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姜維明明控制了蜀漢大部分軍隊,為什麼還要害怕區區黃皓?

桅子花香


蜀漢的滅亡,歸根結底就是因為

姜維和黃皓的內外之爭。黃皓僅僅是一個宦官,而姜維是蜀漢大將軍,掌握蜀漢主力部隊,那麼姜維為什麼還要害怕黃皓呢?

其實黃皓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他之所以敢和姜維叫板,一是因為他職位並不低,二是因為大形勢所致。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會回事呢?

黃皓最初只是劉禪身邊的一個宦官,說白了,就是劉禪幼時的玩伴。劉禪繼位後,黃皓被封為黃門丞,作為貼身近臣,黃皓一直想往權利頂峰爬,但是由於一個人的阻擋,終究是沒有成功,誰呢?董允

在劉禪還是太子時,董允和費禕都是劉禪身邊的太子舍人,負責教導劉禪如何輔國理政,而黃皓作為太子近臣,和董允和費禕都有交流。董允為人剛正不阿,他太瞭解黃皓了,在他眼中,黃皓就是一個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小宦官而已,不允許他影響劉禪太多,因此,只要董允在,黃皓一直不得志。

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後董允和費禕都入丞相府襄助諸葛亮處理朝政,劉禪身邊便只剩下黃皓了。即使這樣,黃皓還是沒有晉升的機會。直到董允死去,陳祗接替尚書令,事情才慢慢開始有變化。

陳祗是個兩面三刀的人,他既激烈的支持姜維北伐,又不排斥佞臣黃皓,可謂是左右逢源。他為了支持北伐,在朝堂上和譙周辯論。為了拉攏黃皓,開始暗地裡允許黃皓參政,漸漸的,黃皓利用他近臣的身份大肆收買大臣,一時之間,權利鼎盛。

陳祗死後,黃皓更加的肆無忌憚。他由黃門令直接晉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奉車都尉是僅次於三公的職位,在朝中很顯赫。而中常侍則是皇帝的心腹,掌管朝廷機要,至此,再也無人能夠撼動黃皓的地位。那麼黃皓厲害到那種程度呢?

當時劉禪的弟弟劉永極其憎恨黃皓,認為黃皓把握朝政,誤國誤民。於是黃皓在劉禪面前進讒言,誣陷劉永想要篡位,於是劉永十多年都沒有機會面見劉禪。太子舍人羅憲不與黃皓朋黨,於是黃皓將他貶到巴東郡,擔任大將軍閻宇的副將。在這種情況下,大臣們紛紛投靠到黃皓門下,連

尚書令董厥和衛國大將軍諸葛瞻也不例外。那麼為什麼董厥和諸葛瞻也會和黃皓朋黨呢?

當時董厥接替陳祗為尚書令,同時兼任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衛國大將軍,代理都護,兩人同時參與尚書檯事務,統領朝政。可以說,除了黃皓,兩人是蜀漢朝廷的中流砥柱,那麼為什麼兩人還要屈尊與黃皓同流合汙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董厥和諸葛瞻反對姜維北伐,而黃皓也反對北伐,於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三人在政治上達成同盟,關係就這樣形成了。這也是為什麼姜維懼怕黃皓的另一個很重要原因,大形勢。什麼形勢?大部分人都反對北伐

反對北伐的聲音自從諸葛亮死後就開始有了,只是初期聲浪不高而已。蔣琬執政時期,還得以繼續北伐。等到蔣琬死去,費禕執政,就開始限制姜維領兵的人數,當時姜維領兵不超過一萬

後費禕遇刺而死,姜維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將軍,於是開始大舉北伐,可惜成效不大。費禕死後,董允接替,董允和姜維配合較為默契。董允死後,陳祗接替,也支持姜維,但是味道已經變了,因為黃皓開始參政,而黃皓則是反對北伐最積極的人

那麼黃皓為什麼敢於反對蜀漢北上伐魏的國策呢?其實也是大勢所趨,朝中因為伐魏的事情已經產生了分裂,而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強。

