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loveyourselfforever


有人说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我觉得这句话太绝对,太片面了。

我见过父母很爱孩子,孩子也很孝顺的;也见过父母很爱孩子,孩子很不孝的。

父母爱孩子,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会有孩子不孝,关键是爱的方式出了问题。

父母爱孩子,不会导致孩子不孝;父母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不孝。

我表弟就是一个不孝的孩子。

姨妈只有他这一个独生子,爱若珍宝,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小时候,我们坐在一个桌子吃饭,只要上了我表弟喜欢吃的菜,姨妈一定会把那碗菜抢过来,放在表弟面前,一个劲地说:儿子,你最爱吃的菜,你吃,不要管别人。

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饭,还是跟外人一起吃饭,姨妈都是这个德行。

在家里,不让表弟干一点家务活,就算父母吃苦受累,也不让表弟过来帮忙,生怕累到了这个宝贝儿子。表弟长到二十多岁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无论表弟跟谁发生了矛盾,他父母都只说别人不对,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也有问题。姨妈都是教表弟,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对不起自己。

这样没有原则的溺爱,教出来的只有坏孩子。

表弟越来越自私。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别说对外面的人好了,就连对自己的父母都很冷漠无情。

姨父突发脑溢血,被120送进了急救室。我表弟正在香港,准备飞往欧洲去玩。

姨妈给表弟打电话告诉他姨父进了ICU抢救,你赶紧回来。表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挂了电话,继续去欧洲旅行。

等他回来,姨父都过了头七。

姨父过世后,姨妈的日子就难过了,表弟不管她,儿媳妇也不准她进家门。

现在我一回老家,姨妈就拉着我哭诉,说自己养了个不孝子、白眼狼。

养了不孝子,又能怪谁?还不是要怪自己没教好孩子,从小溺爱过了头,让孩子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又怎么会对父母孝顺呢?

所以,父母爱孩子一定要有度,千万不要溺爱。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能对错不分的惯着孩子。

惯子如杀子。

宠坏了的孩子,注定是个极度自私的人。这样的人眼里只有自己,哪有父母和别人。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际关系前沿知识推送给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欢迎您点赞转发。每次点赞和转发,您都是在帮助他人。


柳柳很忙


世界上最令人心寒的故事莫过于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好心救了蛇的命,最后却要被反咬一口。现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到头来却给自己养了一条“白眼狼”,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

“白眼狼”孩子不知感恩,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从不关心父母,将父母的爱看做理所当然。然而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最后父母只能自食恶果。也许你会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我的孩子变成了这样,首先家长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了?

小美和小英是很好的闺蜜,两人是感情很好的多年好友,她们不仅同一年结婚,比较巧的是,两人还在同一年各自生下了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现在两个小姑娘读一年级了,长得甜美可爱,很惹人喜爱,但是两个女孩在性格上却截然不同。

小美的女儿丫丫刁蛮任性,平时要个什么东西一定非要到不可,如果大人不答应就以哭闹威胁,没完没了,小美实在拿她没办法。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比较差,有时吃饭还要大人端着饭碗追着喂,连平时上学收拾书包都要小美代劳。这不,昨天早上,小美赶着去上班,比较匆忙,把孩子的作业落在家里。结果孩子在学校急得大哭,大声训斥妈妈粗心,为什么要把她的作业放在家里,小美实在没办法,只能专门请假给孩子送作业去。

小英妈妈不同于小美妈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坚持让女儿自己收拾整理书包。有一次女儿忘带语文书,打电话让小英送书,小英拒绝了,她告诉女儿,整理书包你的工作,现在你工作失误了,就要自己负责,没有理由让妈妈放下自己的工作专门去送书。她给女儿提出建议,看看能不能暂时借一下其他同学的书来上课。自从这件事后,小英的女儿就再也没忘带过什么学习用品了。

