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到底有多难?

老农民说事


我个人觉得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真的特别难。为什么这么说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小学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基本早上不吃东西,父母已经去地里干活了,所以他就自己去学校了,而城里的孩子吃完早餐被父母开车送到学校,他们一个饿着肚子,一个精神饱满的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在这一天中,农村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城里的没法比,我也不用多说这个,或许差距不大,终于到放学了,城里的孩子会被父母送到各种辅导班,农村的孩子会自己玩,或者把帮父母做家务。


初中了,城里的孩子由于上了各种辅导班,基础好,上了市重点中学,开始了另一段生活,而农村的从村里的小学升入到了镇上的私人中学,他们还是一直都在努力,而且不敢松懈,但是农村的孩子放学后,还得干活,家里地里好多农活,有一个例子,我初中时候,同济大学支教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写作业,不会还不写,咋都那么懒,然后我们说好农活没时间,他问,农活是啥,我们异口同声的说,搬玉米,挖土头,等等。在这些时间,城里的孩子要么在放松,休息,要么在上补习班。


到高中了,城里的孩子考入了升学率百分之九十的高中,而我当时考入的高中,本科升学率不到百分之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都已经快成年了,城里的孩子任然在上补习班,农村的孩子已经可以去工地挣学费了。

总之,城里的父母认为,孩子成长很重要,孩子的时间很宝贵,休息好了就应该抓紧时间学习,而农村父母认为,你没在学习,就赶紧帮我干活,在他们眼中,没有劳逸结合,没有休息这种名词。当然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的,有一些父母还是做的很好的,就算考入同一所大学,也没法和城里孩子竞争,城里的孩子自信,独立,上进,勇敢,多才多艺。而农村的,胆怯,自卑,羞涩,没有才艺。不管如何,你选择不了你的出生,但是你可以选择你孩子的出身,所以,努力吧,骚年,我们一起加油!


李贵荣797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能够回答的!

现在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还是不容易,不仅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

学习方面

我是90后,当年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年级二年级我基本上都是稳居全班倒数第一,父母都不是什么特别有文化的人,而且平常也要为生计忙碌,我学习上的问题他们也只能帮很少的忙!由于一二年级学习的知识不是特别难,我也慢慢的赶了上来,当时最伤心的还是由于农村户口,班主任一副势利眼看不起我,学习上整天找我麻烦!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终于好了,跑到了全班前三!纵观小学五年,自己虽然成绩上跟别人没差距,但是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知识的深度跟别人有了差距!这在初中高中阶段更是明显,老师的孩子或者家里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学习明显很好,农村的孩子有学习好的但是占的比例太小!


随着这些年大学的扩招,考大学的人多了,农村学生也多了,但是从整体来看,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里面的比例越来越低了,这是城乡教育差距的体现!

经济方面

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农村户口,家里交了很多的借读费,初中的时候由于经济压力,哥哥辍学了,高中的时候学费交得起,生活费拿不起!该上大学了,还好国家有个助学贷款。否则大学能不能上的起都是问题!现在城市物价这么高,农村的微薄收入要想供一个在大城市上学的学生还是很难的!我们那年收入六万都不错了,而现在大学一年要一万五至少!同时大学学费虽然助学贷款,但是毕业了马上就要还,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总结

农村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希望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可以好好学习,给自己也给家人创造一个美好明天!


我是烟雨藏小楼,专注教育问题,欢迎大家关注我!


烟雨藏小楼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要比城市家庭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但是事实上,还有很多城乡结合部,很多农村发展仍然是比较慢的,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呈现巨大的差异化,城市确实发展越来越快,也同时把农村甩得越来越远。因此,农村的孩子想要翻身,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变得更加的难。

农村孩子成长现状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家长都是外出打工,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没有父母的教育,只有爷爷奶奶的隔代交流,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就和城市孩子有巨大差别。没有人管的孩子,只能纯靠自觉学习,而且他们没有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不管在素质教育上,还是在艺术培养上,农村孩子都有无法弥补的差距。

