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V殤
如果沒有姜維,蜀漢雖然不能說肯定堅持到263年,但堅持到263年問題不大。
首先,諸葛亮死後,留下了繼承人蔣琬和費禕。蔣琬執政從234年到246年,費禕執政從246到253年。這20年左右,姜維只是作為一個大將,並沒有對蜀漢政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例如244年曹爽、夏侯尚大軍入侵,就是費禕和王平將其擊退,取得大勝。沒有姜維多少事情。
費禕在253年被刺殺身亡後,蜀漢剩下的十年左右,實際上是處於分權狀態。皇帝劉禪居中,姜維掌管對外軍事,內部則有陳祗、董厥、諸葛瞻等統領中央事務。這一段時間蜀漢主要的舉動就是姜維對外的不斷北伐。但姜維北伐與諸葛亮的北伐有些差別。諸葛亮北伐主要是以攻為守,每一戰不算勝,先算敗,儘量避免己方損失,所以除了228年第一次北伐,其餘各戰都是損失不大。姜維的北伐則是很玩命的,每次都是大舉進功,打好了殲敵數萬,打差了自己也傷亡慘重。這麼下來,實際上是加劇了魏蜀兩國的實力差距。
那麼,如果最後十年沒有姜維的不斷北伐,魏國是否會搶先進攻蜀國呢?看樣子不太會。瞅瞅這些年曹魏在幹啥吧:
司馬懿在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
251年平定淮南一叛後司馬懿去世。
253年,曹魏抵抗東吳諸葛恪大舉入侵,
254年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廢曹芳;
255年毌丘儉文欽發動淮南二叛;
257年諸葛誕淮南三叛。
258年淮南三叛被平定。
260年殺皇帝曹髦
然後263年曹魏就伐蜀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費禕死,姜維主導軍權的大部分時間,魏國在內部折騰。這個過程中,姜維的北伐當然從某種意義上確實牽制了曹魏部分力量,也曾殲滅數萬魏軍。但姜維自己也數次兵敗,損傷蜀漢國力。而最後更因為姜維與黃皓爭權,率領數萬精兵到沓中屯田避禍,從而導致蜀漢的漢中防禦門戶大開。
所以,雖然姜維的北伐主觀上確實削弱了魏國,但因為代價較大,加之後期參與朝爭造成的防務削弱,對於蜀漢最後滅亡承擔一定責任。而即使姜維不存在,蜀漢繼續費禕時代的保守策略,在曹魏本身內部矛盾較為激烈的情況下,應該也未必會那麼快滅亡。
即使沒有姜維,蜀漢堅持到263年的可能性也是相當大的。
巴山夜雨涮鍋
【1】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一種說法,說蜀漢後主劉禪——也就是阿斗,其實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
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諸葛亮死後,劉禪還能當幾十年的太平天子,這說明劉禪能力很強。
這讓我想起兩個例子。
一個是戰國末年,齊國國王田建在位幾十年,除了秦國滅齊以外,齊國沒遭遇戰火,這是否能說明田建的執政能力強,或者人格魅力大?
其實,齊王建在位這幾十年,齊國沒遭遇外敵入侵,倒不是齊王建水平多高,而是其餘六國正在互相廝殺,秦國在吞併其餘五國,其餘五個國家忙著抵抗,都沒騰出手來修理齊國。
而一旦這其餘五國相繼被秦國吞併以後,秦國立馬對齊國發動吞併戰爭,齊王建的太平日子,也就到頭了。
另一個呢則是五代十國的南漢。
南漢王朝周圍強國環伺,但是南漢在北宋入侵之前始終得以存在,南漢末代皇帝在位期間,除了北宋入侵以外,也沒遭遇大的戰亂,這能說明南漢君主們能力強魅力大麼?
肯定不能啦。
因為南漢存在這幾十年裡,南漢北方的國家,始終在互相征伐,都沒人能騰出手來修理南漢。
而一旦南漢北方的地區歸於北宋的統一,那麼,北宋吞併南漢,也是立馬發生的事情了。
【2】所以,劉禪在位幾十年,不能說明劉禪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
因為凡事兒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來看。
先說內因。
內因上,雖然諸葛亮死了,但是,諸葛亮給蜀漢留下了一套人才班子,包括姜維在內,也可以盡心盡力輔佐阿斗皇帝。
再說外因。
外因上,當時吳國孫權一死,吳國陷入內亂,東吳帝國自顧不暇,實在沒能力去打蜀漢的主意。
而內因上,諸葛亮死後沒多久,曹魏就接連發生內亂——比如高平陵之變,而司馬家族為了掌控曹魏的朝政,一時半會兒還不敢主動發動對外戰爭。
曹魏和東吳都沒有戰爭意圖,就這樣,為蜀漢營造了幾十年的太平空間。
【3】
而隨著諸葛亮留下的一班人才相繼凋亡,加上司馬家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徹底掌握了曹魏的政權以後,對蜀漢的吞併,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辰州觀海
也行。
因為,在諸葛亮過世之後,劉禪雖然不再設立臣相,但是對於諸葛亮的政策還算是保持慣性維持。而諸葛亮指定的行政長官也是堅決執行遺言,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按照規矩去提拔任用適合規矩的人才,然後人才又完全執行規矩。這種情況下,敢於打破規矩的人根本沒有機會進入高層。
所以,換句話說如果姜維敢於改革,那麼等待他的必然會是換人。換上去的人還是會按照固有規則,因此不是說姜維的存在讓蜀漢維持,實際上還是諸葛亮的設定的規則讓蜀漢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