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陳勝稱王了,而吳廣沒有稱王?

浮華與陰霾


大澤鄉效應

陳勝吳廣在因雨耽誤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殺頭。但是又不想就這麼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後,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旗號起義造反,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巨幕。從而形成了大澤鄉效應,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號曰假王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那麼這個吳叔是誰呢?吳叔當然就是吳廣。這個在《陳涉世家》開頭寫的清清楚楚。陳勝者,陽城人,字涉。吳廣者,陽夏人,字叔。這裡很明顯就告訴後人,吳廣也是一個王:假王。

大澤鄉這件事主要就是陳涉在主導並且掌握大權,所以即使吳廣號為了王,但是吳廣被手下田臧殺了之後,就沒有吳廣的事情了。而且陳涉都沒有殺掉田臧反而加封了他,這件事也不排除陳涉為了自家獨大,除去最大競爭對手的這種說法。



《史記》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陳涉有關,就來說說關於陳涉抱負的兩句:一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都是陳涉說的,一個是小時候,一個是起義時。可見陳涉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關於吳廣的志向,司馬遷並沒有提到,可見其並沒有多大的志向,這就拉低了後人的印象分。

從《史記》的篇名《陳涉世家》來看,就知道在司馬遷眼裡面,吳廣還不足以真正稱王或者諸侯。而之所以給陳涉一個世家的名號,陳勝後代都沒有,主要是因為念其是一個導火索罷了。後來基本上都是通過《史記》來了解先秦史,而明顯《陳涉世家》中吳廣只是一個配角。再放到整個史記中來看,吳廣就更邊緣化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們起義,不知道吳廣也封了王。


這樣一綜合下來,不去看史記的,就還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吳廣其實還是有一個“假王”的名號的,只是被陳涉的光環“遮蔽了許多”而已,不然那起義的口號就不是“大楚興,陳勝王”了,而是“陳勝吳廣王”了。


淡看天上月


吳廣和陳勝其實並不是老相識,只是同去漁陽戍邊的“戰友”。大澤鄉遇到大雨,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不能按期到達,是會殺頭的。陳勝與吳廣比較談得來,所以在路上商量怎麼辦。陳勝提出起義,起義是死,誤期也是死,不如拼一把。陳勝的建議得到吳廣的贊同,所以兩人牽頭舉行了大澤鄉起義。

既然是起義做大事,總得有個首領。而首領不可能是兩個人的。陳勝雖然也只是個農民,但他有思想,有頭腦,有膽量,有魄力,是他首先提出起義的,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所以吳廣自願當陳勝的副手,跟隨他起義。

吳廣協助陳勝做了很多工作,史載“吳廣素愛人”,他在士兵中有威信,所以由他做說服教育工作,當陳勝的政委;其二,他在魚肚子裡安裝寫著“陳勝王”的綢帕,在廟裡裝狐狸喊“大楚興,陳勝王”,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起義發動起來後,吳廣又領了一支人馬,攻城陷陣,當陳勝的馬前卒。他是甘於做陳勝副手的。

吳廣雖然沒有自立為王,但陳勝封他為“假王”,假王是暫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假王與王有同樣的權利,地位亦相同,但是無繼承權。只不過,吳廣這個假王並沒有當多長時間,在圍攻滎陽時,由於與部下田臧意見不合,田臧竟假借陳勝之命殺死了他。吳廣沒有死在敵人的手裡,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蹊蹺的是,陳勝竟然對於吳廣的死不聞不問,反而封殺人兇手田臧為令尹、上將,不由不使人懷疑,吳廣的死與陳勝有關。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首先一個集團不可能有兩個完全平等的王,和天無二日一個道理,所以陳勝和吳廣,一定只能有一個可以拍板的。而陳勝相對吳廣,應該是組織力、號召力更勝一籌,所以陳勝是張楚王,而吳廣只是都尉。但是吳廣這個副手,相比其他人地位也明顯不同。張楚是按照楚國的建制,楚國國王以下的一把手是令尹,二把手是柱國(司馬);張楚也同樣有柱國蔡賜,但是一開始沒有設置令尹,而讓吳廣以都尉擔任“假王”。