蜀國大儒譙周影響力頗廣,他也是極力的反對北伐。為此他和陳祗在朝堂上進行面對面的辯論,後因為此事還專門寫了一篇傳誦一時的名文《仇國論》。武將廖化、宗預、張翼等人都反對頻繁北伐,認為應該將重心放到防守上

當時反對北伐最劇烈,對姜維影響最大的是

董允和諸葛瞻。兩人認為姜維連年北伐,幾乎無任何戰功,致使蜀國師老民疲,百姓生活困苦。因此,兩人建議將姜維調回成都,擔任益州刺史。同時剝奪姜維大將軍之職,充當文職官吏。

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姜維認為這肯定是黃皓出的壞主意,於是將矛頭對準了黃皓。姜維上奏劉禪,要求處死黃皓。黃皓則趁機發揮,表示支持尚書檯決定,應該免了姜維的軍權,調回成都任職。劉禪從中和稀泥,要求黃皓給姜維道歉,姜維知道情況後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事。

如果自己真的被剝奪軍權返回成都,那麼以後肯定會被黃皓所陷害,因此,軍權絕對不能丟。於是姜維給劉禪寫信,想了一個退路。姜維以在沓中種麥,屯田戍邊相結合為理由,以求能夠繼續北伐大業,說白了,只有繼續北伐,姜維才有資格與黃皓抗衡。一旦北伐停止,姜維回去,下場肯定會和其他不朋黨黃皓的人一樣,要麼降職,要麼處死,因此姜維不敢回去。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姜維之所以怕黃皓,一時因為黃皓當時為中常侍,掌握了蜀漢朝廷的機要。哪怕姜維寫的一封信,都要先經過黃皓的手。所以,在職位上黃皓已經不弱於姜維。其次,黃皓朋黨了許多朝中大臣,其中就包括統領朝廷的諸葛瞻和董厥,這樣的話蜀漢幾乎一半靠上的文臣武將都抱成一團,反對北伐。因此,當時的情形不利於姜維,而黃皓正是要趁著大家都反對北伐的時機拿掉姜維,

姜維戰則無功,退則無路,怎麼會不害怕黃皓呢?


每日趣評


姜維並沒有控制蜀漢大部分軍隊,雖然姜維在蔣琬、費禕去世後,長期充任大將軍職位,但其時蜀漢全國有10萬軍隊,留守成都的大約有3萬,漢中2萬,各地駐軍2萬,姜維避禍沓中所率之軍不過3萬人。而且沓中所屯之田,並沒有能夠收穫多少,每逢作戰,還需要成都供應軍械糧草,因此,姜維雖然在沓中屯軍,但是並不能形成獨立的勢力。

劉禪是否昏庸且不談,不過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再也沒有一個能夠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權臣了。蔣琬、費禕居於中樞,調度全國,是十足的鴿派人物,反對北伐。姜維自認為繼承了諸葛丞相的遺志,矢志北伐,因此,蜀漢朝廷將相失和的局面一直存在,費禕一直壓制姜維,每次姜維北伐,兵士堪堪不足萬人,只能打一些小型的游擊戰鬥。

(姜維)

公元246年,費禕在年初的宴會上,被郭循刺殺身亡,這是蜀漢政壇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姜維避禍沓中的真正原因。史書上說,郭循是魏國安排的刺客(魏國確實喜歡使用刺客),在郭循刺殺成功敵國大員(丞相)後,魏國下詔書追封其為長樂鄉候,並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

時間回到三年前,也就是公元243年,姜維再一次進攻西平。毫無疑問,西平依舊沒打下來,但姜維抓獲了時任魏中郎的郭循。後來這郭循大概表現良好,蜀漢朝廷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哪裡知道這個郭循竟然身在蜀漢心在魏。資治通鑑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最後雖然劉禪沒被殺掉,但他總算也拼著性命幹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

這裡有很大的疑問:費禕是蜀漢的鴿派人物,在當政期間一直壓制著鷹牌姜維的北伐,每次只給萬人規模,使得魏國國富民安。這樣一個人物掌握朝政對魏國來說是好事啊,魏國沒有理由要換一個鷹派人物當政來打自己啊。

