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沒入旗的滿族人嗎?

清史學者許慕臻


某位答友認為旗人等於滿族人,所以不存在沒有入旗的滿族人,

這個觀點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如果把滿族理解為一個現代民族意義上的民族的話。

但是,有通例也就有例外。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實際可以說有二十四旗。

其中不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中有人在民族識別的時候沒有自居為滿族,滿洲八旗中也有沒有登記為滿族的——這包括了在清朝入了旗籍屬於通古斯系統而在清朝滅亡後成為獨立民族的赫哲族、錫伯族、鄂倫春族以及索倫系的達斡爾族,也包括為了避免民族迫害而不承認自己是滿族的旗人。

(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圖)

所以,本問題更準確的表述或許應該是清代有沒有入旗的滿洲人嗎?

回答也是有的。這包括了因為犯罪等原因被開除旗籍的人,也有沒有進入官方披甲人系統的巴拉尼雅瑪人即巴拉人——他們是未被滿洲的前身建州女真征服的居住在山中的生女真(野人女真)。

(巴拉尼雅瑪人也信仰薩滿教)


談古論金


清代也有沒入旗的滿族人。

實際上,多是披甲人,才在滿八旗之列,普通庶民沒有資格入旗。換句話說,有功之人才能入八旗,除了一些貴族、文臣和有特殊功績的人外,旗人基本上都是軍人。

雖然在漢族封建制度的影響下,滿族在關外既有的奴隸制和農奴制加速向封建地主經濟轉化,但是,仍有很多滿族庶民甚至奴隸存在。有些資料說,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但事實上,據《清史稿·志八十一》記載,八旗和宗師是作為“官學”存在的,奴隸沒有資格進入官學。奴隸作為戰鬥力參戰,但並不記戰功。所以,清軍部隊裡也並非都是旗人。

什麼叫旗人?有旗籍才叫“旗人”,奴隸哪來的旗籍呢?

也就是說,清朝的旗人很大可能是軍人,但軍人未必都是旗人。

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也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到後來,披甲人佔滿族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小。

最早的時候,一個牛錄200人,滿八旗人最多的時候,是入關前和剛入關時,超過6萬人。到了嘉慶年間,滿、蒙、漢牛錄共681個,滿八旗約佔一半,約340個。嘉慶時,一個牛錄才150人,滿八旗大約5萬多人,之後更是越來越少。“旗”這個制度,從明朝萬曆年間就有。但是從明朝開始,到八旗沒落,人數最多的正黃旗,這些年來也不過約15萬人,正紅旗人數最少,約11萬5千人。


清初,滿族總人口約21萬人,但是康乾盛世,滿族人口激增,漲到了60多萬人。清末,滿族人口達到100萬人。這麼多滿族人裡,仍然只有數萬八旗子弟,其餘大部分是不在旗的庶民,以及一些罪人、奴隸等。

所以,即使是滿族人,也並非都是旗人。加上漢八旗、蒙八旗,八旗的總人口也不過十幾萬人罷了。

八旗算是很尊貴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說,都是有功之人。這麼想,你什麼力都沒出,人家打仗流血流汗,你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憑什麼?天下哪有那個便宜事啊?

物以稀為貴,就因為八旗人少,所以才尊貴,滿大街都是的話,就不值錢了。千萬別被電視劇給忽悠了。

補一句。中國歷史上,惟一能稱為“貴族”的,只有山東的孔子家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那是各個朝代都世襲的衍聖公,公爵,有著無與倫比的特權的家族。孔府從春秋戰國就受人尊敬,基本上跟皇上是平起平坐的。就算官階不高,但是孔府的歷任族長,見皇上可以不拜。天下所有的官兒,見了孔家人都畢恭畢敬。別說一般八旗子弟,就是王爺也不敢在孔府妄自尊大,而且各個封建朝代都這樣。所以說,孔府號能稱“天下第一人家”,皇上再厲害,頂多排第二——誰知道哪天人民起義,皇上就被推翻了。

所以,真論貴族身份,跟孔家比,八旗真就戰鬥力只有5了。


純鈞LHGR


要分清楚什麼是滿族。

從歷史淵源來說,滿族顯然不等於在旗。

自女直開始,女真各部在明代中期有生熟女真之分,生女真部落形同野人。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女真各部,但也只能叫基本,並非完全將女真各部納入八旗之內。

八旗之內是在旗(通常說的旗人)。不在八旗之內,就是在民,也就是非旗。

女真、蒙古、漢族、朝鮮、俄羅斯,甚至還有其他一些民族加入八旗,或形成八旗包衣,或被納入阿哈(奴隸)之內。他們就再與原民族無關,就是在旗。

所以說,自努爾哈赤至1911年,滿族這個概念並不存在,只有在旗與非旗。而歷史上沒有加入八旗的女真族人,顯然是有的。

1911年後,八旗制度廢黜,大量在旗加入漢族或者其他民族,滿族的概念才正式形成,也就無所謂有沒有非旗的滿族了。


四川達州


旗人和滿人其實是兩個概念,所謂八旗,是一種兵民一體的管理體制,從努爾哈赤開始,便把東北地區的所有人都編入到八旗當中,各旗人口也都是皇帝及旗主王爺的個人私產,雖然有正身旗人和包衣旗人的區別,但在雍正以前,這只不過是依附性大小的問題,即便是在雍正以後,他們起碼從名義上依舊是皇上或旗主的奴才。所以說,當初在東北地區所有在法律上是良人的人都是旗人,而當時的滿人如果不是被打入到賤籍,也都被編入到八旗當中。

