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jessica宣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位同事: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超级乖,乖到小至穿衣吃饭大至大学选专业,工作,甚至找对象都是顺从家人的意愿。一切看似家人煞费苦心的完美安排,得到的结果却是:结婚前的逃婚,至今孤身一人,除了工作无法正常和别人交流。真的很让人心痛。

这样的“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被要求很高,失去了自我的。他渴望得到的肯定不是以自己的需要为主,而是为了迎合别人得到的,或者是迫于父母等外界给予的压力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久而久之,生活中没有了“我”,成了属于别人的自己。生活为别人而生活,痛苦没有办法表达,不满不能宣泄,甚至喜悦都变的不纯粹。随着长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痛苦也会越来越深。年幼时“乖”的心理暗示会一直影响着他,到他长大甚至是一辈子。

这个例子在生活中有些极端,但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情况,希望能引起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视,我们不要制造出来的“乖孩子”,而是让孩子真的快乐起来,那样才是人生快乐的开始。


嘟嘟妈成长记


很多人学习心理学最大的谬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当做是全人类的。

这种错误在心理学里面叫做归纳谬误。



谁不是越长大越痛苦?你如何证明另外一个小时候叛逆的孩子,小时候不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不痛苦?你是否见过有的小时候乖的孩子长大后却不痛苦的例子?

心理学的特点其实是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但我们总想总结出一套规律来,于是错误就产生了。

下面小明将分别举几种不同的孩子来谈谈。

第一,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

乖巧,有几种可能,有的孩子乖,是被大人训练的结果。并且他对这种乖巧听话的训练是认同的。

但是另外一些孩子他也很乖。他也是被大人训练的结果。但他并不认同这种性格。因此产生了一个临时性的,应对父母的性格。我们有时候把这种性格叫做假性自我。也叫做人格面具。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分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我们以白鹿原小说里的两个孩子教育来举例。首先,以陆兆鹏来举例。他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假性自我。他也非常善于把这个真实自我隐藏起来,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假性自我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因此在小时候她看起来也很乖。但是他的自我并没有受压抑。成年之后,随着力量越来越强大,他的自我会越来越多的展现出来。但同时他也有非常好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周旋的能力。假性自我成了他的工具。他解决成长痛苦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强。

接下来我们以白孝文举例。他在父亲的压制下也产生了一个虚假的自我。这个虚假自我已经完全替代了他的真实自我。但是成年之后,他主要目标是获取父亲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假性自我已经成了他人格的主要成分。因此他也十分的挣扎,十分的痛苦。

第二。小时候不乖的孩子。

不乖孩子。有的是因为。不认同养育者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而始终产生对抗。我们以白鹿原上的黑娃为例。黑娃小时候总是不断反抗不断与父亲发生冲突。但他始终没有被训练出一个假性自我。他的字典里并没有乖巧二字,但是厂长大之后就没有痛苦吗?长大之后,他不断地在与社会的规则对抗中,产生一系列的人生痛苦。甚至因为缺少与社会规则的灵活应对方式,注定了自己人生命运的结局。

有的是父母给予自由和放养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自由散漫,也不需要听从任何大人的管束,任何事情总是以父母顺着孩子,与孩子的想法为主。我们以白鹿原上的白灵为例。白琳小时候的童年大概是白鹿原上最自由的孩子了。你是最幸福的孩子了,连他的哥哥白孝文都说。白灵已经自由的没边了。像这样的孩子成长后就不痛苦了吗?到了一定时候,社会规则同样会作用于他。这也部分造成了他的秘密了结局。。

还有的孩子是因为父母给予忽视,造成孩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而总是逆反。甚至不断地发展成为对立违抗的障碍。甚至有部分人最终会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里面,小明必须要提醒大家一句,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动物。当人类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某种群体规则。因此人的成长就变成了如何恰好的接受规则,发展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

因此,关于管教孩子的问题。重要的是个性化教育。观察你的孩子的心理力量的大小。有的孩子心理能力强,逆反心强,自我意识强。父母需要给予适度基本的规则感。有的孩子天性懦弱,胆小,自我意识弱,规则意识强。那么父母应该更多的鼓励其发展自我,发展潜能,释放天性。

因此,所有教育的前提都在于个性化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出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某种统一的方法或者套用某种流行的教育理论。这里永远没有大一统的答案。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三体的秘密》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赵小明心理团队


不可否认,生活里的确有些人像题目描述那样,小时候很乖,但长大了很痛苦。可这并不能说明“小时候越乖”与“长大越痛苦”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而其实小孩所谓的“乖”,常常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早熟的表现。我们今天就借此来谈谈,造成“早熟”的因素,以及,它们给人生带来的影响。

