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其實已經滅亡了,劉秀建立的東漢和劉邦的漢朝有關係嗎?

江河明月心


通觀我國封建王朝的強盛超不過200年,朝代更迭不超過300年。這一奇怪現象困擾了史學家,也困擾著史學愛好者。神秘嗎?不神秘。



一、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是以自耕農為基礎的,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與自耕農一起構成了封建時代的經濟基礎。這裡自耕農與租種土地的農民的差別是自耕農擁有少量的生產資料——土地,二者的抗風險能力都很弱。


1、新朝代建立之初,由於大量田地荒蕪無主,朝廷都會大遷民,均田地,比較有名氣的有漢朝和唐朝的均田政策,而且效果顯著。

2、中興與變法

整個封建歷史中興的朝代以東漢的光武帝劉秀的”光武中興”最有名氣,唐朝的”開元盛世”也算是唐朝的中興,其餘的就是改革(改制)主要有漢末的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中興是成功的,特別是光武中興取得了極大成功,改制基本都是失敗的。為什麼?

二、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一個重要現象就是經濟週期,一般是10年左右爆發一次經濟危機,而且週而復始。難道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也會爆發經濟危機?答案是會的。



1、經過均田制,社會的生產資料——土地得到了平均,但農民的經營條件、技術能力是千差萬別的,加上貴族,功臣,皇親國戚優越的經濟條件,佔據了競爭的很大優勢,起點不在同一條線上。風調雨順的年月,除非自耕農遭遇婚喪嫁娶病等特殊事件,算是人禍,依靠種田維持生活還是可以的。即使有破產是小範圍的,可以不予考慮。每逢大的天災,自耕農就過得比較吃力,如果與人禍疊加在一起,會有一部分人賣掉田地,轉化為租地農民,同時因技術較差,經營不善自耕農也會破產一批,變為租地農民,甚至僱農。遇到特大自然災害,自耕農轉變為租地農民的比例就會進一步加大,政府的稅基會萎縮一些。經過數次自然災害,土地的兼併日益嚴重,大量自耕農破產,政府收入下降。有的朝代開始時是禁止土地買賣的,但面對在自然災害中遇到困境的農民,由於生產力和財政收入的限制,又無能為力,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地下買賣興盛。經過數次大的自然災害,不會超過200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農基本上都轉化為租地農民,大地主轉嫁災害,政府的財政惡化,調節能力進一步下降,只要有一次更大的自然災害,農民起義實屬必然。

2、土地的兼併使政治統治集團與經濟統治者融合,利益固化,政治被利益綁架,改革改制無法推行,阻力重重,大多以失敗告終。只有通過農民起義進行大洗牌,重新開始這一條路。雖然政權更迭比較滯後,一般在經濟基礎崩潰後苟延殘喘幾十年後,或內部崩潰,或外部推翻,改朝換代實現,一個輪迴結束,下一個輪迴開始。這也是光武中興成功和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從本質上說光武中興就是新輪迴的開始,只是人們受宗法觀念和正統思想影響,把兩個朝代,硬是合併在一起。200年的宿命並未改變。618年建立的李氏唐朝,到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755年安史之亂並沒有真正動搖社會的經濟基礎,經過後期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到878年黃巢起義,封建社會最強盛的唐朝的經濟基礎才真正崩潰,勉強維持到907年朱溫奪權後徹底覆滅,沒有超過300年。960年五代十國的後周大將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從建立之初就與戰爭為伴,1125年北宋被金滅掉,建立南宋,1279年又被元滅掉。遼宋夏金元是外部矛盾大於內部矛盾時期,外部的推動是國家政權覆滅的重要原因。南宋與北宋分別存在150多年,但土地的兼併也很嚴重。明朝從1368年建立,至清朝1644年入關,統治近280年。窮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前期吏治比較好,中期沒有發生大的農民起義,但不代表土地兼併、農民破產不嚴重,自然災害只是李自成起義的導火索,不過明朝的統治總體還是可圈可點的。清朝1644年入關到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155年,開始由盛轉衰,其後的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是階級矛盾激化的表現。1840年後,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輪番侵略,再加上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最終覆亡,存在270多年,客觀地說,不是外族入侵,清朝還可能苟延殘喘數十年。


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工業化的產物,無限擴大再生產催生的經濟危機具有間隔短的特徵,商品生產與交換十分快速靈活全面,加上金融市場的推波助瀾,造富運動異常快捷,貧富的金字塔結構形成很快,通過一次次經濟危機,微調結構,繼續強化貧富分化和財富的金字塔結構。

