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甚至祖辈的行为方式如何对下一辈产生影响?

鞠文波


心理咨询中经常会和来访者谈到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确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你父亲的性格一定也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原生家庭中,上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会传给下一代,所以如果父母有问题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传给孩子,比如如果你的爷爷奶奶有他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接着传到他们的孩子身上。

问题之所以会传递下去是因为个体自我分化还不充分。自我分化有两层含义,在内心 层面上,自我分化指的是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上,自我分化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可以在与他人相处时可以保持良好的边界感,他们能够自如地与他人保持灵活的距离,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或控制时做到坚持自己的观点。相反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的边界感则不会很清晰,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放弃自己的边界而依赖他人。

大多数人会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期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很多人认为一旦自己完成了分离,就可以把原生家庭抛之脑后了,但实际上有很多分离是不充分的,只要处在关系中,那些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就会浮现,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同样的,我们也要意识到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一个原生家庭中都有它们自己的问题和冲突,父母的养育方式确实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孩子面对他生命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的态度。比如在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家庭中,有的孩子会选择在自己的婚姻中倍加珍惜对方来弥补当时受过的伤;而有一些孩子则会选择一直重复父母的行为模式来让自己重新经历小时候的痛苦。

心理学中原生家庭的概念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对原生家庭的批判并不能帮助我们疗愈内心的创伤。面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过去经验的接纳,因为那些过往,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自己生命当中的一部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找一位心理咨询师讨论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抚平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


鸭梨心理


有一本书就是讲的父母如何对下一辈产生影响。书名叫做《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这本中认为:心理特质并不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家族的性格特点是通过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中传递的。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通过追溯幼年的遭遇,客观看待父母的教养方式,必要时可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任何人都可以摆脱家族世代相传的心理特质。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指出,之所以我们总跟父母一样,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父母会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而孩子为了获得身份认同,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父母言传身教教导孩子,就是用自身的习惯和价值观去塑造孩子。年幼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与赞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这都会使得孩子与父母越来越像。

2、父母对孩子的虐待会改变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进而将虐待在于其他人相处中进行重演。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长大成人后,人们很快就能察觉出父母言传身教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能够自主选择是否停止,而克服幼年时遭受虐待阴影则十分困难。《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中指出,虐待的形式有“精神虐待、对精神或身体忽视,以及身体虐待、体罚或性虐待等”。而对孩子最具毁灭性的虐待是所谓“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的情感虐待,即父母通过激发孩子的消极情绪,而使自己从愤怒或悲伤的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孩子接受大量负面情绪后,对自己抱有消极的看法,而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选择继续能够对其造成情感虐待的朋友。

那么,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该如何改变自我呢?

你首先要分别将自己与父母的性格特征列出来,看看哪些是与他们相同的。然后你要梳理自己过去,通过分析自己的性别、出生顺序、儿时家庭环境等因素,反思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角色带给你怎样的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你还要了解父母的儿时的经历,你也许会发现,父母有着与你一样的童年,这样你会更好的了解他们为何曾经如此对待你(这一步也可以帮你分析你父亲的性格养成)。最后,通过梳理,你要尽量客观的思考一下,与父母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怎样通过养育方式传递给你。通过以上步骤,你就可以了解自身心理特征的根源,从而跳出重复童年创伤的循环,摆脱过去的烙印。如果你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上面的事情,你还可以找一位值得信赖的心理医生,让他帮助你深入分析你的童年,从而获得顿悟般的体验。最重要的,你要相信一点,那就是,心理特征不是镌刻在基因上的,如果你想改变,那就可以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