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究竟指的是什么?

用户61431949



平仄就是指汉字读音声调的扬抑。创作近体(格律)诗,及作对联、填词,都对使用的字词的平仄作出了规定。

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颁佈的【中华新韵】规定:汉字的平仄由每个字的汉语拼音声调决定,汉语拼音声调为一声和二声的字为平声,三声四声的字为仄声。如汉语拼音Ba有扒、拔、靶、爸四个声调,扒和拔就是平声,靶和爸就是仄声。同样:星期天、春分、金秋…,这些字都是一声,同学、文明、辽宁…这些字都是二声,上述例词都是平声。而鲁莽、孔府,是三声,破裂、乐器、道具,都是四声,这些例词都是仄声。

明白了什么是平仄,再按照格律诗、词、对联的平仄要求,去选择所用的字词的声调,就算是合乎平仄了。再举一个对联的例子:有半辐对联是:“夕阳落西山,”联语的平仄是:平平仄平平。尾字平收,应该是下联。有人对了另半辐:红日出东山,平仄是:平仄平平平。显然,作者根本没有注意平仄关系。按规矩,其上联应该是:仄仄平仄仄,才合格。我对了一句:偃月出北海,虽然意境谈不上多高,但无论联意,还是平仄,其码都还合乎规矩。


橡木桶61955766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写诗填词的人,按照律句和词谱的平仄,填词写诗;在音调上起到仰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作用。


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平:就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阴平、阳平,仄:就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上声,去声。


古代汉语四声,于现代汉语是生的区别。古代汉语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事物总是变化之中,随着语音的变化,入声在逐渐消失。大致的变化是这样的。平声分成了,现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入声在现代汉语的范围内消失。大部分归到“上声”里面去,少部分被阴平阳平,去声所容纳。虽然有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应然保留有入声字,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也会逐渐消失。

总之,“平仄”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是现代汉语拼音四声调,在格律诗中的应用。两平=平,上、去=仄,加在一起=平仄。


方风子19091072


平,语平舒也。——《说文》

仄,侧倾也。——《说文》

不平就是仄。在古汉语中。仄亦通假侧字。例如蔡宽夫 《诗话》:“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侧皆通用”。



在声律上,平仄是对汉字声调作出的二元简化,就是说其将汉字的声调简化为平、仄两部分:

1、语平舒者为平声,例如中古音的平声或汉语拼音中的阴平,阳平两声。

2、其余的都归入仄声,如中古音的上声、去声、入声。汉语拼音中的上声和去声。



我们都知道,在唐代以前,所有古体诗都是配乐演唱的,由于有乐曲可依,其对诗句的声律要求并不高。而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格律诗,其表现形式为不依赖配乐的吟诵。因此,韵律便变得异常重要。事实上,唐代诗人吟诗依的并非平仄,而是以比平仄要复杂的“四声八病”为基础。

后人总结唐人格律诗的韵律,归纳出《平水韵》和格律,为使格律简明易懂,便用了平仄作为标示,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成为格律诗的规范。


平仄格律,是近体诗词创作的基础。学习诗词创作,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分辩平仄。这方面,也并没有什么难度,详情可翻阅我头条里的文章:《十分钟学会平仄》,我已将此文临时置顶。


筱静诗词书院


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其中,高低和升降是主要因素。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平声就是诗歌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就是诗歌中的仄声,按照字义,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现代普通语里,已经没有入声了,在一些方言里,还保留得有入声和古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用粤语读古诗特别好听,很多我们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诗用粤语读起来就押韵了,因为粤语保留了很多入声字,粤语也跟古代汉语比较接近。

现在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合起来,就是古代的平声,上声跟去声跟古代语里的上声去声是一样的。古代汉语的声在普通话里被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所以现代汉语的平仄为: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谢小楼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的格式,称格律。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所谓声调,就是语言的高低、升降和长短,即韵律。汉语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平是平调,上是升调,去是降调,入是短调。区别平仄很简单:不平就是仄。如果五律是平起,那么首句第一、第二字应用平声;反之,如果是仄起,那么首句第一、第二字应用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诗词说起来太多,就说对联吧,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但也可以按照律诗的要求,在平仄对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必须要按平仄相对应。对联尾字“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一副中规中矩的对联,犹如马蹄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人读起来,铿锵扬抑。例如:

几朵白莲浮水面,一枝红杏出墙来。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麟角1


平仄(ping ze 一声 四声)

即中国诗词中字的声调。简单来说,平仄要看出联者是按古音,今音还是方言来出联,不然会闹出笑话来。个人觉得还得看联中字的词性,如数,做名词读四声,做动词读三声,当然这是后话。