由於生產力發達,政府的財力,物力,資源比封建社會強大好多倍,即使發生經濟危機,也不會造成生存災難。所以,工人罷工遊行常有,武裝起義奪政權的鮮有。

每一位總統換屆就相當於一個封建帝王,平均十多年換屆一次,大改革一次,也可以說是變法或改制,至今天,最長的英國已經達到300多年,法國有200多年,後起的德國美國日本時間較短。其餘國家更短。

四、封建社會的經濟金字塔經濟結構的形成,由於受限於農業生產方式,沒有災難一般不買賣土地,所以比較緩慢,微調與強化也比較緩慢,一旦形成貧富分化的牢固的金字塔結構,就意味著利益的固化。由於生產力水平有限,政府的調控能力很弱,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或對外戰爭,農民起義不可避免,改朝換代順理成章。而資本主義社會,雖然金字塔結構形成很快,由於生產力比較發達,平時勞動者和小生產者,農民獲得的收入有一定結餘,國家有大量儲備糧食,物資等,同時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加強。即使歉收,還可以別國進口,不至於餓殍遍野。至多推動中央政府換屆,調整經濟政策。


五、奴隸制周朝和商朝為啥統治超過400多年呢?其實,並不違背規律 。因為當時的社會細胞是奴隸主控制下的奴隸制,生產單位不是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即使發生自然災害,奴隸主也很少破產,加上井田制的國有性質,所謂的土地的和平買賣基本上不可能。天子擁有龐大的武力,奴隸受奴隸主控制,沒有能力造反,奴隸主一般不會有生存危機,也不會主動造反。由於金字塔結構無法形成,層級不明確。所以奴隸制社會雖然不人道,卻十分漫長。

其實,這是萬物誕生之初的共性,小樹不可搖根,新鳥不可拔羽。萬物誕生之初是脆弱的,經不起折騰。人類社會豈能例外?於是,神化帝王,專制,世襲,宗法,禮教,男權等都是手段。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而不是拿今天的觀念去裁量歷史。


一葉扁舟l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是西漢與東漢兩個王朝的合稱(西漢在前,東漢在後)。西漢王朝是指劉邦在公元前3世紀末時建立的漢朝;東漢則是指劉秀在公元1世紀時建立的漢朝。

這個兩個漢朝都是統一王朝,一共享國400餘年,合稱為“兩漢”。其中,西漢和東漢是有聯繫的。東漢的建立者劉秀是西漢高祖劉邦的後裔,只不過不是直系後裔,而是旁支後裔。

秦朝末年,農民出身的劉邦掃滅了項羽和群雄,開創了西漢的根基。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在位時期,西漢的國力強盛。先有漢武帝討伐匈奴,後有漢宣帝平定西域(新疆)的事蹟。一時間萬國來朝,漢朝威名遠揚。

公元8年,西漢的外戚權臣王莽篡位,廢除少帝孺子嬰,建立了新朝(新莽)政權,西漢王朝(公元前202-公元8)就這樣滅亡了。自新莽以來,群雄並起,諸侯稱霸,這就是西漢末年以來的分裂時期,而結束了分裂的人就是後來的荊州人劉秀,史稱“光武中興”。

荊州南陽人劉秀是西漢舀陵侯劉買的“五世孫”,是正規的的皇室後裔。不過,他這一支南陽劉氏距離西漢皇室的嫡親血統已經比較遙遠了。他雖是劉邦的後人,但充其量只是西漢皇室的遠支,這就是他和西漢王朝的關係。

光武帝劉秀崛起於河北,依靠世族的力量統一了中國北方,並逐步南下消滅了南方的諸多割據政權,再次統一中國,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歷史上將劉秀建立的漢稱為“東漢”。因他是西漢皇室後裔,所以認為他復興了漢朝,而把他建立的東漢與其祖先劉邦所建立的西漢合稱為漢朝。


歷史的荒野


當然是有關係的,不但有關係,而且從這種關係上還反映出世事無常的偶然性。光武帝劉秀的先人出自漢景帝。

漢景帝有一次喝醉了,就想臨幸一位姓程的妃子,可是程妃因為來了例假,身子不方便,而又不便於推脫。就把自己宮裡的宮女唐兒打扮成自己的模樣送入漢景帝的寢宮,漢景帝在不清醒的時候,臨幸了唐兒,結果第二天早上發現自己臨幸錯了,不過得知情況後,也沒有追究。可唐兒僅有的一次臨幸竟然懷孕了,後來就生了兒子。因為唐兒被臨幸是被漢景帝第二天發現的,所以漢景帝就給這個兒子起名叫“發”。因為劉發的母親出身低微,別的皇子都被封到繁華富裕的地方,而劉發卻被封到當時偏遠落後的長沙。



