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歷史上的姜維?

藍彌貓深巷


歷史上的姜維譭譽參半,有說好有說壞,譽之者稱為漢室孤忠,毀之者稱為國之奸雄。有人說他窮文黷武傷害蜀漢百姓,也有人說他包藏禍心只為個人逞英雄不顧國家存亡。不管如何,個人的鐵血肝膽,聰明才智,卻是為後人所稱道,有人把他比作殷商的比干,也有人說他才智足以玩弄鍾會於投掌上,孫盛則說姜維既降又反不可謂忠,捐棄母親入蜀,先為魏臣後來蜀將屢伐母國而至蜀漢覆滅不足稱道。


姜維是涼州人,在孔明第一次北伐時投蜀漢,被稱為涼州上士,父親姜冏是漢朝的天水功曹,因羌、戎叛亂戰死,姜維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後也為天水佐官,可能平時心繫漢室,溢於言表,才在諸葛亮北伐時被天水太守馬遵拋棄,而姜維與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就此降蜀,也是怪事,只能解釋為這些人心存漢室,本來也不感冒曹丕篡漢的舉動,不然哪裡會有家歸不得。(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從開始姜維的報國壯志就表現得比較明顯,降蜀後,母親來信讓他回去,他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拒絕回魏。


在諸葛亮北伐時小露身手,升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對他很看重,認為他懂軍事,有膽略義氣,又有忠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馬謖等人不如。(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也是姜維心存漢室的一個重要證據。如此便能理解姜維後來何以明知難以取勝,而又以小國攻伐大國的舉動,持心與諸葛亮如一,孔明一生也在致力興復漢朝,立志還於舊都,姜維正好同道,演義把他作為孔明的弟子來演繹,並不是空穴來風捕風捉影。

而姜維也時運不濟,諸葛亮多次北伐,以攻代守,也為喚起天下存漢的人心,以期合力推翻曹魏,無奈王朝初興,基礎堅實,七年攻戰,所獲無多,落得鬱鬱而終。之後曹魏終於出現裂縫,曹睿大興宮室沉迷美色,遼東公孫淵叛亂,高平陵之變等大事接踵而來,正是北伐大好時機,此時不圖更待何時。無奈蔣琬費禕當政,穩字當頭,大好時機白白放過,姜維每次只帶萬八千士兵小打小鬧,做得更多的是連結羌胡等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253年費禕遇刺身死,曹魏已是司馬師司馬昭等新秀用事,世家豪族抱團,利益一致比之前團結得更加緊密,這時的北伐難度比諸葛亮時期更大,而姜維的個人能力、國內地位都不能和孔明在生時相提並論,屢次出兵,十一次攻伐雍涼,雖取得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的戰績,無奈於曹魏如撓癢一般,傷不了根本,形勢更像諸葛亮後出師表所說,伐也亡不伐也亡,坐而待亡則不如伐之,一拼之下可能還有轉機。最後蜀漢的滅亡是意料中事,正常發展必是如此,姜維屢次興兵只是可能加快了進度。


南方鵬


歷史上對姜維的評價,很有分歧。

陳壽對姜維的評價就很差:“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三國志·姜維傳》)這個話說的已經相當難以讓人接受了,最過分的是那個“斃”字,從古到今都是說壞人的,按姜維的級別,死的時候至少可以稱“薨”,這裡用的“斃”比關羽“壯繆”的諡號更噁心人,所謂微言大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陳壽的觀點和他的老師譙周類似,都不喜歡姜維的北伐,所以對姜維評價不高。而且站在陳壽作為一個亡國之臣的角度為故國寫歷史,同時寫的又是很多魏國人痛恨的敵人這個角度來看,勉強可以理解。

《搜神記》的作者幹寶認為姜維沒有死得其所,他應該像劉禪的兒子北地王那樣,在宗廟裡自殺才算完美,這說明幹寶估計是個行為藝術家。《魏氏春秋》和《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是曹睿時代託孤司馬懿的重要決策人魏中書令孫資的後代,他認為姜維“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晉陽秋》)這話的意思是說,他認為姜維最後對鍾會施展的這些謀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是可笑的。這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了。

