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千辛万苦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学生,如今过得怎么样了?成为社会精英了吗?

常青


我有个表姐,小时候品学兼优,199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当时整个村子轰动了,因为是村里出的第一位北大学生,所以大家都去她家贺喜,觉得她以后肯定衣食无忧,甚至觉得北大毕业后,至少是县长级别。

(原谅村里人的无知,当时真的觉得考上北大就会当大官)。


表姐的亲妹妹和我一起上初中,非常自豪地跟我说“我姐考上北大了,以后我们家就可以靠我姐了,以后我姐也能给我找工作呢”。我当时眼里艳羡地不行。

人家有姐姐可以依靠,我只能靠我自己了,北大考不上,也得努努力靠自己吧。后来我去北京读书,虽然不是北大也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

周末去考上北大的那位表姐“家”,一个有隔间的出租屋,我毕业的时候,表姐嫁给了表姐夫,一位清华的毕业生,两人加在一起一年一百多万。

在我们那个小乡村,一听说两口子能够挣一百万,就是“典型的精英”,然而,毕竟我也上大学了,我周围的同学在北京也差不多这个收入,我认为表姐就是普通高级白领,并不是什么精英,但是因为考上北大,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所以对于像我们一样的农村女孩子,改变命运的重中之重依然是学习。


当年因为想依靠姐姐帮她找工作的妹妹如今在老家找了一个老实男人,没有任何工作。


秘语相传


我就是其中一员,1998年考上的清华,当时全县有5个人考上清华了,是有史以来考上最多的。到目前在北京有妻子、有孩子、车子、有房子、有票子,把父母也接到北京生活了。找别人眼里也算人生赢家了吧。

目前自己有一个小公司,员工很少,不到10个人,但是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干了块15年了,每天都是6点多钟起床,无论周六日,还是元旦春节,已经养成习惯了。

我的那些大学同学,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毕竟高中的时候都是学霸,都认为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我属于一般的,目前做得好的,有一个已经是通州区副区长,还有一个已经是大学校长了,和他们比差很远。


最爱麻辣小龙虾


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学生,就算不是一个省市的“排头兵”,但至少也是一个村的高考状元。我们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就目前而言,至少还有两个人考上清华大学。这两个人,是两兄弟,两人相隔五年分别考入清华大学。

一家双清华,这本是光宗耀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大喜事,但这户人家却发生了大变故:那位早几年考入清华的高材生在刚毕业几个月后就因为抑郁症跳楼了,从而结束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送的是自己曾以为傲的天之骄子,对于两个老人而言,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在那位仁兄跳楼之后的第二年,他的弟弟成为我们市的高考状元,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那一年,我们地区的行政部门给这位考入清华的高材生颁发了十多万的奖金。当然,后来才考入清华大学的那位高材生心理很健康,没有存在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之后,那位高材生考研读博一气呵成,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家大公司的顶梁柱,据说现在他的年薪在百万以上。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书完全有可能改变命运,考入清华北大更是扭转人生命运的绝佳时机。虽然我所说的那位比较早考入清华大学的同村学子只是个例,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考入清北的大学生,在智商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在情商方面或者在心理素质方面就不一定都百分之百过关。我们聚焦学子优异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全,若存在短板,需进行行之有效的“校准”,才能让这些农村出身的高材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考入清北,相当于在人生的“牌局”中拿到了一手好牌,赢的概率比其他人要大得多。但如果因为自己拿到好牌后就“乱出牌”或者“乱丢牌”,那么再奢侈的“好牌”最终也会成为一种浪费,你觉得呢?


微雨润苗


说实话,能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笔者两个同班同学,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了北大。清华的那个同学,一路读到博士,现在在某国有银行总部工作;北大的那个同学,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现在某省级传媒机构工作。

由于工作时间尚短,说他们是精英倒谈不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班级其他的同学,虽然考的学校不如他们,但是发展也不差,有在高校任职,有在国家部委,有的出了国,反正是各有千秋。

要知道,不仅学校重要,所学专业也很重要。清华北大的一些基础学科,出来的毕业生必须能坐冷板凳,一时半会想要出成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湖南的那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张晓勇,先是在广东日化企业工作,后来回到长沙,辗转干起了保安工作,现在是某物业公司客服部主管;又比如人大的那个毕业生,档案学专业毕业,现在是一个农村家庭妇女。

名牌大学是一个金字招牌,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后的路怎么走,那就要看自己的运气和造化了!


