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怎樣的意識層次的啟示?

麥許琨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這個一以貫之的道就是那個孔門的心法,就是意識層級最高的心念。曾參為別人說對道的理解是忠恕。忠字是 一箇中間的“中”,一個心字,說明忠字是把心放到中間,也就是能量層級中更好理解的明智,而恕,應該就是寬容,做到了忠恕,在能量意識層級的理解就可以做自己命運的主宰了。但是,忠恕只是去往合一過程的特質。還不是那個一。真正的合一,無我應該是不流於文字和感官限定的終極意識,也是宇宙和自然萬物的合一意識層級。所以說明白孔門心法的人也就明白了道,懂得了最高的意識層級,這才是孔子一直在傳揚的精神本質。就像《一代宗師》中描述的境界,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


同和靈站


孔子教育學生們必須懂禮,克己復禮;教育學生們必須孝親,孝,德之始也;教育學生們必須友愛他人,悌,德之序也;教育學生們必須正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學生們必須誠信,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可見,怎樣做好一個人是有大學問的。然而,這些道德標準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仁。一個人很難做到仁,以至於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成就仁,仁與善是表裡一體的,無善心也就無所謂仁了。孔子的道德教育超越了時空界限,不管千載也好,萬世也罷,都將永遠綻放耀眼的光彩,讓人在為人處世的路上少走彎路,清楚地認識自己,明白做人的意義所在。


俞鴻2018888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他號召他的學生們一生都要為之奮鬥。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闡明瞭一種”恕”道,其實正是對仁的一種詮釋。

孔子講“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是講怎麼樣去實現仁。那就是剋制自己,恢復周禮,只有剋制自己的一些雜念私慾,才能達到目的。

孔子教育他的學生為實現仁而奮鬥,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他周遊列國,一生講學,實際上就是他最高的理想“仁”,這實際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了。


風逐月影3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頭條中少見的好問題之一——孔子給後人留下了怎樣“意識層次”的啟示!

無論喜不喜歡,承不承認,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沒有誰能夠望其項背的。如果說孔子思想的影響那就太多了,但是要說“意識層次”的啟示,恐怕就只有一點,那就是“學習改變命運”。

《史記》中司馬遷說了,孔子的出身在當時的社會是讓人瞧不起的,是“野合而生”,也就是說,孔子的母親沒有個正式的“名分”,是家族所唾棄的。

其後,孔子的成長與教育,孔子的父親都基本上是不過問的;孔子母親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完全依靠幫人縫補漿洗將孔子撫養成人。

到孔子父親去世,孔子要回去認祖歸宗磕頭跪拜,但是家族長輩偏偏就是不承認孔子的合法身份,就是不讓他跨入祖宗祠堂。

為了給自己正名,也為了爭一口氣,孔子發奮讀書,這才給後人留下了不少有關學習,人們耳熟能詳的語錄,如: 《論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

孔子不光是自己學習,而且還是史上第一個辦“私學”的“文化人”。因為孔子那個時候,學在官府,一般老百姓或者說民間是不可能上學受教育的。

中國的家長注重教育,大中華文化圈的父母都把兒女的教育看成是第一等要務,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貫穿幾乎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以至於直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錄用,仍然採取“考試”擇優錄取;因此使得學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所以說,孔子在意識層次上留給後人的是“學習” 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閒看秋風999


孔子一生為民沒有留下好的遺產,為封建的統治者卻留下禍害人民的法寶,奴隸人民著作,給後人帶來無窮的災難。


浮雲198322924


【孔夫子的信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道,古聖之德,而未嘗有所作,且嚮往於老彭。

信奉古聖先王,仰慕老子彭祖。


你真好3155


終結價值觀為仁,,人與人要相親,這是終極價值關懷,是人都要得到關心,這和老子佛陀的慈是相通一致的。誰來實現仁,是君子,是賢人政治。如何實現仁要因勢而動相機行事,因為人心是變動不已的。現在的中國的政治沒有超出孔子的觀點。


愛無止境不忘初心


他的思想造成人口過剩,瞧不起農民,為統治階級服務,歷史關鍵時刻他的傳人基本都是投降派,主合。留下的東西都是脫離實際,形而上學的。


土老二的世界


恭順是孔子學說的精髓,分清自身等級,


15812847699


孔子什麼也沒留下,是後代幫他留下的。沒人知道孔子是怎麼個想法,如果孔子穿越到現代,估計的哭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