為《三國志》作註釋的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這個話說的很沒道理,因為“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三國志·姜維傳》轉引自《晉陽秋》)就是說本來姜維的這個計策就是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他成功了當然就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奇謀,即使是失敗了本身的謀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蜀國的執刀人諸葛亮、姜維都願意不停的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夢想去努力,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和劉備都是理想主義者。甚至蜀國的出現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產物。公元208年爆發赤壁之戰前,誰又能想得到一生顛沛流離、無有根本的劉備可以成為一方諸侯?都想不到。但依然鼓舞了身邊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為之不懈奮鬥,因為理想主義者的功業往往不是奮鬥的結果,而是奮鬥的過程。

成敗固然在天,但自己要努力到世界的盡頭,姜維做到了。這種理想主義的堅持和魏晉的現實主義權謀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對於姜維評判的區別,在現實主義者眼中,姜維是愚蠢的。在理想主義者眼中,姜維是偉大的。

作為一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 “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姜維傳》)他的死亡代表了理想主義者自東漢末年以來,改變漢末以來世道理想的終結。理想主義的喪失和沒落導致整個民族開始變為利己主義者,也直接走向了西晉王朝面臨的大分裂時代。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作為蜀漢在後期軍事上的頂樑柱,歷史上對於姜維的評價是有褒有貶的。由於其還算可圈可點的軍事才能,在當代姜維也被列入前100以內的名將之列(名次不高,頗有湊數之嫌),不過與千古名將相差較遠。但在我看來歷史上的姜維可能比演義裡的稍遜一些。

既然要評價一個人,那自然要從性格、才能等多方面去看,而在我個人看來對姜維的評價多角度去看是最好了。

首先說說姜維的才能吧,在文學領域,姜維對鄭學有較大的喜好,但是在早年和當時魏國著名的崔琰、郗慮等人相比,就不在一個層次了,相對於他們可能姜維就相當於業餘水準。

而在軍事方面,很多歷史愛好者讚揚姜維主要是他的軍事才能。儘管姜維很早就從軍了,雖然演義裡年輕時期的姜維似乎足智多謀,但是早期的姜維軍事才華和當時比也談不上多耀眼,對於姜維的軍事水平有說好的,有說一般的,總之說法不一。

而後來姜維之所以被諸葛亮挖過來到其身邊培養,按演義裡的說法,諸葛亮老了,需要找一個接班人,而姜維水平就不錯正好適合,但事實上諸葛亮死後仍將軍事大權交給了楊儀,而姜維則是後備人選。而姜維被挖過來,才能也有一定的原因,但諸葛亮更多的還是考慮自己死後,朝內再也沒有人可以像他那樣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而荊州集團可能也不會在長期對益州集團形成優勢。為了溫和處理兩家的關係,諸葛亮一面讓益州集團的蔣琬和費禕主掌朝中事物,並安排楊儀主要負責軍事上的事情。而姜維則作為軍事方面的後補人選。不過在諸葛亮死後的十五年間,姜維職位進一步提升,當時他通過平息夷族起事影響了羌胡勢力從親魏國到親蜀國的轉變。與此同時蜀國發生了一系列事情,先是魏延被剿除,後楊儀被廢,姜維逐漸成為蜀漢軍事上的大佬。不過朝中大事他並未掌握。這使姜維在這一時期軍事受制於費禕。

而在238年至254年間姜維在軍事上的建樹則有好有壞。

隨著253年費禕的意外被刺,次年,即254年姜維則徹底成為蜀漢軍事上的大佬級別的人物。254年姜維在隴西之戰大破魏軍,並乘勝攻破河間、河關等處,成為姜維的第一個大勝仗。

此後姜維在255年的洮西之戰中表現更佳,以少勝多,給王經所部予以毀滅性打擊,使蜀漢贏得了自244年興勢之戰以來的又一次史詩大捷。此戰成為姜維在軍事上的代表傑作。也是姜維粉絲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但在隨後圍困狄道城上,則被魏國方面的陳泰破圍,姜維只好退軍。

此後八年間,姜維在軍事上的表現是有好有壞。而在數次北伐上,姜維是大勝小勝計5次,不分勝負4次,失敗2次。不過因姜維的一些對手則也是魏國的名將,諸如郭淮、陳泰、鄧艾、鍾會。所以總體而言姜維在軍事上算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之一。也不失為三國後期軍事上的佼佼者。

再有就是姜維的人品和性格了。姜維作為蜀漢後期的頂樑柱之一,對蜀漢算得上十分忠誠。而且家中也沒有什麼奢華的東西,從這一點來看此人相當不錯。不過姜維在社交上姜維表現的並不好,沒有多少親密好友。而姜維在性格上也稱得上堅韌。


