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关中、陕南生活差距有多大?

蒋铎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岭山区,气候环境差异很大,生活差异很大。

陕北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从南到北为:延安、榆林,榆林和内蒙接壤,离鄂尔多斯也不远;陕北黄河对岸是山西。

小黄米,种植杂粮较多;

吃的是黄馍馍、炖羊肉、洋芋檫檫,子长煎饼,羊汤饸饹。

水果有:苹果、枣,羊肉也比较有名,如洛川苹果、黄河滩枣,狗头枣等。

喝的是老榆林、麟州坊酒

唱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舞的是安塞腰鼓;


陕南位于秦岭南麓,是山区,从西往东分别是汉中、安康、商洛3市,汉中和四川接壤,安康和四川、重庆接壤,商洛和湖北接壤。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流淌过汉中、安康,丹江(南水北调从丹江调水)过商洛;

湿润多雨,有种植水稻、茶叶、生产桔子等,山货很多,吃腊肉、浆水菜(酸菜)、蕨菜,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土豆。

吃的是:汉中热面皮、菜豆腐、麻辣鱼、汉江鱼虾,紫阳蒸盆子、安康蒸面、洋芋糍粑等;

喝的是城固特曲、泸康酒、四皓酒,包谷酒、果酒,丹凤葡萄酒

唱的是陕南民歌、采茶歌、汉江号子


关中是平原,南到秦岭北麓,北到黄土高原过度带;从西往东为: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5个城市;西与甘肃接壤,东与河南接壤。

主要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水果有猕猴桃、苹果、葡萄等

吃的是油泼面、肉夹馍、秦镇米皮、牛羊肉泡馍、


喝的是西风、太白、白水杜康、长安老窖,黄桂稠酒、醪糟;

唱的是秦腔、陕西话歌曲 西安爱情故事、流川枫与苍井空、长安夜,灞桥

耍的是社火


平头哥西北


真的是差别挺大的,我是陕南人,很多陕西人都说陕南人哪儿是陕西人,骨子里有一股蜀地四川人的属性~哈哈,针对陕西这三个地区的差异,个人感觉总结起来就是:

陕北人喜欢吃馒头和饸烙,关中人喜欢吃米饭和扯面,陕南人喜欢吃凉皮和米饭,陕北人讲话陕南人听不懂,陕南人讲话陕北人凑合听,关中人讲话虽说两边能听懂个大概,但那杠杠滴后鼻音让你觉得好重口味呀!

陕北地势多为黄土高坡(黄河壶口瀑布就在这里),大家总说陕西缺水,可能说的就是陕北,那里用水确实不太方便,毕竟山多风沙大,但勤劳的陕北人民也用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中多为平原地势,高楼大厦平地起,但是空气有点干燥,有秦岭环绕,具有丰富的植被森林资源。

陕南多为盆地地貌,因为有汉江河滋润,这里的气候也较湿润,有“小江南”之称,住宿风格多为平房,当然城市里也是楼房林立,这里更有田园生活的感觉。自然风光较完整。


卡惠


陕西三大区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生活都有差异。但主食大米为主,山青水秀,风光优美。生活习性与巴蜀有关,爱吃薰腊肉。关中平原东西长,南北窄,是全省经济、文化、教育,行政中心。擅长吃馍、擀面条,爱听秦腔谝闲传。东府渭南接晋豫,西府宝鸡连垅南。陕北黄土高塬气候寒,住窑洞,打腰鼓,信天游唱出山沟沟,粗旷豪迈的地域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小米、洋芋他们能做出几十种佳肴。也养育小米加步枪,打垮蒋匪帮的佳话。三个大区有三个不同的传统文化、饮食习贯,风土人情。要想弄明白,多走走看看,山河何其壮哉!



西安城一角



秦岭之南



乔山山脉唐丰陵侧峰


柿园风情


关中,陕北,陕南的差异并不只是文化,地域的,还有饮食,习惯,语言,经济,总之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特别是文化,陕北有民歌,秧歌,腰鼓窑洞等;关中秦腔,羊肉泡馍、古代诸多遗迹,如秦兵马俑,古城,秦始皇陵,大雁塔,华山,等等等等古迹;陕南风景秀丽,经济不好。陕南的人好吃好穿好玩。关中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但是人小气,抠门。陕北是暴发户,环境恶劣.  