在《姜維傳》裴注裡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這說明姜維愛好功名,不屑於做生意等芝麻小事。可是陰養死士意欲何為?《軍師聯盟》裡司馬懿可是陰養死士3000,最後高平陵政變一擊得手,奠定司馬氏天下。

聯繫到姜維一直被費禕壓制,鬱郁不得志,在費禕死後,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裡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立刻姜維統兵規模上了一個臺階,從不足萬人,到數萬人。

姜維明顯是費禕遇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且這個郭循還是姜維俘獲並舉薦給朝廷的,姜維算是引路人。郭循在宴席上光天化日下當眾刺殺費禕,根本沒有考慮退路,當場被殺死,這分明是死士的作為。

因此,雖然史書上記載郭循是魏國派遣的刺客,但是蜀漢朝中並非無人,難道看不出端倪?姜維明顯有很大的嫌疑。

如果蜀漢朝廷對這件刺殺案存有疑慮,那麼姜維就不可信任了,但是朝廷苦無證據,或者姜維作為蜀漢後期軍中的核心,在當時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已經損失了一名丞相,難不成還要再損失一個大將軍?

蜀漢朝廷匆匆結案後,默認了魏國派遣刺客行恐怖主義的事實,等於洗脫了姜維的嫌疑。但是姜維並沒有能夠成為諸葛亮一樣的大權在握的權臣,劉禪開始親近黃皓。接任費禕職位的是陳坻。在黃皓的引薦下,劉禪十分信任陳坻——沒辦法,大將軍統兵在外,內政必須要找一個信的過的人。陳坻與黃皓交好,因此劉禪也越加寵信黃皓。

(黃皓與劉禪)

姜維曾寫過奏章,說黃皓等人弄權,不能信任,讓劉禪殺死黃皓。可是劉禪回覆的文件非常佛系:黃皓是一個宦官、是個小人,你大人不計小人過,算了。姜維沒有扳倒黃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黃皓的對立面。姜維擔心繼續留在成都有性命之憂,於是自請屯田沓中。

後來諸葛瞻、樊健等人繼續執掌朝政,但是他們也選擇了與黃皓交好,蜀漢朝政繼續在混亂的道路前行。

公元263年,諸葛瞻帶領士兵前往江油阻止鄧艾奇襲成都失敗,慨然說道:身為國家之臣,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守江油,此三罪也,何得返?於是自殺謝罪。

(諸葛瞻死難)

可見,在諸葛瞻這樣的名臣之後的眼裡,黃皓、姜維是一樣需要得到制約的人物,也可以看出,姜維已經有些不聽從朝廷制約了,所以諸葛瞻才會說“外不能制姜維”。但是姜維統管大兵在外,這些在朝廷裡掌管具體事務的官員,如果直接制約姜維,就會形成費禕一樣的將相失和的局面。黃皓居中制約,這些朝臣反而可以將得罪姜維的工作都說成是黃皓從中作梗。如此,大家面子上都能過的去。

姜維如果以死士刺殺黃皓這樣的實權派,費禕之事殷鑑不遠,難保不會惹火燒身。上奏章請求皇帝誅殺黃皓,皇帝一個太極打了回來,明顯不希望再出現一個權臣。中國曆朝歷代,在王朝初期的開創期和上升期結束之後,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皇帝開始越來越信任太監的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對外臣越來越不信任,所以要用太監和牽制和制衡外臣。

所以,姜維之所以不能剷除區區一個黃皓,其背後的原因是蜀漢的文官勢力對於姜維武將勢力的制約,這體現了劉禪皇權對外臣執掌軍權的不信任,以宦官代行制約之權。黃皓最後做到了奉車都尉,是給皇帝親自趕馬車的工作,在西漢時期,霍光曾經做過這個職位。可見,黃皓已經掌握了朝廷實權。姜維自身都難脫丞相遇刺嫌疑,此時更難有所動作了。