所謂“假王”,不是“假的王”;“假”通“借”,是“代理王”的意思。也就是說吳廣實際上也是王,而且是可以代理陳勝的,說明其在張楚集團中,權勢地位是非常高的,幾乎可以和陳勝平起平坐了。之後吳廣被派遣駐守滎陽。但是在張楚先鋒周文被章邯擊殺後,張楚軍隊節節敗退;而滎陽將軍田臧、李歸等認為吳廣不懂軍事還瞎指揮,所以把吳廣殺了。陳勝要依靠田臧守城,不但不怪罪,反而封田臧為令尹。


林屋公子


吳廣也被封為“假王”了。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僅僅堅持了180多天的農民起義,我從以下三個層面辯證地理性的予以解讀,寫的不當之處,請大家文明吐糟。

第一,陳勝吳廣的真實身份值得質疑。

準確地講,陳勝吳廣與900名戍卒就是一群名副其實的建築隊,陳勝吳廣就是包工頭兼隊長,要帶領他們去做給政府做義務工。可走到大澤鄉時老天連降大雨,延遲了行期,於是就號召這900人起事了。從他們打出了扶蘇與楚國名將項燕政治招牌看,從他們有組織有策劃有口號的情境分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套組合拳的打法,說明陳勝吳廣絕非一般的平民或奴隸,如此有政治頭腦掌握天下大勢,起事後又大封諸王,陳勝吳廣最其碼是楚國沒落貴族成員,雖然司馬遷與史書沒有記載。



第二,起義的“藉口”漏洞百出不經推敲。

這一點最明顯最不可思義。尤其是司馬遷以訛寫訛更令人費解。“失期當斬”。按照秦國當時的法律(秦律),象陳勝吳廣這樣因老天下雨阻斷交通的自然原因貽誤行程是不被處斬的,且受懲罰也很輕,只需在當地蘄縣的縣令那兒開具個相關證明交給漁陽縣縣令轉上即可。不知為何,包工頭陳勝吳廣如此“熟知”大秦律法,“誤期皆斬”好象提前查資料背好的,司馬遷也跟著囫圇寫之,令人不解。要麼陳勝吳廣當時起事另有隱情,要麼是司馬遷為了“抹黑”秦始皇而留下的春秋筆法破綻。凡正僅從《史記》看,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很勉強甚至根本站不住腳。



第三,陳勝吳廣被自己人斬殺死法較慘。

這一點沒有任何疑義。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震動,尤其那些已被鎮壓了的六國舊貴族復辟勢力諸如項梁項羽叔侄等蠢蠢欲動席捲全國,尤其是18歲的項羽就殺了當地郡守造反。陳勝在半年內封了許多個王,吳廣為假王。然後隨著隊伍聲勢的壯大,然後隨著戰事的發展,起義軍開始內訌勾心鬥角。吳廣被部將田藏殺於滎陽大戰之陣前,然後田藏提著吳廣的人頭去見陳勝,陳勝不但不責罰,還表揚了田藏。陳勝死的更慘,在戰敗後倉皇逃亡的路上被自己的車伕莊賈一刀砍死在車上,然後莊賈提著陳勝的人頭星夜投奔彰邯請功領賞去了。


我本狂草人


陳勝有極強的野心和慾望——亦即平時掛在嘴邊的“鴻鵠之志”,稱王是必然的。大澤鄉起事之初他就開始散播“陳勝王”的噱頭,只是礙於900個粉絲的殘酷現狀無法落實,才自封了個將軍。

後來路轉粉的多了,陳勝就按捺不住,在拿下“大城市”陳縣後召集“三老、豪傑”議事。這幫人可不是一塊種地的小夥伴,看得出他想要什麼,紛紛大拍馬屁攛掇他稱王,陳勝客氣都沒客氣就一屁股坐了上去。