黎塞留的野望


姜維歷史上褒貶不一,特別是在西晉初年的那段時間中,輿論都是批評聲不絕於耳.只有三國志裡陳壽引用欲正的一段話,才使大家對其有所瞭解. 欲正作為和姜維的同僚是很瞭解他的.話裡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麼評論姜維,但是他家裡清貧,好學不倦,在那個時代裡的確是非常難得,有諸葛亮的遺風. 陳壽對其的評價比較客觀:姜維的為人是不錯的,但是他考慮問題不夠周密,雖然大膽冒險,但總是屢屢遭受挫折.這也是他事業上不夠成功的原因.而作為政治上又不如諸葛亮那樣有才能,但也確實算的上站在時代前列的傑出人物之一.至於他最後的假投降如果計劃沒有洩漏也許真的能復興國家也尤為可知呢 800年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對姜維的評價是:姜維放棄了漢中作為大本營,而以梓潼為中心(今廣元),離前線實在是太遠了,興勢一役,如果不是王平主動出擊利用險要的地形狙擊了曹爽,而後才趕到的費怡來的太晚了,這都是姜維提出的要在漢中聚殲魏軍的冒進思想.在這之前,魏延守漢中,和劉備,諸葛亮時代都是採取禦敵人於國門外的戰略.在斜谷出口的赤岸.集結重兵,利用險要的地形防守,等到魏滅蜀漢,首先是毫無阻擋的進入漢中平原,包圍漢,樂二城.姜維當初設想的以二城為中心堅守待援,以梓潼的大軍為援軍包圍魏軍的思想根本就是錯誤的,當敵弱我強時尚可,一旦敵強我弱,必將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緊接著,魏軍佔領漢中,又進逼入蜀門戶陽平關.在陽平關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和軍械.在魏東西夾擊的強大攻勢下,由於用人不當,陽平關又很快失陷.姜維在擺脫魏軍西北方向的追擊後和從梓潼北上援救漢中的蜀軍匯合.退守劍閣.在得知魏軍即將侵蜀的早些時候,劉禪已經發布命令要求各地遵照預定的計劃,全部堅守各關口,而失去了主動狙擊敵人的機會.所以司馬光在評論中罵的很狠.所謂姜維貽誤國家之類... 但是責任也不能全怪姜維,如果蜀主能遏制姜維屯兵踏中,主力就不會離開漢中很遠.而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守住漢中.


唯美視頻創作


諸葛亮北伐時運用反間計,姜維被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剛過而立之年的姜維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亮對其評價:“忠勤時事,思慮精密” ,滿朝文武都認為他是諸葛亮的心腹或接班人。

諸葛亮逝於九丈原,但他選擇的接班人不是姜維,而是不能不選的蔣琬。蔣琬升任大司馬,姜維為司馬。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而姜維受到限制,“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253年,即諸葛亮死後17個年頭,費禕去世,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有敗有勝。但他沒有諸葛亮的那種資歷,劉禪不會言聽計從,軍人集團對姜維也不賣帳,姜維舉步維艱,真不容易。

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皇帝劉禪投降。後來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匡復漢室的願望,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被魏軍所殺。

蜀漢滅亡並不是姜維之過,面對曹魏大軍開城投降的官員大有人在,連皇帝都投降了,只能說西蜀的氣數已盡。

歷史上的姜維有褒有貶,大多說他剛愎自用,窮兵黷武,以連年的戰爭釀成了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的罪人。但不可否認,姜維一生7次北伐,比諸葛亮還多2次,大體勝多敗少。他有一顆以死報國之心,總覺得自己受恩過重,所以瘋狂地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顧兵力懸殊一味地拼命,甚至以全家性命為賭注,在皇帝劉禪都投降的情形下仍要孤注一擲,謀反覆國,以死來報效蜀國,可以說他是一位愚忠的悲劇人物。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無論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是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姜維都是一個悲情人物。他是諸葛亮的傳人和志向的繼承人,九伐中原徒勞無功,排除異己心胸不寬,外強內弱定國無策,妙計難成無力迴天。

諸葛亮在遇到姜維時,姜維正青春年少,而諸葛孔明卻年齡很大了。如果早一些時間遇到姜維,也許姜維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可惜的是諸葛亮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培養他,就像有人評價的得姜伯約太晚。諸葛亮曾跟手下說:“姜維是涼州上等的人才,比馬季常等人要強。”可見姜維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之高。



