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今在何方?

祖國萬歲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有许多的创举。除了书同轨、车同文等等之外,还有就是用和氏璧制作了专供帝王使用的印章,称为传国玉玺。丞相李斯写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在传国玉玺上,表示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是奉上天之命,顺天应人取得了统治权。从此以后,传国玉玺也就成为受命于天的证物,凡是取得政权者都要找到传国玉玺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制作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是楚人卞和所得的和氏璧。和氏璧本身的经历就很坎坷,始不为人始以至于卞和刖足。后来楚文王剖璞而得宝,从此以和氏璧称呼。楚威王时曾把和氏璧赐给令尹昭阳,但和氏璧不易而飞。

和氏璧似乎很有灵性,先是引起昭阳疑张仪偷璧,张仪奋而入秦与楚为敌。后来又莫名其妙流入赵国,引起了秦赵的争夺,留下“完璧归赵”的成语。秦始皇以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曾在出巡时于洞庭湖遇风波,投玉玺入湖而求镇,玉玺再次失落。但此时秦不当灭,于是又有人将出世的玉玺再次奉还始皇帝。

秦灭亡后玉玺被秦王子婴奉于刘邦,从此玉玺归汉。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政,为了证明自己也是受命于天,于是向太后索取玉玺,孝元太后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非常不甘心把玉玺给王莽,于是愤而掷出,以至于玉玺破了一角。王莽拿到玉玺后令用黄金修补缺角。

王莽被杀后,禁卫军校尉公宾氏把玉玺送给了更始帝刘玄。刘玄死后玉玺落入刘秀之手,从此玉玺归了东汉。东汉末年献帝时董卓作乱,献帝弃洛阳而走,破虏将军孙坚讨伐董卓入洛阳,意外在一口井中得到了玉玺。这事被袁术知道,袁术杀孙坚夺玉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把玉玺送到许昌,玉玺重新归汉。

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丕得到了玉玺,于是在玉玺上刻了“大魏受汉传国玉玺”以证天命。三分归晋后,玉玺又归司马氏西晋。永嘉之乱匈奴刘聪攻入洛阳,俘虏晋孝怀帝司马炽,玉玺归了前赵。石勒灭前赵建立后赵,又夺玉玺,复在玉玺上刻了“天命石氏”。后来玉玺落入冉魏,再被东晋所夺,玉玺重归司马氏。

南北朝时期,玉玺一直在南朝传承,经历了宋、齐、梁、陈。隋统一后,玉玺归隋。隋亡,炀帝萧后携玉玺入突厥。唐太宗时萧后返回中原,把玉玺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唐灭亡后玉玺在五代时传入后唐,最后后唐末帝李从珂在国破时抱传国玉玺自焚,从此传国玉玺失踪。

从宋代开始往后,传国玉玺再未露过真容。也曾有人称拾得和氏璧所制的传国玉玺献给宋徽宗,但被认为是伪造的。加上宋徽宗雅好书画,所制御用印玺很多,而传国玉玺的所谓传授天命的作用又被淡化,所以玉玺不再那么引人关注。

传说玉玺在元代曾现于大都街头,被元代大臣伯颜购买,令人磨平字迹刻为私印。


沅汰


传国玉玺,是历代帝王所争夺的物品。

传国玉玺是在秦朝时期,李斯受到了秦始皇的命令,用和氏璧镌刻而成,是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

也就是说正统皇帝都要持有传国玉玺,也是权利的象征,也就有大家都会争夺玉玺的情况出现。

制造出玉玺之后,每朝每代都会奉若珍宝,传国玉玺有四寸,上纽交五龙。

其中正面镌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历朝历代的欲谋帝王位置的人都会去争夺,到最后传国玉玺经常会在其他人手上。

在中国历史上的长河中,传国玉玺忽隐忽现,据说最后销声匿迹,至今都没有找到,令人感叹。

穿过玉玺至今在哪里,谁也说不好。

有说在秦朝时期就已经沉入到洞庭湖底,当时秦始皇乘舟在洞庭湖上,没想到狂风大作,秦始皇把玉玺扔到湖中,风就停了,后来又为了稳定天下做了一个假的玉玺,真的玉玺从此丢失。

到了后期说丢失在洞庭湖的玉玺,在唐朝时期被找到了。可是到了唐朝末年,李从珂带着玉玺自焚了,从此传国玉玺再次失踪。

等到了清朝时期,还有人献出了传国玉玺,但是上面刻的字是皇帝之玺,后来鉴定这个玉玺是赝品。当时大家都以及乱真来充数,到了清朝末期放到了沈阳的故宫。等到1924年,这块赝品的玉玺也不见了,当时很多人还去找了,也没有找到,彻底的消失了。

