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是不是應該感謝吳三桂?

品明鑑清


吳三桂降清確實是清朝最終能夠定鼎中原的重要因素,主要分析如下:

1.吳三桂降清導致清軍進出中原最大的障礙物山海關落入清軍掌控之中,清軍自此進可攻退可守,基本立於不敗之地,孫子曰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即是這種情況。

有人會說,後金此前也多次突破長城進出華北平原,明軍也沒能對其進行有效打擊,但是請注意後金軍隊從未攻破山海關,山海關卡在華北與東北之間,對於後金或者明朝軍隊調動物資運輸距離極短,代價也最小,後金繞道長城其它地方突入中原,燒殺劫掠,最短的回撤關卡就是山海關雖然後金軍隊野戰能力極強,明軍野戰能力差得很遠,但是不能把己方的勝敗生死寄託在敵方的無能上,所以後金多次突入中原,但是都沒能站穩腳跟,就是擔心歸途被斷,導致全軍覆滅,這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明軍將領多有幾個類似吳三桂這樣能夠守住關卡的,後金軍隊突入華北被全殲的風險就極其高了,這一點後金軍隊統帥自然瞭然於胸。

明軍雖然野戰不行,但是依託長城關卡,例如山海關之類,完全可能輕鬆耗死野戰能力爆表的清軍,一旦返回東北的歸途被明軍切斷,或者付出慘重代價破關才能回去,這都是後金軍隊不願意承擔的,要知道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因為攻打明朝關卡被大炮擊傷死去的,皇太極的死亡也與關卡攻防心理打擊過大有關,山地關卡是清軍進退的重大顧忌,現在最重要的關卡不攻自破,歸於清軍掌控,進可逐鹿中原退可固守東北,立於不敗之地,坐看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政權各種作死,不得天下太難了。

2.吳三桂降清導致清軍獲得後金建立以後最強大的一隻熟悉中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情況的急先鋒,清朝封其為異姓王平西王,賞賜頗豐,遠超原明朝皇帝,導致原明朝軍隊受到示範性效應,基本上全部降清,招降納叛是歷代雄主最有效的擴張方法。

清軍平定中原主要依靠三藩,吳三桂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勢力,而且是其擊敗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最有效先鋒,李自成敗於吳三桂,南明最後的皇帝死於吳三桂之手,西南地區是漢族政權最有希望殲滅滿蒙八旗的戰場,因為山地高原不適合平原馳突的滿蒙八旗騎兵,但是吳三桂軍隊也是漢人,抵抗組織的地緣戰鬥力優勢瞬間瓦解。

劉邦能有天下,收用了韓信張良,尤其是韓信的軍事能力爆表;李世民的軍事班底大部分來自歸降者,秦瓊,李靖,李績等等;清初的歷代統治者,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卻具有這種雄主之魄力,重用了歸降的漢臣,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主要是軍事能力較強,這是不得不承認的,多爾袞有劉邦李世民的魄力也是不得不承認的。

3.吳三桂降清對於漢人抵抗組織的瓦解破壞力極其嚴重,漢奸對抵抗的破壞甚於外族軍隊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漢人對抗的對象主要是漢族軍隊而不是滿蒙八旗軍隊,這對於清軍平定南方遭遇的對抗情緒,瓦解民族隔閡非常重要,相當於清軍實施了一種統戰戰略。

漢人降於滿蒙八旗,由於不瞭解造成的恐懼隔閡心理陰影比較大,滿蒙八旗軍隊由於對漢地情形不瞭解,也會導致恐懼隔閡,導致燒殺劫掠嚴重,由漢族軍隊開路,熟門熟路,抵抗組織死戰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清軍南下,未發佈剃髮令以前,江南傳檄而定,中部地區自始至終未發生大規模抵抗,西南地區抵抗被吳三桂輕易平定,並被派遣鎮守雲南,與吳三桂是漢人,其軍隊是漢族軍隊關聯度極高,雖然這些人是漢奸,但是漢奸軍隊對抵抗的破壞甚於外族軍隊這是一而再再而三得到驗證的。


