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进入九宫山后凭空消失了吗?为什么?

用户58703812931


几十万人,这可不是一个小群体,凭空消失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

李自成从一个小小的驿卒,到坐拥百万之众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攻入大明的国都,确实是有那么几把刷子。


然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却依旧逃不过历史的规律。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真正从农民起义发家的成功案例唯有朱元璋这么一个。


农民为什要起义,只有一个原因,失去了土地已经无法活下去了,只能铤而走险,扛着锄头去造反,抢土地抢粮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是如此,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在起义初期一呼百应,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一时间让明军无法抵挡。

然而,当义军攻入大明的国都时,想着的不是怎么接管这个政权,而是在北京城内先进行一番抢劫,包括正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家都被抢了。实际上,这些起义军只是想有饭吃而已,至于说治理天下什么,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所以,大顺在建立之初,就离灭亡不远了。吴三桂在得知起义军抢劫了自己家之后,愤然投靠了多尔衮,打开了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攻击下,还沉醉于抢劫的起义军遭遇溃败,迅速的土崩瓦解,很多农民军将领要么投靠了南明政权,要么投靠了清朝。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转瞬间能实际掌控就只剩下几万人的嫡系部队,虽然其他一些义军将领手下还有将近30万人,不过大家都动了小心思。

李自成率军一路逃到湖北九宫山,带领二十余人前往探路时,一言不合被地方上都民兵给杀了,堂堂闯王,就此陨灭。

李自成死后没多久,手下的头号大将刘宗敏也在与清军战斗中被俘。虽然大顺军在李自成死后推举了李自成的三弟李自敬为首领,但也就是个挂名的而已,几位手握重兵的将领李过、高功一、田见秀、郝摇旗、王进才、张鼎、李来亨等人谁也不服谁,实际上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这些将领大多数都投靠了南明,继续与清军作战。然而,腐朽的南明政权却把他们当成了炮灰,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基本损失殆尽。

最后大顺军余部在李来亨的率领下进入川鄂交界的地方,联合其他一些反清力量,组成了夔东十三家联军继续抗清,直到康熙年间被清军消灭。


胡史乱翔


1645年,李自成在清军两路夹击之下,想往湖南进军,途径湖北九宫山,他的生命在正史中就终结在这里。

一个死亡,两种表述。

李自成的死讯被清军英亲王阿济格上报为“自缢而死、尸首腐烂不可辨”。南明朝廷得到的兵部尚书何腾蛟的上报则是“将其斩首、首级丢失”。

在民间,各类传说更加层出不穷,被山民伏击说、出家成为奉天玉大和尚说都是主流说法,也有传言他逃回了陕西甚至甘肃一带,隐姓埋名,子孙绵绵。

李自成成为“先帝”后,手下大顺军余部各地尚有20余万,主力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太宗皇帝”,坚持继续抗清,但李自敬威望不高,大顺余部从此失去了主心骨,各自为战。

其中,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在清朝和南明的“

联合”招抚下,投奔了南明朝廷,所部自此成为“忠贞营”,南明隆武帝感念其赤心一片,封他为“兴国公”。

李过死后,所部领袖又换成了李自成的小舅子高一功。

忠贞营因为它的出身问题,不可能被南明朝廷真正信任,反倒受到其他南明军将领的排挤,转战贵州时,高一功在与地方武装作战时阵亡,部下李来亨接任。

李来亨看清形势,脱离了南明永历政权的战斗序列,率领数万士兵辗转来到了川鄂边境的长江三峡一带,在这片地区,各路抗清人马续写了一篇抗清传奇。

李来亨与刘体纯、郝永忠、袁宗第等各路闯王余部会合,大家共推举刘体纯为首领,组成了夔东十三家,除了闯王余部、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其他地方义军甚至南明政府军也多有加入。