真正的传国玉玺,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失踪,现在要找到它,无异于海底捞针。


这不是历史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的故事,传了两千年,始终都没有新线索。

首先,并没有正史记录秦始皇用和氏璧刻了传国玉玺。只是说秦吞并刘国后,自称始皇帝,令丞相李斯安排可知传国玉玺,一说是李斯所写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出土的先秦玉璧来看,虽然秦汉时期印章比较小,但也无法改造刻不成一个带钮的印章。所以从逻辑角度,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不是一件。

其次,这个颗传国玉玺,经历了多个朝代、多个帝王、多个事件,在什么时候丢了,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一般认为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就失踪了。但其后多个朝代都有献宝的,说意外发现传国玉玺,也无从分辨。

第三、即便是唐代以前,所持有的传国玉玺也未必是秦朝的。各自都自称是,为了正统而已。真的假的只有当事人心里知道。两千年来,作为印章,传国玺也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发两张图,北京故宫的藏品,乾隆三年在江苏宝应县界首疏通河道时发现的,被当做祥瑞献给皇帝。但鉴定并不是玉的,只当做古玩之类的存放了。在乾隆规定二十五宝的时候,也没有它。

补充一句,唐宋元明清,皇帝的玉玺都不是一个,而是一套,分各种用途。很遗憾,明代以前的皇帝玉玺都没发现实物或印记。


几苇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传国玉玺传说是李斯用和氏璧造的,是一整块美玉雕刻成的玉玺。

玉玺上面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这块玉玺价值连城不说, 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皇权的象征。

古代中原的皇帝,必须拥有这个传国玉玺才有资格登基。

历史上,这块玉玺几次失落。

第一次,秦始皇游洞庭湖。

秦始皇的坐船突然遭受很大风浪,术士说是上天不满,让秦始皇赶快将玉玺投入湖中。

结果玉玺投了下去,风浪果然停止。

8年后,有人将玉玺打捞上来,又先给秦始皇。


第二次,王莽篡汉。

王莽登基之前,要求主政的太后交出传国玉玺。

太后不是王莽的对手,被迫将玉玺丢在地上,交给了王莽的弟弟。

但玉玺崩落一个角,后来王莽让巧匠用黄金补好。

第三,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汉献帝几乎就是傀儡,传国玉玺先后被孙坚、袁术、曹操所得。

因玉玺极为重要,三国演义小说中,袁术用了3000兵马才从孙策手中换来。

后曹丕篡汉,传国玉玺又成为曹丕的私人物品。


之后玉玺又辗转了几次,最终在五代十国时期消失。

当时历史记载: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传说,玉玺是被金国所得,金被蒙古人消灭以后,蒙古人一直将玉玺暗藏起来。

于是,明初朱元璋、朱棣几次远征大漠,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但毫无收获。

明清两代,不断有人将所谓的玉玺先给皇帝,但都被证明是赝品,这些人也被定为欺君之罪或杀或关。


坊间谣传,溥仪曾经携带传国玉玺跑路,结果被苏联人连人带宝物捉走。后苏联将溥仪携带的几大箱珍贵国宝全部还给中国,但只留下了玉玺。

不过,溥仪的回忆录中却没有这个内容,估计就是谣传。

总之,传国玉玺在1000年就已经失踪。

今天,谁要能找到这块玉玺,恐怕价值至少10亿美元。


萨沙


传国玉玺是我国古代皇权的象征,而题干中所提到的这块,是最正统也是最神奇的一块。

下面悦史君追根溯源,大家见识一下: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秦王嬴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氏璧。

和氏璧本是楚人发现,后来被赵国拿走,还留下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有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才止住风浪,但玉玺由此失落。

公元前211年,华阴平舒道有人无意中发现了传国玉玺,呈送给了皇帝,传国玉玺再次出现。

公元前207年,沛公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跪捧玉玺投降,秦朝灭亡。

此后,历代帝王都以得到传国玉玺为符应,作为正统皇帝的证凭。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将传国玉玺从长乐宫王太后处夺走,王太后将传国玉玺摔破一角,皇帝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新朝末年,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玉玺,将它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为帝,传国国玺易主刘盆子。

刘盆子兵败后,将传国玉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等人携帝出逃,传国玉玺失踪。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一井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将它秘藏于妻子吴氏处。

后来,袁术把吴氏抓起来,夺走了传国玉玺。

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玉玺带到许昌,献给汉献帝,传国玉玺再次回归东汉朝廷。

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他不是“篡汉”。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晋。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虏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