因此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才九伐中原,立志完成諸葛亮的遺志。但是作為三國中最弱的蜀國,連年的征戰讓其國力越來越弱,隨時處於崩潰的邊緣,最終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這和姜維的窮兵黷武,不能不說沒有聯繫。諸葛亮六出祁山,但在每次戰後後都會休養生息以作緩衝,才不至於無以為繼。

而姜維除軍事才能突出之外,在治國理政上的才能無法和諸葛亮相比。且據正史記載推測,蜀國的大將軍費禕很有可能就死於姜維之手,原因就是反對姜維對魏國連年用兵。在面對內臣黃皓的迫害時,姜維手足無措,竟然採取了遠離內廷,到劍閣屯糧自保的策略。

面對魏國的進攻,姜維率眾堅守劍閣令,令鍾會一籌莫展。但是鄧艾偷渡陰平獲得成功,並殲滅了蜀漢最後的抵抗勢力,劉禪率眾投降。姜維企圖用反間之機鼓動鍾會謀反,但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以至於其感慨道:“吾計不成,乃天意也!”


縱觀姜維的一生,其軍事才能突出,深得諸葛亮的真傳,九伐中原繼承諸葛亮遺志初心不改。但為人心胸不寬,且於治內並無所長,導致蜀漢國力大損,間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姜維其實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我們從《三國演義》中來看,他被孔明收人賬下也很偶然,但是姜維還是一個蠻有本事的人,不然孔明也不會看上他。那他為什麼是悲劇式的人物呢?

一:大勢所趨。當時的大勢不在蜀,在魏。

二:魏兵強將足。鍾會等人才輩出,大將如雲。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三:蜀連年戰爭,已經名不聊生,很多老百姓都不願意再打仗了。後勤補給也跟不上。魏經過一系列的變革,穩定大後方,補給很是充足。

姜維想用一人之力,完成丞相的囑託,他也是想用這種方式報答孔明的知遇之恩。如果非要跟姜維加一個標籤,那就是悲劇式的英雄。真正的實權不在他手上,一幫權臣在後方,他焉能不敗。他在蜀中根基不穩,又大冒進,成則主公領導有方,敗則姜維無能,他一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姜維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也許是一種傻,但這種傻,正是他可愛的地方。傻的可愛。忠的讓人敬佩。


道一智慧


姜維作為蜀漢歷史上繼諸葛亮之後的具有傑出軍事才能少有人物。他繼承著諸葛亮未競的北伐事業,力挽狂瀾,為延續蜀漢的國祚作著百折不撓的努力。由於他有異於常人的輝煌和在中國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千百年來,在討論蜀漢的興衰史中成為吸引眾人而繞不開的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大凡歷史上功績輝煌的人物,功勞越大,爭議越大。無非兩個方面:功與過。但凡是人,必有過錯,不管他是多麼優秀而近乎完美的人物。怎麼評價姜維能功與過呢?後世人將姜維的“北伐”作為蜀漢亡國的原因。這個結論感覺也相當站得住腳。任何結論,必須一分為二對待。暫且作以下分析。從大局方面講,(一),蜀漢地域狹窄,人口少,國土面積,人口的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戰爭潛力沒有可持續性的提供。如兵員,物資等後勤保障能力低下,直接導致而將要進行或正在進行的戰事中斷,或夭折,功虧一簣,與勝利失之交臂。而反觀曹魏,擁有廣闊的北方,戰略儲備極為雄厚,經得起長期消耗,兵精糧足。(二),蜀漢政府由於黃皓等人爭權奪利,政治鬥爭劇烈,導致人心惶恐,直接造成了前方將領的後顧之憂。而反觀曹魏團結緊湊,全力以赴對付蜀漢。而蜀漢後期,作為中流砥柱的姜維,洞察形勢,蜀漢在曹魏步步進逼下,急切地擠壓著蜀漢的生存空間,加上蜀漢先天不足所存在的硬傷令姜維十分憂慮。明知蜀漢與對手實力懸殊,但是危如累卵的形勢逼迫他只能傾舉國之力放手一搏。再加諸葛亮的報先帝知遇之恩的肺腑之言的名訓,促使他懷著不可推卸,不可逃避的忠心向漢的責任感,挑起了“北伐”的重任。為蜀漢走得更遠,衝鋒在前。不顧個人榮辱,堅定不移地執行著“北伐戰略”。諸葛亮因為具有異於常人的堅韌精袖,事必躬親,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為前期蜀漢的興起和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作為諸葛亮接班人的姜維,更是為了後期蜀漢的存續貢獻了自已的一切。而姜維的北伐戰略是有利於蜀漢呢?還是對蜀漢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呢?客觀的說,應該是利大於弊。使蜀漢免於過早滅亡,得以延續。反過來,戰爭進行一定是以消耗國力來進行的。縱觀歷史上那一場戰爭不是血流成河,伏屍百萬。相比較而言,用極小的代價換取蜀漢國家的存續,這是相當值得的。由於本身的硬傷,導致無法避免的事實不能由個人來承擔責任。前期有忠心不二的劉備的那些追隨者奮力苦戰,讓蜀漢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沒有這些人和姜維,蜀漢早已亡了國。而姜維而不過是執行著前任遺留下來的任務。要不是受到根深蒂固的“食君奉祿,為君分憂”思想的薰陶,太過於忠心耿耿,那有“空耗國力,以致亡國”的論調。“北伐戰略”是一心血漢而忠心耿耿的姜維給先帝和劉禪及諸葛亮行動上的交待,也是在現實形勢緊迫生存夾縫中為蜀漢生存而謀求的一種道路。也是自已忠心向漢的行動證明。作為位高權重的他,不計榮辱,廉潔奉公,忠心向漢的偉大人格和事蹟永留丹青,名垂千古,令後人頌揚。


