪强博大深远的影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种豪强出身。曹氏实力远不比司马氏,尚能一呼百应。司马家更是曹操轻易不敢得罪的。

因此,曹操忌惮司马懿其实是忌惮强大的司马家族,如果司马懿没有什么明显的纰漏,曹操是不会冒着得罪天下士族的风险去杀他的。

二、由于两人性格的不同。

相较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杨修的小聪明处处透着讨厌。

杨修有才华是公认的。他卖弄文字上的聪明,偷吃曹操的糕点;他为曹植制作了各类问题的标准答案,用来应对曹操的考试;他毫不客气的戳穿曹操梦中杀人的谎言。

所谓“祸从口出”。杨修这个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他发现了事情就非要说出来,把它公之于众,这让曹操非常不爽并越来越讨厌他。

杨修有事出门,担心曹操询问,就根据曹操可能问的话一一作答,然后叮嘱下属,如果曹操问,就按顺序回答。后来事情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

工作时间不请假偷偷外出办私事,还猜测上级领导可能会问的政令问题,然后提前做出解答。像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似的,猜准了别人心中想的,再借机显摆自己的才能,估计没有领导会喜欢这种下属。

而司马懿的城府则称得上是深不可测。司马懿从一入场就是个非常会掩饰自己的聪明人。他为人谨小慎微,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特别会装。

据说有一天曹操要请司马懿出山来辅佐自己,司马懿认为时机还没有到,不愿意出山。可是又害怕得罪曹操,于是就假装生病。

曹操性情多疑,自然是不信,就派亲信到司马懿的床前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病了。曹操的亲信拔出刀架在司马懿的脖子上面。司马懿明明已经吓得汗流浃背了,表面看起来仍然能够镇定自若。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很少有动静,并且他一直表现的很平庸。有书君觉得,他应该是深谙曹操的秉性,所以刻意隐藏自己的锋芒。

这一点,从他的官位升迁(从丞相府的普通幕僚到魏明帝时代的辅政大臣)也能看得出,他一直活的谨慎而小心。

司马懿性格内忌而外宽,越是身边的人,反而越看不透他。韬光养晦,隐匿锋芒,使他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安全度日,保存实力。

三、由于两人选择的政治道路不同。

有书君觉得,仅仅是因为爱耍小聪明,断不至于让爱惜人才的曹操要了杨修的性命。

杨修真正的死因,应该是他参与了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利角逐,犯了夺嫡之争的大忌。

杨修出于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选择了曹植。

因此他从不掩饰对曹植的欣赏和拥护。

由于他的倾力策划,曹植的确一开始占据了优势;但也由于他杨修式自作聪明的出谋划策,曹植最终被曹操反感并遭到了淘汰。

为避免日后兄弟间的残杀,曹操必须趁着自己还在,翦除曹植的势力。而作为曹植智囊中心的杨修,毫无疑问的被曹操圈入了欲翦除的范围之内。

与杨修不同的是,司马懿选择追随曹丕,更多是基于一种政治投资者的心理。

尽管司马懿早已暗中和曹丕有很深的交往,并把自己仕途的希望押在曹丕身上,但他从不显摆自己的才能。

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辅佐曹丕慢慢巩固起了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看重曹丕,对曹丕手下的得力干将司马懿自然没有了杀伐之心,尽管司马懿鹰视狼顾,有不臣之心为世人所知,但是有曹丕的保护,曹操最终也没有对司马懿下手。

综上所述,杨修与司马懿两人虽然都是才智之士,但其实是没有多少可比性的。因为杨修是小聪明,而司马懿却是大智慧,两人并不在一个段位上。

小聪明并非真聪明,因为他不懂进退,不知分寸。大智慧则收敛有度,进退有序。

小聪明不懂明哲保身,大智慧却会韬光养晦。或许这才是曹操临死前留下司马懿却杀了杨修的根本原因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杨修为人聪明,且喜欢卖弄出来。当年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字,群臣都不解何意,杨修一看便知,曹操是嫌门太阔了,就叫人拆了改小来。杨修自恃聪明,一直不知收敛。一次随军出征的时候,曹操面对敌军已有退军之意,就将“鸡肋”作为军中口令。而杨修马上就揣测出此乃退军之意。于是就收拾行装,并散布魏王撤军一之意,以致军心涣散。曹操都还没下令,杨修就擅自散布。曹操顿时大怒,立马下令逮捕杨修,将其斩首示众。