农村孩子的教育投入

因为家庭收入有限,所以农村孩子的教育投入也是有限的。家长都知道教育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但是一般到初中,如果孩子还是没能考上好的高中,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然后贴补家用,到了20几岁自己攒钱结婚,所以,农村的教育投入,也就是到初中高中而已。一个农村出几个大学生,几个硕士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农村孩子的学习氛围

不是说农村的孩子学习氛围不好,是因为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帮助家里的长辈干活,帮助做饭等等,他们有其他更多的干扰因素。但是城市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捧着的宝贝,两者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存在巨大的差异。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农村培养不出来一个大学生。越是农村的孩子,那你就更应该好好读书,因为只有这一条道路是最公平,无需背景,无需关系。

读书是最幸福的事情

相对于去田地里干活,农村孩子一定深有体会,在教室里面读书才是最幸福的。夏天不用大热天出去,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出去干活。虽然现在的农村没那么辛苦了,但是农业机械化远远没有发展那么快,很多还是靠人力的。所以,能读书的时候一定好好读书,不读书真的只能搬砖了。

农村的孩子有毅力

农村的孩子思想比较单纯,而且,不会有其他的各种心思,想好好读书,想让家里生活条件好,就只有一个念头,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很多农村的孩子非常有毅力,非常踏实,因为他们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有限。他们身上有一股狠劲,能埋头苦学。

读书才是捷径

农村的孩子,拼不了富二代,家里也没有各种背景和关系,但是这些都没关系,高考只认分数。只要你考到高分,你就能考到好的大学,越是好的大学,就越能提升你的人脉,你的平台也就不一样了,你身边的人与工作环境也会不一样。所以,高考才是最公平的方式,农村的孩子一定要把握机会。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我们不能埋怨农村的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学会接受,学会改变,学会坚强。农村并不能注定你人生的失败。


铃铃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农村学子越来越难考上名校?有句话不是说:大街上随便丢块石头都能砸到大学生吗?毕竟现在考上大学不是什么难事,难得是考上好的大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小编觉得这个话题略感沉重,回答也很简单:很难。


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高校中的城乡比例大致为4:1,那时候大家信奉的还是“豪门出贵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二十年后的2010年,我国大步实行高校扩展计划,大学生如今已是一抓一大把,而城乡学生比例却达到了惊人的10:1,农村家庭的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越来越难发生


2017年北京二中高考状元熊轩昂一席有关“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言论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以下是熊轩昂接受采访文字摘录: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小编是2005年上的大学,当时我那批年龄段有7-8个玩伴,最后只有2个男的上了大学,都是勉强二本,我们两个也是我们村及周边村仅出来的两个大学生。也许读者会有一个疑问,我只说了男的,女的上大学人数有多少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女的大部分初中就辍学了,读到高中的估计只占到10%。




作为村里上大学唯二中的一个,能熬到上大学也是较为不易的。小编还有一个妹妹,妹妹也只上到了初一就辍学了,一个原因是她自己也不爱上学,这个可以理解,周边自己的玩伴都辍学了,在这种氛围下,她想爱上学习也很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小编妹妹比小编懂事,她很早就知道家里经济情况不太乐观,自己辍学也是给家里的哥哥创造条件上学,而我当时就是一个愣头青,理会不到其中深意。




我能上到大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约上到初二的时候,父母见周边很多同龄的玩伴都不上学去打工了,其中有一个玩伴是学雕刻的,据说以后学成能月赚几千,母亲试探着询问我是否要继续上学,如果不想上学,他们可以托关系让我进一个什么电厂,我当时明确的给了父母回答:不想去打工,还是上学,往后他们再没提过不让我上学的事情了。这也是小编能坚持上学的一个原因:任性。

小编父母在村里子里面算是比较溺爱我的,其他玩伴都被父母逼着到田里插秧,我暑假期间也去过一次,一屁股坐到田里的泥巴里,死活不想干这种体力活,后来父母也没有再让我去田里干活了,这也是我相比其它农村孩子所有的优势吧!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这么难?小编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

农村孩子读不到大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父母的思想境界没有跟上。即便是现在,很多农村人还是坚信“读书无用论”,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以前在农村住的时候,一旦某家某户没读书的因为做生意挣大钱了,这种新闻往往会传到十里八乡,变成家喻户晓的地步,这会让他们觉得读书是浪费钱的,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说不定有朝一日发了财还能够成为村里的榜样。这与很多城里父母抓破脑袋托关系、花大钱买学区房把子女往名校里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思想意识上的差距才是最致命的。