而知而行


蜀漢後期,雖然姜維控制大部分軍隊,但是他並不能和諸葛亮相比,諸葛亮是軍事和政事一起掌握,但是諸葛亮臨死的時候,知道蜀漢沒有人能像他一樣軍政一體,所以諸葛亮死後,政事由費、蔣二人先後掌握,軍事由姜維掌握。

當時費、蔣兩人都過早的去世,蜀漢就出現了內部政事混亂的現象,姜維此時雖然手握重兵,但卻不善政事,蜀漢內部又出現黃皓此人,排擠姜維,同時姜維是忠於蜀漢,沒有皇帝旨意如果對黃皓動手,就會有叛逆之名,姜維為了自保和不讓蜀漢出現內亂,就屯田在外。

黃皓在後主劉禪逐漸長大後,就受到劉禪的寵信,黃皓為了能升遷,就溜鬚怕馬、阿諛奉承,因此多次受到重臣董允的責罵,黃皓也非常害怕董允,所以在董允活著的時候,黃皓還算老實,不敢胡作非為。

董允去世後,陳祗接替董允的官位,同時他不像董允那樣對黃皓,便在這時,黃皓開始參與蜀漢政事。陳祗死後黃皓就開始專權,官位也升遷的很快。

劉禪的弟弟劉永當時非常厭惡黃皓,黃皓取得劉禪的信任後把持朝政,就對劉禪說劉永的壞話,結果劉禪就開始疏遠劉永,導致劉永竟然十多年不能朝見他的哥哥劉禪。

當時姜維雖然掌管蜀國大部分兵力,但姜維是個忠臣,他的行動是聽朝廷的,而姜維常年在外用兵,黃皓則在朝廷弄權。

後來姜維見黃皓專權,就上奏劉禪將黃皓處死,但劉禪卻不同意,理由是黃皓就是一個小人、宦官,不用對他在意,同時命黃皓向姜維謝罪,因此黃皓卻對姜維已經心生怨恨。

姜維看到劉禪不願處死黃皓,而黃皓在朝中的勢力又盤根錯節,擔心對自己不利,姜維對此非常擔心,擔心如果自己出現意外,就不能完成諸葛亮北伐中原的遺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姜維就屯田在外。

公元263年,姜維聽到鍾會在關中練兵,就上書劉禪早做準備,但黃皓卻告訴劉禪鍾會不會過來,所以劉禪就沒有聽從姜維的。


最後終於導致蜀漢滅亡,司馬昭因為黃皓禍國殃民,就把黃皓凌遲處死。

所以姜維對黃皓也不是全部的害怕,只不過黃皓深受劉禪信任,姜維不能私自處置黃皓,同時姜維若留在朝廷,擔心黃皓會對自己不利,那樣自己就不能北伐,也不能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同時如果因為黃皓,朝廷在發生內亂,就會對蜀漢不利,這也是姜維不願看到的。


中孚鑑


公元223年,劉禪稱帝,隨著這位愛玩皇帝逐漸長大,黃皓便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此人集所有奸臣之特點,善會溜鬚拍馬,阿諛奉承,每天變著花樣哄這位阿斗開心,逐漸成了劉禪身邊離不開的人物,也就成了蜀國滅亡的催命符。

開始黃皓由於待中董允的存在,不敢太肆無忌憚,每每有過界之處,董允必嚴辭呵斥,並深諫劉禪,有這種敢諫之士的存在,讓皇帝劉禪頗為忌憚,黃皓也非常懼怕董允,在董允的有生之年,在其種種的勸諫和打壓下,黃皓的官職只做到了黃門丞。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如此諍臣,於公元246年去世。接待董允職位的是陳祗,此人乃圓滑之人,與黃皓互為利用,使的陳祗大權在握,官至尚書令,鎮軍將軍,由於陳祗深得劉禪的信認,又與黃皓交好,所以權力一度超過了姜維。

而黃皓也藉助陳祗,開始了權力的爭奪,由開始的黃門丞,長任中常待,奉車都尉,漢朝大將軍霍光曾任此職,可見黃皓已經掌握了朝延大權,由於劉禪之弟劉永深惡黃皓,被黃皓進讒言遠貶他鄉,故朝中許多大臣都依附於他,不順從他的都或貶或罷官。