再来看司马懿,司马懿的智谋当世罕见,这一点曹操心知肚明,郭嘉临终前也曾提醒曹操,司马懿深不可测,若司马懿不能为其所用,必须杀掉,否则后患无穷。曹操自知司马懿是大才,所以用他非常谨慎,临终前最担心的就是司马懿。因为曹丕继位,曹操担心以儿子的能力很难降住司马懿,恐危及曹氏政权。可为何不直接杀他以除后患呢?


暖男私家菜


首先肯定曹操一定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可能错杀。其次,杀杨修必然有杀杨修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留着司马懿,自然有曹操的道理。那我就来解释解释这杀杨修的原因和留这司马懿的道理。



那么这个杨修是什么人,我想大家对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著名的阔字谜,鸡肋故事,大家一定也是耳熟能详。那么疑问就来了,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就被杀了呢?



因为他做了两件错事,第一件,曹操对于他的两个儿子很是器重,喜欢曹丕又喜欢曹植,但是曹植是小儿子,曹操对于以后自己的皇位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经常出题考验曹植,但是曹植每次都可以通过考验,后来曹操知道,就是杨修这个人在后面指导他,使得曹植变得很高傲。对于这件事他对杨修可以说是愤怒之至。第二件事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鸡肋的故事,还有阔字谜的事情,曹操最好的就是面子,但是杨修不懂,他最爱显摆,所以曹操早就对他恨之入骨。



然后就是司马懿了,第一点,司马懿并没有做任何对曹操不利的事情,反而司马懿还是聪明之人,经常献计给曹操。第二点,司马懿的表面忠心,他表现忠心支持曹魏,故意讨好曹丕,他知道曹丕才是以后得皇帝,如若得到曹丕的保护,曹操必然会手下留情。所以曹操根本没有理由杀掉这个人。那么第三点便是曹操很喜欢司马懿的才华,而且很讨曹操喜欢,所以便没有痛下决心。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杨修之死怨不得曹操,此人太过恃才傲物,不知收敛,曹操在刚建好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看见后命人立即拆掉。曹操闻知问杨修为何拆掉门,杨修说丞相门上写一“活” ,乃是阔字吗,是嫌门太大了,所以我才命人拆掉改小些。

其实,曹操手下能臣志士多如牛毛,曹操玩的文字游戏,看透的人岂止杨修一人,大家都故意装傻充愣,唯独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几次犯了曹操的大忌,这绝非曹操的嫉贤妒能,而是不允许别人把自己内心世界揣摩的一清二楚。加之后来杨修又加入了曹丕与曹植夺位之争,才是曹操最终决定除之而后快。

司马懿是个老滑头,平日不显山,不露水,像是来曹操这里混闲饭吃的。在曹操生前唯一一次露脸,是在孙权将关公首级送给曹操的时候。司马懿一针见血指出这是孙权的移祸之计,曹操对司马懿惊人之语大加赞赏。估计司马懿回家后打了自己好几个嘴巴,骂自己这张嘴不争气。要是被多疑的曹操盯上,以后肯定没好日子过。

可惜,曹操不久因头疼病发作,不治身亡。如果曹操再能多活个三五年,一定会发现司马懿这颗埋在自己身旁的定时炸弹。以曹操宁可错杀一千的性格,司马懿的下场估计好不到哪去。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亲口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实我早就该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立场,杨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样的,一样的作为,一样的立场,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卷入世子之争的斗争当中,这本来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情。历来皇储之争,失败者往往都是被灭门。这一点杨修非常清楚,那么杨修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曹操动了杀心呢?

应该说,在前期,杨修以及他辅佐的曹植是占尽优势的。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聪明百倍。因此,从曹操内心深处来说,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选。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喜欢节俭,反对衣着华丽。曹植正好也不尚华服。曹操喜欢考验自己的儿子,而曹植每次对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宠爱曹植,甚至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当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举止放浪形骸,饮酒没有节制。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观察,到底是稳重的曹丕好,还是聪明的曹植好?