軍都長弓


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罪魁禍首是范文程,滿清只是藉助吳三桂之手打開山海關而已。吳三桂是逼迫投降,而范文程是主動投降,且為滿清入主中原出謀劃策,范文程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代清朝帝王,滿清的多數規章均由其制定,滿清入關就是范文程向多爾袞建議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朝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要感謝的人應該是范文程而不是吳三桂。

所話說“沒有攻不破的城池,只有攻不滅的人心”,大明朝在民心喪失的情況下才丟失江山的。有人說當初不是吳三桂,滿清根本就入不了關,所以,滿清應該感謝吳三桂才對。實際上,當時以滿清的實力,完全可以繞道山海關直取北京。滿清藉助吳三桂順利入關,只是縮短了他入主中原的時間而已,吳三桂在滿清統治中原的節點上並不占主導地位。讓滿清入主中原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范文程。

范文程是明朝秀才,遼東瀋陽人,他早年主動降清,一直追隨努爾哈赤與其子皇太極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在其計策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入關伐明,奪取天下。順治登基不久,范文程就立刻向多爾袞建議入關伐明。范文程認為李自成農民軍絕不是八旗騎兵的對手,多爾袞這才打消對李自成的顧忌,下決心攻打山海關。

吳三桂投降滿清後,只是一隻開門狗,指哪打哪,為大清開疆掘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他擁藩自重、圖謀不軌時,滿清會毫不猶豫將他斬除。而范文程不僅為大清描繪藍圖,且親自實踐。在他的規劃下,通過多爾袞和順治兩次官制改革,革除了明代體制弊端,讓社會經濟重新恢復了正常,也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朝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要感謝的人應該是范文程而不是吳三桂。



希榮文創


當然應該感謝吳三桂這個大功臣了!

吳三桂幫滿清做了兩件大事,一、放滿清入關,清軍幾十年的夙願一夜春風,二、吳三桂充當了滿清的打手,李自成、南明政權等都被他圍剿殆盡。

我們在聊這個問題時,應該分析當時的情況。崇禎死了李自成就成了北京的主人,如果這時候吳三桂與李自成結成同盟,清軍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作為。

一、李自成完全可以守住北京,整軍備戰

大順軍進攻北京時,北京城防備空虛,城內的守軍幾乎都跑光了。城頭上只有幾個半死不活的太監,而這些太監只會給大順軍開城門。曾經在崇禎面前信誓旦旦的說要和大順軍巷戰到底的大臣們也不見了蹤影。所以,李自成進北京不費吹灰之力,同時,老百姓把“歡迎新皇帝”的標語貼的到處都是。

當時李自成帶入北京的兵力至少不下十萬,清軍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二、李自成不會腹背受敵,一敗塗地

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李自成引向山海關,清軍很難找到消滅李自成的機會。正當清軍一籌莫展的時候,吳三桂主動送上門兒來解圍。當時,清軍的總兵力不過十萬左右,而李自成和吳三桂的總兵力遠超清軍。另外,雙方的軍事裝備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皇太極活著的時候就開始鑄造紅衣大炮,但這些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李自成和吳三桂都不缺。如果多爾袞用火炮攻城,吳三桂在山海關城牆上完全可以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痛擊清軍,北京城亦如此。

三、清軍繞道山海關難有做為,李自成絕地反擊

清軍不止一次繞過山海關進入關內搶掠,從來就是搶完了就跑,因為他們等於孤軍深入,暴露後方。崇禎皇帝捉襟見肘才會讓清軍屢次得手,換了以逸待勞的李自成還會讓他們來去自如嗎?顯然不會,光是採用伏擊戰,就能甕中捉鱉。而李自成和吳三桂也可以尋找合適的時機反擊清軍。


所以,歷史有時候就是讓人捉摸不透,當幸運之神向你招手的時候,你的成功就會變的唾手可得。滿清入主中原,就是因為吳三桂賜予了良機。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在談到明清史的時候,經常有人會說,假如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咱們漢人的天下也不至於讓滿韃子奪去,尤其是晚清時期動輒就被西方列強欺凌,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簡直就是一部屈辱史,所以,有人發出了“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憤然疾呼。於是吳三桂更是招人恨,漢奸、賣國賊的標籤算是給他實實在在的貼上了。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的,歷史會按如此假設演繹嗎?依我個人來看,未必!