歴史的軌跡


何以成敗論英雄?行其道,利其民,百姓安居樂業又何論魏晉!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水龍頭拉伯玉


 姜維是誰?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姜維(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漢族人。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軍工官銜達到大將軍。死後追封為“開明王。”關於姜維的背景會讓很多人感到糾結,既是謀士、文官。也是武將,善戰。

  姜維像

  姜維是蜀國軍師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對蜀國可謂功不可沒。他本是魏國人,在被諸葛亮用離間計遭到魏國猜忌的時候,走投無路之下歸順了蜀國。他從魏國歸附蜀國之後,隨諸葛亮參加了四次的北伐。諸葛亮在途中逝世後,他從容鎮定,利用計謀安排了撤退,讓司馬懿被死的諸葛嚇退。在獨掌軍權之後,他決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業並統一天下。他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雖勝多負少,但是掏空了蜀國的國庫。直到劉後主投降,蜀國滅亡,劉禪命令他帶軍投降的時候,他還假意投降,利用鍾會反叛的機會復興蜀漢,由此可以看出看對蜀國的衷心。

  有人覺得,諸葛亮之所以重視姜維,不僅是因為姜維的文韜武略對北伐有利,也對促進民族團結有幫助。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維的生活比較節約,也正好對了諸葛亮的胃口,因為諸葛亮一向覺得應該節儉。從這些方面來看,諸葛亮器重姜維也就很正常了。

  姜維,歷史長河中一個不能湮滅的才子。不可遺忘的靈魂。

  姜維墩是怎麼來的

  姜維墩遺蹟在今甘肅省臨洮縣的城東嶽麓山頂。地勢頗高,可以俯瞰整個臨洮縣和周邊的5公里範圍。規模是南北長度為22米,東西寬度為14米,高度為10米,中間的夯層厚度為0.14米。

  姜維墩

  姜維墩並不是三國時期姜維建造的,姜維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個墩臺都是建造於秦漢時期,是秦漢時期的烽燧,後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隴西郡治最高的瞭望臺。之所以被稱為姜維墩,是因為姜維北上伐魏的時候,多次取道於此,因此得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國後期的大將,是諸葛亮衣缽的傳人,可是他是武將出生,智謀畢竟不及諸葛亮,諸葛亮身亡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在公元238年多次進行北伐,動搖了蜀國的根本。

  不過在北伐途中,姜維勝多負少,消耗也是蜀國輕於魏國,但是兩國實力本就懸殊,雖然蜀國的消耗較輕,但也動搖了國之根本,而反觀魏國,卻可以支撐這樣的長久戰爭。姜維在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整個蜀國也走向了滅亡。

  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招降鍾會,讓鍾會反叛,意圖給蜀國謀取一線生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後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將,死的悽慘,連屍身都被魏國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於姜維的故里,一處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

  姜維屯田避禍的典故

  姜維在歷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幾個典故,其中最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禍。”這一典故直到現在還是被很多歷史學家稱讚,也是很多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談笑。

