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施利芬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如果说有一项军事计划可以代表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思维,那么该计划无疑就是“施里芬计划”它的出现标志着俾斯麦与老毛奇时代军政协调的彻底结束,也标志着大战略概念。战役乃至战略的胜利已经成为了战略目标本身。后期的鲁登道夫更是提出“只许提战术,不准提战略”的名言。

一战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施利芬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老毛奇就任总参谋长期间,德国的战略计划虽然依旧是以两线作战为核心。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很简单:通过军事的手段来创造和谈的机会。强如老毛奇的战略大师对于德意志能否经受的住两方夹击也是非常不自信。他的目标无疑是“有限的胜利”,先东后西的战略也就这样被提出来,即先集中兵力在东线发动进攻摧毁俄罗斯帝国的主力部队,并且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实行防守,等东线战事结束后再集中兵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这种战略思想,1891年之前得到了保持。

一战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施利芬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在施利芬任职总参谋长之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的理由有三条:第一东线的进攻难以奏效,在老毛型计划主攻的方向上,一条所谓的“那累夫防线”正好建立在那里。施利芬将这条防线的防御能力看得太高。第二,法国进攻威胁很大。施利芬把法国西线的进攻看得十分的严重。甚至超过了他的前两任参谋长,老毛奇认为可以通过防守反击来取得胜利,适当的收缩防线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施利芬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法军只要在洛林方向进攻同时攻打比利时,德国就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部队的机动性。第三就是施利芬的于德奥同盟的奥地利盟友过于看轻。当时的德奥同盟在军队数量上不占优势,如果盲目的进攻俄罗斯防线,那么必然会导致一场德奥军队会被俄罗斯防线绊住。那么德军不得不在两边奔波,战争的局势对于德国来说就会越来越走向不利的因素。

一战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施利芬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基于这样的现实,施里芬修改了老毛奇是先东后西的计划。将德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法国。施利芬计划从1891年一直修改到了1906年,“大成”的施利芬计划却丝毫没有考虑,英国对于荷兰和比利时这两个低地国家的保护,他只是一再强调集中德国的主力军从比利时作为突破口,从侧翼将法国的主力军消灭。随着施利芬再一次的兵力计算,德军的又右翼主力增加到了33.5个军,其中1/3以上的兵力用来完成对于巴黎的包围,七个军对巴黎是迂回包围,六个新建军,从西部和南部进攻巴黎。施利芬认为只要像1870年一样打下了巴黎,法兰西就不战而降。所以德军在巴黎的进攻必须是不间断,不能出现像日俄战争一样的拉锯战。

一战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施利芬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或许有人会说小毛奇私自修改战略和暂时不执行力,是这个计划失败的原因。这可就冤枉了小毛奇,施利芬计划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计划。它忽视了政治外交,施利芬避而不谈如果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英国是否向德国宣战。还有就是两线协调问题,东线该怎么办?西线的兵力已经达到了绝对的集中,而在东线只留下了几个后备师,他们已经不再可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德国的东线难道就要放弃了吗?施利芬回答就是:西线绝对胜利,这样就可以弥补所有在贡献中失去的机会。西线的胜利已经承载了,战争全部的胜负甚至整个帝国的命运。这不禁让小编想起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他们也是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美日和谈之上。这与一战的德意志何其相似,施利芬将希望寄托在了法国不会顽强抗争之上。

一战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施利芬计划真的能成功吗?

施利芬计划也是对盟友的不负责任,当奥匈的总参谋部询问东线该如何。施利芬只是说:奥地利不用担心,当时骰子在西方掷下之时。奥地利的命运不是在东方,而在西方。施利芬完全不在乎奥匈盟友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西方取得了决定的胜利,那么东方一切失去的都能赢回来。德奥两国军队的协调计划也就不告而吹。康拉德也曾经询问过小毛奇:如果西线的进攻失败该怎么办?这正中施利芬计划的要害,小毛驴只能支支吾吾的说:“我会做我所能做的事,我们并不比法国人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