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22个儿子,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凶?

吴建义


争储夺位是大事,是成年人的游戏,小孩子是参与不了的,李渊虽有22个儿子,但嫡子却只有四人,分别是建成,世民,元吉,玄霸,玄霸就是小说《说唐》和《隋唐演义》等说的李元霸原型,事实上他很小就死了,而除此之外的庶子,最大的当属万氏所生的李智云,可惜太原起兵前,李渊命建成元吉留在河东老家暗中招兵买马,李智云同行,起兵前建成元吉紧急撤回,李智云走不及,被隋兵抓住,送往长安被杀,第六子则是李元景,唐朝建立后才出生,还在孩提时代,自不能与三位兄长同台练练。

除此之外,李渊其余的儿子分别是,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嫔生荆王元景,孙嫔生汉王元昌,宇文昭仪生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崔嫔生邓王元裕,杨嫔生江王元祥,小杨嫔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礼,刘婕妤生道王元庆,杨美人生虢王凤,张美人生霍王元轨,张宝林生郑王元懿,柳宝林生滕王元婴,王才人生彭王元则,鲁才人生密王元晓,张氏生周王元方。龙子龙孙,阵容宠大。

儿子虽多,可惜善终的不多。(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七子汉王李元昌,涉及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自尽于家,被抄家,妻子籍没官府;八子酆王李元亨,李世民很怜惜的弟弟,在太宗当皇帝六年来去世,没来得及长大;九子周王李元方也在贞观初死亡。十子徐王李元礼和十二子彭王李元则十三子郑王李元懿、十六子道王李元庆和十七子邓王李元裕,二十子李元祥,活到高宗时,难得的好下场。

十一子韩王李元嘉,反对武则天被杀;十四子霍王李元轨,娶魏征的女儿,武则天时期,欲与越王李贞谋反,被贬贵州半路而死;十五子虢王李凤,十九子鲁王李灵夔,二十一子密王李元晓活到玄宗时期善终;十八子舒王李元名,品行高洁,武则天时被丘神勣构陷,被杀;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就是滕王阁这位王,善书画,喜琴曲,卒年不详。


南方鹏


这话不假,确实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斗得最凶,而且李渊其他的儿子连站队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羡慕的看着这三个大哥哥,表示并没有看出来他们之间有争斗。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太小了。

四姑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渊一生共有41个孩子:19个女儿和22个儿子。按理说,儿子这么多,争皇位的一定很多,但是李渊的儿子是一个例外,李渊生子很不均匀,他589年有了长子李建成,然后是李世民(598年)、李玄霸(599年)、李元吉(603年)和李智云(603年),然后一直到618年,才有了第六个儿子李元景。

这期间的十五年中,李渊只有两个女儿出生,可以说断层很明显,前面的五个儿子远大于后面的十七个儿子。我们知道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争权大约发生在621年~626年这段时间。也就只能李渊的前五个儿子有可能参加,其他的十七个儿子最大的也不到十岁,小的则还没有出生,中间的那部分则正在襁褓中,所以十七个儿子完全不用考虑在内。

接下来就看看李渊前五个儿子,其中李渊的嫡三子李玄霸在614年就去世了,彼时李渊还没有起兵,还安静的做着隋朝的官员。617年,李渊成为太原留守,正式开始有了自立的条件,当时李建成拖家带口住在河东,秘密联络有才能的人,以图大事。李渊起兵之前,派人去河东叫李建成奔赴太原共同起义。李建成在走的时候却把李渊的庶长子李智云留在了河东。

李渊一起兵,其宗族自然被隋朝官员下了通缉令,李智云被逮捕,押送到了长安,被阴世师杀害。年仅十五岁。

所以,李渊攻入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后,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这三个长大了的儿子,而且三人还是一母同胞,都是太穆皇后窦氏的儿子。自然权力的争夺集中在他们三人身上。而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是毫无争议的太子人选。李建成做太子也很合格,本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李建成会成为大唐的第二个皇帝。

但是,就是有意外存在,这个意外就是李渊的的嫡二子李世民,李世民太强悍了,他是既能打又会指挥,军功蹭蹭往上涨,一直到621年李渊对李世民封无可封,就造了个天策上将给李世民。天策上将位在亲王之上,最重要的是可以开府置署官,这权力可就大了。