于是两人身边的谋士也被列为观察的对象,曹植身边的谋士是杨修、丁仪、丁廙两兄弟,曹丕身边的谋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曹植的首席谋士是杨修,而曹丕的首席谋士是吴质。那么司马懿呢?其实司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马懿隐藏的更深。依照司马懿低调的性格,他是不会重度参与世子之争这件事情的。

(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司马懿并没有在纯粹的世子之争中出谋划策,而是帮助曹丕干了许多真正的实事来树立曹丕务实的形象。司马懿当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曹操,而曹操派司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为了让曹丕多向司马懿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司马懿处理政务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种结合、边疆将领考察,形势分析等等。

至于那些与杨修斗争的事情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质

吴质非曹丕府人员,无故不能接触曹丕。因此,曹丕为了请教吴质,每次都让人把吴质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运送进府。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杨修所发现,于是杨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气,派人来查看此事。

吴质于是心生一计,他让曹丕照旧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发现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没有藏人。于是曹操对杨修心生怀疑,认为杨修为了陷害曹丕而不择手段。这是两人第一次交锋,杨修失败。

曹操后来考验曹丕和曹植的临时应变能力,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对城门交代,不到规定时刻,不允许任何人出城。

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遇到城门宣读王令,能过则过,不能过要尊令返回。而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挡者斩之。

曹操是个法度的倡导者,曾经为了实践法度而割掉自己的头发来示众(曹操马惊,踏坏了麦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够遵守法度。而城门开启时间是预先约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

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请示。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竟然违反法度闯门而去,甚至还杀了门守。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坏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随后赐死了杨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杨修被赐死的理由是交构罪,交构的意思是离间。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杨修恶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甚至离间曹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自然感情,掺杂曹家家务事情太多,不得不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此时经过漫长的观察,心中开始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贾诩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举了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随之定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杨修真的对曹植好,就应该规劝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戒酒戒行,多做实事。但是结果却是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杨修一味的去猜测曹操的想法,帮助曹植讨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猜度别人的小心思,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政能力,这一些杨修都没有教会曹植。

相反的,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越来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驾车夜闯司马门。曹操彻底怒了,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也对杨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弃曹植。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在一日,对曹丕都是个威胁。曹操不忍心杀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锋利的刺就是杨修。于是顺理成章的,杨修就要被处死。

反观曹丕,曹丕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自己当上世子,身边的谋士也随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厌曹丕身边的谋士呢?

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例,两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曹丕保持朴实无华的状态。司马懿教会曹丕别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吴质在曹操率兵出征时赶紧劝曹丕大哭,曹丕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写一句文采斐然的诗句,只是大哭一场就感动的曹操泪流满面。

反观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显得是那么做作。因此,

相比而言,曹植在杨修的辅佐下表现过于积极,让人心生讨厌。而曹丕则显得要稳重和平和许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参与世子之争本就是个风险很大的事情,输者往往性命难保。其次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他没有帮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相反的过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机取巧,表现的过于明显。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斩杀门守,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讳的,于是曹操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反观司马懿和吴质,他们两个都教会曹丕要低调,只要曹丕不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迟早是自己的。最后,这个目标果然实现。而结局是残酷的,杨修被处死!杨修值得同情吗?我觉得不值得。


每日趣评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杨修和司马懿都是他的谋士,而且卷入了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

曹操对杨修和司马懿的不同态度,悦史君认为,与这两个人的经历和行事作风有极大关系。

杨修是东汉太尉杨彪的儿子,长大后各方面都很优秀,被曹操请进丞相府当谋士,非常受重用,很多人都争着跟他交往,其中就包括曹操的三子临菑侯曹植。

曹植因才气过人受到曹操重视,杨修和曹植走得越来越近。

司马懿也是官宦之子,长大后曹操想用他,司马懿却装病不跟他玩,直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硬逼着才出来工作。

曹操让司马懿跟次子曹丕多来往,司马懿也很有本事,成为曹操重用谋士的同时,也取得了曹丕的信任,愿意为他说话。

司马懿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除了积极出谋划策,还支持曹操称帝,这一点让曹操非常满意。

