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遼三個政權,誰才是正統?


要弄清楚誰是正統這個複雜的問題,就必須明白兩個概念:


1 今天人眼裡的正統,是後世歷史敘事需要而硬湊的完整時間線。在古人眼裡,完全可能是另一回事情。


2 正統性是可以暫時消失的。當某個原先的正統性徹底無法重建後,就會有人從其他地方移植過來新的正統性。

今人往往習慣性的將宋朝視為唯一正統,認為其法理直接繼承自唐朝。稍微熟悉點歷史,則會在唐宋之間加入五代的幾個短命王朝。但從實際法理角度來說,唐朝的法理在五代時期已經斷絕。到宋朝兼併列國時,大部分被徹底消滅。


由於古代社會很講究封建立法制度,所以社會精英或有能力居於統治地位的人,都會想辦法從前朝手裡接過法統。如果這步做的夠好,就具有很大的合法性。反之則可以被視為一種僭主政治。唐朝皇帝最終被朱溫篡位時,朱溫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僭主。而同時代,卻有很多之前同唐朝皇帝有封建盟約關係的勢力,可以宣稱自己繼承大唐正統。

在這些具有正統屬性的勢力中,沙陀人李存勖的晉,無疑是最具有實力的。不僅軍事力量足夠強大,還有唐朝皇帝賜予的皇族姓氏,地盤也是唐朝當年的龍興之地。所以在擊敗朱溫的後裔,統一中原地區後,王朝順理成章的接過了“唐”的名號。當然,諸如南方的吳國和吳越一類藩鎮產物,同樣具有次一級的合法性。那些在前唐時期就冒頭的外族勢力,因為和唐朝皇帝有類似盟約,同樣享受著部分法理。


然而,隨著石敬瑭的反叛,唐朝的正統性也就在中原地區戛然而止。雖然李存勖的家族不是李家直系,但已經通過賜姓等方式,成為了類似義子的大家族成員。這種制度也在後唐時期,多次發揮作用。但石敬瑭自己只是沙陀集團內部的一員大將,並沒有被收為義子。所以,石敬瑭在實際上恢復了朱溫之前幹過的僭主政治。

石敬瑭的一時爽快,為後來的幾次政權更迭埋下伏筆。無論是後漢還是後周,建立者都是前朝部將。雖然有郭威恢復舊制度,收了柴榮做自己的義子,但他本身的一系就已經失去了過硬的法統。所以,從後晉到後周,一路不過是僭主們的內部撕逼。類似的事情,在周邊的十國中也開始上演。前蜀被後蜀替代,荊南被南平替代,吳國被南唐篡權。


這個時期,反而是之前居於次級法理地位的吳越顯得法理性更強。而建立更晚的南漢,則僅僅因為獲得過後唐的認可,而必須再往下一級。類似的情況,還有北方的契丹人,也就是後來的遼國。

趙匡胤的北宋,自然是在法理上沒有多少依據,按照正統原則屬於僭主。所以,一方面要為了爭奪資源而南下攻滅地方政權,另一方面也是容不下那些早年就與唐朝中央有聯繫的地方統治勢力。經過兩代人的努力,最終將吳越、泉州和北漢都收入囊中。但在面對遼國的時候,就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擊敗對手。


在北宋與遼國的最終議和中,遼國對於宋朝的稱呼非常值得玩味。遼國人屢次將北宋稱為“南朝”。有的人可能一看這個詞,就是覺得遼國是在客觀上承認了北宋的正統性。然而,之前的遼國一直在用這個詞稱呼山西的北漢政權。北漢政權是後周篡位過程中,留下的一個前僭主集團保留區。北宋現在獲得這個稱呼,怎麼看都不是被遼國人奉為正宗。

何況,基於前面所說的正統法理流失情況,遼國的契丹貴族是當時數個勢力中最早同唐朝皇帝建立宗藩關係的一支。如果向上追述,可以倒推至安史之亂前後。也就是說,比當年李克用家族的沙陀勢力,獲得認可時間更早。