本来李世民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就聚集了不少能臣猛将,这一下子就有了地方安置他们,也就真正和这些人组成了利益共同体。也由此,李世民对太子之位有了想法。与此同时,李建成自然也开始忌惮李世民。争储之战由此开始,李元吉选择站在李建成这一边。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三个人分成两个阵营一直争斗不断,但是李渊却一直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李世民增加了筹码,甚至在624年的杨文干事件后,李渊一度想要废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最终只是将王珪和杜淹等人外放了事。
李建成为了孤立李世民,开始将秦王府的能臣猛将进行收买或者外调。收买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是将秦王府的人外调,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在这一时期离开了秦王府。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渊的默许等诸多因素让李世民的团队感到了危险,遂开始谋划一场政变。最终这场政变在626年的六月初进行,李世民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在这个时候,李渊的所有活着的儿子中,如果不算李世民的话,最大的一个不过才九岁。李渊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李世民合法继位。


萧晓四姑娘


李渊只有一个皇后,叫窦皇后,她的父亲叫窦毅,母亲是北魏的襄阳长公主,舅舅就是周武帝宇文邕,窦皇后为李渊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隋唐演义里面的李元霸的原型就是这个李玄霸。)、四子李元吉。

也就是说,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李渊的嫡子,储君之位必然是从这三个人产生。而且,窦皇后为李渊生的这四个儿子又刚好是李渊最年长的四个儿子,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建成生于公元589年,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李玄霸生于公元599年,李元吉生于公元603年,李玄霸在公元614年就死了,终年只有十六岁。

那我们再来看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在公元617年,被隋将阴世师所杀。李渊的第六子李元景生于公元618年,刚好是唐朝建立的那一年,而在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才九岁。

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除了已经去世的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除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兄弟之外,其他的最年长的,也只有九岁,那么其他几个儿子想参与争斗,也根本就不现实。

那我们来看看李建成他们三兄弟此时的地位如何。

李建成,显然是嫡长子,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食邑三万户,天策大将军,司徒,尚书令,天策府自置官署,文学馆。

李元吉,是齐王,司徒,侍中,并州大都督。

李世民因为军功极高,手下的谋臣与猛将也很多,所以李建成才要与李元吉联合,对付李世民,不过最终也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历史简单说


论生育能力,唐高祖李渊在古代开国皇帝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这个“大器晚成”的皇帝,从53岁进入造人高峰,这一年正是他占据长安、建立政权的时候,也是从这一年起,李渊接连生了十七个儿子,原因很简单:他做皇帝了。

在李渊登基前,总共生了五个儿子,其中有四位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另外还有一个与李元吉同岁的李智云,但是侧室所生,而且在李渊起兵时就被阴世师给杀了,年仅十四岁,而三子李玄霸,也在李渊登基前去世。

可以说,在李渊起家的过程中,原本只有四位嫡子追随参与,并立下了功劳,而且三子李玄霸英年早逝,只剩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虽然李渊三位嫡子各个出类拔萃,但最终还是被权势迷失了心智。尤其是李世民功劳越来越大,使得不少大臣也开始起了二心,不服李建成。

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开始与李元吉联合,而李世民则同一班武将联合,双方蓄势待发。最终,才引发了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和一般武将除掉,随后李世民等人逼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后禅让退位。

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这一年,李渊的第六子李元景才八岁,以虚岁算,也不过九岁,很难有机会参与皇位的角逐,其他的儿子多数还都不知道当皇帝的好处呢!


碣石樵子


李渊虽然有22个儿子,但在唐朝建国时期能够积极参与军政的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

李渊的22个儿子,出生时间分布很不均匀。22个儿子中,有17个是李渊起兵占据长安之后才出生的。李渊的第六个儿子李元景出生于唐朝刚刚建立的第一年武德元年(618年),此时李渊已经53岁。

李渊53岁后还生了17个儿子,另外还可能生了十来个女儿。大概是早年李渊的原配夫人窦氏比较强势,能够收纳的妾室比较少。李渊起兵时,窦氏已经去世几年。没有强势原配夫人的管束,做了皇帝的李渊终于能尽情的宠幸美女了。

李渊的身体条件应该也非常好,一般的高官权贵,这个年纪即使好色也早就力不从心了。

李渊起兵造反时,还只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和原配窦氏所生。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在李渊造反前几年已经早早夭折,当时年仅15岁。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庶子)则在李渊造反时没有及时逃脱被隋朝官吏捕杀,留守李渊老家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逃跑时没有带上他。