“夔东十三家联军一度发展扩大到了二十余万人马,借助山高林密、道路艰险与前来围剿的清军长期周旋,势力最壮大的时候,领地面积结连二十余县。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清政府的包围之中,清政府开始也没有着力围剿,先是荡平了其他各地的局势,最后才选择来啃这块硬骨头,再加上十三家的英勇抵抗,这片国中之国最终坚持了二十年之久。

一直到了康熙初年,清廷对夔东十三家才收紧了绳套,开始多路并进展开大规模围剿,康熙二年冬,刘体纯兵败自缢身亡,多家将领战死,少部分降清。康熙三年,硕果仅存的李来亨部也被全面包围,李来亨让部众分散突围,自己则携全家老小纵火自焚,以李自成余部为主的夔东十三家正式落下大幕。


历来现实


说来也有意思,闯王李自成的墓地在全国竟然有四处,而后人编纂出来的说法更是神乎其神。无论是明史,还是绥寇纪略、永历实录等等诸多史籍之中的记载,闯王的确是死在了九宫山。而他的十万大军一路溃败,所剩无几,在闯王死后隐居在九宫山附近。

1926年,郭沫若路过九宫山,曾凭吊过李自成,明确指出了李自成死在了九宫山。解放之后,通城县为李自成修了墓,郭沫若还专门前来题字。不过这墓还没建多久,就有专家反驳道:在通山县被程九伯打死的李延才是李自成。郭沫若见此,马上就发了声明否定了自己从前的判断,人云亦云将李延便是李自成一说编进教科书之中。

通城和通山为了一个李自成之死明争暗夺,通城民间为了证实李自成确实是在九宫山被人打死,在九宫山附近搜罗了数千件大顺朝的遗物。这些遗物大多数来自通城县附近的人家,原来这里都是李自成亲属的后裔还有大顺军队的遗民,由此可以证明,李自成的大军并没有离他远去,而是在这里默默守着他。

这些大顺朝的遗物大部分是来自于明朝皇宫,还有当年李自成军队从官府和富豪手上缴获而来的战利品,在上面都加刻着大顺国的年款。这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大顺朝的信函、文书等原始的文字材料证明李自成确实已经死在九宫山,而并非出家或者隐居,这些大顺朝的资料记载和明史之中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当年李自成从北京一路溃逃到九宫山,沿途被清军和吴三桂夹击,李自成和大部分的部队失去了联系。加上当时李自成军中鼠疫横行,一路上死伤严重,到了九宫山元帝庙,李自成被当地人打死之后,这些随行的军士没有了领导之人,只得就地解散,隐居在附近。

李延是李自成的侄子,大顺昭侯,不可能是李自成,夹山寺的那位和尚更像是牵强附会,没有实际证据证明。李自成另一个侄子李过在隐居之后曾写下祭大顺皇帝文、永昌遗恨录等等证实李自成已死的文献,另外李过还曾经画过李自成的墓葬图。

另外,像李自成这般的人物,如果真的想要隐居养精蓄锐的话,绝对不会对外放出自己已经死了的话来。他明白只要自己一死,那些被冲散的大顺军就没了主心骨,早就散了。而郭沫若自我打脸,将野史写进教材的做法,确实有失考量。


木剑温不胜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巅峰时,号称有百万之师,但实际上能上阵杀敌的,也不过十多万军人。在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清后,发觉大事不妙,急忙调集军队前往山海关主动出击。

当时李自成从北京城选调的精兵,也就有十万人左右,经过一路奔袭,数日后与吴三桂展开激战。正在双方打得难舍难分之际,郭尔衮率清军支援吴三桂,使得李自成的大顺军惨败。

李自成收拢残兵败将,往北京撤退,此时已经不足三万人马。而清军也沿着李自成溃逃路线一直穷追不舍。最终,李自成没能守住北京城,开始向南溃逃。在这一过程中,已经不断有人在途中逃散,加之战斗减员,李自成身边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气派,更像是一直仓皇出逃的残兵。