两个女孩的差别在于,小美妈妈为孩子做得太多,不懂得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导致女儿事事都依赖父母,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自己受之无愧,一旦有人不依照她的心意办事,她就觉得是别人欠了她,心生不满和怨恨,这种受之无愧感越强烈,孩子就越有可能长成“白眼狼”。如果各位宝爸宝妈不想被孩子没良心的举动伤透心,不妨反思一下这四点,看看自己是否助长了孩子受之无愧的心态。

01

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白眼狼”孩子最大特点就是自私自利,不懂体贴关心别人,心理学家李雪说:“规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想要孩子守规矩,体谅别人,首先要锻炼孩子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

例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外,还可以和孩子解释:你看叔叔阿姨都在工作,你这样大吵大叫是不是会影响到别人,如果你看动画片时被人突然打断了,你会不会开心呢?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别人的情绪,那么有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后,孩子做事就不会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慢慢就懂得尊重和体谅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02

父母学会表达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整个社会宣扬的是父母爱孩子,一切优先考虑孩子,自己牺牲一切在所不惜,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所图就是自私的表现。在这种观念渲染下,父母习惯了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自己含辛茹苦地付出,也会有所不甘。

所以我们会发现父母有时候很矛盾,平时孩子不来探望就说子女白眼狼没良心,可是子女回来了又说他们瞎折腾浪费钱,总是口不对心。

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需求,可是子女也不是父母肚子里蛔虫,无法自动感知到父母的需求。爱本身需要沟通互动,不想孩子变“白眼狼”,父母就别委屈自己,不妨大胆放心地“索取”一回。

03

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情绪

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孩子摔了也会心疼地抱他在怀里。可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却不太在乎他们的内心感受了,取而代之就是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强加给孩子。

父母能切实看到孩子的情绪,及时给出回应,孩子情感处于饥渴无助的状态。一般遭受过饥荒的人,哪怕后来衣食无忧,源于心中的恐惧,也会痴迷于囤积食物。从小需求和情绪得不到照顾的孩子,在童年求而不得的不满情绪支配下,孩子将变得欲求不满。

04

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

家长如果想要一件“贴心小棉袄”,而不是一只“白眼狼”,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绪,并且多引导他们去感受别人的情绪,还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引导他们为别人着想。

让孩子把感恩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一切从孩子能为别人着想开始。

专注孩子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和家庭亲子关系处理,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爱飞亲子】,百万家庭的共同选择。


爱物志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这种现象都成了一种常态了,孩子们都感觉不到老人老了需要关爱了。


我隔壁邻居家啊姨,儿子媳妇赚到钱了在深圳定了家,本来是件开心的事,自己老了儿子本事了,可以来享享清福了。可我好几次在商场里买菜时,看到她在偷偷的掉眼泪,前几次没敢上前去问,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上前去问:“啊姨你为什么哭呀?”她回答我说“选菜难”。我快言快语的说“这有什么难的?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啦”然后她对我笑笑,没说话。后来我才知道,啊姨儿子每个月只给生活费500元,还包括买米、买油、买菜。我一听蒙圈啦,My-God, 在深圳这个大城市500元能买到啥呀?我才知道她说的为什么选菜难。然后听说她说,她儿子好几次抱怨她买的米不好吃。我听了叹叹气直摇头。


啊姨孙子跟我小孩同一所学校读书,好多时候早上都会碰到。曾经多次,她家的儿媳妇带着她的孙子在早餐店吃早餐,她就在一旁孤零零的站着。有一天也是这种情况,她送孙子去上学时一起去的,自己随口问了一句啊姨吃早餐了吗?她说没吃。我说你儿媳不是带着你孙子在吃早餐吗?你没吃吗?她说,她们家的儿子媳妇没请过她在外面吃过一顿早餐和饭。我说那早餐你怎么解决的?她说每天晚上都会多煲点饭,然后剩饭就是我的早餐。我说每天都这样吗?她说是的。我听了叹叹气直摇头。