男孩的一般读书时间相对比女孩长,“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就是泼出去的水”、“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等等观点,很多农村家长还是很认同的,投资女孩不如投资男孩,这种思想一直导致农村女孩的成才率很低。

2、经济

经济的原因比较好理解,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之以往虽然有很大改善,但是在教育上面的投资相比城里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加之对教育认识不够深刻,对子女教育投资也会少很多。

3、资源

小编认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不对等一直是我国消灭贫富差距最大的阻碍,小编之前所在的高中,几十年前的校长听说还被周恩来总理接见过,那个时候,我们农村的高中与城镇的高中差距还不是特别大,之前我们学校也考出过清华大学的学生,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们那所高中很多教学水平可以的老师都被镇上的重点高中给挖走了,这对本就不公平的教育资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名师的出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好的生源也留不住了。


小编后来打听到,我的高中母校,现在能考上一本的学生已经寥寥无几了,很多农村校友考上了专科或者差一点的学校,由于这些学校学费高很多,毕业还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农村学生干脆就不读大学转而打工去了。

最后,祝愿农村的教育越办越好!


飞翔的土木人


凭心而论,一般情况下现在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了。我是一个农村在校大学生,接下来我要用数据说话了。

那些说很多农村学生在初中和高中辍学的现象基本上是由于成绩不好,家长觉得读书没优势而选择其他道路的人。成绩优秀的农村学生因为钱的原因辍学微乎其微。


为什么说现在的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没有太大压力呢?

普通农村家庭一年挣个几万是大众情况,大学生一年学费五六千左右,生活费算每个月一千多,在校时间大概八个月。一年费用应该不到两万。而且每个家庭都应该有积蓄,大学一般在校三年半,实习半年。所以说如果没积蓄,顶多那几年家里经济紧张一点,有积蓄的话应该没有啥压力。如果一家一年只挣一两万的那种,属于特贫家庭了,毕竟是极少数。


何况以上还是在费用全部由家里承担的情况下,实际上大多大学生能够承担自己部分甚至全部大学里费用。

大学里其实比社会上更好挣钱,就说最基础的兼职,一个月挣个一千左右兼职应该问题不大。大学是个很集中的市场,一两万甚至几万人年纪相仿,消费范围集中。摆个摊其实都可以挣不少钱。再加上寒暑假可以打工,厉害一点的平时可以家教。对于我本人来说,我各种学校业务都做,培训班代理,驾校代理,移动联通学生推广主管。我的话不仅可以承担自己的生活费学费,已经能存一点点钱了。总之只要学生愿意,可以轻松承担自己一半以上生活费学费。


最后一点学校里每年有贫困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平时户籍所在地和学校也会组织一些社会捐助活动,真正的贫困大学生每个学校都有,想读书的绝不会因为贫困读辍学。我也是个农村大学生,可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如城里有钱的,不能上各种额外的补习班。但是我从小成绩就是班里前五,到了重点高中也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家里报各种补习班虽然可以提高成绩,但是还是比我差。很多农村的孩子成绩都很好。


大学百味君


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真是难,要顶着很多非议和嘲笑 ,甚至被村里人当另类孤立。因为农村人就像一个坑里的螃蟹,都在坑里,螃蟹们和谐太平。如果有一个想爬出坑外,那么其他螃蟹就会一致对外来撕咬想爬上来的那只螃蟹。



这种螃蟹心理,阻扰着村里人,要干大家干,要不干都别干,你一个人干,别人就会设障碍来百般阻碍,直到你干不成放手。供孩子上学也是这样,大家都让自己的孩子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外出打工,媳妇和房子的事基本就不用父母操劳。



如果有一户人家唯独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大学来改变命运,其他村里人就认为不入俗,甚至有敌意,故意冷落和疏远这家人。总把这家人像放在玻璃瓶中一样关注着一举一动,不管有啥事,在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笑点。



这种笑人无,恨人有的思想,也是农村一大弊病,许多人想干一番事业,都是偷偷摸摸地干,最后才浮出水面。我们亲戚家就是这样被村里人隔离了,孩子也是被同村的孩子冷落孤立不一块玩。



亲戚很苦恼常向我哭诉,我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不理就行 。越理越束缚手脚,啥也不能做。鲁迅都说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宁让人嫉妒别让人讥笑。光异样的眼光和闲言都能淹死人,再别说花多钱供大学生了!