陕北情况似乎更极端,乡以下几乎均处于加速衰败之中。因为陕北地域宽广,人口稀少,近年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异军突起,经济总量极度攀升,本来不多的人口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加速向县城和工业园区集中。关中还能保持以“386199”部队为主的农村留守群体特征,而陕北则是妇女和儿童也进了城,只剩下老人了,那种荒村孤老的农村场景更让人感觉凄凉。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只有月河,汉江靠河边的一些平地,所以大多数人居大山之中,古时候靠种粮可以养活一家人,而现在在这个经济突飞的年代他们只有出外务工改变环境,陕南听不懂秦腔,看不懂腰鼓,吃不惯面食,没见过窑洞,过不惯陕北的气候,因为陕南人大多数都是从湖南搬过来的,所以有很多山里人都还操着一口湖南话,都喜欢湖南的花鼓戏,喜欢吃辣椒,湘菜,川菜,每日食炒菜米饭.但陕南人勤奋,地少人多,但气候宜居,山青水秀,冬天一般不会超过零下八度,夏天也不酷热,盛产大米,油菜,等绿色食品,但其他什么都可以种,但是矿产资源甚少,没有太大经济支柱,所以发展也跟不上去。但陕南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从各方面发展经济,农民硬是凭着自己双手盖起了自己的两三层小洋楼,建设了新农村,不过和好地方相差还是甚远,不过十天高速-惯穿了陕南,相信这以后的发展将是突飞,超速的,猛进的。

  为了说明陕南城镇化的特殊性,首先从关中说起。一般的关中农业乡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是因为县域经济发达而迅速壮大了,而是萎缩了,有点“灯下黑”的味道。我是关中人,对此体会最深。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陕西的“白菜心”,农业生产条件最好,人口稠密,在传统农业社会,是外人非常羡慕的天府之国,历史上外省人口曾在各个历史时期持续迁入关中,犹以河南、山西、甘肃为多。但在今天的时代,这个天府之国已经不是昨天的模样,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关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机械化也因为平原地带生产条件好而得到普及,传统农村的衰败也就在所难免,只剩下现在常讲的“386199”部队。按照一般的城镇化理论,农村人口有一个梯次转移的过程,即由村向镇再向县城再向地级城市直到省城的逐级转移过程,但在关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场景,而是人们起步就选择了进入县城。



  


知言歷史


更多的是家庭收入相差太大,陕南真的是穷山恶水,普通农村家庭家里没有技术工种,就看种庄稼几乎没有收入,只有靠劳力出去卖点苦力一天几十块,一年下来省吃俭用,家里还不能有大病大灾一年也剩不了几个钱,过年时很多家庭都不敢买太多年货,买了年货也只有等家里有客人了才舍得拿出吃,很多家里儿子取媳妇都是跟亲戚借钱凑彩礼办酒席真的很苦,但也没办法,没什么资源,地理位置受限交通闭塞,也没法大规模的发展工业,不过气候还凑合,饿不死,冬天裹件破棉袄双手插兜,实在太冷了柴火也多方便烤火也冻不死,基本属于刚解决温饱问题,关中是很富饶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可以种粮食,现在更多的是种水果,一个家庭专业务农几亩果树一年的收入也有10万块,在农村这样的收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家里顺当两年修新房,两年给娃取媳妇买车,生活水平还是跟不错的,陕北就不说了,铲两锹煤在西安可以一层一层的买房子,陕西还是靠天吃饭的年代,没有资源穷的叮当响啊!


84320778


做为一个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人,感觉自己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先说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和沙漠边缘,风沙大,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住窑洞,吃小米,面食,羊肉、水果主要产红枣,唱民歌,打腰鼓、说话口音类似于山西省、民风淳朴,豪迈、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近年突飞猛进,但产能单一且两级分化严重(贫富悬殊),总之和相邻的山西有诸多相似之处。再说关中,地处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沙尘大、省会所在地,陇海铁路贯穿期间,受政府支持力度大,经济相对发达和均衡,也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以面食为主,吃羊肉、猪肉、喜酸辣和油腻食物、水果主要产苹果,石榴,说话口音自成一体但受河南影响,唱秦腔、民风耿直,部分蛮横,小气,住封闭院落,整个人文,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类似于河南。最后说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多山地,少平川,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属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南方气候。一年两季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水果主要有橘子,樱桃,猕猴桃、核桃和板栗等、主食大米为主,馒头,面条为辅、吃猪肉,喜麻辣,熏肉,自酿酒、虽然有陕南民歌和小调,但多数陕南人自己都没听过,更别说会唱了、多住开放或半开放式院落、经济因交通和南水北调影响较为落后,工业主要为三线建设留下的军工产业,近年来开始发展旅游业,现已初见成效、民风醇朴,语言、饮食、人文环境等受山地阻隔影响多变,汉中近巴蜀,安康近巴蜀和湖北,而商洛受关中影响较大(这也是一提陕南多指汉中和安康,而商洛往往被忽略的原因)。