她孙子的学校离她家比较远,每天走路接送来都回要40分钟,每天来回4趟,那就160分钟,每天这样走路确实够呛,看她每天回到家都疲惫不堪看着都心疼,知道她还有老伴,我说你可以叫叔叔一起来帮你呀,这样就不会这么累啦。她说不行呀,她的老伴来过,她说她老伴身体不是很好,看到儿子媳妇买了有红枣,他每天喝了点红枣水,把他们家的红枣吃完了,说她老伴“贪吃”,然后气的就回去啦。她们家有什么好吃的避开老人,然后会把好吃的锁进自己的房间里。我听了又叹叹气摇摇头。

这个老人家有两个小孩,一儿一女,一个好字,多完美的搭配,为什么到老了,孩子却不孝顺?什么原因?两个小孩不是很多,老人家两个当宝贝疙瘩一样宠着,都怕亏了孩子,因为怕他们影响学习,什么农活、家务活不让他们干。有好吃的让孩子先吃,自己宁愿不吃,也要让孩子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这样的悲剧,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供完大学出来,赚钱了自己的孩子心里没父母。

呼吁那些对老人不孝的年轻人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什么都可以等,只有孝不等人呀,哪天想要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时,而亲不在,那就后悔莫及啦!趁着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好好的尽尽自己的孝道和陪伴自己的父母,会有福报的!


宝妈Maggie谈育儿


我是农村人,村里有个老太太六十多岁的样子,去年的时候听到她在自家小房子门口的树上上吊死了!我听说时感觉很不能理解,一个老人家辛辛苦苦带大几个孩子,就这样被逼无奈的选择上吊。

她有三个儿子,也是子孙满堂,孙子的孩子都很大了。每个儿子都有房子住,却让一个老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房子里没有电没水,吃水去邻居家拎。

夏天很热却连一个电风扇都没有,夏天又热又没电,还有那么多蚊子,夜里老人只能坐在桥头乘凉。甚至吃饭都吃不饱,每天吃着凉馒头,菜只能是奢望。

几个儿子还有那么多孙子不管不问,政府每年那么多贫困户的补贴却到不了真正贫困的人手里。

能让一个子孙满堂的老人寻死,能让一个人去上吊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我听村里的人谈起这个事情,我一点不能理解现在这个社会还有这种事,村里的老人说起因只是,以前老人夫妻两个只偏向其中一个儿子,现在怀恨在心。

现在很多人自私自利,对陌生人冷漠,对自己人冷漠。


白鹿书院工作室


一个死刑犯,临上刑场的时候,法官问死刑犯,还有什么要求?死刑犯说:“我没别的要求,只想最后见一面我的母亲。”

法官把他的母亲请到了现场。可他向自己的母亲提出了一个令在场的人谁也意想不到的要求。他说:“娘啊,我就要死了,你养我这么大不容易,不管我做了什么事你都不说我,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你都会答应,就让我最后在吃口妈妈儿吧?”此时的母亲早已成了泪人、涕不成声了。听到儿子的要求,哭声有所缓解,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急切的解开了自己的上衣,使自己的两个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低下头、张开了血盆大口、冲着母亲的乳头狠狠地咬了下去,又用力一拽,扭过头去,将母亲的乳头狠狠的吐在了地上!?摆过头来,张开含满母亲鲜血的大口、血星四溅。冲着母亲狠狠地说:“我恨你!从小,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管。不管对错?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从来就不说:‘不’。如果小时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话,我能到今天吗?我恨你,我恨你——!”母亲已经晕厥了过去。

这位母亲无疑是深爱自己孩子的,我相信如果可以,她会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孩子的性命,可是最终正是她这种无条件无底线的“溺爱”,亲手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断头台!

