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何固執的堅守傑米揚斯克?有何軍事意義?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颱風行動”失敗後,德國中央集團軍被迫向西退卻了150-300公里。趁此時機,蘇軍開始了全面反攻,意圖一口氣擊垮德軍。德軍經歷莫斯科的慘敗後,不僅士氣底下,而且兵力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抵擋蘇軍的進攻。局部的潰敗眼看就要變成整個東線的全線潰敗,拿破崙當年的悲劇似乎正在德軍身上上演!為了避免德軍重蹈當年拿破崙的覆轍,希特勒認為只有就地死守才能擺脫困局,因此他才固執地堅守傑米揚斯克。



單從軍事角度而言,希特勒的這一決定無疑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決定。在傑米揚斯克堅守的德軍不僅成功抵擋住了蘇軍的進攻,還牽制了大量蘇軍,而這為德軍調集預備部隊穩住陣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總的來講,希特勒的就地堅守策略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避免了德軍在嚴寒和蘇軍的打擊下陷入全面潰退;其二,遲滯蘇軍的進攻,讓混亂的德軍穩住陣腳。儘管這一策略造成了德軍的巨大傷亡,但就當時的狀況而言,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在傑米揚斯克,德軍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但憑藉著頑強的戰鬥意識擋住了蘇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最終更是成功突圍。在這期間,德軍湧現出了許多優秀部隊,其中尤其以黨衛軍髑髏師的表現最為搶眼,它也一戰成名,成為了德軍中的王牌!

然而希特勒的英明並沒有持續太久,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又一個堅守命令卻成功葬送了整個第六集團軍!
文/歷史文齋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歷史文齋


德軍從莫斯科撤退,很快演變成了一場戰略撤退。蘇軍的坦克和騎兵一路向西推進,迂迴到撤退的德軍側翼形成包圍,大規模的德軍團、師甚至軍一級的主力部隊被包圍在“口袋”裡了。

希特勒下了一道死命令不許再後退半步,就地轉入抵抗,將部隊配置在一些戰略要地和城鎮周圍使其形成一個個“刺蝟”,與其在漫天大雪中陷入混亂的撤退,被蘇軍窮追不捨;不如陷於蘇軍的包圍,繼續堅守,暫時能起到阻滯作用,牽制了蘇軍的大量兵力,使蘇軍全殲德軍的意圖遭遇了挫折。

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對峙數月之久,德軍調來大批轟炸機及運輸機,源源不斷向包圍圈空投所需物資,運輸機運來援兵還運走傷員,包圍圈內的德軍繼續抵擋著蘇軍的猛烈進攻。但德軍損失了265架飛機,陣亡空勤人員383人。德軍憑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給蘇軍造成不小的傷亡。

眼看繼續防守傑米揚斯克登陸場已無希望,德軍被迫準備由傑米揚斯克地域撤軍。德軍在加強登陸場防禦的同時,為了免遭“一鍋端”的命運,黨衛軍骷髏師(裝甲師)充當突圍主力,從傑米揚斯克“口袋”裡溜出…

蘇軍主力從東面向德軍突襲,並對退卻的德軍實施追擊,抵達洛瓦季河後,完全清除了傑米揚斯克登陸場的德軍。由於蘇德戰場情況發生變化和春季泥濘時期開始,加上彈藥和工程器材也供應不足,蘇軍被迫放棄向德軍實施深遠突擊的計劃。

希特勒的堅守命令無疑是正確的,不是有計劃撤退,而是組織的敗退,在裝甲機械化部隊掩護下,邊抵抗邊適度地後撤,避免了重演1812年拿破崙軍隊大潰敗的悲劇。

希特勒要證明德軍有能力堅守,也有能力解圍,於是向西退卻100公里外,給人印象只是部分地段的撤退,而不是被蘇軍擊退整體,實際上德軍根本沒有建立二線預備陣地,南方集團軍群也正面臨著35萬蘇軍的進攻, 很難抽出兵力來幫助解圍。

在傑米揚斯克戰役中,德軍稱死亡0.63萬人,傷2.25萬人,另凍傷0.24萬人。蘇軍純減員88908人,傷155603人。(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希特勒固執堅守德米揚斯克,是因為蘇軍趁著莫斯科戰役勝利,對德軍進行全線反擊,這讓沒有戰略防禦縱深準備的德軍手足無措,不斷潰退,希特勒震怒,把布勞希奇元帥等人開了,自己親自出馬,直接兼任了國防軍總指揮。希特勒明白這種猶如多米諾骨牌的敗退有多可怕,兵敗如山倒,如果不穩住佔線,自己就要步拿破崙的後塵,東線戰場很可能就要葬送。恰恰是是因為希特勒的固執和嚴厲督戰,德軍不得不竭力穩住陣腳,總算在北段戰場,形成了兩個突出部,德米揚斯克和勒熱夫突出部。尤其是德米揚斯克突出部裡的德軍,有效的牽制了大批蘇軍,可以為德軍重新調整兵力穩固戰線贏得寶貴時間,希特勒正是知道其中厲害,所以嚴令德軍務必堅守,並且要求空軍全力支援包圍圈裡的德軍,另外調配力量解圍。