1644年春,李闖的農民軍攻佔北京,蜂湧入城,大明朝徹底玩完了。為千瘡百孔的王朝當了一輩子的裱糊匠的崇楨帝,再也不用為酬餉兩手空空而發愁抑鬱了,一路跌跌撞撞地爬到煤山尋了短見。這時候吳三桂還在遼東鎮守山海關與滿淸的軍隊對峙。後來發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強行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園園,才演繹了一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英雄救美的歷史劇。

現在咱們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滿清,憑他的幾萬關寧鐵騎直奔北京,能夠了卻這奪妻之恨嗎?我覺的應該沒有勝算的可能性。農民軍的幾十萬大軍碾壓關寧鐵騎雖然不是件輕鬆事兒,然而也是百戰之師,其實力不容小覷。何況滿清覬覦中原已久,如山海關空虛,滿清大軍必會趁機壓境,抄了吳三桂的後路,然後再與農民軍對陣一搏,同樣入主中原。


再假如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死守山海關,是不是就可以擋住滿清大軍的兵鋒所指了,我認為也不可能。因為崇禎之前,那時滿清還稱後金,控制的勢力範圍僅限於遼東吉林區域,只是山海關、寧遠、錦州一帶與明朝的邊界相鄰,山海關當時堪稱扼徑咽喉之地,後金政權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可到了崇禎年間,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隨著後金政權的不斷擴張,廣褒的漠南已納入後金版圖。這時雙方的拄壤區域已從最初的遼西地區擴展到甘肅嘉峪關,萬里長城的任何一個關口都會成為滿淸入關的突破點。


歷史的真相是,農民軍攻佔北京時,滿清入關腳步已悄然加快,計劃從京津一帶的長城喜峰口入關,但走到遼西阜新一帶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函,這才直奔山海關。

再假如吳三桂憑自己的力量死磕李闖農民軍,滿清按計劃從喜峰口入關,也不會遇到太大阻力。那時,李自成正率全部精銳部隊直撲山海關,北京城正是空虛之機,趁勢攻佔北京指日可待。

所以,不論吳三桂是否投降,也改變不了滿清入關的歷史走向。因為滿清在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多爾袞父子的苦心經營下,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農民軍和吳三桂聯手也難佔上風,只是吳三桂的罵名沒有這麼讓人恨罷了。


一縷清風會賓朋


這麼說吧,松錦大戰之後,明朝僅剩的精銳部隊被清軍消滅殆盡,此時清朝入關只是時間問題。那麼清軍有沒有能力入關呢?

答案很明顯,清朝完全可以入關,畢竟長城都快被清軍打成篩子了。第五次破關清軍連破明軍57陣,下3府18州88縣,掠獲人畜數十萬,為羞辱明朝,故意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還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用來羞辱明軍。
所以,對於清軍來說,沒必要非得走山海關入關,完全可以依照原先的路線從喜峰口以及古北口入關。

至於吳三桂投降清軍,給清軍提供了一條最為便捷的入關路線,當然這一點清朝是承認的,但是不存在吳三桂不投降清朝就不能入關的說法。山海關他主要是對關外的防禦,但是如果清軍繼續原路破關,山海關就喪失了其價值。再者清軍此時在火力上早已壓過明朝,只要將歷史門上百門紅衣大炮排開猛轟山海關,山海關也早晚會被清軍攻破,這招清軍在歷史上多次上演,而且屢試不爽。


所以,清軍沒有正面攻破的山海關,就成了明吹的遮羞布。

另外吳三桂投降清朝,並非其自願,而是逼不得已。他和李自成決裂之後,在李自成部的攻擊下已經不支,所以山海關早晚不保,畢竟是從後面打嘛。

所以對於吳三桂來說,他只能向多爾袞投降,因為投李自成,他什麼都不是了;投降清軍,他還可以憑藉這一投名狀而繼續當軍閥。

說到底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不管是吳三桂還是多爾袞都是心知肚明。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支持這樣一種觀點:清朝憑藉自身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攻破山海關,進而也沒有可能入主中原。然而,這個觀點中無論是事實陳述,還是因果關係,都是錯誤的。