  姜維避禍

  姜維避禍,說的是姜維在祁山與鄧艾相持,稍占上風,卻因為宦官黃皓與想要取代姜維的右將軍閻宇狼狽為奸,向後主進讒言將其召回。姜維被迫班師,求見後主不得,卻通過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維氣憤欲殺黃皓,被郤正勸止。郤正建議姜維帶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禍,並列舉四大優勢: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累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姜維大喜非常感謝郤正,次日召集眾將,對漢中防禦體系進行了周密部署後率軍北上沓中屯田。

  通過姜維避禍的歷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學會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償失。這種謀略的表現形式很多,可以從時間上分為防患於未然和補救於事後,可以從態度分為積極遏制和消極避讓,可以從手段上分為正當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

  姜維,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從政治家倫理方面言之,姜維可算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中當之無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盡本職超越了極至”

  蜀國第四代掌權人姜維簡介

  姜維,生於公元202年,卒於公元264年,享年62歲。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少時和母親同住,父親姜冏戰死之後,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後期為蜀國名將,官拜大將軍,在蜀國位高權重。

  姜維劇照

  姜維本是魏國將領,但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姜維在諸葛亮的離間計之中,被魏國懷疑有異心,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蜀國。他深受諸葛亮的重用,傳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後期,隨被費褘等人猜忌,兵權有所削弱,但是在費褘死後,姜維可謂是獨攬軍事大權。

  諸葛亮死後,姜維依舊率領蜀國軍隊北伐曹魏,大勝兩次,小勝四次,更有其餘小敗幾次,不過總體上來說算是勝多負少。不過蜀國朝中有人反對姜維的北伐,畢竟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戰爭消耗國力,蜀國只會越發的虛弱。

  之後,姜維被偷襲之後,大勢已去,劉禪舉國投降。姜維卻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國將領鍾會,希望可以策反鍾會,以鍾會反叛魏國來贏得蜀國的生機。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而姜維在一邊看到大勢已去,提劍自刎。

  姜維有勇有謀,可是蜀國當時已經國力衰弱,一時的假意投降並不能改變什麼,魏國兵強馬壯,蜀國就算能阻擋一陣,但也只是強弩之末,最終的結局已經不會變了,所以姜維才知道鍾會反叛失敗,蜀國再沒有機會了。

  後人是怎樣評價姜維的

  歷史總是牽動著一些好奇者的心,人們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

  姜維像

  姜維這個人,評價極高,一些歷史學家對於他的評價僅次於諸葛亮,文武雙全,而且謀略不遜色他的師父。而歷史總是見仁見智的,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收穫所有的掌聲和罵聲,姜維也是一樣,褒貶不一。讚賞聲和批評聲總是不絕於耳。

  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係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那麼美好。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這句名言所說,每個人眼裡的姜維都是不一樣的,這涉及到價值觀與人生觀,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三國那個紛亂的人才輩出的年代,姜維,用他的一生書寫了一篇壯麗詩歌。

  姜維和趙雲一戰誰輸了

  趙雲,字子龍,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他單槍匹馬,所向無敵。是劉備忠實的部將。姜維投降蜀國時,曾經和趙雲有過一戰,關於此戰的成敗,眾說紛紜。

  趙雲像

  有一說法是趙雲敗了,因為在戰中,趙雲有過大驚的表情,還有在回來之後對姜維讚賞有加。從這些可以看出來,姜維的實力超出了趙雲的想象,所以才會驚訝甚至方寸大亂,所以從這些來看,是趙雲敗了。

  但是另一說法是趙雲勝利了。驚訝不過是因為對姜維實力的錯判,本來以為姜維只能走幾個回合,但是沒有想到姜維竟然和他對敵並且沒有失敗的跡象。至於讚賞是因為趙雲已經很久沒有再逢敵手,所以對姜維能擋他的攻勢如此之久頗為驚訝,進而欣賞姜維。

  這一點的佐證還有姜維在投降蜀國之後,謀略方面拜諸葛亮為師,諸葛亮將畢生所學傳於姜維,但是武學方面卻是跟的趙雲。趙雲的趙家槍,就是通過姜維傳下去的,所以說,趙雲的武力應該是勝於姜維的。

  當然,另一波人反對,他們認為趙雲其實算不上名將,充其量也就是個比較勇猛的保鏢罷了,和姜維這種統率三軍的人沒有辦法相比。但個人認為,即使趙雲不是真正統領三軍的主帥,但在那個以能力為尊的亂世,趙雲能在蜀軍中頗受尊敬,即使有劉備等人的提攜,和他個人的能力肯定也離不開。

  趙雲和姜維不過是不同的發展路線,若是單挑的話,姜維應該是不敵趙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