結果是,德米揚斯克包圍圈裡的德軍在救援部隊配合下逃出生天,空軍對這次成功堅守和突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的意義,就像上面說的,牽制了大批蘇軍,為德軍高層重新調配力量穩固戰線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戰以後,黨衛軍一戰成名,包圍圈內的第三骷髏師,作為突圍主力,損失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忠勇讓納粹高層刮目相看,從此,黨衛軍迎來了春天,國防軍漸漸被希特勒冷落。不過,相似的情況發生在斯大林格勒戰場上時,被勒令堅守包圍圈的的保盧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德軍的德米揚斯克戰役紀念章)


那年那兔這些事


傑米揚斯克是指在東線北翼的列寧格勒南面的150英里處,伊爾門湖和謝利格爾湖之間,一條“蘑菇狀”的狹長突出部,這個突出部的頸部只有6英里寬,如果拉直防線這個寬度在東線只需要一個師就可以防守,但是為了據守這個突出部德軍投入了整個第2軍12個師的強大兵力,顯然就防禦角度而言,對傑米揚斯克的防守是對本就不足的兵力巨大的浪費。但是希特勒一直都沒有放棄這個突出部,即使在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被合圍急需援兵之際,希特勒也沒有撤出這裡以節省出兵力調往斯大林格勒,令人費解。


這個過度延伸的突出部是在1941年的形成的,當時德軍第2軍到達了傑米揚斯克附近,從而切斷了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的鐵路線,這對當時正在進攻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德軍而言,顯然意義重大。隨後在蘇軍大規模的冬季反攻中,據守這裡的第2軍同樣陷入了艱苦的防禦作戰,希特勒下令不惜代價的死守。根本原因就是在戰略上這個深深插入蘇軍防線的突出部,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出發線,德軍的攻勢可以輕而易舉的對蘇軍形成合圍之勢,如果想要再度恢復對莫斯科的攻勢,這個突出部顯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價值。



那麼問題就來了,希特勒到底要不要恢復對莫斯科的進攻呢?在1941年的冬季德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守住了傑米揚斯克、勒熱夫這些突出部,連蘇軍最高統帥部都堅信德軍會在1942年再度對莫斯科發起進攻,否則他們為何會不惜代價的死守那些的進攻跳板(突出部)呢?,顯然在防禦角度考慮,這種突出部的據守非常不利,不僅延長了防線的長度,而且很容易被對方從側翼切斷包圍。

但是實際的結果是希特勒在1942年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南翼,中路和北翼都轉入了戰略防禦,這主要是由於兵力不足的原因,全面的攻勢已經無力發起。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由於兵力不足而不可能發起全面攻勢,那麼為何不將這些突出部放棄,以節省出兵力全力用於南翼的決戰呢?這些違背基本軍事原則的戰略部署著實令人費解,從這裡也看出希特勒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一般。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希特勒的所有戰略考慮都是急需進攻的思維之上,他對被動的防禦和撤退深惡痛絕,堅持“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一思想,甚至到了極端的地步,本身這一思想並無錯誤,但是放在兵力不足的德軍身上就不好使了,時間和兵力對於資源缺乏,四處樹敵的德國而言是最為寶貴的,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而低估了蘇聯的實力。


小小狼王


德軍大敗於莫斯科。

死傷一百伍十萬人。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破滅了。

德軍感受到了拿破崙的魔咒。

士氣低落,大有一撅不振之勢。

再加上天寒地凍,物資保障不濟的困難。

德軍有蒼慌逃竄的跡象。

德軍高級將領,也六神無主。

向希特勒建議全線退卻。

此時此刻,希特勒來了瘋勁。

嚴令德軍不可盲目撤退。

42年1月下旬。

蘇軍先鋒軍團已直插德軍後方咽喉重地,德米揚斯克登陸場。

駐守德米揚克斯的德軍,發現強大的蘇軍攻擊軍團,產生了退卻的念想。

希特勒揚言,膽敢擅自退卻者,殺。

必須死守徳米揚斯克登陸場。

讓有可能被圍殲的德軍,跳出俄軍的包圍圈。

避免崩潰的命運。

德軍將領,在希特勒的威逼下。

強打精神,負隅頑抗。

駐守德米楊斯克德軍士氣回升。

此後四十萬蘇軍勁旅。

不顧生死,英勇奮戰,強攻德米揚斯克登陸場。

十二萬德軍防守部隊,堅守陣地,守土必爭。

雙方血戰,屍橫遍野,流血漂櫓。

大量被圍的德軍,從此缺口撤回後方。

蘇德雙方撕來殺去。

2月28日蘇軍終於全面攻佔了德米揚斯克。

但防守的德軍,基本完成任務。

恰恰由於德軍死守德米揚斯克。

為德軍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支點。

給了撤退德軍希望,回到了德軍佔領地。

後方德軍也穩住陣腳。

從而將德軍從莫斯科大敗中拯救了出來。

沒有一下子重蹈拿破崙的侵俄潰敗慘象。

納粹德國因此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故,德軍因為德米揚斯克防守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使軍事元氣的回覆大半。

#凌遠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