当这支队伍到九宫山后,李自成也走到了人生中的尽头。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和几名手下逃窜途中,九宫山当地的一伙人看中了他胯下的战马,因而设伏杀死了他。一代闯王死得十分憋屈,就如同《亮剑》中的魏和尚一般。

另一种说法时,当时李自成眼见自己大势已去,索性就在九宫山上吊自尽了,算是与崇祯帝做了伴儿。不过,这个故事中李自成显然要更加凄惨,当他的尸身已经开始腐烂时,又被割下了脑袋,送往清军手中。

不管是哪种说法,李自成命丧九宫山时,身边都没有什么几十万大军。而且,当时李自成在逃窜途中,身边士卒离心涣散,也对李自成丧失了信心。最终,这位大顺的皇帝算是梦断九宫山了。


夕阳下的晚枫


事实上,闯王不是李自成,而是高迎祥,李自成只是高迎祥手下一个将领,一个有能力的将领,一个高迎祥委以重任的将领,李自成会打仗,但是不会管理,高迎祥属于管理型人才,不会打仗,但是会带人。但是历史给他了开了个玩笑,高迎祥不会打仗,却被仇恨冲昏头脑,竟然自己带兵去偷袭明军,而明军的将领确是大名鼎鼎的孙传庭,高迎祥直接就被拿下斩首。

然后让李自成带路起义军,虽然依靠高迎祥的余威,李自成还能带起来部队,但是到了北京后,李自成的短视就暴漏了,他根本不会笼络民心,只会杀人。最后失去人心,起义部队一哄而散,他自己也被地主武装抓住斩首。

孙传庭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是拯救大明最后一个希望,但是崇祯怕他佣兵自立,就罢免了他的官职。

知道最后,李自成打到河南,崇祯才让孙传庭带兵去打李自成,却不给孙传庭时间,直接就让他去打,孙传庭没办法,在毫无准备,毫无计划的状态下和李自成军队硬碰硬,李自成也是会打仗的,然后孙传庭阵亡,孙传庭死,大明亡。


咳咳咳咳73494


按理说,几十万大军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如果真的凭空消失了,那原因只有两个,要么这不是几十万大军,要么这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了。李自成从一名驿卒,到后来的闯王,其经历从底层到帝王,来得快,也散的快,自古农民起义无不如此,没有高素质的领导人,没有稳扎稳打的战略,没有符合社会状况的治国策略,就是打下天下也坐不稳,走马换灯而已。李自成就是这样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

下面小史官就来分析为什么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凭空消失了。

关于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为何在进入九宫山以后消失了,历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颇引人争议。1645年,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在路过湖北通城九宫山时被当地武装力量击杀,他的几十万大军也就此销声匿迹,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首领,那么他手下多为农民,当时这些人是因为天灾人祸,生活难以为继,迫不得已只能放下锄头拿起武器,跟着一个带头的造反。一般来说,农民起义前期都是声势浩大,甚至可以说震动半壁江山,但是实际上其战斗力低下,很多时候碰到正规军就会一哄而散。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很快就达到百万人的规模。试想一下,明朝倾全国之力,才养得起多少军队,而李自成一没有足够的粮饷,二没有大量的基层人才,占领的地方又都是灾害肆虐的地方,民不聊生,又怎么能够养得起百万军队呢?

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在前期很大程度上是乌合之众,成千上万的农民拿着锄头等等农具,跟着一个领袖,仗着人多打砸抢烧占领县城,而其他吃不上饭的农民这时候见人多,也一定会随波逐流,因为国人向来是这种秉性。接着起义军越聚越多,这时候李自成也有实力组建一支稍微有点规模的正规军了,但是人数也就几万人,这几万人是他的中坚力量,靠着这几万人裹挟大量农民,所到之处,铺天盖地号称百万,所以一路打到北京各地望风而降。

