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国王娶了汉朝公主,为什么又让公主嫁给了自己的孙子?

红雨说历史


我国古代鲜有没有和亲的朝代,唯一可以肯定宁死不和亲的朝代是明朝,也正因为如此,明朝的历史让无数人痴迷和骄傲。到了汉朝时期就是和亲现象比较严重的朝代,通过这个制度应付其他国家,以换取国家的稳定减少战争,所以汉朝的公主们看起来生活的光鲜亮丽,但是背后也有无奈和心酸,其中最惨的就是那些和亲公主。她们在皇宫中享受的是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一朝被打入萧瑟的异国他乡,忧愁的心情难以平复。

历史上最著名的和亲公主就是王昭君,不过历史上还有一位同样以悲剧结尾的和亲公主,叫做细君公主,今天就来说说细君公主的故事。细君公主是江都王刘建之女,和昭君一样是汉朝人,当年她的父亲因响应淮南王刘安等人的造反,东窗事发而自尽,其封国被销,刘细君的命运从此一落千丈。

当时的西域有个国家乌孙国,实力很强,汉武帝想拉拢此国,使其帮汉朝攻打匈奴,就把细君公主送到了乌孙和亲。细君公主尽管不愿意,但是也无可奈何,她知道自己可能不死也难幸福过一生,不如戴罪立功,换家人一个平稳的生活环境。

就这样,可怜的罪臣之后刘细君就被迫远嫁西域。而当时的乌孙王猎骄靡已经年迈,细君公主还20不到,两人的年纪差距甚大,伴随着又丑又老的夫君,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一天猎骄靡死掉,自己能够回到家乡。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乌孙国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老国王死后,他的儿子们可以继承父亲的所有财产,包括妻室。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生性保守的细君公主,万不能接受下嫁给孙子辈的人为妻,可是自己毫无反抗能力,只得忍痛接受。

不久后,乌孙国主离开人世,顺应乌孙过的习俗她被迫嫁给了乌孙国王的孙子,之后细君公主在乌孙国整日以泪洗面,伤心抑郁,不堪折磨,仅仅生活五年,就黯然离世,让人无限唏嘘。关于细君公主的故事您还有更多的了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轮回五千年


嫁给乌孙的汉朝公主不止一位,根据题主的描述,这里说的应该是刘细君。对于这位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答主一向充满了同情,刚好借着这个问题来说说。



自从汉高祖脱了白登之围,汉朝跟北方民族经常通婚,西汉比东汉时多一些,主要形式就是汉朝以宗室女子嫁与北方的首领人物。

从古至今,很多人觉得和亲是一件羞耻之事。但是客观讲,在历史上和亲也起到过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婚姻,也意味着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哪怕只是短暂几十年。

不过,参加和亲的宗室女子们幸福吗?刘细君可以说是她们当中的典型代表。



金枝玉叶,因罪蒙尘

刘细君公主本是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按照汉代的规定,皇帝的女儿是公主,诸侯王的女儿称为翁主。

这位刘翁主本身出自皇族,如果不出意外是可以一生一帆风顺、锦衣玉食的,奈何她父亲刘建是个极为荒淫无度的王爷——他不仅在老爹江都王刘非丧期睡了老爹的姬妾,甚至还包括自己的妹妹。是不是人神共愤?

其实西汉王朝的这种人渣诸侯王挺多的,千不该,万不该,刘建还密谋造汉武帝的反,东窗事发后,朝廷派人来审问,刘建被迫自杀,连江都国都被废了。



(顺便一提,前些年发掘的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规格宏大,随葬品丰富而精美,很多学者认为,墓主人就是江都王刘非及夫人,因为刘建以罪而亡,是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的)

刘建自己作死不要紧,可害苦了自己的闺女刘细君啊。按说,西汉皇帝对于宗室一般是比较优容的,只要不犯大错就没事。但是对于谋反的容忍度几乎为零。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着急上位,起兵作乱,汉武帝不仅逼死儿子、孙子全家,还把尚在襁褓的曾孙关进大牢。

所以,尽管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可以猜到,在无良老爹刘建死后,刘细君的日子是很苦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乌孙被匈奴赶到了伊犁河流域,张骞通西域之后,西汉跟乌孙建交,汉武帝希望能够跟乌孙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但是匈奴也发现了苗头,准备先下手收拾乌孙。