吳廣是陳勝攛掇起來的,他和陳勝一樣是戍邊隊伍的屯長,而且人緣不錯,陳勝想成事就必須拉攏。但吳廣的膽子沒陳勝大,找人算了一卦才放心折騰,最後當了陳將軍的都尉,倆人一開始就分出了主次。陳勝稱王后封吳廣為“假王”,依然低著一級。

陳勝把權力看得很重,不允許任何人和他比肩。部下武臣自封趙王他氣得要殺人全家,葛嬰在不知情中擁立襄強他也零容忍。就是魏王咎,也是在周巿的鼎力支持下,使者來回跑了5趟才勉強答應。這種情況下吳廣稱“真王”是沒好果子吃的——就連“假王”他都無福消受,不久便被部下田臧殺了。陳勝聽說後,似乎也並不在意。


路衛兵


秦末陳勝、吳廣大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革命戰爭,翻開歷史資料縱觀這場大起義,基本是陳勝為主,吳廣為輔的結構,所以起義攻下城池建功立業時,陳勝稱王,而吳廣作為重要的輔佐者被陳勝封了假王(代理王的意思)。

起義隊伍中有兩個魏國貴族後裔,當過地方小吏,有點文化,他們建議立六國後代為王,但陳勝拒絕建議,決定建立農民政權,自立為王,定國號“張楚”。

陳勝和吳廣都是貧苦農民出身,公元前209年兩人分別被徵調去漁陽守衛,一行900多人,陳勝和吳廣都被指派為屯長,也就是領隊的小隊長,這時的兩人起點都是一樣的。但陳勝在青年時代都公開表露過他的革命大志,他曾對一起傭耕的夥伴說:小小的燕雀兒,怎能知道鴻鵠的凌雲壯志呢!而吳廣沒有任何記載。

《史記》記載吳廣起義後驕傲自大,雖拜為假王,但不會用兵,被部將斬首,他先於陳勝死去。

所以在大澤鄉遇雨將誤期時,是陳勝去找吳廣,一起商量幹出一番大事來來,按今天話說,陳勝是發起人,吳廣是參與人。兩人在動員900多個貧苦農民時使用的方法也奠定了陳勝後來稱王的基礎。

秦朝時的人們還是受宗教迷信思想比較深的,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說,所以陳勝、吳廣發動貧苦農民利用了這一手段,陳勝、吳廣在一塊白布是寫了“陳勝王”塞進魚的肚子裡,然後大家吃魚時發現裡面的布帛,感到奇怪,夜黑風高時吳廣偷偷在附近裝鬼叫:大楚興,陳勝王!

陳勝在起義半年之後,被混進隊伍裡的敵人殺害,後葬在河南永城的芒碭山。

所以兩人在起義前造的輿論就把陳勝推到了最高的位置,大楚興,陳勝王也成為了起義軍的口號流傳,起義剛開始陳勝被推選為將軍,吳廣被推選為都尉,兩人的級別已經被拉開,日後吳廣也不可能和陳勝平起平坐稱王。


圖文繪歷史


吳廣也有封號的,叫假王。

在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時代,大家喜歡的,還是分封制,也就是分封很多王。只是這些王,會公推一個老大。大家都聽老大的。

陳勝起義之後,封了很多王。有的是他的得力干將,有的是功臣,有的是六國貴族,也有的,是背叛他的人。陳勝除了封吳廣為假王之外,還冊封了燕王,趙王,魏王,韓王等。這些王,各自為戰,有的名義上聽陳勝的,實際上是平起平坐。

這個時候,大家還是不怎麼接受郡縣制的。陳勝最後,也是因為各路諸侯王,不怎麼救他,看著他被章邯給滅了。

吳廣這個人,當了假王后,有點傲嬌,囂張跋扈,但是卻有不會統兵打仗,貽誤戰機,最後在滎陽前線,被部將田臧給殺了。田臧接過兵權,與章邯大戰,結果兵敗死了。

陳勝最後的家底,以及精銳,全部在這裡傷亡殆盡,最終被自己的馬伕,在都城給殺了。


三生有畫


《史記》陳勝吳廣起義是寫在我們的教科書裡的。吳廣開始被封為都尉,後來在第三個月月中時被封為假王,是真的“假王”。按常理,那麼多史學界專家或泰斗篩選審定的文章,應該是千錘百煉的。我等草民本不該忘議。然並卵,僅從司馬遷筆下的陳述看,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確有點荒唐或自相矛盾。