但是这种军队也很容易失败。举个例子,明朝曾经2000人就打败了几十万起义军,为什么呢?因为农民军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装备也不完备,所以一旦和正规军接手,前锋失利便会兵败如山倒,大军一击即溃。也许会有人问,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低下为啥灭亡了明朝呢?这个原因就有很多了,一方面明朝精锐在山海关阻挡满清,另一方面明军瘟疫横行,天灾人祸不断,声势浩大的农民军一鼓作气就打到了北京城。

李自成的起义军,只会打仗,却不会有效的治理占领区,每打下一片地方,就会纵兵劫掠,然后前往下一个地方,所以截至大顺朝建立,名义上在北京称帝了,实际上控制的地方不过北京周边而已,所辖的人口也就是裹挟的上百万农民而已。

没有根基的政权是不长久的,所以李自成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失败了,后来和清军决战,几万主力丧失殆尽,这时候虽然他手下依旧有几十万大军,却只是乌合之众,仅有的有着成熟机制的军队打没了,剩下的军队想要得心应手的指挥都难,更何况众志成城的打仗呢?所以,到了湖北之后,李自成身边就只剩下几十人跟随了,那些大军已经分崩离析,甚至各自为政自奔前程了。这些人跟随李自成打仗,完全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而不是像他的嫡系一样有着崇高的理想,所以危难时刻是没有大用处的,李自成在巅峰的时刻,没能够精简部队,派遣官员治理占领区,稳扎稳打,而是带着一大群乌合之众打过来打过去,最终的结果已经注定。

李自成被杀后,几十万大军可能作鸟兽散,有些回到陕西继续做庄稼人,有些就地隐居,还有些投降满清或者占山为王了,一夜之间聚集的军队,是很容易在一夜之间消失的!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说说你的看法。

我是热爱文史野趣的无笔史官,欢迎关注,祝您愉悦!


无笔史官




1637年,李自成被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大军击溃,带着自己仅剩的17个人逃进了陕西东南商洛大山。

1639年,李自成和张献忠再次起兵,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上千人马杀入河南。一路上到处收留饥民,迅速把军队扩展到数万。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扩军的速度都非常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所到之处的东西抢光,房子烧掉,胁迫农民只好跟着他们走。

这样的军队往往规模很大,行军的时候拖老携幼,牵着牛,扛着行李。机动性很差,行军速度很慢,战斗力很弱。因此关宁的2000人就可以击溃十几万农民起义军。

差不多李自成的上百万起义军,也是这么来的。



当然李自成之所以能从几十路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他也确实组建了几次能征善战的部队,比如铁甲军等,但数量都只有几万,精锐部队加在一块大约也就十几万。

当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又发动了对山海关吴三桂关宁铁骑的战役。随后被多尔衮的大军在背后偷袭,李自成的军队溃不成军。

因为李自成是流寇思路,没有建立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在明军、清军和各地团练的围攻下,李自成手下所谓的百万大军如鸟兽散。

李自成指挥自己的嫡系部队流窜到了湖北九宫山地区,被当地的团练武装杀死。群龙无首,他仅剩的几万部下就迅速分化成了几股势力。



张鼎和田见秀领导自己的军队在青在清军的诱降下,成了伪军,为清兵南进充当了马前卒。后来有一部分人被编进了汉八旗,成为了满清统治汉人的走狗。

高一功和李来亨带领自己的军队转战到了广西,高一功战死,李来亨率部在川鄂边区坚持抗清斗争。



此前转战湖南的刘体纯和赫摇旗部几经辗转,最后也来到了川鄂边军,实现了梁子祁军的大联合。他们以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组建了有20多个县的抗清基地,拥有数万军队,被称为虁东13家。

也有不少人对当时的形势比较悲观,又不愿意投降清政府。他们就在九宫山附近隐名埋姓住了下来,几百年下来就在这一地区生根发芽,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前些年,考古学家曾在这里找到了很多大顺政权当年的遗物。


新知传习阁


李自成并没有死!而是顺利逃脱了清朝追捕!