其实,压力会让孩子“早熟”

有神经科学家拿老鼠做了实验,研究生命早期压力给它们带来的影响并观察它们从小到大的生存能力变化。

实验对象是两组小鼠。一组小鼠的母亲会不时跟它们分离,使它们面对一定的压力。另一组小鼠则有母亲全天候的照顾。

实验结果发现,

压力下的小鼠,成长发育更迅速,且更擅长处理挫折。可到了成年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下降了很多。

生物进化相关的理论对这些现象做出了解释:当时间紧张且压力巨大的时候,生物会把更多能量用于发育和繁殖。生存压力迫使生物本能地催发身体成熟,以便在死亡前提高自己基因传播的概率,这导致了与正常生理年龄不符的早熟。

但长远来看,这些早熟的个体,没把能量分配在其他能力的长期持续发展上,比如学习和拓展能力。

童年的压力给人产生的影响

其实童年压力可分为这三种:正向压力、可忍受的压力和毒性压力。

1.正向压力

正向压力往往温和而短暂,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包括心跳加快,应激激素短暂改变等。来源包括结识新朋友、应对挑战、生病打针等。

若是那种在家庭稳定和支持环境下的正向压力,往往能对孩子健康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孩子在这些压力下学习新的技能、获得对世界新的认识,这对孩子长大后的竞争力很重要。如果没有经历这些压力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生活、工作、社交能力低下等。

2.可忍受的压力

这些压力往往是严重的,也可能会短暂导致孩子大脑神经和结构的变化。但家庭的支持和良好的个人应对可以缓冲这些负面影响。来源包括

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严重的生理伤害、父母离异等。这些压力往往出现的时间较短,只要家人提供支持,孩子的大脑可以从这些破坏性的影响中恢复。

3.毒性压力

毒性压力严重且持久,并且孩子是缺乏家庭支持的。来源包括:家庭暴力;长期身体或者精神虐待;长期忽视;父母长期精神疾病、吸毒等。

正是这些毒性压力长期导致孩子大脑结构破坏、生理早熟、长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等。

虽然毒性压力对人的影响持久且负面,但也有研究显示这些早期压力带来的创伤是可以修复的

“生活中应尽可能地建立与他人的支持关系,这可以减缓或控制毒性压力的破坏性影响。”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如此总结。支持性关系的来源可以是:

让你感到爱和安全的伴侣、支持你的家人、或者你的亲密朋友等,而且学习应对压力的技能也很重要。如果生活中缺乏这些支持,那么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的临床工作中曾见过许多暮年老者,他们的人生充满后悔和哀伤。很多人试着用一生的时间去忘记童年创伤发生的那一刻。但当提起童年的创伤,年老的他们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那些创伤的细节。而且他们在讲述自己故事时,相关的情绪像瀑布一样喷涌而出,就像他们又经历了一次创伤。

但也有很多经历过童年压力的老者,他们过得很幸福,并且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们中有一位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从这一刻开始,过去已成过去。过去能给你带来的不该是痛苦,而是教训。未来才是你该把教训用在的地方。”

不知道你读到这里,会不会想起你的童年压力,并尝试着重新认识它?

以上。


知我心理学


讲个看到的故事吧。

一个是从小就很乖巧的一个女孩,非常听话,以至于父母常常忽略了她的需求,她也从不声张,长大后非常节俭,不会乱花一分钱,攒钱全部寄给家里弟弟盖房子娶媳妇,在外边点菜从来不会点贵的,即便有人欣赏她,想送她名贵包包,她也从不要。

但是有一次喝醉了时,突然大哭大闹着说:我受够了,我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什么都要让着弟弟,什么都不敢要好的,我有时候郁闷的要发疯,我也想自私一把,我也想穿名牌,我也想背贵的包包......


很乖的孩子,往往成人后心理问题很多

很乖的孩子,就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很多需求,他们背着“偶像”包袱,因为大家眼里他永远那么懂事,那么善解人意,那么乖巧。

他们压抑着自己的真实需求,努力做个让周围人都喜欢的孩子。

我一个亲戚家孩子就是从小这样,但是长大了之后基本上没有自己主见。

做每件事情都会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各种考虑,度量,往往就半途而废了。

还有个心理现象,叫烂好人,也就是永远不能拒绝别人,拒绝别人就会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没有自我,这样的人往往活的很累,因为他们没有活出自我。

心理专家也往往说,不要总是让孩子乖,懂事,要理解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让他们能够清晰释放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在心,对他们的成长和个性养成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我是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做灵魂有香气妈咪。 原创不易,码字不易,如果方便请关注我,会把自己的育儿心得都分享给大家


jason妈咪有办法


在当前家长眼里面,所谓的“乖孩子”指的是什么?