最最關鍵的,“失期當斬”是不準確的。



第一,《秦簡》橫空出世顛覆司馬遷。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的睡虎地秦墓中發現了大批秦始皇時期的一千餘牧秦簡,記述了當時的秦朝的法律法規(秦律)。這是證實秦朝法律的第一個實物憑證,鐵證如山。專家鑑定後皆曰真實珍貴。 那我們現在就拿陳勝吳廣900戍卒因老天下大雨而誤行期做個現身說法,是否說“只要是遲到就立刻全部被斬殺?”回答是:否。秦簡中有篇《徭律》明確寫道:如果遲遲不出發,懲罰二甲;遲到了三至五天不等,斥責;遲到十天以上,罰二甲;遇到天降大雨不能按期到達動工的,免除這次的工程項目。



第二,陳勝吳廣最重處罰是“罰二甲”。

這裡的“罰二甲”是啥個意思呢?答:同一家庭中的適齡男子要徵發兩個人去當兵。因為秦朝為了不影響農業生產,規定不能同時徵發一個家庭中兩個兵役,否則主管的縣嗇夫、尉及士吏都要受罰,讓他們也受“罰二甲”——家出兩個兵丁。由此可以推斷出,所謂秦朝“嚴刑峻法”“苛政暴政”等等,都是漢朝以後的儒家們為抹黑法家或秦始皇而有意編造的故事。看看就明白,象陳勝吳廣900人因大雨不能按期到達工地,這件事,按當時秦朝法律,最嚴重的處罰是三個領頭的即陳勝吳廣與一個帶隊將官,每家徵發兩個男丁去當兵(兵役),僅此而已。


書中有毒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對暴秦統治。雖然陳勝只做了六個月的王,但陳勝稱王,實至名歸。

第一,陳勝是一個有思想的農民。

早期的陳勝給人當長工,整日辛苦勞累都不能填飽肚子。換作常人,多半都會將自己的遭遇歸結於命運,屈服於現狀。

但陳勝不同,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決心將命運攥在自己的手裡,向世人說出自己的理想:“苟富貴,勿相忘。”不過,別人不理解他胸中的大志,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妄談富貴,無異於痴人說夢。於是觸發了陳勝的感慨,道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身為一介布衣,常年耕作于田間地頭,能有如此深邃的思想,足以說明陳勝是一個有志向、善於思考的人。

(陳勝塑像)

第二,陳勝是一個有智慧的農民。

當900名貧苦農民因大雨而無法如期趕到漁陽,“按秦法當斬”時,陳勝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睿智。

一是陳勝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等極具煽動性的口號。橫豎都是一死,不如拼個魚死網破,或許還有稱王拜侯的機會,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900人的貧苦農民隊伍在陳勝的號召下,萌生了起義的慾望。

二是陳勝順應民意,扯起了扶蘇和項燕的名號。

他極善揣摩人的心理,知道“天下苦秦久也”,也明白扯虎皮做大旗的道理,為自己的起義披上合法的外衣,做到師出有名,充分利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心和意志。

(吳廣畫像)

三是陳勝懂得利用鬼神昇華個人魅力。

他利用了“藏帛魚腹”的辦法,將事前寫好有“陳勝王”字跡的帛書藏在魚腹裡,第一次提升了自己的魅力。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陳勝認為影響力還不夠。於是,他又採用了“夜學狐叫”的方法,讓吳廣在附近的神廟中,偽造鬼火,模仿狐狸大聲喊叫:“大楚復興,陳勝為王!”