公元258年,陳祗去世,諸葛瞻、董厥、樊建掌管朝中政事,實指望朝局能有所改觀,誰曾想諸葛瞻、董厥居然袒護黃皓,讓樊建孤掌難鳴,朝局更為混亂。

姜維早看不慣黃皓的胡作非為,宦官弄權,於是上諫劉禪將黃皓處死,劉禪則不以為然,命黃皓向姜維謝罪了事。此事後,黃皓對姜維懷恨在心,暗中培植右將軍閻宇,想除掉姜維,姜維見朝中已盡是黃之黨羽,孤力難支,時之日久,必備所害,於是請求沓中屯田,再也敢回成都。

公元263年,由於黃皓把持朝政,不聽姜維進言,用巫術哄騙劉禪,以至於讓鄧艾偷襲陰平成功,蜀國滅亡,諸葛父子臨死之言表露了其內心深深的悔恨。諸葛瞻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而諸葛尚說:“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最後還是司馬昭深知黃皓此人禍國殃民,絕非善類,將其萬剮凌遲。蜀國有黃皓專權,國不滅則天理難容。可嘆劉備諸葛傾盡一生精力所創之基業,被劉禪敗的如此不堪,豈不可惜!


漫談千年風雲變幻


姜維,諸葛亮指定的軍事接班人,蜀漢的大將軍,掌握著國家絕大部分的主力軍隊,擔負著蜀漢安危,光復漢室的重任。而黃皓,一個小小的宦官,劉禪身邊的一個奴才,在蜀漢政權裡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黃皓的能力卻能讓姜維感到害怕,為了保存自己而假託屯田避禍。

黃皓:(公元226一263年),比劉禪小12歲,自入宮當宦官後,為人十分奸佞,奴顏媚骨,善於揣摩,迎合聖意,深得劉禪喜愛,信任。劉禪是一國之主,雖然沒有父親劉備那樣的雄才大略,復興漢室之志。但劉禪絕對不可能昏庸到良莠不辨,分不清君子和小人。其時,劉禪是很看透黃皓的,在劉禪的心中,黃皓只不過是一個趨走小人。

劉禪登上蜀漢皇位,諸葛亮在世期間,蜀漢軍政大權把持在諸葛亮手中,雖然諸葛亮鞠躬盡瘁,一心為天下百姓,江山社稷,沒有一點私心,諸葛亮在世,凡國事必親自過問,安排,完全沒有考慮劉禪作為皇帝應該有的權力,威嚴。諸葛亮病危時,按劉禪的意思,又安排好了個人身後蜀漢軍,政領導人選,在當時的蜀漢政權,諸葛亮代表的是先主劉備遺志,有絕對的權威,劉禪不能不從,但劉禪是有個人主見和想法的。只是鑑於國家形式,保留了個人思想,仍然走諸葛亮路線。

黃皓,一個宦官,足不出宮的太監,有多大膽量敢同位高權重的姜維抗衡,有人支持,給他膽量,這個人就是劉禪,劉禪放縱黃皓胡作非為,其實是利用黃皓髮洩個人情緒。劉禪寵信黃皓,公私不分,最終導致黃皓禍亂朝政,社會不和諧,讓蜀漢跑步奔向滅亡。


田原鄉野


手握兵權的蜀漢大將軍姜維為什麼至始至終都拿宦官黃皓沒轍呢?甚至最後為避黃皓讒言加害,請求沓中種麥,不敢再回成都!他真的是怕黃皓嗎?要知道姜維可是“膽大如斗”,說他怕黃皓我還真不相信,但種種表現看來卻給人一種他畏懼黃皓的表現,真相真是這樣嗎?姜維無奈之舉的背後到底又怎樣的隱情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外政歸姜維,內政落黃皓,勢均力敵

姜維早在諸葛亮時期便備受諸葛亮重用,而當時的黃皓也是後主劉禪的心腹寵臣,到蜀漢後期,大將軍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力主外事。而內政在侍中董允死後也盡落陳祗和宦官黃皓之手,陳祗死後,內政大權基本由黃皓一人獨攬,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

