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大幅下挫的背後,可能是全球經濟的拐點


一個多月,國際原油價格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行情。10月3日,紐約輕質原油直逼8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直逼90美元/桶,均觸及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高點,當時市場一片看多之聲,認為年底前將漲破100美元。

但隨後油價就開始持續陰跌。期間紐約輕質原油曾經連續12個交易日下跌,創歷史最長連跌記錄,一口氣跌破60美元關口,稍有企穩跡象,隨後又接連出現暴跌,直向50美元/桶砸去。無論是美油還是布油,自高點跌幅都已超過30%,進入技術性熊市。

油價大幅下挫的背後,可能是全球經濟的拐點

地緣政治事件導致供給預期變化

油價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出現如此富有戲劇性的變化,歷史上並不多見。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緣政治事件導致供給預期變化與全球經濟增速回落導致原油需求放緩的因素疊加。

從供給端看,由於此前油價的連番上漲,主要石油出口國開始增產搶份額,沙特和俄羅斯先後退出石油限產,而美國隨著頁岩油技術的進步,產量也出現激增,今年8月已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但真正造成供給擾動的,是兩個地緣政治事件。

首先是沙特記者遇害事件。10月2日沙特籍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大使館被沙特特工謀殺,使沙特官方受到極大壓力。今年上半年,俄羅斯因為涉嫌在英國謀殺前間諜事件而受到西方國家譴責和制裁,這次事件使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盟友們必須拿出同樣堅決的態度。沙特方面自知理虧,只好以增產原油來取悅美方和西方盟友。最新數據顯示,沙特11月原油產量超過1070萬桶/日,創下歷史新高。沙特的做法受到特朗普讚賞,他表示將不會通過對沙特表現強硬來破壞世界經濟發展。

其次是對伊朗制裁力度低於預期。11月5日,美國正式重啟對伊朗制裁,但同時宣佈給予8個經濟體180天的豁免。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印度、韓國、日本、希臘、意大利和土耳其等8個經濟體都在名單之內,其佔整個伊朗出口量的75%。目前市場估計伊朗原油出口量11月份之後還將維持在120萬桶/左右,跟此前預期的0-50萬桶有巨大的反差,消息一出,油價繼續下跌。

油價大幅下挫的背後,可能是全球經濟的拐點

更重要的是需求端的放緩

相對而言,供給只是短期擾動市場情緒,更重要的因素則是需求端的放緩。近期不少經濟機構都對全球經濟下行發出了警告。

10月初,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將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均由3.9%下調至3.7%,這是近兩年來的首次下調。IMF對幾大主要經濟體2019年增長明顯看空,其中美國經濟增速由2.9%降至2.5%,歐元區經濟增速從2.9%降至1.9%,而中國經濟增速從6.6%降至6.2%。IMF認為,由美國減稅和進口需求上升帶來的增長動力正在減弱,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放緩、金融狀況收緊,全球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已經上升。11月下旬,OECD展望報告中也認為全球經濟增速已達峰值,未來將逐步減弱,由於貿易增長放緩和支持性政策減少,實現軟著陸將困難重重,因此將明年全球增長預期由此前的3.7%下調至3.5%。

這兩個重磅報告同今年以來OECD領先指標、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等月度指標的持續走弱相呼應,進一步加重了市場避險情緒。近期OPEC、EIA和IEA均下調了對2018年和2019年的原油需求增速預期。截至11月16日當週,EIA原油庫存增加490萬桶至4.469億桶,大超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增速邊際放緩導致原油需求減弱、庫存繼續增加,使油價明顯承壓。事實上,除了原油之外,包括金屬、煤、橡膠等在內的大宗商品,甚至比特幣,價格近期均出現暴跌。

油價大幅下挫的背後,可能是全球經濟的拐點

中短期內油價將大概率維持弱勢

從供給端看,需關注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一是12月6日的OPEC維也納會議。如果OPEC屆時能就減產達成新的共識,則原油價格有望穩住。不過,由於特朗普已經警告OPEC不要減產,而沙特又有把柄握在美國手中,達成新減產協議的難度不小。二是伊朗原油出口的豁免期。由於美國只給了8個經濟體180天的豁免權,最終目標還是限制伊朗原油出口。如果豁免到期之後伊朗原油出口急劇萎縮,則油價有望觸底反彈。

從需求端看,始於2016年初的本輪全球復甦共振已經臨近尾聲,未來面臨的放緩壓力將會逐漸加劇。美國由於財政刺激消退以及加息的累積影響,經濟動力開始減弱,中國則受到消費增長乏力、貿易摩擦衝擊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多重因素影響,增速穩中趨緩。除了這兩大增長引擎之外,日、歐和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近期也大幅走弱,全球經濟面臨新一輪的下行週期,從而限制油價漲幅。

因此,綜合供需兩方面的因素來看,在全球經濟減速的大環境下,除非OPEC限產力度大於預期,或者美國對伊朗制裁繼續加碼,否則油價大概率會繼續維持弱勢。

油價大幅下挫的背後,可能是全球經濟的拐點

油價走弱影響通脹預期和加息節奏

油價走弱的直接影響是拉低工業品價格和通脹預期,進而影響加息節奏。以美國為例,近幾個月,美國的物價漲幅已經明顯走弱,CPI同比增速已由6、7月份的2.9%回落至10月的2.5%,核心CPI則有7月份的2.4%回落至2.1%,接近2%的目標水平。近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考慮到美國經濟可能面臨全球需求放緩、財政刺激消退以及加息滯後影響這三大阻力,明年加息步伐將會有所放緩,未來美聯儲將更多依賴經濟數據的即時表現而非預期進行決策。今年12月加息基本上已被市場充分預期,屆時聯邦基金利率將來到2.25-2.5%的水平,已非常接近3%的中性利率目標,預計明年加息次數可能會下調至1-2次。

對中國而言,原油價格的大幅回落也將使國內物價水平走弱。預計今年後兩個月PPI將出現環比下降,CPI也將繼續走低,通脹壓力將明顯緩解。在穩增長已成當前主要經濟任務的背景下,低物價環境和美國加息放緩對於貨幣政策的掣肘將明顯減弱,政策適度寬鬆的空間將逐漸打開。

油價大幅下挫的背後,可能是全球經濟的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