这时候,乌孙首领猎骄靡有点慌,于是提出跟汉朝结好,当然也不是口头协议就行,汉朝得嫁公主给人家才行。

大家都知道乌孙离长安远着呢,自然而然,宗室们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女儿送过去受苦。不知道是谁想出来个办法,让这个罪臣之女刘细君去,反正她无依无靠,能活着已经是“万幸”。汉武帝还真就这么干了。。。



于是,刘细君摆脱了罪人的身份,一下子成了公主,只是这个代价实在太高。

尽管汉武帝赏给她许多嫁妆,还派遣不少仆人宫女一起去,但是刘细君到了乌孙,过得并不幸福。

  • 第一,猎骄靡年龄太老,而刘细君青春年少,加上语言不通,两人很难说有爱情;
  • 第二,风俗习惯不同,细君公主甚至需要自己营建房屋宫室;
  • 第三,细君嫁过去,只是右夫人,而猎骄靡还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左夫人。


所以刘细君内心是很痛苦的,她自己做歌倾诉委屈: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为了祖国,无奈改嫁

乌孙王猎骄靡快不行的时候,想让刘细君在自己死后改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也就是下一届乌孙王。

对于这个要求,刘细君起初是拒绝的,她心里一定在想,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实际上,这是收继婚,曾广泛流行于北方草原,一个男子死后,妻子由他家的其他男人续娶,包括兄弟、叔伯,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孙后代。

在汉人看来,这个习俗是野蛮的,近乎乱伦,不可理解。但是在草原上,这也是为了保持财产不外流的无奈之举。而猎骄靡这么做,除了遵从旧习俗外,恐怕也是为了保证在自己死后,刘细君不失去地位和财富



刘细君给朝廷写信求救,以为反正任务完成了,汉武帝就会让他回国。万万没想到,汉武帝是这样回复的:

“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实在是太无情了!对于细君公主来说,简直比塞北的寒风还要冷。汉武帝的意思就是,你的祖国大汉要跟乌孙联合灭匈奴,你必须遵从乌孙的习俗。

没办法,为了汉朝,刘细君只能牺牲自己的幸福,改嫁给猎骄靡的孙子。

除了刘细君,其他的和亲女子如王昭君、解忧公主也有不少经历过改嫁之事,解忧公主甚至改嫁了两次。



汉开边,功名万里。历来称赞这些辉煌武功的时候,有多少人为那些远嫁的女子感到悲凉?


考古军中马前卒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乌孙公主刘细君。乃汉武帝刘彻的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刘建因造反不成,被废去诸侯王的身份成罪臣。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了抗击日益嚣张的匈奴,建立攻守联盟,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同意汉武帝的提议,但是还是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说愿与大汉通婚。于是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反正不是自家的亲闺女也不心疼,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



猎骄靡年老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不道德心思,想让自己的孙子军须靡娶了刘细君。(这个臭不要脸的也不嫌害臊)作为大汉朝的堂堂公主刘细君那是当然不同意啦,就上书给汉武帝说明此事,想让娘家的二大爷给自己做主。结果汉武帝已不是当初那个和蔼的二大爷了,回信说:“随从乌孙国的风俗,你就从了吧,汉朝还想要与乌孙联合消灭匈奴呢。你就委屈一下吧,国家会记住你的”。于是老乌孙的孙子军须靡就娶了刘细君。猎骄靡去世后,军须靡代立为王。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乌孙生活五年的刘细君心力交瘁,郁郁去世。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孙子娶了奶奶这么违背人伦不可思议之事?那是因为乌孙跟匈奴一样,实行收继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遗存,群婚制没有配偶的观念,妇女属于整个部落的男子。寡妇由继承者(继子)或夫家亲属收继。


册小吏


乌孙是汉朝时期地处西域的一个民族,在汉朝这段历史上乌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乌孙长期作为西汉的盟友,属国在西汉对抗匈奴的战争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乌孙来说匈奴曾是他们的恩人,乌孙的立国之君猎骄靡曾经是战争中被遗弃的孤儿,被匈奴冒顿单于收养,并最终借助匈奴的力量击溃月氏成功复国,所以在汉朝第一次派人联络共同进攻匈奴的时候乌孙人是拒绝的。

但是随着汉朝的强大以及在对抗匈奴时形式的逆转,乌孙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猎骄靡曾派人跟随张謇来到汉朝见识了汉地的富强,猎骄靡开始倒向汉朝。