杨修为了让曹植得宠,用的大部分都是小聪明,而且还举报曹丕和他的身边人,虽然让曹操一时间高兴,却经不起推敲,时间长了就引起了反感,而且曹植也有爱喝酒、不认真的毛病,让曹操逐渐疏远。

曹丕作为曹操事实上的长子,对曹植的情况很担心,司马懿虽然也为他出力,但冲在最前面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内朝歌长吴质。

吴质不仅给曹丕出了不少针对性的策略,让曹操对杨修产生了怀疑,还要求曹丕好好做事,不要锋芒毕露,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册立曹丕为魏王世子,曹植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但曹操并没有放弃他。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去援救被关羽包围的大将曹洪,曹植却在出发前喝得大醉,没有办法做事,让曹操彻底失望。

也就在这一年,曹操以杨修泄露机密、私自结交诸侯为由,将他下狱处死,司马懿则被晋升为太子中庶子,与曹丕走得更近。

到这里,悦史君认为两人不同的命运,其实早就有先兆了:杨修出身名门,又恃才傲物,是一个非常出风头的人物,这种人曹操并不喜欢,就连杨修自己临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早就应该死了;司马懿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能忍王,不但善于隐藏实力,而且很低调,做事又很厉害,自然曹操也抓不到把柄。

这说明什么?悦史君最后总结一句:低调是王道!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曹操临死时,确实是杀了杨修却没杀司马懿,这是因为杨修站错队了,杨修确实是十分聪明的谋士,他的错误就在于,他极力想辅佐曹植做太子,做了太子意味着将来就可以接曹操的班了。


杨修的做法,触犯了曹操的底线,曹操讲究正统,曹操坚持“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

曹操认为曹丕是长子,太子之位非他莫属,恰好司马懿是曹丕的心腹谋士,也就是说,司马懿辅佐的曹丕,正和曹操之意。当然曹操爱屋及乌,喜欢长子曹丕,自然不会杀掉司马懿,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吧?

说到杀杨修,历史上记载众说纷纭,有的说杨修死于“鸡肋”这个行军口令上,有的说杨修死于“一合酥”这个食物上。有的说杨修死于“相府闊门”事件。


其实,历史上杨修死于政治谋杀,是杨修自作自受,不识时务的选择曹植做太子而被杀的。


秉烛读春秋


我来谈一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所扮演的是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并不逊色于诸葛亮,属于老谋深算,咬人不露齿的角色!所以,三国鼎立的情势.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成就了三国归晋的局面。

这里着重谈一点有关杨修的有关几个细节问题。

杨修此人相当聪明,脑子反应快,他对曹操的一举一动,心理活动,揣测的均能到位,就连曹操对其的聪明才智也暗加赞赏!

一次,众文武在军中大帐中议事,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看后,顺手提笔在这一盒酥上写了"一合酥",然后拂袖出帐,别人不解其意,杨修却将此盒酥打开分给了众官员,众人问其故,杨修说:"丞相写的一合酥,明明是说一人一口酥,让大家都尝一尝"。曹操回来后,见此情问其情后,不住地点头称是。对杨修的才智暗暗称是。

一次,曹操让在其花园修了一道门,几天后,曹操带着杨修等人前去查看,,曹操并没有褒贬,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走了,众人皆不知其意,杨修说:门字里边加一个活字,为"阔",丞相其意是说门修的大了,要拆掉重修,修的窄一点"。曹操知道此事后,心想,杨修此人太聪明了!

曹操在选择未来继承人的苦费一般心思,最终决定选择曹丕与曹植,并对此二子常常暗中考查,一次,曹操下令,今天任何人不得出城,曹操同时命曹丕与曹植分别出城,曹植闻知后,求计于杨修,杨修哈哈一笑,"你奉丞相之命出城,谁敢拦阻,你可持剑出城,拦阻者,杀无赦"。曹植得计后顺利出城,曹丕却未能出城。

曹操知其原由后,心中大怒,"杨修你实乃胆大包天,意敢把你的小聪明耍在了我的家事之中,不杀汝,吾曹氏大业还怎能继续下去"!