听话,懂事都是乖孩子的优良品德,但可能都远比不过成绩好来的重要


说道成绩,就要说到高考,今天是2017年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啊。

先看一下2016年全国卷Ⅰ的考题:

这则漫画更多的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以分数论英雄,家长们过度看重分数,过分看重成绩,所以我们都要为了家长眼中的“乖孩子”而努力——好好学习。

但是虽然努力过了,但还是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相信大家都深有感悟。


虽然并不是小时候越乖,长大后越痛苦,但是小时候过于乖的孩子,确实会给将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举个身边的例子,朋友高中时候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成绩也还不错,父母都是高中教师,再加上成绩是亲戚中最好的,所以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每次亲戚见面都要免不了受到夸奖,成为所有孩子的学习对象。

2、初中偶尔成绩失利,老师便会说,不要觉得你爸妈都在重点高中教书,你就一定可以考上重点高中,凭着关系进去,多丢人啊。

3、每次月考成绩爸妈总会在他之前拿到他的各科成绩单。。。。。。

以上的情况让朋友不敢当坏孩子,习惯了乖孩子的评价,就开始害怕成为父母亲戚口中的“坏孩子”,习惯了成绩优秀,每次考完试都要提心吊胆,甚至导致了每当生病参加月考的时候,成绩反而比平时要好。一句话来说,父母无形中的压力,亲戚压力,自身压力交织成了一张浓密的网,压得人透不过气,压力太大,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所以希望每年高考结束后,考好的孩子受到鼓励,没考好的孩子受到安慰,家长们要豁达一点,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意味着美好的将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成绩永远都不会跟将来的成就成正比。有一个乐观的性格,要远比重压之下的成绩有用的多。

不过还是要祝福一句:

也祝所有孩子,在当乖孩子的同时,不会痛苦!


风月光霁


在我们小时候开始流行一个词语叫“温室里的花朵”,其实我觉得我们没懂这个词的意思,似乎大人们也没有懂。那些年的教育让我们去接受一些“风吹雨打”,变成老师们的指导就是擦擦黑板、打扫卫生,家庭的指导就是去各种各样的“加分”兴趣班,最后变成受老师家长喜欢的“乖”孩子,最后却背道而驰地成了温室花朵。我们会发现,小时候一副乖巧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更加叛逆,要么按部就班碌碌无为。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乖孩子缺乏独立学习能力。

乖孩子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按照我们书本上学习的东西,最后能帮助我们的有多少呢?数学学得再好,后面可能只是买东西用个加减乘除;语文学好了,可能到30岁还记得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他们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规划,把课本上的东西牢牢记住,却没有学会如何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当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大纲和考试,自然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去读社会这所学校,所以很多乖孩子陷入现实的痛苦。


其次,乖孩子没有适应能力。

乖孩子们不知道摔跤会痛,更不知道摔倒还能爬起来。乖孩子的童年是幸福的,老师的称赞、家长的宠爱、同伴的羡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同学们自然极少有机会跌跟头。反之,那些“坏”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夹缝中一年一年混到毕业,还可能受到更坏的孩子的欺负,他们知道生活不容易,所以很多坏孩子在憧憬长大的同时也学会了接受和面对现实的技巧。


最后,乖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完整的。

稍微了解一些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从出生到自然老去,都是分为很多个人生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冲突,我们也是要经过这个阶段才能获得内心的成长。而乖孩子的成长,在老师和家长的精打细算下,将这些人生必经的坡坡坎坎都一一推平,看似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但是这些矛盾只是被遮挡起来了,当诱发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困扰。

所以老祖宗的智慧同样适用在今天。拔苗助长,告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知我们要学习和行动结合;梅花香自苦寒来,告知我们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人成熟。

所以,忧心忡忡的大人们,别把你的负担和孩子都绑在自己的背上了。


——大话精神,一个专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公众号。

大话精神


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个懂事的孩子,特别是看到别人家孩子乖巧讨人喜欢、逢人就“叔叔”“阿姨”的时候。

两个妈妈分别带着3岁多的孩子在汽车人玩具店门口徘徊,孩子眼里满是喜爱,不时回头看看妈妈,就像再说“妈妈,给我买一个吧!”,只是还没有开口,妈妈们看了看价格,开始给孩子解释,宝贝,妈妈已经给你买了很多汽车人玩具了。。。。。。