按清朝的报告,李自成兵尽力尽,最后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尽而死。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

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十分骁勇,一直是官府的死敌。想围攻死他尚不容易,何况令他自杀?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是一句托词,只是为了给清王朝打一剂定心丸。

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因而,从反面证明,李自成未死!这种平静只是他的一种掩护,是他的命令。

据推测,放出李自成自杀的消息,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搞的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

但是,隐藏起来的李自成没有想到清王朝在短短时间之内就统一了中国,如此强大的兵力使他震惊,同时,隐居生活也使他渐渐脱离了血腥的沙场,认识到了平静和平和,也许是他再也没有起兵的原因。因为,有分析认为,他隐居时是去当了方丈,潜心于佛学。

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却得知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清末以来,一些寻访李自成遗迹者,在石门等地发现的诗词、断碑、出土文物上,也找到了这位方丈的一些诗句,如:

“金鞍玉镫马如龙。”

“子门徒已数千指中兴。”

“况值戎马星落雨旧天。”

全然不是和尚心境与口气,倒很像是戎马出身的帝王的口气。

但是这只是他去向的一个说法,李自成和他大军之谜,已成千古悬疑。


张博力


堂堂几十万大军,如此庞大的数量,怎么可能像外星人一样凭空消失?其实,这个数字只不过是清军拿来夸大其词,炫耀功绩而已。大顺军队在李自成逃亡的过程中早已大量流失,剩下的不足几万人也在李自成败亡后归降清军了。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讲一讲李自成的一生了。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变成咸鱼


李自成是农民出身,后来在一家驿站做驿卒,好巧不巧地赶上崇祯帝撤销驿卒这一岗位,李自成的饭碗就这么丢了。这哪能忍?性格刚烈的李自成一怒之下决定带领众多失业的农民朋友揭竿起义,夺回自己的金饭碗!


于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几位明宫太监的接应下,李自成亲率大顺军攻陷北京城,顺利推翻了明朝统治。

(李自成)

可能是胜利来得太过容易,进京后的李自成等农民军高层开始不思进取,小农思想固有的自私与狭隘迷住了这些西北汉子们的双眼。明皇都倒是打下来了,但众人并没有长远目标,也从未制定任何规章制度,更不思恢复京城秩序。


他们开始到处搜刮金银财宝,烧杀奸淫。这支从血与火里一路杀出来的农民军,从上到下只心照不宣地产生了一个思想:“抢钱抢女人,享乐要趁早!”京城百姓们对李自成逐渐由期望变成失望乃至绝望,暗恨义军相率逃亡的人不在少数。曾经的明都被农民军占领后已乱如鼎沸,局面逐渐变得难以收拾。


这期间,他们惹了一位不该惹的人,即“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角——辽东总兵吴三桂。先是吴三桂的父亲在起义军的追赃中自杀,而后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又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掳走。吴三桂得知后怒火中烧:“杀我老爹,又抢我女人,不共戴天之仇,我定要报!”

(吴三桂)

李自成后来虽然也得知了此事,却不以为意,连跟吴三桂赔罪的想法都没有。只是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发大财、娶美人、走上人生巅峰的梦想,就要在这里断掉了。

在亡命天涯的路上反复作死


那天,李自成像往常一样和将领们分享着胜利的果实,殊不知此时和自己结下了深仇大恨的吴三桂已经向多尔衮投降,并为多尔衮的军队打开了北京城的城门。

(多尔衮)

因为吴三桂的这个举动,李自成受到了明朝降军和清军的联合攻击,最后一路退到了河南、湖北地区。不久,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大顺军遭遇吴三桂与清军的夹击,铩羽而归。


好不容易逃回京城后,李自成把战败的仇恨全都宣泄到了吴三桂的家人身上,将吴三桂一家大小三十余口杀了个干净。随后,李自成匆匆在前明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登基为皇帝,改国号为大顺,然后一把火烧了明宫,仓惶撤离京城。