为什么有的家长越爱孩子,孩子却越不孝呢?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养成孩子极端的个人主义

孩子小的时候,事非观和人生观都很懵懂,而能给予他指导和帮助的直接人就是父母和家庭!作为父母,一味的宠溺他,哪怕是他做错了,也无条件的袒护他、包容他,这无疑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让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却不知道每个人终究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终有一天有人会代替他的父母和家庭来用更残忍的方式教训他。

2、养成了不思进取的习性

在孩子眼里,自己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哪怕是自己将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不了,还有父母来养活自己。有这样一个无条件让自己啃老的人,哪怕自己不努力,不上进,又有什么关系呢?

父母没有告诉孩子,终有一天你要长大成人,终有一天要面临生存的危机,人总有老去离去的一天,父母不能跟随你一辈子!

正是父母的溺爱给了孩子不思进取的理由,给了他自甘堕落的借口!

3、养成他为所欲为、极端的个性膨胀

从小溺爱孩子,在孩子应该独立的时候不放手,以至于在父母无力再扶持他的时候,让他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和斗志,给他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严重的障碍。当客观条件达不到他们的个性私欲的时候,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给社会、家庭、国家带来严重后果。

4、让孩子不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心里也会充满爱!而溺爱孩子的父母,从小只教会了孩子索取而没教给孩子付出。一个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失去了人性最纯真的部分。

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多数父母爱孩子的程度,一点都不会少于上面故事里所说的那个母亲,都愿意在危急关头为了孩子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但在教育孩子 的过程中,一味的对孩子好,一味的去迎合孩子的心意却是在害孩子。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要全心全意的教会孩子去生活,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生活,对待孩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自己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让孩子学会自己不在的时候也能很好的生存。

真正对孩子好的父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人生来就应该积极向上,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而生活。身教胜过于言传,教会孩子如何爱人、如何自爱,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孩子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念、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陪宝宝写日记


相信每对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可是却因为爱孩子的方式和教育手段的不同成就了千差万别的孩子。对于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有的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体恤父母;而有的孩子却受之无愧,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稍有不顺心就是不满加抱怨。

是谁把孩子变成了“白眼狼”?答案是:父母。

是的!你一路为他着想与付出,从没想过任何回报,可是,当有一天,他如同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中那条不知感恩的蛇,岂不是很心寒,很可悲?

事无巨细的包办,小到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到毫无节制的满足。过分的满足,当有一天,你的稍不满足,就会让孩子心生怨恨。

我远方一个亲戚,在东躲西藏四个女儿后终于迎来了朝思暮想的一个宝贝儿子,男孩从小就如同”皇帝“般待遇,吃穿用哪一样都是他优先,和姐姐们闹矛盾,他父母也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姐姐们。

一家人寄希望于这个男孩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光宗耀祖,然而事与愿违,男孩长大后不务正业,没钱花了便回家要,要不到就在家打砸东西,有一次竟然找了几个流氓地痞绑架父母,对一双老父母是没有一点怜悯之心。

教导孩子负责与感恩是多么重要!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为你所做的一切感到感谢与珍惜,也对拥有的感到知足与快乐!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亲子沟通如何说


这里说到的爱,大多指的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前几天奇葩大会里武志红老师提到他的一位朋友,从小被奶奶“溺爱”大,因为她不想在幼儿园午睡,奶奶就去了幼儿园当校医,因为这样孙女就可以中午在她的办公室里玩。考高中的时候,她成绩很棒,可以上最好的高中,但是因为觉得另外一家学校的校服好看,就选择了另一家高中,家人也是无条件支持。

这样的爱并没有毁掉孩子,也没有把孩子变成不知感恩的怪物,因为家长给的都是孩子想要的。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的溺爱,其实都是包裹着爱的糖衣炮弹,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软控制。

而且这些经常说自己“溺爱”孩子的家长其实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在做这些事,而是用这些付出当做日后控制孩子的砝码。最常听到的就是: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居然还不听话,你对得起我吗?