还没说完,这个孩子就撒娇了:这个汽车人的两个手臂颜色是不一样的,我很喜欢这种,就买这一个吧,以后就不买了。

妈妈宠溺的看看孩子,虽然贵了点,但是能承受,那就买了吧,孩子的开心实在难得。

朋友的孩子没有说什么,只是眼睛一直盯着这个已经买下来的玩具。

妈妈在付款的时候和店主说要买两个一样的,一个送给朋友家的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回头看了看自己妈妈的表情,赶忙说,阿姨,我不要,我家里有很多了。。。。。。

正在付钱的妈妈看看孩子欲言又止的表情,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对方家庭条件比自己家还要富裕不少。

回家路上,孩子一路上心都显得兴奋极了,一直把玩汽车人,而朋友的孩子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那个两只手臂颜色不一样的汽车人玩具。

看到朋友家这么“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可是相当自豪的,甚至有时候会炫耀一下自己带娃的“成绩”。

但是这样的“懂事”,完全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成熟。这更多的算是一种害怕,因为害怕妈妈不喜欢“看到玩具就想要”这样的自己,为了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获得父母的关注和夸奖,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和天性,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和自信。

有人说,“懂事”分为两种,一种是压抑自己的欲望,为了讨好父母,努力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另一种是理解了家庭的困难,把自己的欲望深藏在内心深处。

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呢?是否已经成熟到可以理解家庭困难了呢?如果没有,你还想要一个“懂事”的孩子吗?


月嫂阿花


很多父母羡慕别人家的乖孩子。尤其是自家孩子皮得上蹿下跳,父母管教毫无效果的时候。很多父母也会把孩子乖、听话作为自己教育有效的资本。有朋友在场,那些听话的孩子更能体现出父母的权威,父母也会觉得倍儿有面子。父母是高兴了,那这些乖孩子自己体会如何呢?

我带过的一千多大学生里,也不乏很多乖孩子。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这些学生基本不用太费神去管理,他们会严格按照校规校纪行事。在工作的前两年,这类学生基本被“忽视”了,因为他们从不“犯事”,我不找他们,他们也没有诉求找我。但我很快发现,这些乖孩子并不是完全没有想法,也不是不想“逃课”,只是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敢触碰纪律。他们很多时候是“苦”在心理。在对一些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孩子做咨询时,发现他们很多人因为压抑自己太深,才会出问题。一个男生晚上睡觉经常把舍友哭醒,白天却是一个硬汉子。他就是一个乖孩子,妈妈从小不让他哭,因为男孩子是不能哭的,他很听话,白天是妈妈要求的硬汉子,但是在梦里就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案例太多了。这就是乖孩子的代价。

作为一个老师,对那些特别听话的乖孩子会放心,但不怎么培养他们做学生干部。因为,他们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老师的传声筒,更不能创新性的开展工作。看看那些调皮的“活猴子”,他们精力旺盛,善于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可以把一个团队带好。关键他们开心乐观,有理想有奋斗。我们学校机器人实验室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一般都不是那些很“听话”的孩子。我认为越乖的孩子,自己承受的压力越大,越痛苦,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


慧妈妈家庭教育


一个人在幼年表现得越乖越听话,一方面是性格偏内向,一方面常常是在家长老师们的高压下压抑了自己的欲望,或者为了讨好大人而放弃自己的要求、爱好。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不爱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不愿去思考,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只想等待遵从别人的指令,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接受者、跟从者。这些“乖”孩子长大走上社会后,如果有一天他们在社会上有了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意识,发现自己的思维习惯与生活习惯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一定会沮丧和痛苦。毕竟这个社会上的领导者一定是能发号司令的、制定游戏规则的强者。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孩子足够智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习惯,重新适应了社会的规则。大部分孩子要么继续追随领导者,要么越来越痛苦。

所以,教育孩子是要他们知书达理有主见,不要施压强迫孩子言听计从。


宝贝good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所谓的乖巧就是听父母的话,按部就班的成长,从小养成了听话,唯命是从的生活方式。

长大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事情,由于时代和思想的不同,与父母会产生很大的分歧,但已经养成了乖巧的性格,不忍心甚至不会反驳父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委曲求全顺从父母做违心的决定。

在生活上越来越压抑自己的想法,到最后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虽然父母都是为我们好,但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人生是自己的。

越听话,越压抑自己,越来越孤独,不是为自己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