相比之下,北宋是篡位後周僭主,後周是篡位後漢僭主,後漢是篡位後晉僭主,後晉是篡了佔據法理高地的後唐。這種“封建老臣VS四次方僭主”正統爭奪戰,可謂是高下立判!這也逼的北宋一直在自己的王朝合法性問題上,憂心忡忡。異常嚴苛的軍政管理制度,似乎還不足以保住趙家的僭越成果。那麼就需要另闢蹊徑的來給自己正名!於是一個號稱“刑不上大夫”的文人親善時代開始了。因為文人大多需要依附皇權吃飯,自然可以在文治記載方面,給北宋不斷論證其正統性。

當然,在遼與宋擱置爭議多年後,原本隸屬於遼國的女真人又強勢冒起。雖然女真人在遼國治下,屬於地方封建體系的一份子。但遼國自身的法統並沒有消失。耶律大石的西逃,以及喀喇契丹的建立,都在實際上延續了遼國的法統。


女真人除了殺天祚帝洩憤外,只能以一種新僭主身份進行統治。對於留下的契丹人,自然是胡蘿蔔+大棒政策。並順手撿起了北宋被自己培養出來的士大夫文官體系,將宋人的論證再推演一遍。退居淮河以南的南宋,反倒是顯得更加省心一些。無需再花大力氣論證自己有源自唐的正統性,直接將法理設在滅亡的北宋身上足矣。

最終,來自蒙古高原的新勢力,用自成一系的新法統,佔據了整個東亞大陸。在這股強勢的新法理依據面前,宋、金、遼的各級正統論證,都已經顯得蒼白無力。蒙古人樂於見到投誠者的花式推演,但在內心層面並不覺得這事情有多麼要緊。但他們卻給後來的明朝,又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前後,他明銳意識到蒙元法統比早就湮滅的僭主南宋,更加值錢和有效。於是,他一腳踢開了紅巾軍早期追認的宋朝正統繼承,將自己宣傳為元朝皇帝的法理繼承者。因為只有如此,他才可能更順利的招募元朝遺民,尤其是那些已經認可蒙古宗主的文人士大夫團體。在對外交涉方面,又可以壓過周邊眾多認可蒙元宗主權的地方政權。甚至是反過來,要求蒙古殘餘勢力向自己效忠。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和他的眾多後代,都沒法消滅蒙元皇家家族的血脈。後者只要有能力稱雄,就會振臂一呼的打出“大元汗”稱號。明朝方面,死活不願意放棄太祖爺自我宣佈的蒙元法統,只能在文字層面將其降格為不知所謂的“達延汗”。


這種法理性的正統之爭,哪怕是在只懂儒家經典的嘉靖時代都在繼續。明朝統治者,當然會繼續北宋和金人的做法,找士大夫們來論證自己是無與倫比的天選者。但在內心層面,對蒙元的世界級正統追求,總是揮之不去。逼格低許多的兩宋僭主論據,則永遠是是退而求其次的現實。


說到這裡,我想關於宋-金-遼三家,誰是正統的問題,大家應該會有一個更加全面而直觀的理解。


米南德王問道


宋、遼、金三個政權誰為正統自它們所處的遼宋夏金時期就互相爭論不休了,而元朝對這樣問題也一度懸而未決以致遲遲無法修史,直到元末元順帝的丞相脫脫把這三個政權都列為正統分別修史,但是直到現在依然有人為了這三個政權誰是正統爭論不休。

其實從歷史和現實角度來看脫脫把宋、遼、金都視為正統無疑是正確的做法,在北宋和遼國對峙時期兩國就通過“澶淵之盟”約為平等的兄弟之國互相承認對方為中國正統,遼國稱北宋為兄為南朝而北宋稱遼國為弟為北朝構成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南北朝,此外西域的喀喇汗國也常常稱自己為桃花石汗認為中國由上秦北宋、中秦遼國和下秦喀喇汗國三部分組成,至於西夏就只是北宋和遼國的附屬國而已。
遼國和北宋對峙時期


