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分别毕业于哪些大学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1月17日设立 ,是我国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大奖分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计算机与数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

  • 2016年

生命科学奖:

卢煜明,1963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83年毕业于香港圣若瑟书院,198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89年取得牛津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 。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物质科学奖:

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 2017年

生命科学奖:

施一公,1967年5月出生于河南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

物质科学奖:

潘建伟,1970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项目组主持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1981年生于重庆,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4年获硕士学位,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曾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 2018年

生命科学奖: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1982年获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物质科学奖:

马大为,1963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其林,1957年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冯小明,1964年2月生,1981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198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林本坚,出生在越南,于197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林本坚开拓的浸润式微影(也称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电路的制程,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续缩减为细微纳米量级,为建造最强大的计算和通信系统做出了关键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