和亲是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汉朝和乌孙和亲有两层含义,其一、给乌孙人吃定心丸,表达结盟的诚意。其二、承担和亲任务的女性往往还有着人质和间谍的角色。

汉朝曾下嫁数名公主和乌孙和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这两位公主并非大汉皇帝的女儿,而是诸侯王的女儿并且还是罪臣之女,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西汉不但没有诚意还有些欺负人的态度。

和亲的最终结果是乌孙最终和西汉结盟最终大败匈奴达到了早期制定的“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西汉和乌孙双双收益领土得以扩张。

细君公主刘细君出嫁时乌孙昆莫猎骄靡已经年老体衰,猎骄靡死后长孙军须靡成为乌孙新任昆莫,按照当地风俗细君公主应嫁给亡夫的孙子,这在汉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刘细君为此特意上书汉武帝,但是为了政治目的汉武帝命刘细君遵照当地风俗。

不止是细君公主,后来嫁入乌孙的解忧公主同样在丈夫死后两度再嫁。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也先后嫁给了呼韩邪单父子二人。

这种特殊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收继婚制,根据《史记》记载匈奴的风俗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北方游牧民族多有这种风俗即便是到了满清早期也有“娶兄弟寡妻、亲母以外的亡父遗孀”的习俗。

按照汉族传统的儒家理念这种做法是无法接受的,以至于在明朝有专门的法律禁止这种做法“兄亡收嫂,弟亡收妇者,各绞。”

收继婚制的出现主要有两层原因:

首先,如果亡夫死后,妻子嫁给别人就会带走一定的财产以及人力,收继婚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氏族内的财产和人力不外流。

其次,从现有资料来看乌孙人还处于相对原始的奴隶制和部落制社会中,没有完整的家庭观念,女性属于整个部落。


一点点历史


和亲是汉朝与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西汉远嫁异邦的公主、准公主具体人数无法考据,有记载的就有16位,有姓名的仅有3人:刘细君、刘解忧、王昭君。


西汉与乌孙的和亲,可以说是汉王朝处理友好国家间关系的一种政策,其本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为一定政治利益服务的策略和手段。

乌孙人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地处西域,距汉地遥远,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敦煌一带,后来迁徙到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一带从事游牧。乌孙乃西域大国,地广人众,兵力强大,国内物产丰富。西汉若与乌孙缔结友好,一是可以彻底制服匈奴,二是有利于西汉势力的向西发展。


汉武帝时期,听从张骞建议。遣宗室女细君嫁于乌孙昆莫猎骄靡。细君公主入乌孙时,汉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待御数百人,赠送甚盛。”后来猎骄靡年老,细君从乌孙俗,改嫁其孙军须靡。不久细君死,汉武帝又遣公主解忧续配军须靡。军须靡死后,解忧又嫁给其堂兄弟翁归靡之妻。翁归靡死后,她又作前夫军须靡与匈奴妻所生的儿子泥靡之妻。

两位公主都经历了丧夫和改嫁夫弟甚至继子的伦理困境,汉武帝都是以“入乡随俗”为理由要求她们依据乌孙民族的礼俗继续其和亲的使命。


话说,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昆莫猎骄靡后,猎骄靡因自己年老,让细君公主嫁给孙子岑陬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武帝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公主无奈,为了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细君最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后世流传的她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便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情。


西汉与乌孙的和亲,使乌孙由亲匈奴而疏汉逐渐变成叛匈奴而亲汉。当匈奴进攻乌孙时,西汉则对匈奴用兵,这就使西汉与乌孙由亲戚关系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军事联盟。同时在促进乌孙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上起到积极作用。


安定郡潜夫


一是少数民族的风俗比较开放。

二是老可汗年纪大了。精力不行。那可是青春美少女啊!闲着也是闲着。干脆送给年轻的小可汗吧。于是就顺理成章的这么做了。

汉族可不行。封建理念太深。如此做了,那叫乱伦。要遭天打雷劈的。




9


顺其自然65491946


入其乡,从其俗。

这些和亲公主自从离开中原,就没办法再回来。所以只能随波逐流,遵从当地的风俗了。

这也就是历史的另一面吧。



万事通小子


准确的说,这是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新立君主娶庶母、娶寡嫂都是很正常的。

纠正一点,就是这种婚姻都是前任君主死亡后才实行的,而不是如你说前任君主指令的!


温润如


人类的婚姻史,非虚构类的,

只要符合当时的法律许可

后人看的,是历史


蜀之黎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