一路遭遇夹击,大顺军早就没了当初起义时的气势,十战九败,如同丧家之犬。这期间,李自成的部下逃跑的逃跑,归降的归降,心态彻底崩掉了。疑心病极重的李自成还给自己来了个雪上加霜的作死操作:杀了李岩等一大批将领。

这还得了?士兵们见状心想,一路跟着你逃亡,你还要杀我们,老子不跟着你干了!于是本来就已经所剩无多的大顺军又偷偷溜走了一大批。


1645年初夏,大顺军余部被清军追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一带。后遭遇忠于明朝的程九伯带领的地方民兵,被人乱刀砍死,尸首不知何处。

(李自成关系图谱)

李自成的战败身死,也算是他咎由自取。他的死讯被清军英亲王阿济格上报为“自缢而死、尸首腐烂不可辨”。南明朝廷得到的兵部尚书何腾蛟的上报则是“将其斩首、首级丢失”。


但是,民间关于李自成的结局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兵败后逃脱,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削发为僧,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圆寂于该寺。也有人说他归隐湖南,因为民国女作家丁玲曾自称李自成后人。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李自成的死又为何成了一个谜呢?


Allhistory


山海关一战过后,李自成惨败、被迫弃掉北京逃往陕西;吴三桂与八旗联军趁胜追击,在陕西又遭遇清军伏击,至此李自成被两路夹击,再次战败。

所有的史书关于这一战役,都清晰的记载:清兵既定三秦、下河南,入楚取荆、襄。李自成奔辰州,张献忠入蜀。尽管连战连败,此时的李自成还有十万之众。

按理说,拥有十万军队随行的李自成,怎么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死去。可是当李自成来到九宫山之后,便再无踪迹。有人说他被九宫山的民兵打死了;也有人说他改换姓名隐居了。反正不管怎么说,这十万大军算是无主之物了。

要说这十万大军,就必须知道李自成大顺的政策:百姓不纳粮、缺钱抢官方。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李自成自起义之处,便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获得了所有穷苦百姓的拥趸。

之后因为接连的战事不利,李自成也难以维持此政策。你想啊,十万大军都是要张嘴吃饭的,李自成就算劫掠再多的金银财宝,也不顶饥不是?九宫山那旮旯,自古都是穷乡僻壤,又能去哪找吃的?

无奈之下,李自成的部队饿极了,只好开始劫掠百姓。就如书中记载的:贼将四处抄掠,黔阳数百里鸡犬皆尽。如此,大顺军就失去了最初的信仰,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就一落千丈。

一支部队打了败仗、失了信仰,又不慎丢了统帅,这是非常可怕的!李自成不管怎么打败仗,仍有十万人跟着他,就是相信有朝一日还能崛起!可是李自成死了之后,这十万人该听谁的?

李自成手下头号战将刘宗敏已然战死;侄子李过虽然军功在身,可是李自成死时却并不在身边,无法镇住这十万大军;李自成的老婆倒是跟在身边,一个妇道人家有什么能力驾驭大军?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十万大军分崩离析。

所谓兵败如山倒,蒋校长的百万大军被击溃逃散,也不过几天时间而已。李自成的这十万大顺军,被切割成无数小股部队之后,各自奔赴前程。在清军围剿九宫山的时候,他们都已经逃散了,不知情的人以为他们消失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自成莫名其妙的死在九宫山了,他的十万大军也分崩离析,可仍有一大部分追随他的侄子李过而去,并在李过的带领下归顺南明。

后来,李过及其养子李来亨辗转湖广一带继续抵抗;这支最后的大顺军坚持五年之后,全部战死。李来亨也在茅麓山战败之后,兵尽粮绝自缢殉国。再其后,中国大陆上武装抗清活动彻底结束。

有人说李自成是汉族罪人,可他至死都在为汉人老百姓谋福利啊!甚至在他死后,他的部队仍旧追随他的侄子,就是最好的证明!要说对他的死有什么评价的话,只能说泥腿子见识浅,没有找到好军师罢了。

不过,李自成和他的家人,称得上我们汉民族的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