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構建企業發展梯度培育體系

本報記者 韓清華 張麗

11月22日,成都高新區召開產業培育大會,發佈了《關於深化產業培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提出進一步深化產業培育機制,加快構建以“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為重點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該政策設立100億元新經濟創投基金,重點對上述企業進行市場化投融資扶持;每年設立2億元新經濟應用場景專項資金,對經評定的新產品新技術,最高給予200萬元補貼;每年設立5000萬元業界共治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集群發展;對“蓉歸派”“學院派”“創客派”“海歸派”等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給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創業空間支持,視團隊規模提供5套以內的人才公寓,若所設立企業獲得風險投資,最高給予500萬元的一次性啟動資金支持。

建立企業發展全生命週期梯度培育體系

為實現產業從“做大”到“做強”新跨越,成都高新區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經濟等主導產業和產業功能區建設,完善企業全生命週期梯度培育鏈條,構建以“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為重點的企業四級梯度培育體系,助推新經濟發展和新動能培育。

政策提出,對首次認定的種子期雛鷹企業給予5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被認定為1年爆發式增長、3年複合高增長、5年連續增長的瞪羚企業,分別給予企業管理團隊10萬元、20萬元、3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認定的潛在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分別給予企業管理團隊30萬元、1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認定的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給予企業管理團隊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支持初創企業成長為雛鷹企業,最高給予50萬元一次性創業啟動資金和房租補貼;支持瞪羚企業持續增長,連續被認定為瞪羚企業的,給予企業最高500萬元獎勵;支持獨角獸企業提升效益,對符合條件的潛在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對企業管理團隊或企業給予補貼;支持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行業整合。

作為成都新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區域,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17年新經濟產值規模達3300億元,已培育出30餘家獨角獸及準獨角獸企業、60餘家瞪羚企業。

日前,酒飲銷售平臺壹玖壹玖獲得阿里巴巴集團20億元戰略投資,晉升為新零售獨角獸。這也是繼新潮傳媒、醫雲科技之後,今年成都高新區誕生的第3家獨角獸企業。

精準施策服務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

今年5月,成都高新區召開獨角獸梯度培育計劃發佈會,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精準施策,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撐、人才賦能、專業服務等全方位服務和支持。

在成都高新區,大量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數據顯示,2018年1-9月,成都高新區新增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8000家,同比增長80%。新增估值過億企業10家、種子企業160家;新增銷售收入首次過千萬元企業71家,其中,過5000萬元企業2家、過2000萬元企業23家。新增培育擬上規入庫企業61家、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企業150家、大學生創業企業和團隊100家。

如何更好服務企業、構建產業生態圈?成都高新區打破傳統政府主導產業發展模式,探索構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業界共治”的內涵,是政府、市場、社會主體的多元參與。從國際實踐看,“業界共治+法定機構”治理模式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典型者如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取得了顯著成效。

“當前,成都高新區正積極推進產業功能區和產業生態圈建設,而構建產業生態圈,核心目的是服務於企業發展。”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傳統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產業生態圈構建存在三個痛點:政府掌握土地、資金、政策等資源,卻難以動態精準掌握企業需求,更難以持續專注於某一領域產業發展;企業熟悉產業實情,洞悉自身痛點,但企業間聯絡分散,缺少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社會中介資源豐富,但供需對接難、交易成本高,難以有效服務產業。

成都高新區找準“痛點”、精準施策,突破傳統產業發展思維和模式,將“業界共治”理念融入產業生態圈建設中,通過成立大數據和網絡安全業界共治理事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產業推進和企業服務專業化水平。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大企業培育力度,加快實現“四個轉型”,著力構建產業生態圈,為成都建設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