先說事實陳述,清軍真的攻不下山海關嗎?山海關之所以能夠承擔抵禦東北方面入寢的任務,並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多麼堅固,而是依託山海關可以構築一套防禦體系,來阻擋清軍。這個體系就是所謂的寧錦防線。然而,在1640-1642年之間發生的松錦之戰中,清軍一舉殲滅明軍在東北的所有有生力量,寧錦防線被徹底摧毀,大將祖大壽,洪承疇被俘投降,吳三桂帶領三萬殘兵敗將逃回山海關。此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被徹底肅清。

山海關三萬人,作為一座孤島,加之整個防禦體系的崩塌,根本就擋不住清軍。更何況,清軍攻城,靠的不是騎兵,而是大炮,在松錦之戰中,清軍的火力已經可以壓制明軍,可見其火器之強大。

清軍為什麼沒有進一步行動?因為1643年皇太極去世,內部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拖慢了進一步行動的速度。

另外,清軍不突破山海關就無法入關,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也是不成立的。袁崇煥的最後一戰是在哪裡打的?北京城下。清軍怎麼進來的?從北方,越過長城。實際上,清軍在崇禎年間曾經五次突破長城殺入關內,最遠到達濟南。可見,清軍完全有能力不通過山海關突破而進入關內。更何況,李自成因為是從西向東一路出擊擊敗明朝,這間接幫助清軍拔掉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禦體系,此時從北方殺入,比之前更加容易。



所以,吳三桂的存在,只不過是提前了清軍入關的進程,對於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毫無改變。實際上,指望一座孤城攔住強敵,本身就很可笑,只是因為清軍沒有直接攻陷山海關,所以山海關成為了明朝最後一塊遮羞布。清軍連長江都能突破,一個山海關,真的能擋住嗎?

換一個角度看,宋朝在沒有燕雲十六週的情況下,還能與強敵周旋,反倒是有了燕雲十六州之後,兩年內就被金國滅掉,所以,吹得再厲害的城池,也不能保障一個政權的安穩。


庭州行者


就這個問題,我覺得清朝之所以能建立一個大統一的中國,吳三桂有著巨大的貢獻,但是談不上感謝,他們之間最多是彼此利用的關係,才有了後面吳三桂主導的“三藩之亂”。

第一,滿族入關是大勢所趨。明末時期社會已經非常動亂,即使滿族不入關,明朝崇禎帝也支撐不了幾年了。而且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的努力,明朝的北方防線早已被打成篩子,一個吳三桂不可能阻擋得了滿族大軍,更不用說拯救蒼生黎民了。

第二,吳三桂的降清是一個過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吳三桂最開始與多爾袞協議的是“劃江而治”,而且他內心最開始是反對與南明政權敵對的,只是後來發現勢頭不對,清軍一路摧枯拉朽的把各種反抗勢力打的七零八落,這才為了自己的勢力徹底投靠清朝,稱呼明崇禎帝為“舊主”,最後還擒殺桂王,也就是最後的南明政權。

第三,吳三桂和清朝統治者一直是互相利用的關係。從一片石戰役時的“劃江而治”,再到後來康熙削三藩就“揭竿而起”,吳三桂一直沒有像很多當時無良的漢人一般跪地稱奴,他把自己視為可以與清朝統治者平起平坐的勢力,並不認可當時清君的統治。

從歷史上看,吳三桂的一生是悲劇的,他的投機雖然讓他名赫一時,但無論是在一片石的投靠多爾袞還是最後對南明政權的痛下殺手,他都一步步走向了罪惡的深淵。而對形勢的錯判和受限於自身的見地,讓他最後的反亂也成為一生最大的敗筆,以至於被康熙挫骨揚灰...


談史話歷


把標題改一下:滿清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吳三桂之類漢奸!

明末清初,清兵雖然驍勇善戰,但由於滿族人口少,兵員少,清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八萬!但漢族的大明卻是有著當漢奸的傳統,不僅吳三桂,還有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等,漢奸不勝枚舉,偽軍(漢八旗)能過二十萬!“以漢攻漢”,終得天下!