被这样“溺爱”的孩子虽然看起来表面上是被满足的,但其实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心里的控制欲,这会激发其孩子强烈的愤怒和想要反抗的欲望。因为用为你好来控制你,所以,反抗起来孩子自己内心会更纠结,就经常会做出一些自毁的事情,把自己的学业或者生活搞砸,来变相的对家长的控制说“不”。

真正的爱是一定会带来关系的良性互动的,如果你觉得你很爱孩子,但是孩子却很讨厌,那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呢?

爱一个人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我是echo小茵茵,一个有趣又有料的亲子漫画家。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在在评论里和我一起讨论哦~


echo小茵茵


我以前的报社老板是个海归博士,三十几岁已经成为身家几千万的企业家,有一次饭后聊天,他跟我说起自己对孝这个字的理解。

“我不会孝敬我的父母,我只会孝敬我儿子。因为我父母生我的时候没跟我商量,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我、培养我都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没有义务回报。同样,我对我的儿子也具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也不需要他将来孝敬和报答我。”

这样有悖常理的论调让在座一众人都面面相觑,虽说自古以来就常有“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之说,孝敬儿子超过老子的事情虽然多多少少每个人都干着呢,但是这样清晰地被说出来还是令人震惊,震惊于他的不知羞愧,震惊于自己其实也不知不觉在这么做。

孝顺是最需要言传身教的德,别以为小节孩子看不到

后来听说他的儿子果然和他如出一辙,在美国上完学一直不找稳定的工作,隔一段时间就跟他要几百万生活费,然后就杳无音信,直到再次需要钱的时候再联系他。他们夫妻有任何事情都只能发邮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回复。

讲上面这个故事是想说,看到孩子身上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身为父母的要先坦诚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在价值观上也并不算一个孝子?

没有比孝顺更需要言传身教的德了。因为孩子从懂事起就每天在观察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自己的父母的。在当面的言语、背后的评论,特别是意见向左时的忍让、花钱孝敬时的舍得,一丝一毫都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这就是未来一生他在孝顺标准上的参照锚点。

孝的责任感是用出来的,别等老了再要求回报

孝行是爱的一种行动表达。也像其他所有的行为一样,需要长期的训练养成习惯。如果小时候怕他小、怕影响他学习,怕孩子觉得我们做父母不够格,不舍得用他做事,等长大了某天突然说你是时候反哺回报我们了是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的。

以我的家庭为例,我做了一个实验,儿子从小是姥姥带大,直到小学毕业,姥姥对他简直是无微不至、形影不离,恨不得包办他的一切。

后来中学,孩子跟我们一起住,由于我工作忙,老公对他生活方面的照顾更多一些。回到家很少让他做家务。而每次老公出差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自己的内衣自己洗,不然没的穿,吃完早饭和宵夜的牛奶碗和桌面要自己收拾清洗。还经常以自己太忙或太累为由让他帮我做事情,比如去跑腿买东西、沏茶、放洗澡水、刷马桶等等,然后夸他能干是个男子汉。

结果你猜他在家里对待姥姥、爸爸和我的孝的程度是怎样的?

他内心对姥姥很爱很爱,经常跟我说起和姥姥一起的美好回忆,说长大挣了钱要给姥姥买好多好多东西。在他心里,姥姥无疑是对他最好的、最值得孝敬的亲人。但是他再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却还是一下子变成小宝宝撒娇耍赖。

对待爸爸呢,是他爸说了让他做的事情他做,没说的都不会做一丁点,他觉得那就是标准。

而每当只有我和他在家,或是我和他一起外出就餐、看电影或旅游的时候,他就突然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忙前忙后,很会照顾人。因为他意识里觉得这个是他的责任,要不然妈妈会照顾不好他和自己。

所以,对孩子好,但是一定要多用他,依赖他,在他面前适当地示弱,并赞美他分担父母家庭责任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最终才能收获一枚外焦里嫩的大孝子!