后来,后赵石勒灭前赵,得到传国玉玺,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冉闵叛后赵,建立冉魏王朝,得到传国玉玺。

由于冉魏四处攻杀胡人,被重兵围困,向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被东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隋朝一统华夏,将传国玉玺收入隋宫。

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萧皇后带着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及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年,由于没有传国玉玺,唐太宗李世民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皇后与杨政道背弃突厥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唐朝。

唐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后梁。

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遍索传国玉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宋哲宗时,有农夫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到也有不少人怀疑是假的。

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意在淡化传国玉玺的地位。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大都,落入权相伯颜之手。

后来伯颜将元朝收缴的各国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有可能被摧毁。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

明军多次北伐,大将徐达深入漠北,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明孝宗认定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后,林丹汗的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玉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

清朝初年,紫禁城里有御玺39方,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的“传国玉玺”。

乾隆年间,清高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钦定这块“传国玉玺”为赝品,只是聊以充数。

清朝末年,这块“传国玉玺”存放沈阳故宫。

1912年,民国成立,清朝灭亡,但依据优待条件,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仍盘踞紫禁城。

1924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这块“传国玉玺”也不见踪影。

冯玉祥的部将鹿钟麟等人追索这块“传国玉玺”,但并没有下文。

现在传国玉玺在哪里?或者说还在吗?

悦史君认为,这有待考古发掘,毕竟,它丢失的时间点太多,需要更实锤的证据。


历史这样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便令工匠制作了一枚玉玺。而这枚玉玺正是用天下闻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玉玺上还写着几个字,是丞相李斯亲手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秦始皇本想将这个玉玺代代相传,没想到秦朝到了秦二世便亡国了。可是玉玺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却一直流传下来,而成为历代帝王争夺的对象。据说当年刘邦带着军队进了咸阳,子婴杀掉赵高之后向刘邦投降,并且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于是在西汉一朝中,传国玉玺一直都是存在的。



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逼他姑母孝元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孝元太后对这个不孝的侄子非常生气,于是把玉玺愤怒的扔给了王莽。结果摔到地上了,摔破了一个角。后来王莽命人将这个摔破的角用纯金做了一个包镶,使之看起来是完好无损的。王莽建立的新朝不过十五年就被平民皇帝刘秀带领的起义军给灭掉了,于是玉玺又落入了刘家人手中。


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带走玉玺逃跑出宫,从此玉玺不知所终。直到后来孙坚攻入长沙在一口井中打捞起一具尸体。在尸体上发现了一个锦囊,里面装着的竟然就是遗失多年的传国玉玺!于是玉玺到了孙坚手里。可是不久,又被袁术夺去了。后来袁术被曹操打败,兵败身亡,传国玉玺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传国玉玺一直在司马家的手里。后来大分裂时代的南北朝传国玉玺呢一会儿在这个国家,一会儿在那个国家,大家击鼓传花一般。



后来隋文帝灭了陈,杨家人得到了传国玉玺。隋朝灭亡之后,玉玺落到了窦建德手里,窦建德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唐高祖李渊。玉玺在唐朝传了三百多年。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进攻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便带着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从此传国玉玺真正的失踪了。




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司马长史


史太公有记载:始皇帝游至洞庭湖时逛风大作,始皇帝认为是上天要惩罚他隧把随身携带的玉玺扔到湖里,天才恢复蓝天白云,风浪停兮。所以那时候开始真正的传国玉玺已经在洞庭湖底了。前两天在挖地,挖到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还缺了一角,用黄金补起来的,上面写着八个篆体字,也不知道是什么。


别瞎猜了,根据分析,真正的传国玉玺还在洞庭湖底,以当时的条件,把一个抛进洞庭湖湖底的玉玺捞出来的机会基本为零,所以后来出现那个是假货,是秦始皇为了稳定,掩天下人之口做出来的假货,且这假货首先说一下啊,和氏璧做玉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争议。和氏璧多厚,五公分还是十公分?就目前传下来的战汉时期的玉璧大多数都是2-3公分厚度的薄片,如果这个厚度做秦始皇的玉玺,我觉着不可靠。

直流传,真的还在那里淤泥之下静静地躺着等待有缘人来发现。国人的素质和现在的科技文明,玉玺只是曾经的一种象征。要问玉玺在哪里……在老百姓心里。正如族谱上的:国正天新顺 官清民自安。后唐末帝身死洛阳,后再无史料记载传国玉玺出现,北宋后均为皇帝自己刻的,理论上应该在洛阳地下某处!首先说一下啊,和氏璧做玉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争议。和氏璧多厚,五公分还是十公分?就目前传下来的战汉时期的玉璧大多数都是2-3公分厚度的薄片,如果这个厚度做秦始皇的玉玺,我觉着不可靠。元朝把我们精神支柱玉玺给磨平,分发下去刻私章后兵败逃回老家。那么元朝是中国还是殖民