上世紀的“七七事變”,日寇全面侵華,中國軍隊也是各種投降,偽軍多如牛毛,漢奸遍地,不論華北華東華中,更有甚者,在南京成立汪精衛的汪偽政府,以政府的名義鎮壓屠殺抗日軍民!日本侵略者謂之“以華治華”也!

“漢奸”這個詞,起早指“漢族的叛徒”,而後又泛指“中國的叛徒”,但願這個詞,早一天從漢語詞典中抹去!


先人性後理性


是的,滿清是應該感謝吳三桂的,如果不是吳三桂,滿清就不會有那麼順利地入主中原,甚至能不能統治中國。

崇楨殉國後還有四股勢力,南明、李自成、後金、吳三桂,真正有實力能笑到最後的,不是李自成便是滿清。吳三桂便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另一方的成敗。首先,繼續效忠大明是不太現實的了,南明在南,中有李自成大順軍隔斷,他不被後金吃掉也會被李自成滅了。我們假設他歸順了李自成,李自成就會派幾十萬大順軍和吳三桂一起防範滿清,最後鹿死誰手很難預料。但歷史沒有假設,吳三桂偏要引狼入室,甘當漢奸,帶領滿清一路入關,進入北京。

今早在頭條看到篇文章,當年的孔有德、耿精忠攻下廣州屠城七十萬,可見這些漢奸、帶路黨,對待自己的同胞比起滿清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吳三桂則更是對大明趕盡殺絕,追殺故主永曆帝至緬甸,押回昆明處死,

滿清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賴吳三桂等一班漢奸、帶路黨的。如果沒有他們,滿清還真說不定只能在關外放羊牧馬了。


三農新視界


個人認為吳三桂身為漢族政權的軍隊統帥,對外族投降,漢奸無疑,當然對滿清統治中國有較大幫助。回到1644年去看待那段歷史,李自成1月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旋即李自成揮師東進兵鋒直指北京城,為了挽回局勢,崇禎命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放棄寧遠,率軍護衛北京,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禎自縊身亡,明朝統治的在法理上宣告結束,而此時吳三桂剛剛走到一半,之後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答應歸降大順,如果歷史到此為止,我們不能指責吳三桂什麼,甚至連不忠的名聲他都可以不用擔,因為明朝已經亡了,投降新朝也是順應潮流。可偏偏在此時,農民政權對前明舊臣進行嚴刑拷打追繳軍餉,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其中,另外小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這兩個消息對吳三桂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盛怒之下的吳三桂率軍重返山海關,與大順軍決裂,但他自知勢單力薄,無力對抗李自成,於是吳三桂向多爾袞借兵,注意是借兵,此時他依然沒有降清。他在給多爾袞的信中這樣寫:“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此時他以明朝舊臣的身份代表明朝與清廷談判,稱清為“北朝”,並且許諾“裂地以酬”,請求清廷出兵滅李,此時他是個精明的政治投機者,但依然不是漢奸。但是多爾袞也不是善茬,他沒有答應借兵,而是藉此要求吳作出更大的讓步。此時李自成率軍討伐吳三桂,存亡之際,吳三桂無奈答應歸順清朝,割讓黃河以北,但同時吳三桂提出“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他的降清是無奈之舉,我們無權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要求一個腹背受敵的將軍死戰殉國,他提出讓前明皇子在南京立國的要求也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政治臺階,若能照著這個諾言去履行,保留漢族政權,南北通好,他吳三桂說不定還是力挽狂瀾的歷史功臣,但是多爾袞的野心和當時滿漢不平等的軍事實力對比註定這個諾言只是泡影。擊敗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北京,吳三桂徹底成為清廷的鷹犬,再也不提復君父之仇,轉而將劍鋒對準了當時的漢族政權大順大西和南明,平定李自成餘部,剿滅西北抗清義軍,攻打張獻忠餘部,甚至殺死南明的永曆皇帝,光這一條,漢奸之名到死也擺脫不掉。在當時沒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種民族概念,效忠於一個外族政權,侵略本族的領土和城池,殘酷剿殺本民族政權和同胞,這就是漢奸。不能因為這個政權腐敗,這個國家百姓生活困苦,就開門揖盜,幫助外族來平定本土,統治本民族。即使民族最終會實現融合,但是站在當時的角度這就是十足的叛國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