通過兩次詭異事件,陳勝將自己塑造成了受命於上天,救民於水火的人物形象,完美地營造了輿論氛圍。

四是陳勝人為地製造了起義的導火索。

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情況下,陳勝授意吳廣,故意屢次散佈逃跑的言語,激怒醉酒的官兵鞭撻吳廣,吳廣藉機搶奪官兵兵器,擊殺了兩個軍官。

這時,所有人都勢成騎虎,不得不反。由此,陳勝、吳廣帶領900名貧苦農民組成的戍卒隊伍,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浪潮。

(大澤鄉起義)

我們再來看看,在這場起義的整個過程中,吳廣起到的作用。

起義之初,因為吳廣是隊伍中的兩個屯長之一,陳勝把起義的想法告知吳廣,吳廣表示贊同;兩次利用鬼神渲染氣氛、激怒軍士用竹板鞭打吳廣的主意都出自陳勝,吳廣具體執行。

所以,在這場起義的謀劃過程中,陳勝是決策者,吳廣只是執行者。由此可見,陳勝不管是在思想、智謀、才幹上都略勝吳廣一籌。

第三,起義隊伍裡的王只能有一個,吳廣被陳勝封為“假王”。

“假王”和陳勝的“王”只是稱呼上的區別。實際上,“假王”同樣具備王的權力和地位,只是沒有繼承權。只不過,吳廣在“假王”位上實在太短,在起義軍圍攻滎陽時,被部下田臧殺害。

第四,陳勝稱王是有人推舉的。

在起義軍打下陳縣後,當地三老和豪傑認為陳勝“親自披甲上陣,手拿武器,討伐殘暴無道的秦國,恢復楚國的社稷,論功應當稱王。”陳勝也就就坡下驢,自立為王了。

不過,正是由於陳勝的過早稱王,脫離了戰爭一線,疏遠了和士卒的關係,導致起義迅速失敗。

陳勝也最終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殺害。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二世元年七月,實際上是這一年的第十個月,有點拗口不要緊,不影響後面的事實。


這一個月,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在全國首先豎起反秦的旗幟。


在現在看來,這個事情多少有些疑點。史書上說,陳勝和吳廣是900人的戍邊隊伍的屯長,這支隊伍要趕到漁陽郡,然後因為連日大雨,道路不通。因為趕不上約定戍邊的日期了,按照秦律當死,所以乾脆提出“等死,死國可乎?”,起義了。


但是如果看地圖,大澤鄉在今天的安徽境內,而漁陽郡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路途尚有千里之遙,幾乎是從秦國的一頭到另外一頭。顯然路程才剛剛出發沒多久,這時就說趕不上約定的日期,似乎並不可信。而考慮到陳勝和吳廣的家鄉都離大澤鄉不遠,極有可能兩人從征戍一開始,就打定了不去的主意,在謀劃反秦。


起義之後,很快攻佔了陳縣作為大本營,陳勝火急火燎地自己稱王了,然後給吳廣封了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陳勝的心胸特別狹窄,他並不願意有人和他平起平坐,哪怕這個人是吳廣,“假王”已經是他能給的極限了。


他的心胸狹窄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比如他派出去攻城略地的大將葛嬰,在不知道陳勝已經自稱王的情況下,在外面立了一個楚王,後來知道陳勝稱王后,葛嬰立馬把楚王殺了並回去報告。儘管如此,還是犯了陳勝的忌諱,被陳勝誅了。不過葛嬰的後人比陳勝的後人要有出息,他的後代將誕生一位在民間最有聲望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陳勝派去北面攻取趙地的武臣也想自立為趙王,陳勝同樣非常惱怒,可見他的確是個自私,無法與人分享利益之人,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眾叛親離、失敗的命運。


吳廣後來的結局,也證明“假王”這個稱號,其實也超過了他能力的極限。


吳廣圍攻李斯兒子李由把守的滎陽,這時秦國大將章邯剛剛擊敗周文大軍,準備過來幫滎陽解圍。吳廣卻沒有任何調整,急壞了手下田臧,田臧認為,章邯一來,和李由裡應外合,這仗就沒法打了。情急之下,田臧偽造陳勝之命斬首吳廣,作出了新的戰術。雖然最後也輸給了章邯。但至少可以說明,吳廣和陳勝一樣,在起義軍中並沒有特別好的群眾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