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大和”號戰列艦 1941年10月30日,大和號在宿毛灣鵜來島和衝島標柱間進行全速公試的畫面,當時的狀態為公試排水量69304噸,151700軸馬力,螺旋槳每分鐘223.2轉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 9門主炮右舷順次射擊,據稱可導致這艘排水量45000噸的龐然大物側移10米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該級艦於1938年5月批准建造,同級四艘: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納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阿拉巴馬號(BB60),均於1942年間服役。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1936年開工,1939年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身長830英尺(約合252米)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號(North Carolina BB55)、華盛頓號(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艦華盛頓號戰列艦1938年6月14日開工,1941年5月服役。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佈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威爾士親王號剛服役就參加了圍殲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鬥,後帶著戰傷運載首相丘吉爾出訪美國,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1941年12月10日威爾士親王號在馬來亞海域被日軍飛機擊沉。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維內託級戰列艦 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意大利海軍原有的戰列艦已經顯得陳舊落後了。最初,意大利海軍準備建造一種可以和“敦刻爾克”級相抗衡的新型戰艦,最後,意大利海軍決定設計建造35000噸級的戰列艦——即後來的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HMS Nelson)是英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以英國海軍上將,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

二戰時期的十大戰列艦


長門級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勢力迅速膨脹的日本為爭奪海上霸權,重新制定了八八艦隊的計劃。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按照該計劃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戰列艦。日本海軍順應當時各海軍強國主力艦競相計劃搭載更大口徑主炮、動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裝甲防護的趨勢,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戰列艦,在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的提升補充量的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