制約內外,穩固皇權

姜維一直是厭惡黃皓的,曾多次請求劉禪將黃皓殺掉,但都被劉禪駁回!而黃皓知道姜維對其不滿,也開始公開與姜維為敵,處處排擠姜維,但畢竟姜維是大將軍,手握重兵,以黃皓當時的勢力也是很難撼動姜維,加之劉禪也是在用二人相互制約來達到皇權穩固的作用,儘管當時姜維有心除去黃皓,但終難得志。

此消彼長,避其鋒芒

兩人的敵對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期間,黃皓在朝內大力培植自己的親信黨羽,排除異己,在朝中玩弄權柄,董厥、諸葛瞻等人都無可奈何,以致朝中許多大臣都依附於他,更開始培植自己的軍事力量,扶持依附於他的右將軍閻宇。而姜維則是在北伐中不斷消耗自己的實力,由於北伐接連失利,而連年征戰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損耗,所以姜維頗遭保守反戰派們的非議。加之姜維之前本來就是曹魏降臣,又北伐失利,在蜀國的威望每況日下,對黃皓更是有心無力!

景耀五年,姜維不滿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再次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拒絕了姜維的求情,並命黃皓向姜維謝罪,但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由此只得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其實說姜維是怕黃皓只是表面,從劉禪的制衡手段來看,黃皓對姜維也是無可奈何的,這一點姜維應該也能看到,畢竟當時蜀國還能征戰的將軍並不多,姜維就是當時蜀國的柱石,劉禪不會蠢到自毀長城,而姜維請求外出屯田,不回成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北伐失利,自己也無顏再見“西川父老”啊!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直接和黃皓內鬥,置國家安危於不顧,讓敵人有可乘之機,所以外出屯田防守,為國戍邊。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三國時代將領統帥的軍隊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自己的親信,時稱“部曲”,這部分軍隊是其力量的核心部分,但並非每個將領都有;一種是諸侯/皇帝的部隊,在作戰時臨時根據需要交由將領統帥作戰。

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鬧僵,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而楊儀死後,姜維逐漸成為了蜀軍的核心人物。但是,事實上姜維並沒有多大權力,而且為了防範將領擁兵自重,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採取種種措施來限制和防範軍事統帥。

題主說歷史上是姜維控制了蜀軍的大部分軍隊。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簡單來講,就官職和作戰部署來講,姜維確實是蜀軍後期的核心人物,並多次出兵北伐。然而,姜維原本就是降將,入蜀後是得益於諸葛亮的看重和提拔才逐漸站穩腳跟的。從這一點來講,姜維只是後主劉禪的“員工”。

理解姜維為何在統兵的時候還需“避禍”,可以對比之前魏延的悲劇:

魏延是個很有才幹的人,而且投靠劉備時還帶著自己的“部曲”。說白了,魏延歸附劉備時,手中是有親信的。後來劉備進取西川,武將中帶的就是魏延和黃忠。入蜀以後,劉備重用魏延,把許多人覺得本該屬於張飛的漢中都交給了魏延把守。

魏延在蜀軍中,也是一個平步青雲的人,既是元勳,又有親信,同時還不斷立下戰功,一直被拜將封侯,可以說是僅次於五虎上將的人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叱吒風雲的人,卻在權力鬥爭中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爆發,甚至發展到了兩軍對壘的局面。可是,就在相持不下的時候,魏延的親信卻潰散了。最終魏延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幾名騎兵逃亡漢中,但卻被馬岱截殺。

如果稍作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出,隨著劉備稱帝和劉禪繼位,蜀國的皇帝一直在加強自己的權力,而原有將領的“部曲”也逐漸成為了蜀國的國家軍隊,而非效忠於將領的軍事力量。道理很簡單,因為糧草是蜀國發放的,而非將領個人提供。

