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開放格局下 期市國際化迎新機遇

今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以原油期貨和鐵礦石期貨為突破口,開啟了期貨品種國際化元年。同時,PTA期貨也將開始引入境外交易者,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產物,期貨市場肩負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經過30年的發展,期貨品種體系更加豐富與完善,投資者結構日益優化。

期貨日報記者從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組委會了解到,作為本屆大會的分論壇之一,12月1日下午由南華期貨主辦的對外開放與國際化論壇,將在對原油期貨上市、鐵礦石期貨等特定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經驗總結的基礎上,聚焦我國期貨及衍生品市場如何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提高國際化程度,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同國家、地區間的市場監管理念交流與合作;在雙向開放格局下,我國期貨經營機構如何抓住機遇,做足準備,迎接挑戰,滿足“走出去”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提升服務能力等話題。

具體來看,南華期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論壇分為主題演講與主題討論部分。主題討論將圍繞“中國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對外開放”和“期貨行業的國際化發展前景與挑戰”時下兩大國際化熱點,邀請境內外交易所代表以及產業協會、實體企業和行業資深專家,分享金融創新與國際化的經驗與看法,交流期貨經營機構國際化的經驗,探討“走出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除此以外,據組委會介紹,正值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與探索期貨交易30週年之際,本屆大會將設期貨市場成就展,展現改革開放40週年以來我國期貨市場的建設歷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在12月1日晚間舉行的“三十而立,我們再出發”CIDF沙龍中,將有多位參與期貨市場建設、對行業有突出貢獻和重要影響力的“期貨人”齊聚,分享期貨市場建設30年曆程中的故事、感想,憧憬期貨市場的美好未來。

“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產物,期貨市場是伴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表示,經過30年的探索,期貨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發揮出較好的風險管理與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公司也成為最貼近實體經濟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最主要的抓手。

在羅旭峰看來,從機構走出去參與境外市場的交易,到今年期貨品種引進境外投資者,交易所設立境外辦事處,期貨市場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隨著市場的逐步發展,他相信未來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

南華期貨作為多年國際化分論壇的主辦方,羅旭峰認為,舉辦論壇讓境內機構有機會接觸全球市場,儘早實現“走出去”,也讓境外機構進來分享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我們堅持多年舉辦國際化分論壇,是希望能夠向市場傳遞更深入正面的信息,讓南華期貨在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除了成為境內外投資者相互瞭解認識的窗口,羅旭峰還表示,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也是監管機構和期貨投資者、期貨經營機構相互瞭解、傳遞信息以及引導行業發展雙向交流的重要平臺,更成為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成果展示舞臺。“國際期貨大會這些年的成功舉辦,的確提升了中國市場在全球的影響力,以及期貨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形象和地位,對期貨市場起到了非常好的宣傳作用。”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