到了金國滅亡遼國和北宋與南宋對峙時期情況又有了變化,一開始南宋在“紹興和議”中對金國稱臣,後來在“隆興和議”中有改為對金國稱侄稱金為叔,因此這麼看南宋都要比金國地位低一等金國更像正統,但是由於南宋是北宋的延續並列為正統也不為過,而西夏依舊是一個對外稱臣的附屬國而已。
金和南宋對峙時期

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宋、遼、金都列為正統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選擇,如果單獨把它們中任何一個列為正統都是不符合史實的。

在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盡管現在許多人出於個人情感會把宋列為正統,可是在元朝時期契丹人和女真人依舊有很大影響力,而且許多漢人也認同他們是遼國人和金國人,如果單獨把宋列為為正統這些人也是難以答應的,所以把這三個政權都列為正統顯然是滿足了這三個政權支持者的需要,而在現在如果只把宋列為正統也是不好定位遼國和金國的歷史,因此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把宋、遼、金三個政權都列為正統也是有必要的。
重新一統中華的元朝


執斧傳播開天名


公允的說,三個政權都算正統。

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元代在為前朝修史時,也遇到了同樣的“麻煩”,究竟以誰為主(正統)修史,最終決定《宋史》、《金史》和《遼史》並修。當然,你可以說因為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所以“偏向”遼金,這自然也是存在的,但這也並沒是沒有先例的,在南北朝的修史問題上,後代史家就採取了南邊的“宋齊梁陳”都各自修史,北方的北魏、北齊和北周也都各有史書的方針,以示公允。

在真實歷史情境中,遼宋和金宋的確也是並立的關係,互相承認對方的國家地位和“皇帝”地位,遼宋還曾結為兄弟關係,完全沒有誰為主誰為臣的從屬賜封關係。也就是說,中國中原王朝流行的“中央王朝天下觀”在遼宋金時代實際是不成立的,宋朝恰恰是有“外交關係”的。

一個有趣的點是,儘管遼、宋和金都被視作正統政權,但和他們同時代並立的“西夏”卻被選擇性遺忘了。儘管西夏的李家也稱帝,也是標準的獨立政權,但就是不被承認為一個“正統政權”,這隻能怪歷史不公了。


張明揚不說話


這個問題,當然都是!

今天的我們,習慣將907年唐朝滅亡到1271年元朝建立之間這段時間稱為兩宋時期,也就是說我們將北宋南宋兩個朝代列為這一時期的正統王朝,而對北方的遼、金等政權選擇了忽視。

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不嚴謹的觀點。因為在這一時期,是我國繼魏晉南北朝之後,事實上的第二個南北朝時代。就和魏晉南北朝時代南朝和北朝同時作為我國的正統王朝一樣,在兩宋時期,遼國和金國也應該和兩宋一樣,同時作為我的正統王朝而被承認。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遼金已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之所以將遼國金國作為我國的正統王朝,是因為兩者已經不是簡單的遊牧民族政權。而是和兩宋一樣,是真正的封建制政權。

少數民族封建化由來已久,魏晉南北朝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第一個高峰。

因為漢朝的空前強大,將中華文明向四周進行了猛烈的擴張,周邊的少數民族受到中原文明的薰陶,文明程度開始不斷進化,最終在西晉之後,出現了大量少數民族在中原北部建立封建王朝的案例,其中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文明的第二個高峰。因為唐朝的空前強大,周邊少數民族再次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因此在文明程度上也出現了更大的進步。這個進步最大的特點就是少數民族即使不入主中原,也可以完成封建化進程,例如長城以北的遼國。