春日盛宴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五千年历史中,诞生的文化瑰宝浩若烟海,多如繁星。传国玉玺无疑是其中最光芒夺目!如果非要给这些文物排个坐次,我相信传国玉玺应该坐头把交椅,无愧华夏至宝,镇国重器。

1、充满传奇色彩的出身

传国玉玺诞生前就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大家都知道他的前身是“完璧归赵”中价值十五座城池的和氏璧。而和氏璧的由来也很出名:

楚人卞和为了献玉觐见三代楚王,结果前两次被当成骗子先后被厉王和武王砍去了左右脚。文王继位,卞和抱玉哭了三天三夜,泪流完了开始流血泪,文王派人问:你咋哭这么惨?卞和说,我不是哭我失去了双腿,而是哭宝玉蒙尘,没人认识被当做了普通石头!文王派人将石头剖开,果然是宝!随后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希世珍宝“和氏璧”。



看看,看看,镇国重器出场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心血为其正名。作为传国玉玺之前,和氏璧就是美玉的代表,是价值、财富的象征。

2、无与伦比的人文价值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开创了郡县制,大大提高中央集权,皇帝的地位空前重要,而作为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利用和氏璧铸造的传国玉玺理所当然成为皇帝皇权的象征。从这以后的皇帝,要没有传国玉玺总觉得心里惴惴不安的,好像少点什么。如果皇帝有物欲的话,那么传国玉玺一定名列前茅。如果皇帝逃命的路上只能拿一件东西,那么这件东西无疑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就代表了正统!在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明初朱元璋为了得到他不惜发动一场战争,传国玉玺的分量可见一斑。

可以说,传国玉玺无论是本身的价值还是人文价值在华夏文明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的。

3、谜一样的行踪

作为镇国重器、华夏至宝,传国玉玺行踪颠沛流离,命途多舛。

前228年,秦破赵,得到和氏璧。秦统一天下,嬴政命李斯制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字。

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八年后,有人又将传国玺奉上,复归秦。

前207年,秦亡。传国玺归汉。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太后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这就是“金镶玉玺”也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王莽兵败,传国玉玺归汉光武帝刘秀。

汉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获玺藏于夫人吴氏除,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在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二十年后,传冉魏。

后面我就不说了,实在太乱了。反正最后在后唐的时候又失踪了。

后来传国玉玺又有两次在历史中现身,一次在宋朝宋哲宗时,一次是元朝忽必烈死时,后来明清时也有几次现身的传闻,但是据考证可信度都不高,大概率是造假。

从此传国玉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隐藏在历史的重重密云中,行踪扑朔迷离,偶见一鳞半爪。

我想如此传奇的至宝这种结果也是艺术的,美得,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在想象中驰骋要远远好过有一块真实的石头让人观瞻啊!


夜半聊闲



问:“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今在何方?

答:“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应该沉于洞庭湖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上刻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玉玺制成不久,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遇风浪,御舟有被掀翻之险。秦始皇迷信,命人把玉玺抛入湖中,祀神镇浪。

想想看,湖深千尺,且泥沙厚积,玺已入湖,谁能再寻?!

所以,我可以很明确地回答:“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就在洞庭湖底某一个地方。

不过,传国玉玺的故事也未就此结束。

因为,南巡结束,回到咸阳,秦始皇又命人重新刻制了第二枚。

为了维护自己的神授大权形象,秦始皇编造出一段鬼话,说八年后,车驾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

这尊传国玉玺在秦亡后,由亡国之君子婴交到刘邦手中。

西汉末年,王莽觊觎兵权,逼迫王太后交出玉玺。王太后气不过,将玉玺摔于地上,玉玺一角被撤坏。王莽拾起,后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这枚传国玉玺因此有了第一道“防伪标志”——黄金角。

传国玉玺的第二道“防伪标志”是曹丕弄上去的。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认为曹家应该是传国玉玺的最终归宿,并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哪料,魏为晋篡,玉玺随即落入司马氏之手。

西晋国祚同样不长,八王乱起,永嘉起祸,玉玺先后为刘聪、石勒等人所得。

石勒建立后赵,心态和曹丕一样,命人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这,是传国玉玺的第三道“防伪标志”。