欢迎关注专注儿童心理研究与实践多年的职场辣妈原创头条号“跟孩子聊天”,每天20分钟,聊出一个阳光、优秀、孝顺的儿子。


跟孩子聊天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经历过这件事以后我是更加相信了!

去年春节回家,听母亲说老庄婶去世了,在春节前的那场大雪后就死在她居住的老房子里,据说是晚上起床解手摔倒了,在地上待了一夜,再也没有回到床上!以前在媒体上听说过这种事,没什么感觉,没想到发生在身边,感触真的不一样!

老庄婶70多岁了,一直一个人居住在老宅里,以前自己做饭,后来由于腿脚不便,每天推着一个自制的轮椅车行动,吃饭靠儿女送饭,说实话,老庄婶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每年回家我们经常见面,村里传言他们对老人不好,有点不孝,但据说是老人自愿独居,时间久了,大家也习惯了,老人去世,后事孩子们办得也算体面!



可是,为什么?老人含辛茹苦的养育儿女,难道就是为了这样得结局?老人为什么不愿意和儿孙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是每个老人的希望吗?地上那一夜,老人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委屈绝望!这样走了,儿女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吗?

想到这些,我回想起以前,那时候老庄婶可是村里出了名的护短,我那庄叔是个老实人,不善言辞,家里都是庄婶说了算,她的孩子们谁都不愿招惹,孩子们小的时候,打闹儿戏吃点亏,和邻居吵;儿女们长大了,分田分地,在村里闹,什么都为儿孙打算周全,生怕吃亏!

现在想想,也许老庄婶的结局是注定的,孩子们习惯了她的护短照顾,养成自私自利、心高气傲的性格,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更不懂得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的道理!后来,庄叔去世了,家境不如以前,庄婶没有能力再照顾他们周全,以他们这样的心性去接触社会,自然到处碰壁,心生怨念,哪里还会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该如何报答!

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可是,如果你不懂得育儿,只知道溺爱,这样的结局不是没有可能啊!


真心真言,请关注樊言非碎语!


樊言非碎语


一:因为能干,所以包办,付出变成了义务。

家长的“能干”表现在替孩子处理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做饭洗衣整理房间是常态,有的还会帮忙找借口(比如是起晚了上学迟到,家长却帮孩子写个病假条)、写作业等等。当孩子没有能力处理眼前事务时,身为家长我们确实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在他有能力独立完成某事或者承担后果时,家长仍然把孩子当做嗷嗷待哺的小鸡挺身而出,那么最终受损的是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孩子在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后,就会把付出视为家长的义务,心安理得的享受。一旦哪天保障的不到位了,孩子就会大发脾气。



\n

二:因为疼爱,所以富养,爱他就要买买买

\n

我们的父母生活在物质匮乏的一代,面对疼也疼不够的下一代,自然是在物质上予取予求。而我们这一代,有的人也没能正确理解“富养”的含义,以为富养就是在物质上不亏着孩子。几乎每个家庭,都拿奢侈品的标准来供养唯一/唯二的下一代。但是这种“爱他就买买买”的行为,往往会使孩子把满足(物质需求)当做爱,不满足就是不够爱。我不止一次在超市里看到小朋友赖在地上发脾气“你不给我买你就是大坏蛋。”这样去教育孩子,他如何能懂得感恩二字?



\n三:因为平等,所以放任,孩子没规没矩

\n

我们这代人,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斥、棍棒下成长。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通常暗暗发誓要平等对待孩子,给他自由。但是很多家长误以为平等相待就是放任,就是低姿态。于是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有个幼师朋友曾经说过一件事:她的班有个小姑娘总不听老师的指令,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她非要到处跑。找来家长,女孩的麻麻竟然说:孩子天性热爱自由,你压抑她限制她干嘛,等她大了自然就好了嘛。殊不知,小时候的放任,会使得孩子触碰不到社会的界限,因而无法建立秩序和规则意识。长大后,他们会做出一些很个性、非主流、违反社会的行为举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