因為社會制度和兩宋沒什麼兩樣,因此他們的地位也應該和兩宋並立。

一般而言,在封建時期,凡是統治核心在今天我國疆域內的封建政權都應該被視為封建正統。不過體量太小的政權就不予考慮,例如西夏、大理這樣的政權。

2、遼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遼金之所以被奉為和兩宋一樣的封建正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得到了普遍的承認,這種承認包括當時的承認和後人的承認。

1005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表面上實現了宋遼的停戰,維護了宋遼邊境的和平,為宋遼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澶淵之盟》的簽訂也意味著自北宋立國以來,北宋爭奪中原王朝正統,實現大一統的努力徹底宣告失敗。北宋不得不接受遼國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局面,北宋再也無緣成為大一統王朝。

而這種情況到了南宋更過分,在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之後,南宋向金國稱臣,金國地位高於南宋。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南宋被稱為中原正統,那麼金國就沒有理由不是正統。甚至在當時的局面下,金國才是真正的正統,因為南宋的地位只,是金國的附屬國。

其實這種局面不僅讓當時的南宋很尷尬,也讓後人很為難。所以到了元朝時期,在編修《宋史》、《遼史》和《金史》時,元朝的史學家一度因為三者誰是正統而爭論不休。最後元朝史學家脫脫將宋遼金三個政權皆視為當時的正統,終於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者地位尷尬的問題。

而作為一個折中的方案,脫脫的論斷,也得到了後世的承認。

所以宋遼金皆是我國的封建正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要明確一下這三個王朝的關係。遼和北宋是在同一個時期,後來遼國境內的女真人叛亂,建立金國,此時是遼,金,北宋三個國家同時存在,但金國很快滅掉了遼和北宋,趙構又趁機建立了南宋,此時就是金和南宋之間的對立了。

與其說誰是正統,我倒是認同三分天下的說法,當然,這裡的三分天下顯然是把西夏也算上了。

雖說北宋的經濟實力要遠遠強於遼和西夏,但畢竟國土面積和軍事實力在那裡擺著呢,遼國享國210年,長時間裡一直是党項,女真,高麗,室韋等民族的宗主國,後來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雙方成為兄弟之國,北宋需向遼進貢,遼興宗時期北宋需向遼"納"貢,地位進一步下降。況且如果查閱《遼史》你會發現,很多西域國家或者民族想要向中國求佛像佛經或者儒經時,都是找遼,由遼國皇帝賜予,因此遼國對於傳播中華文化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與其說北宋是正統,不如說當時遼與北宋共分天下,或者與西夏三分天下。

遼國和北宋滅亡後,南宋的疆域範圍進一步縮小,宋金兩國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此時的關係應該沒什麼疑問了吧,就是明確的宋金兩國共分天下的關係,算上西夏仍然是三分天下。

因此,我覺得在兩宋時期沒有正統,是一個三分天下的局面。


北宋一書生


這個問題其實官方早有定論,但是有人借題發揮,藉機辱漢的歪理在頭條甚囂塵上,我們不要自欺欺人,所以還是忍不住想說兩句。

第一句話,有些別有居心的人說唐有鮮卑血統,你自己可以查查資料,唐太宗的鮮卑血統到底有多少?還有,別拿血統純不純說事。首先漢為正統,不單單是血統的問題,更是漢文化的問題,正統在漢,說的不僅僅是漢人統治,更是以漢文化為治國的根本。幾千年來,漢文明基本等同於中華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絕對主體,東晉、兩宋,都沒有佔據中原主要地區,但是卻沒有否定他們的正統地位。

第二句話,我們看看,遼、宋、金三朝,擦亮眼睛看見,三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遼國終身學習大宋文化,無奈蠻夷腦子無法開化,金非但對中華文明沒有貢獻,甚至大規模屠殺漢人,破壞文明,最近還有狗賊說岳飛不是民族英雄,這些東西估計都是金賊的後代!而在這一階段,唯一推動文明發展的,只有宋!我們隨便一個上過學的中國人,都能隨口說出科技著作有夢溪筆談,軍事上改良床子弩,神臂弓,政治上無比輝煌的文官集團,經濟上的成就更不用說了,至於文化上,更是遠遠超越了其他兩個政權,說遼、金正統的,在現代社會里,在我們的文化課本里,你能找到遼金兩朝多少痕跡?而去掉宋,現在的語文課本,至少要薄1/4!