與魏延相比,姜維的根基和勢力要小得多。如果說當時魏延還能同楊儀對峙一番的話,那麼姜維面對黃皓,是真的毫無招架之力。

所以說,這個問題其實比較簡單,那就是從名義上來講,姜維是軍中主帥,但實際上卻已經逐漸成為了皇權下的附庸。而黃皓是後主劉禪的親信,實際上遠比姜維得勢。


碣石樵子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在蜀漢政權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權過重一定引起過劉禪的不滿,但劉禪也無可奈何,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軍權,但劉禪還是把相權進行了分解,避免朝中某個人權柄過重,尾大不掉。作為天子,要對手下掌權之人分而治之,最好的辦法就是製造對手,人為的樹敵,讓手下的權臣互鬥。

姜維作為軍權在握的大將,當然不會害怕黃皓一個文官,但如果姜維和黃皓內鬥,勢必削弱蜀國的綜合國力,姜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好率軍外出,屯墾戍邊,這樣一來保衛國家,二來也避免陷入朝廷紛爭。


毒刺劍客


這裡所說“姜維控制了蜀漢大部分軍隊”應該指的是姜維擔任蜀漢大將軍之後,因為此前姜維受蔣琬和費禕所限,統兵不過萬人,談不上控制大部分軍隊。那麼姜維擔任“蜀漢大將軍”後為何還要怕一個宦官黃皓呢?這和劉禪的權力制衡有很大關係。

一、諸葛亮死後劉禪的權力制衡

蜀漢首次設立大將軍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在此之前是沒有大將軍這個職位的,這也是諸葛亮死後劉禪親政制衡朝政的主要手段之一。第一任大將軍是蔣琬,任職時間為235年-239年。第二任大將軍是費禕,任職時間為243年-253年。第三任大將軍是姜維,任職時間為256年-蜀漢滅亡。

諸葛亮在世時,他以丞相、益州牧之位掌管全國軍隊。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廢除丞相和益州牧的職位,以蔣琬為大將軍掌管軍隊,同時擔任益州刺史。239年,劉禪升任蔣琬為大司馬(東漢三公之一),同時廢除大將軍職位,合掌軍政大權。蔣琬的這個職位很可怕,因為蜀漢上一個以大司馬職位合掌軍政大權的是劉備

劉禪可不想再造出一個諸葛亮。所以在243年,劉禪另立費禕為大將軍,分去了蔣琬的軍權,藉以制衡二人。246年蔣琬以大司馬職位去世後,費禕以大將軍、益州刺史的職位當政,控制全國軍政大權,直到他於253年被刺殺。

從上可知,諸葛亮以丞相、益州牧掌管軍隊,蔣琬、費禕擔任大將軍職位時,還身兼益州刺史的職務。可見,益州牧、益州刺史是當時最有權力的職位,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蜀漢就益州一個州。

但劉禪做了這麼多,蔣琬費禕基本和諸葛亮差不多,這種一人合掌軍政大權的局面不是劉禪想看到的,所以在費禕死後,劉禪就廢除了益州刺史,進一步進行權力制衡,姜維大將軍的地位就遠遠不能和前任相提並論了。

二、費禕死後劉禪的權力制衡

費禕於253年死後,大將軍之位空缺,這時姜維的職位是衛將軍。254年,姜維被任命為“督內外軍事”,雖然不是大將軍,但實際上已經成為蜀漢最高軍事長官。256年,姜維正式擔任大將軍。但由於沒有擔任益州刺史,他的地位遠不如前任。而他經常領兵北伐,所以在朝中也沒啥人脈關係。

同時,劉禪加緊提高尚書令和平尚書事的地位來制衡姜維,為啥呢?因為姜維在擔任大將軍的時候還兼任錄尚書事(蔣琬和費禕都兼任過這個職位),有一定的內政決策權。費禕死後,陳祗、董厥、諸葛瞻相繼擔任尚書令和平尚書事,執掌全國機要,把姜維排擠出決策圈子。

這樣一來,劉禪就達成了完美的文武內外製衡的局面,皇權得到極大加強。但皇權的加強也是有隱患的,如果皇帝的素質很一般,就會出現東漢的問題——宦官和外戚專權。

三、黃皓亂政

宦官和外戚專權是建立在皇權的強化之上的。蜀漢的外戚問題不嚴重,劉備的外戚是吳懿一族,但他們鬥不過劉備,所以沒啥勢力。劉禪的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張飛一族對蜀漢忠心耿耿,自然也沒啥問題。