这个冬季很漫长


我是一名三线城市城乡结合处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我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有过半的学生都是寄宿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周边农村,距离家有十几公里,最远的能达到三四十公里。因此他们只能住宿。在看过几个晚自习后,我感觉学生挺自律的。当时感觉还颇好。有一会跟老校长聊天时,说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学习挺用功的。老校长笑笑说,你若有时间的时候,去做一个调查。就统计一下家长的学历就行了。

于是,我做了摸底调查。初一学生家长完成初中学历教育的为67%,还有近30+%家长仅完成小学学历。一个年级300多人,家长为大学学历的仅为3人。几乎仅为1%而已。我把这个结果给校长后,老校长长叹一口气说: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跟家长的学历有很大关系的,这一代的学生,想出几个大学生,难啊!

果不其然,这届学生在上初三的时候,就剩下了230多人。最后上本校高中的,就80多人。虽然这80多人最终都基本上了大学,但是仅有七八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比例依然非常低。

由此,我坚信了一条法则:父母的学历,是孩子的起点!

时间转瞬就过去了十几年,这种情形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无外乎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多了一些,学校是完全中学,能上高中的比例大了一些,但是重点大学的比例还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最近一两年,被重点大学录取的仅为一两人而已了。

综合分析一下,为什么农村产出来一个大学生越来越难。

一、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业不重视。

这是现在越来截止严重的问题。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悄悄的基层百姓间传递。特别是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当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依然可以过个不错收入的生活。各工地的力工已经开始赚日薪,日收入在300-800之间,相当可观。一方面一般本科的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趋于严峻,收入明显干不过去当一个普通的劳力。

二、农村的孩子本身对学业也不重视。

虽然缘于自家的家庭教育不得法,但是渐渐长大的孩子,对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想法并不强烈,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因此对于学业也就不够努力。因此,至少半近数的孩子,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就此停止了。几乎毕业之后就去读了中专技校。

三、受社会“减负”舆论的影响。

“减负”开始后,学校上课时间开始变短,学生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因此很多城市中的家长就给自己的孩子领到课外班继续学习,而农村的家长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作业也不做过多要求,仅限于完成即可。长期之后,导致的结果农村孩子的学习竞争力越来越小,待到初二以后,学生两极分化的结果,农村的孩子就基本被边缘化了。能够顺利升到重点高中的农村孩子比例,相当的低。

到如今,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直接指出:寒门再难出贵子;“减负”,是寒门的一场灾难!

倘若再不想办法变革,这样的趋势将会越来越严峻。

作为教师,我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早早的就建立自己的梦想,希望能有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挣脱“命运之网”。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拼博,成为“漏网之鱼”。只是这一切,太难了!

我是世纪晨陽,点击关注我,看文章和问答有关教育的话题,欢迎大家关注与评论,我将及时与您交流


世纪晨陽


1.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学习氛围不太好.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还很欠缺,这个是因为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留不住学生导致的。像我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教室、操场很是破烂,老师里面还有不少临时工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当时上初中时候,宿舍住宿环境也很是艰苦,宿舍下铺睡3个人上铺睡两个人,水都睡不好可想而知学习了,当时学校的教学排名经常是排在县城初中后面的。

2.农村家庭收入低.

农村家庭父母很多在家务农,其经济水平明显比不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低也导致投入在教育上面的也会很少;还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的,这些孩子一般是爷爷奶奶照料着,这样的孩子会导致缺少管教的诸多问题,不仅学习搞不好而且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3.家教水平不足.

农村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偏低,有些家长不太喜欢自己孩子读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很花钱。我就见过一个这样的父母,当时他们都鹅孩子上了初二就没上了,后来有亲戚给他们说这孩子这么小就不上学了,以后在外面也做不了什么......但是他的父亲当时就摆头说不要给他儿子这样说,上学老花钱了.