玉玺落在胡人之手,东晋皇帝被民间讥称为“白版天子”。

冉魏灭掉后赵,冉闵命人将传国玉玺奉还东晋首都建康。

东晋灭,进入南北朝,宋代晋、齐代宋、梁代齐,玉玺最后传到了梁武帝萧衍的手里。

南梁末期发生了侯景之乱,玉玺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拿走,献给了北齐朝廷。

北周灭北齐,隋篡北周,李唐代隋,朱温篡位,后唐灭梁,玉玺归后唐统治者所有。

公元937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出卖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引契丹军攻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悲愤之下,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

照理说,玉玺是不会被大火烧毁的,但大火被扑灭后,人们怎么也打不到玉玺。 

也就是说,玉玺从此人间蒸发,不再现世。

这之后的后晋、后周、宋、元、明、清皇帝所持玉玺,全是另外刻制的。

特别要提的是,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多尔衮等四贝勒远征察哈尔,奉还了一件宝物,颂称说是秦始皇所制传国玉玺。

当时,多尔衮用快马发回奏章称:“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后金汗廷一下子乐开了,人人欢欣鼓舞。

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议皇太极择吉郊迎,以此玺钤行敕谕,“颁行满汉蒙古,俾远近闻知,咸识天命之攸归”。

皇太极点头赞同,传谕左右说:“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诸后金大小臣工、明朝降臣降将,纷纷阿谀奉承。

孔有德说:“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今皇上得传国宝玺,二兆略同。”

耿仲明上疏:“天赐宝玺,可见天心之默佑矣。惟愿早正大统,以慰臣民之望。”

……

这样,皇太极钤用此宝,大大方方地去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以天子自居。

其实,皇太极所得玉玺来历不明,并无史书所载的“三道防伪标志”,绝非昔年秦始皇所制传国玉玺!

正因如此,清自乾隆以下诸帝,一直都在秘密寻访那枚被赋予“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但终无所获。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进行过仔仔细细的搜索,并没找到具备“三道防伪标志”的秦始皇所制玉玺。

因此,可以下结论,具备“三道防伪标志”的玉玺确是毁于后唐末帝李从珂之手。


覃仕勇说史


我们知道传国玉玺上面有八个字,那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八字是由李斯写的,意思是,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希望能够世代相传,国家昌盛,这个传国玉玺就成了皇帝的象征。

这个传国玉玺是取自和氏璧,和氏璧是由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发现的,先后献给了楚厉王、楚武王,但是因为请雕琢玉器人的来鉴别的时候,都被认为只是普通的石头,而不是什么玉,卞和被分别砍去了左右足。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就抱着这个和氏璧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就派人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这个和氏璧被认为是石头,而我被认为是说谎的人,楚文王就派人把这个玉璧剖开,里面果然是宝玉,因为是卞和发现的,所以叫和氏璧。

这块和氏璧不知怎么的就到了赵惠文王的手中,而秦昭襄王想要这块和氏璧,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得罪秦昭襄王,只能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最后在蔺相如的机智之下,顺利的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个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

不过,这块和氏璧最后还是到了秦王的手中,根据在秦王政十年的时候,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提到,秦王有和氏之宝,指的就是这块和氏璧,可能是赵国害怕秦国,主动送给秦王的。也可能是在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灭掉了赵国,获得的和氏璧。秦始皇就将这个和璧打造成了传国玉玺。

秦末的时候,刘邦率先攻打了咸阳城,秦王子婴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想要篡汉,因为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孺子刘婴年纪小,所以传国玉玺就在太后手中,王莽派人向太后索取的时候,太后把传国玉玺扔到了地上,磕了一角,王莽就用黄金补了这个缺口。

绿林军攻破长安城,王莽被杀,传国玉玺就到了更始帝刘玄的手里,而不久之后,赤眉军也攻破了长安城,传国玉玺就到了刘盆子手里,赤眉军被刘秀军打败,传国玉玺就到了刘秀的手里。

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传国玉玺就到了曹魏的手里,类似的,魏元帝曹奂禅让给司马炎,传国玉玺就到了晋朝手里。晋永嘉五年,前赵灭西晋,传国玉玺到了前赵手里,前赵被后赵石勒所灭,到了后赵手里,后来又到冉魏手里,再到了东晋司马氏手里。

传国玉玺经过南朝的宋齐梁陈,到了隋朝手里,隋亡的时候,萧后带着传国玉玺跑入了突厥,在贞观四年的时候,萧后又跑回来了,传国玉玺就到了唐朝手里。唐朝被后梁后灭,后梁被后唐所灭,后晋的石敬塘攻打洛阳时,后晋末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玉玺自焚,传国玉玺之后就不知道去哪里了,后来虽然不断出现传国玉玺,但基本都是赝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