(李渊)

这样李渊正式开始造反创业时,只有三个活着的儿子,28岁的李建成,19岁的李世民,14岁的李元吉。李元吉年龄太小,在最关键的前几年没法发挥作用。李渊最能信任的儿子,只有李建成和李世民。

李渊太原起兵时,最初把军队分为两部分,让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统领。李建成和李世民能力都不错,表现出出色才能,没有沦为名义上的首领。李渊的造反行动非常顺利,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七月出发进军长安,十一月就攻入长安,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此时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不到半年,第二年三月,杨广在江都被杀,五月份李渊就自立为皇帝,建立唐朝。

李渊进入长安后,很快就成为天下间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势力。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是无可争议的世子以及称帝后的太子。太子和皇帝的关系自古敏感,李建成继续领军已经不合适了。

李世民自然成为统领军队的最佳人选,军权在儿子手中才最可靠。当然要是李世民能力比较差,担负不了这个责任,李渊自然只能选择其它远支宗室或者外姓大将分别统军。不过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虽然年轻,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李世民作为唐军统帅,指挥了唐朝建国过程中多数关键战役,自然势力大大扩张,到武德中后期已经影响到太子地位。

李元吉年纪稍大后,也被李渊给予了很高地位,但李元吉军事能力不高,没有立下大的功勋,和李世民抗衡远远不足。

如果李渊第三子李玄霸(评书中的李元霸)不早死的话,则很有可能会平衡下李世民的势力。李玄霸只比李世民小一岁,在李渊起兵时就可以委以重任。李世民的权势被分摊后,威胁太子李建成就很难了。


仁勇校尉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渊的确是有22个儿子,这个不假。但是这22个儿子,大部分都是在晋阳起兵之后生的。

李渊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五子李智云。这是五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第六子李元景出生于武德元年,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才九岁,所以不存在什么争权夺利。

再说说前面五位儿子,李玄霸也就是诸多隋唐小说中李元霸的原型,他并不像小说中说的那样力大无穷,反而体弱多病早早去世。

而五子李智云,在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他本来是和李建成一起在李渊河东老家的,然而在从河东回到太原的过程中,被当地官府抓住了,后被解送长安直接给杀了。

所以说,李渊虽然有22个儿子,但是在武德年间,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儿子成年了,其余的要么还小,要么已经死了。不是他们斗,难道还要加上平阳公主一起斗啊。


凤妩一


这三人老早就跟着李渊闯天涯,彼时其余众子还是些弟弟。李世民还拉拢了一大波瓦岗寨好汉给自己卖命,这些人都是大唐的顶梁柱级别。李建成李元吉之流虽说不及李世民,但也绝非草包,因此这三人颇受老李头喜爱。至于李元霸,原名李玄霸,是个酱油角色,只是后来经过演绎成了个金刚葫芦娃罢了。


白话十六秋


两个原因,一个年纪,一个李渊的授意。

从年纪来说,第六子李元景就已经是618年出生的了,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第三子,第五子命不好,617年前就去世了,所以,能争的就只有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了。

从李渊的角度来看,立李建成为太子,不用其他皇子掣肘,显然很危险,所以用李世民来牵制太子,防止太子坐大,威胁皇权,想提前接班。

李元吉的作用显然也是一样,防止李世民势力太大的,李世民长期拥军,很容易培植军人势力,所以,也需要有人牵制,防止李世民兵变。


南朝四百八十寺


我觉得跟年龄无关,就算李渊的其他儿子已经成年也无法斗过羽翼已丰的李世民。不过是多死一些人吧。回顾历史有几个生前传位的皇帝。李世民发动政变,李渊却不敢怒,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渊已经架不住李世民了。何况其他假设已成年的皇子。


非凡哥34578201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皆皇后所出,是嫡子,名分上就占据天然优势。当然,皇后并非这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李元霸,不过李元霸是影视形象中常用的名字,他的真名是李玄霸,李玄霸亡于隋大业十年,早早的退出了舞台。可以说,李世民三兄弟中,任何两个去世了,第三个就铁定是皇位的继承者,所以斗得凶不足为奇。

第二,李渊其他的儿子们基本都是在李渊称帝后所生,与这三个哥哥年纪差距太大,而李唐江山很快就承平下来,他们积攒不了什么政治军事资本,还不足以加入到夺嫡之战中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