唯一的問題就是宦官,但遠遠達不到專政的地步,也就是亂政。我估計劉禪在諸葛亮時期就開始寵信宦官了,因為成天無事可做,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勸他不要“親小人,遠賢臣”,這裡的小人應該指的就是黃皓。但懾於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的存在,黃皓掀不起什麼波瀾。

但在劉禪皇權加強後,黃皓依託劉禪的寵信,得以干預朝政。特別是陳祗擔任尚書令時期為了得到劉禪的信任,和黃皓互為表裡,使黃皓開始操弄權柄。而宦官一旦開始干預朝政,便一發不可收拾。陳祗死後,黃皓的黨羽已經遍佈朝野,意見不同者都被他排擠,比如後來堅守永安的羅憲和大將軍姜維。

四、黃皓與姜維的矛盾

姜維不僅僅被黃皓排擠,他屢次北伐被群臣詬病,甚至包括老將廖化、諸葛亮之子諸葛瞻。262年,姜維在第九次北伐失敗後,黃皓、諸葛瞻上表彈劾姜維,而黃皓更意圖讓右將軍閻宇代替他的職位。

得到消息後,姜維給劉禪上疏,希望劉禪除掉黃皓。可沒想到劉禪卻說你堂堂一個大將軍為何要和一個宦官過不去,他有啥錯誤,讓他給你賠禮道歉就行了。姜維一看黃皓如此受到劉禪的庇護,自知他在朝中能量巨大,再加上他屢次北伐“窮兵黷武”被群臣所不滿,所以就不敢回成都,在西北邊陲的沓中屯田避禍了。

湊巧的是就在姜維屯田避禍的第二年,曹魏就發動了滅蜀之戰。


石頭說歷史


劉備病逝,諸葛亮扛起了蜀國軍隊的旗。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國軍隊的令旗就落到了姜維身上。在當時的蜀國,也只有姜維能抗的起。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嚴重,能領兵打仗,統帥指揮的只有姜維。魏延雖然也很厲害,但是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不會把軍權交予他。

姜維掌握了蜀漢兵權,為何還要害怕小人黃皓。

姜維雖然掌握了蜀漢的兵權,但是他不是諸葛亮,他無法和諸葛亮一樣軍政一把抓。諸葛亮在世時,小人黃皓根本不敢為難諸葛亮。諸葛亮逝世後,軍事交給姜維,政事先後由費、蔣二人掌管。

但是費、蔣二人都過早的去世,蜀漢內政出現混亂局面。黃皓在內排擠姜維,姜維為了自保,為了不讓蜀漢出現內亂,就選擇屯田在外。

黃皓是劉禪最崇信的太監,善於阿諛奉承,但尚書令董允常常責備黃皓不老實,所以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為非作歹。但董允死後,新任尚書令陳祗不僅不節制黃皓,居然還處處討好他,黃皓野心逐漸擴大。黃皓專政,率先公開反對姜維北伐,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

姜維曾上奏劉禪處死黃皓,但劉禪說黃皓只是個小人,就不答應姜維請求。姜維見此情形,加上黃皓在朝內的勢力已經很大,擔心對自己不利,就選擇駐軍在外。

其實,姜維怕的不是太監黃皓,而是他背後的那些大臣,那些反對北伐的大臣。樊建擔任尚書令,董厥、諸葛瞻統領朝政,他們雖然都知道黃皓干政,但是相對於黃皓來說,他們認為姜維北伐對於蜀國的危害更大。

所以每當姜維彈劾黃皓時,以董厥、諸葛瞻為首的大臣都處處庇護黃皓,姜維對此心知肚明,卻也無可奈何。

姜維一但回朝,在內和黃皓爭鬥,再想出來統兵北伐,估計是沒可能了。乾脆,就一直待在外面。

己家看法,歡迎關注“寧靜影像故事”,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