1927年的古董先生


每个农村的家庭都想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甚至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更多的学而不得不在农闲的时候不得不到处打零工。而这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充斥在每个城市中的农民工,你以为他们为什么要拼了命的到城市中打工,还不是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有足够的钱来接受教育。

农村家庭的家庭收入状况

农村家庭,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更多的学,宁愿背井离乡去打工

农村家庭,大部分只能靠家里仅有的几亩地来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仅仅靠这些仅有的土地,每个家庭的收入也大概只有1-2万元左右。而这1-2万元,能够支持一个学生上完大学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所以大量的农民工就出现在了城市中,为的只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生活。

PS:在城市中看到农民工的时候,还请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些方便!

农村家庭,大部分男劳力在城市中打工,而农活等这些又脏又累的活只能由女人来做

农村家庭,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男劳力一般会选择到一些远远近近的城市中打工,家中往往留下的只有女人,而这些女人也就理所当然的承担了家里的农活。

可能很多人看过“欢子TV”这个三农视频作者的视频,在他们的视频中农村的环境和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看起来还是很多的。但这并不是农村的真实生活,农村的真实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

PS:如果看到农村来的姑娘,如果她们的皮肤不够好,请不要表现的非常惊讶!

农村家庭,有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因为父母很难顾得到他们

农村家庭的孩子,有很多是跟着爷爷奶奶过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在城市打工,或者要经常到田地里干活,很少有时间能够顾得上他们。这一点在农村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也不能完全改变,因为他们还要用他们的努力去为自己在城市里换一套房子。

说完了农村家庭的一些状况,再来看看农村的教育情况

1. 农村的学校条件远远不如城市学校条件

农村学校的条件因为教育投入产出比的关系,很多校舍都是能将就用就将就用,每当遇到刮风下雨的情况,学校也不得不考虑是不是需要休学一天了。

2.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要比城市差很多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比如:课本,课外练习资料等等,都远远没有城市中有那么多的种类,但也给了农村学生一个能够专一学习一份练习资料的理由。

3. 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也要比城市差

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因为薪资待遇问题,一般是不能够在城市中任教的老师,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好老师,但相比来说教师资源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所以,能了解到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有多困难了吗?农村家庭要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家庭收入的困难;然后还有在落后的教育资源下,学生如何高水平学习的困难!


逐梦卡拉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心痛的话题,20多年前,比我成绩更好的姐姐读完初中后就没再上学,只为集全家之力供我读高中上大学,那时家境贫寒,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太不容易。考大学那年,我报了师范大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师范大学不用缴学费,还能发生活费,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读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学会打工挣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是深有感触的。当有些孩子在追逐梦和远方时,农村孩子得先一步一步走好脚下的路。



大学毕业后我去山区一所初中学校教了几年书,不少学生初中尚未读完就辍学了,每个周末,老师们都要翻山越岭去劝返辍学生,那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家境的贫寒,大学的不菲费用,毕业后难找工作让不少学生放弃了学业,读书无用论盛行,让人很无奈。



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资助或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一些企业和个人也资助了不少贫困大学生,这要点赞,但农村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生依然十分不易。我现在城市里教书,不少城里人都感慨把一个孩子从小学送到大学太不容易了,光是培训费都要花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可是,城里人不容易,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费不菲。但农村家庭更不容易,不要说拿钱给孩子参加培训班,未来孩子如果考上大学,一日三餐的生活费都是令他们头疼的事情。而城里孩子大都从小参加各类培训班,事实上也拉大了与城里孩子的差距,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越来越难。

我想起了河北衡水中学,想起了安徽毛坦厂中学,想起了那些被称为“高考工厂“的中学,有不少人批评,质疑,抨击这些学校,身为一位老师,一位寒门子弟,我从不抨击这些学校,我尊重这些学校,尊重这些学校和学校里的老师,学生,我深知这些学校对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对于农村家庭而言,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一条路,承载了不少学生,不少普通家庭的梦想,让我们为千百万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祝福。



当然,高考不是唯一出路,寒门子弟要挺直脊梁。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一真正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水校,让每个孩子多一条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