第三句話,契丹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而不管那些滿人是否高興,金人就是中華文明的破壞者,即使你粉飾它,說它是正統,也洗不乾淨它們沾滿漢人鮮血的雙手,你們也別嘲笑我們漢人平時一盤散沙,你們也別想著文化復辟,因為我們漢人在危難的時候,從來不會缺少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民族脊樑!


水茫茫天地一流觴


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理論上來講,北宋和遼可以勉強同時算作正統,但南宋相對於金國而言,已經算不上正統。

孔子說過,天無二日,人無二君,言下之意就是正統只能有一個,然而,理論是理論,落實到實踐中還要看具體情況。


所謂的正統,是按照古代的華夷之辨來區分的,而華夷之辨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實力。實力這一點,雖然沒有明確的原文記載,但是,古人的華夷觀念包含了這樣一條:華夏是居於中央,而四夷居於四方,華夏將文明擴散給四夷,且四夷接受華夏的“領導”。而華夷之辨,本身的主導因素也是文化,因此這樣一來,當兩個具有相同實力且同屬於華夏文化主導的政權並立時,正統在實際上往往不止一個。

在歷史上,同時出現多個“正統”的情況很多,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國和吳國,因為蜀漢堅持自己是漢家正朔,所以認為除自己以外稱帝者均是“漢賊”。然而,當東吳的孫權正式稱帝時,諸葛亮立即改變策略,派遣使者前去祝賀,並且吳蜀兩國之間相互承認對方的“正統性”,出現了東帝(吳國)與西帝(蜀帝)並存的情況。


而在南北朝時期,因為南北方都存在相對穩定的(雖然朝代更迭,但是具體的領地變化不大)政權,所以也就默認了“北朝”和“南朝”均為正統。

因此,正統不唯一這種情況,由於實際歷史事實的原因,與理論上的“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存在出入。

北宋時期華夷觀念再一次被增強,因為此時北宋在軍事上和政治體制方面,對於北方的遼國都沒有了優勢,為了自我安慰,於是便從“華夷之辨”來找優越感。但是,實際上宋朝也承認遼國的正統性,同時與遼國相約為兄弟之國。

而遼國不僅在軍事上有優勢,而且在發揚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方面做得很好。中亞諸多國家均向遼國進貢,將遼國作為“中華”(比如喀拉汗王朝),就連高麗也認同這一點。


所以,北宋時期,可以說存在著兩個中華文明的正統。

而南宋,因為南宋本身已經向金國稱臣,這就已經失去了作為正統的資格。再者,金國內部的漢人也大多將金國作為中華正統,將南宋作為南方“蠻子”。

所以,北宋時期雙正統,南宋則不可稱為正統。


庭州行者


這麼腦殘的問題肯定是回族或滿遺提出來的,你們這些賊心不死的人還是老實點吧,到被收拾時就後悔了。最後還是要回答一下,宋朝是漢人的天下,新中國也是我們漢族人打下來的,你說宋,金,遼誰正宗?當然是我大漢民族!


觸穆驚心


北宋與遼的時期可共稱正統,而宋釜的時期情況有了變化,宋成了南宋偏安一偶,從地理位置上已失去了正統區域,而金不但佔據中原且已基本漢化了,自然成為正統,所以說北宋算正統而南宋已失正統之位。



古樂25


中國自古以來得洛陽長安者為正統。想做正統,簡單-把洛陽長安打下來就可以了。

同樣的問題,周和楚,誰是正統。

魏蜀吳,誰是正統。

北宋和南唐,誰是正統。

答案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