一次,曹操亲领大军与蜀军开战,起初,曹操麾下的谋士及将官们皆不同意曹操亲征,曹操曾断言,定能大胜而归。

结果,与蜀军对阵几次未能取胜,曹操心乱如麻,不知所措。这一天的晚上,有人问曹操,今天的口令是什么?曹操随口答曰"鸡肋"!杨修闻听后,立即回帐收拾行囊,曹洪见后问其故,杨修说:"丞相说今晚的口令是‘鸡肋’,鸡肋乃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我看今晚大军要后撤"!曹洪也立即收拾行囊,准备后退。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军营皆在收拾行囊准备后撤!曹操闻讯后大怒,"杨修尔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乱我军心,杀!"

杨修被杀后,大军向后退了三十里。

杨修之所以被杀,主要原因是参与了曹氏的家族纷争,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也败于其之小聪明,不懂的做官之道!








闻声36


曹操虽然雄才大略,是个枭雄,但他最大的特点是个多疑,他总是猜忌自己的部下甚至亲属,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他的刀下鬼。连服侍他的侍卫晚上帮他盖被子都被斩杀,以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杨修和司马懿都是有才华的人,论才情难分伯仲,但论政治素养却千差万别。杨修聪明绝顶却恃才放旷,他不懂藏锋之道,隐忍之术,都是在不经意间卖弄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才智,曹操在饭盒上写"一口酥",他就把饭分给别人吃,弄得曹操很没面子。曹操在新修的宫门上写一"活"字,他便告诉修建工说曹操赚门太"阔"了,把门改一小。曹操说鸡肋,杨修便叫旁人收拾东西准备闪人,结果曹操知道后,脸上无光的他一怒之下,以杨修妖言惑众为由把他推向了断头台。


杨修之死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

而司马懿则是讲政治懂规矩之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却藏而不露,曹操怀疑他时,他装疯卖傻归隐不出,曹操认为他"不足为虑"也就自然放了他,结果司马懿达到了"明哲保身"的目的。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要杀杨修,虽然我们在语文课本上有过《杨修之死》这一课,是讲杨修恃才旷物,多次耍小聪明,让曹操下不台来,尤其在汉中之战的时候,解释了鸡肋一词,让曹操颜面扫地,尴尬无比,最后被以乱军心的罪名而杀死。

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三个,一是杨修的父亲是杨彪,祖父是杨赐,杨赐的父亲是杨秉,杨赐的祖父是杨震,从杨震到杨彪都是太尉。

也就是说他们弘农杨氏是四世太尉,因为太尉是三公之首,也就比汝南袁家的四世三公还要厉害。而且杨彪娶了袁术的女儿,也就是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二是,杨修的能力很强,他虽然只是曹操的主簿,但是曹操的很多军国要务都是由杨修来处理的,都办得特别好,曹操对其也是赞誉有加,杨修在整个曹魏的地位很不一般,连曹丕这样的世子都得巴结他。

三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杨修是支持曹植的,而司马懿是支持曹丕的,而曹操一直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绝,曹植的优势在文采极好,而且一直有杨修的帮助,但是曹植平时也经常喝酒误事,再加上行为也不太稳当。

而曹丕的优势在于他是嫡长子,又沉着稳重,擅于结好朝中大臣,所以获得很多大臣,包括贾诩等人的支持,曹操最终在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世子。

而曹植本来还有一次机会的,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曹操本来是要命令曹植率军前去救援的,但却喝得大醉,曹操对曹植就彻底死了心。

既然曹操下定决心要让曹丕继位,也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杨修的家世强,能力也强,那么杨修的存在,对于曹丕是一个威胁,那么曹操就下定决心将其杀掉,正如曹冲死后,曹操就将曹冲的好友,另外一个神童周不疑也杀掉了。曹操杀杨修,和刘备杀刘封,都是一个道理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曹操在怎么强,他肯定也不会料到司马家最后会篡了曹魏,虽然曹操梦过三马同槽,也看到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

但是就从司马懿入仕以来,一直都是勤勤肯肯的,也十分的低调行事,而且还是曹丕的得力助手,那么曹操既然把天下交给了曹丕,自然不会因为一些疑心就将司马懿给杀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