打虎拍蝇


我爷爷和他的兄弟们在1940年从南方的偏远小村子长途跋涉分别北上考大学,爷爷考上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他亲弟弟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堂弟考上中山大学医学系。毕业后爷爷分配到本省的省会城市的建筑单位当工程师,单位现如今改名华蓝建筑集团。当时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大多数人领20块钱工资,爷爷已经领到100多元的月薪了。他那北大毕业的弟弟娶了北师大生物系的媳妇,夫妻一起分配到师范大学当讲师,后来是历史系和生物系教授。中山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堂弟回到我们省会城市的人民医院从外科医生一步步升至院长。


少年弱则国弱


我们村八几年的时候考上一个北大的,乡长自己给了五百元。现在北京开公司呢。

一个小女生祖籍山东的,学习刻苦,家里条件很差,他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都认识,但是她智力特别高,高二的时候就参加高考,靠上了复旦大学人家没有看上…


东坡梁上一只猫


之前看了一个视频,寒门难再出贵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经采访过首都的几届文理科状元,发现都是出奇的一致。他们的家庭出身都是非常好的,父母都是公务员或者是官员,他们在出生的时候含着金钥匙,而且身处首都又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那些农村的孩子真的没法比。有个理科状元说,自己能取得状元那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不只是在教育上给了自己的良好的条件,而且经常能有条件让自己出国开拓眼界,这些是农村孩子没法比的。所以寒门难再出贵子,是这么来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清华的学生,当年高考的时候真的是穷尽自己一切,考上了一个好大学,本以为就一本万利了。但是人生任何时候都是起点,有些差距不是轻易可以被弥补的,就比如家境。


这个孩子毕业之后选择去了一个二线城市,虽说学历是不错,去了也能找个好工作。但是个人的婚姻问题就成了大事。很多当地人虽然也很看中他的学历,但是他家境很差,在这个城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挣钱。房子没有,如果要买也要靠自己一点一滴去挣来。而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名牌学校毕业,但是家里条件不错,一毕业就买了房。在现实面前,很多人都会妥协的。所以这个孩子工作了7、8年才勉强攒了点钱。但是当他正准备买房的时候,家里父母生病了。没有医保,所有费用只能自己来承担,所以这又让这个孩子失去了希望。


诚然,确实有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但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家境。所以真的想改变境地,还是需要更多地机遇和挑战。


大家周围有这样的学子吗?说说他的情况。


老王侦查记


周末去一高中找外甥,学校正开高考动员大会,有位儿子考上北大的家长正在给几百名高中学生做大会讲话。

大意是,我们两口是普通的工人,儿子当年考上北大时,他们家的存款只剩下七百元,住的还是单位的福利房。现在儿子北大毕业好几年了,光房子在北京就买了好几套……。

看来知识确实能赚来钱啊!见了外甥我不知道说什么,因为哪位家长讲得够明确的了!好好考,到时也在北京买一套或几套房,千万不敢再回长安卖什么猪肉了。外甥只是个笑!


原上麈


我一高中同学,大学考上清华,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逐渐升级,先是技术员,后来副部长,再副厂长,后来厂子改制为公司,任总经理,当年才33岁,多年后任董事长(公司也发展成三万多人的集团),后来转入政界,现在是地级市的市长。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没有背景,完全靠自己努力。真的很牛!


北望贝加尔湖


提到清华北大的农村学生,同样从农村出来的我,真是从心底里感觉他们真的很厉害,也很佩服他们。当年上学的时候,感觉他们总是无所不能,似乎任何学业问题在他们眼里就不再是问题,只是他们手中的“玩物”一般,每次的考试成绩也是惊人的高,总感觉他们是无可企及的。从农村走出来的清华北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也如同在中小学阶段一般,而且他们勤学好问、乐于尊严的精神也不会褪去。

笔者曾经了解过清华、北大毕业生的流向,他们主要还是做学问(研究所、考研等)、考编制、进国企、竞聘外企、留学等。在高考的时候,能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更方面能力都是非常棒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各省选拔出来的特殊人才,他们的存在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的。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学生,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一般也都是比较有能力的,很容易能够在工作上取得业绩,成为单位中的佼佼者,我们从公务员队伍中的领导干部及科研院所中的研究者等数量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实力。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农村走出来的清华、北大学生,与城市中的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他们从小接触的领域不同,其眼界、能力等也不同。但是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的发展潜力要大于他们的,我们从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生中也能看出,不少农村学生经过大学的培养,无论是能力、眼界,还是专业知识、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为今后成为职业高手、社会精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敢说,只要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大学生都成为了社会精英,单位的“宠儿”,但他们没有成功的比例相对一般院校来讲,是非常低的。有时候甚至可以说他们失败的案例,如同某些院校中成功的比例,这并不是吹捧两大名校,而事实就摆在那里,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