古音

古音中将汉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只有平为平,上去入为仄,不平则为仄。按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应为升调,去应为降调,入应为短调。

拿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举例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白按现代汉语来说读作二声,应为平,但古音读作boh(尽管我也不知道读),为仄。

一现代汉语读轻音应为平,但古音读作yih(仍旧不知道嗯么读),为仄。

今音

即普通话的读法,将声调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没有古汉语中的入声。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如:吗麻马骂,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方言

这个不必深究,也只有懂方言的才能去讲究。


总结

我们现在对对联作诗词啊,应该都是按普通话的声调的。按普通话的话,可能就需要看词性来看平仄了。

我是望穿秋香,对联爱好者,与您共娱对联。喜欢欢迎点赞关注,也欢迎发表您自己的见解!


望穿秋香


简单的说现代汉语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但,平仄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赵元任先生经过实验认为:“一字声调之构成,可以此字之音高与时间之函数关系为完全适度之准确定义。”这就是说平仄与声音的长短、高低都有关系。拿诗来说,一句诗里每个字读音的长短,要受诗句节顿规律的制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读音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的。

例如,平声字应当是较长的音,但若在诗句的第一个音节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长。“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读成长音岂不可笑?相反地,一个仄声字本来应该读得比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的位置,或七言诗第四个音节的位置,却须适当拖长。

“君家何处住?妾俘在横塘”第二句的那个“住”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那个“尽”字,都是仄声,却要读成长音。这样看来,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上。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是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说平仄不得不说音节。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时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揭示了“半逗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合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秦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的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化。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象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仄、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张梦章诗词


问主所列标题下的表格,可能是某韵书上的一角。江讲巷剥(角)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平仄是什么?平仄就是人们声音声调的人为划分。

在写律诗、填词 和拟写对联时,要讲究声调的平仄。在过去,平声有阴平和阳平;仄声中另外分出个“入声” 。现在普通话没有了入声,统一归为仄声,写诗填词的平声也不强调区分阴平阳平。

至于怎样划分声调的平仄,前人有过很多专论,现在也有不少的专家学者,网络也比比皆是。我把本问题的两条跟帖与大家分享,也算是一次作业。

普通话分平仄,依每个音节的四声去分,第一丶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大部分不会错,要错就错在部分属于白话入声的字基本上都归入了普通话平声了。如入声的“结、罚、蝎、发”等字。在过去的一些诗词中,有些特别喜欢使用入声韵,如小令《忆秦娥》,柳宗元的《江雪》。(如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中的"列、月、咽、铁、越、血",《江雪》中的"绝、灭、雪")

汉字的平仄区分有新旧两个标准。新的是中华诗词学会制定的《中华新韵》,旧的是《平水韵》。

广州话(白话、粤语)有九个声调,但不是每个字(音节)都有九个声调。1芬、2粉、3粪、4坟、5愤、6份、7沸、8(发)、9佛,前面九个字分别是白话"芬"字这个音节的九个声调,(其中"发"不是“芬”的音节,但其声调是第8声,和“芬"的音节相近) 分别是1至9声,其中第1和第4声是平声,其它是仄声。在仄声中,第7、8、9声是入声。 不是白话区的人读后是"一头雾水”的,不奇怪。不知这算不算题外话。

现在在诗词对联创作中,要不要强调平仄有较大的争论。我的意见是,格律诗词和对联是依一定的共识定下来的格式文体,这种格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游戏规则”,有了规则我们应当共同遵守。当然,有时偶尔违规也在所难免,但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而不是无所谓。要熟练掌握平仄的区分有一定困难,只要多练多记总会有进步。


mr-xiguo


简单地说,平仄是汉字的声调。今天的汉字拼音的一二三四声,是由古汉语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演化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北方的人们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即一声和二声),将入声划到平声、上声、去声之中,普通话也采用了这一方案,但南方闽粤一带仍然有用入声的。

古时的平仄和现在的平仄有所不同。古时平声以外的都是仄声,今天一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在五言诗和七言诗中,没有平仄不成诗,对联是从格律诗中来,有的诗句本身就是好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以说无平仄难成好楹联。


兵民情


古韵我不懂,还没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韵比较简单。普通话分四声,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上联的尾字应为仄。下联的尾字应为平。特有哲理性和特有意境的楹联可不遵守此规。如果上联是仄起头如: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就应对平平仄仄平平。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简单吧。对对子就是对着来也。要懂规遵规。不拘泥规则。意境、哲理为大。

举例:

上联:中国人民万岁,

下联:袁世凯。

(话外音是下联对不起上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写诗的人还是应该看看袁枚(清)的《随园诗话》。应以诗魂为上。平仄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