所謂賤籍,就是依附在主人戶下的奴,在法律上不是良人的概念,類似於《紅樓夢》裡的茗煙,相當於賈府裡的一件東西,私有財產,世世代代都是奴的身份,都是賤籍,自然也就不是旗人。那麼在清初,滿洲各部之間的戰爭頻繁,加之當時的滿洲社會也相對比較原始,是有一些滿人也被打入到賤籍的,他們雖然在後來也成為了我們今天的滿族,他們早年就不是旗人的身份。

再說滿族,這是民族國家興起之後才有的族別概念,在清代並沒有滿族,而是“滿洲”,即“manju”,這是一個大的人口管理體制和民族共同體,是八旗最為核心的一個人群,他們當中很多人在民國以後戶口的填報上報為滿族,但填報戶口的時候,已經不再有旗人的身份,因為八旗制度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很多歷史原因,滿族和旗人這兩個概念還是長期混在一起說的。所以說,旗人和滿族是兩個有關聯,但在時間上有先後的兩個不同概念,旗人是被編入到一個體制內的人群,幾乎沒有自主選擇權,而滿族是一個充滿民族體認的觀念性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認不認滿族這個族別,取決於自己,有大量的老旗人在民國時就拋棄了滿族的族別,而有不少未入旗的滿人,出於各種原因,在當年的戶口填報上又選擇了滿族。


紅小豆館主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因為從本質上來講,有一些本末倒置,所以很難直接解答。

如果非要給一個基本答案的話,一般認為,清代是沒有未入旗的滿族的。

這裡主要涉及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滿族。

很多不懂史學和民族學的人,會覺得民族是單一流傳,並且祖孫傳遞的。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在現代官方的民族劃分制度形成之前,關於民族的劃分是十分模糊,並且經常改變的。

比如說以清代知名的佟佳氏為例。清代最著名的佟佳氏的支系叫巴虎特克慎系,巴虎特克慎是他們有記錄的最早的祖先。這位巴虎特克慎據說是女真人。他有好幾位子嗣,其中一位子嗣叫達爾漢圖墨圖,明代的時候,在遼東跟中原人做生意,時間長了,跟中原人關係很好,中原人稱呼他為“佟達禮”。後來因為佟達禮長期在遼東做生意,就直接入了遼東的中原戶口,屬於“民籍”,後代姓“佟”。到了清太祖起兵的時候,這支遼東的已經改姓漢姓佟的佟佳氏入旗,因為他們使用漢姓、通漢語,所以分到了漢軍旗分裡。這家就又從“民籍”變成了“旗籍”。

那麼,這家佟佳氏或者說這家佟氏,到底是什麼民族呢?有人說因為入了旗,所以就是滿族。有人說因為用漢姓,所以是漢族。有人說因為原本是“民籍”,後來入了旗,所以是漢人入旗變成了滿族。又有人說巴虎特克慎原本就是女真人,為什麼要算漢族?而巴虎特克慎的祖先是哪裡來的,也不清楚。不排除是漢地人或者朝鮮人遷徙過去的。

所以說,在討論民族屬性的時候,我們多不以歷史溯源為基礎。

清末民初的時候,民族的認定一般是以“旗籍”作為認定的。當時有一個稱呼叫做“旗族”,即在旗的人,無論祖先歸屬什麼民族,只要在清末是旗籍的,就都算“旗族”。我們今天的“滿族”,便是以“旗族”作為基礎形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現在的滿族追溯家譜,會發現自己家祖先是包衣旗人或者漢姓人、蒙古人入旗的。就是因為“旗族”=“滿族”的邏輯導致的。

說到這裡,既然公式是“旗族=滿族”,那麼現代滿族就是以旗人作為群體形成的。故而如題目所說的“未入旗的滿族”就不存在了。

當然,在改革開放之後,出於各地少數民族制度的問題,出現了一些所謂的“新滿族”。其中主要是三種。第一種是因為歷史原因,在民國和建國初期避禍而沒有申報滿族的旗人後裔。第二種是因為地方政績的原因,虛報的滿族人口。第三種是祖先原本是金、元女真人,在明代的時候已經融入中原,在清代也並不把他們視作滿洲人,也沒有讓他們入旗,比如說福建粘氏自稱完顏氏等等,這種在改開之後也紛紛申報滿族,實際上是比較特殊的行為。


橘玄雅


清朝有沒入旗的滿族人。努爾哈赤統一各個女真部落。有的部落不想打仗就跑到山裡。所以,滿族人也有不入旗的。旗人是包括滿族人,蒙古人,漢族人,包括俄羅斯人,朝鮮族人。

滿漢不通婚是假的,確切的說應該是。旗民不通婚。入旗的漢人女子是不許裹腳的。


祁特理阿克頓


雖然努爾哈赤是女真後裔,並不意味著滿族就是女真的延續。八旗是努爾哈赤在軍事擴張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女真,漢人,朝鮮人等等。而後又擴張成了蒙八旗,漢八旗等。


徐99號


如果說完顏後裔算是滿族,那女真人,完顏後代,都沒有入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