sshhggqq


来来来,别喷了,欢迎来陕南农村



大神圈儿


陕北,关中,陕南,是元朝人为了好控制,所以划分行政区划的时候,故意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划分的,专门把三块儿气候,风俗,地理不同的地方划分到一块儿的。按说陕南跟关中隔着秦岭大山,不管行政还是交通都不便利,但是古人的行政区划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至于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作为一个陕北人,大方面讲其实陕北应该以延安北往北算是真正的陕北,延安南部的口音,饮食等都跟关中类似,譬如富县,铜川等等,延安往北口音相近,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有区别的,譬如绥德,米脂,清涧等等,口音与陕北其他地方还是不大相同的。饮食陕北人相对来说比较均衡,米面均有,爱吃羊肉,爱喝羊杂碎,但是食肉最多的还是神木,府谷等靠内蒙的,其他地方其实食肉不算多。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对于关中人,我在西安多年,总结出,关中历来民风彪悍,关中人特别凶,尤其是西安人跟渭南人,渭南人骂人特别凶,不管男的女的,西安人年轻一代至少素质上还是很好的,但是本地的一些人说话还是很凶的,渭南人给我印象最差,要说饮食,关中地区,一天三顿都是面,早上馒头小菜,中午面,下午继续馒头或者面,但是关中的面确实好吃,我在西安四年胖了四十斤。

陕南山好水好,正如前面有人说的,陕南就是有一些三线军工,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留下来的,其实都快倒闭的了,去年我们学校还带我们去汉中一家机床厂实习了,灰砖土瓦,不知道上个世纪多少年代留下来的,之所以没倒闭,大概是因为这还能促进一下就业吧,旅游业慢慢的开始发展了,但是也有个淡季跟旺季,也就那么几个月能发展一下。

再谈谈妹子吧,我对陕南的妹子印象最好,温柔,有礼貌,长的漂亮,西安的妹子很开放,很活泼,但是很现实,咸阳,的妹子跟西安的差不多,宝鸡的妹子长的也不错,但是很保守,跟陕北妹子一样,相对来说陕北妹子长的逊色许多,别听什么米脂婆姨绥德汉,米脂的妹子其实长的也一般,可能古代好看吧,但是米脂的口音能把你吓死,最讨厌的就是渭南的妹子,骂人,素质差,而且套路多,印象最多最恶心的词语就是什么狗怂,傻逼等等,听着渭南方言,再看渭南妹子真是无言以对了。

关于经济,就不多说了,陕北经济确实不错,虽然产能单一,但是陕北也在改变,譬如我所在的神木,除了煤炭产业,政府也在大几支持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神木的旅游景点还是很多的,有机会可以来转转,高家堡古城,红碱淖神湖等等,而且离内蒙近,顺便还能去草原溜溜马。关中因为有西安这个省会,西安的支柱产业其实也就是旅游业,其他的都不咋滴,关中其他地方有靠种水果的,油菜花的,草莓的,樱桃的等等,但是我想说,其实果农很苦的,水果等等收购便宜,你得种多少斤才能挣那么点钱。当然,关中还可以一年两熟,冬季种小麦,夏季种玉米。陕南的经济自然比较落后,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国家也不允许污染,所以这个地方适合养人。陕南外出打工的多,有好多都不回去了,定居西安的也有很多。没办法,回去了靠种地肯定是不行的。


雷大帅M


我是陕南农村的



用户60818591431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大地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陕南地区从西往东依次的是汉中、

安康

商洛

三个地市。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

南方地区

特征,主要栽种水稻,盛产桔子、茶叶。主食是大米、面食。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方言接近四川、重庆方言。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中原官话的一种,也称为关中话),西部、南部各县方言比较多,分别有:下湖话、客家话、江淮话、

西南官话

等。

2013年03月陕南三市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北京、天津筹资专项支持,对陕南地区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陕南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味着继《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之后,又一个国家规划的全覆盖。[1]同时也是(

陕西省移民搬迁工程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建设项目集中安置点。

本人也是陕南人,家住商洛。对于陕南商洛比较熟悉,相比较陕北关中陕南来说,秦岭最美是商洛还是有道理的!水清,山绿,天蓝蓝就是商洛的特色!发展虽然不如关中和陕北,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一辈辈淳朴的商洛人!不说了,上图


陕南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她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在新形势下加快老区振兴,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加速发展中的陕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