正因為如此,劉發這一支才沒有捲入漢末皇權之爭中,再加上後代繁盛,到漢末時候,各個支派遍佈南方數郡,劉秀這一支就是幾經遷移到南陽郡的,漢末竟然成為了南陽郡的豪族。藉著漢末綠林農民起義,這些劉氏家族順勢而起,掌握了起義的領導權,而劉秀脫穎而出,竟然平定天下,重建漢朝,使大漢王朝又得以延續。
如果漢景帝在天有靈,知道自己的江山社稷竟然被自己最看不上的兒子後代所延續,該如何感嘆呢?歷史的發展,有時候還真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古鼎烹茶


當然有關係。

看到很多人說劉秀和皇室血統遠……其實經歷王莽之世,西漢後期君主就沒有子嗣了。劉秀作為景帝子孫已經不錯了。再者,劉秀覺得自己是中興漢室,並不是開創新的王朝。

先說一下西漢後期的皇位傳承,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總體上皇綱不振。成帝、哀帝、平帝都沒有留下子嗣。當然這是有原因的,成帝子孫或者夭折,或者為趙飛燕等害死;之後,哀帝好男寵,再之後王莽當政。

無論如何,一定要按照宗法制度來選繼承人的話,只能從漢元帝、漢宣帝子孫中找。這一點,既然我們都知道了,王莽要篡漢時,早就意識到了。所以宣帝的幾支,“王莽時絕。”元帝也絕嗣了。所以《漢書·宣元六王傳》最後說:“孝元之後,遍有天下,然而世絕於孫,豈非天哉!”

這樣一來,離開皇室血統最近的,也要去元帝以前找。海昏侯自己被廢了,都不算皇帝。漢昭帝自己沒有子嗣,這樣才輪到海昏侯。這樣說來,經過王莽之世,離開皇室血脈最近的,就是漢武帝的後裔。

我們知道,劉秀是漢景帝的後裔……也漢景帝是漢武帝的爹。

總之,經歷王莽之亂以後,論資排輩劉秀也挺有競爭力的。


在野武將


其實並無關係,劉秀雖然姓劉,但跟劉邦家族一點關係也沒有,更非劉邦後裔,其出身一個劉姓地主家庭裡,只不過恰好和前朝皇帝同姓而已。

我們知道劉邦是先封了漢王,後建立了漢朝,是沿用了封號成國名。而劉秀沒當過官,更沒當過王根本不可能有封號,我們知道取國號也是要有出處的,是不能亂取的。劉秀很聰明,他知道大漢雖然已經滅亡,天下經歷大亂,天下人又開始思戀滅亡不久的大漢國,如能打出恢復大漢國的旗號,必然得到天下人支持,最難得的是自己也恰好姓劉,天下人很容易把他想成高祖後人,劉姓人坐大漢江山順理成章。

因此,劉秀奪取江山雖然也經歷了一些大磨難,但總體來說算是比較順利的了,奪取天下後也是天下很快就實現了安定,這說明天下人是比較認同這個政權的。


時光工坊


可以準確的無疑的說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東漢的建立者劉秀是劉邦的後裔,根據《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只不過此時劉秀家已經根據“推恩令”的原則,到自己父親劉欽時只不過是南頓縣令,其叔父劉良也只是蕭縣的縣令,不過這些漢室的宗親還是能領到朝廷分發的微薄祿米,生活也算得上無憂。等到王莽篡漢,這些個南陽宗室一下子從皇室米蟲變成了一介布衣平民,劉秀年輕的時候也比較善事隴畝,其兄長劉縯經常取笑他,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

不過後來跟隨兄長起兵反莽,打著的口號“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光武帝劉秀絕對是一個厲害指揮的的人物。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雖然宛城起兵遭受重創,但是指揮昆陽之戰,以三千人幹掉了王莽的42萬大軍,以至於很多人認為他是位面之子。

不過此時劉秀的領導是自己的族兄更始帝劉玄

,他們同出於劉發之後,劉玄此人並無大才,但是猜忌心重,還殺害了劉秀的兄長劉縯,而劉秀卻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一直隱忍甘願做劉玄的部下。

不過劉玄依舊對其不放心,將其派往河北去征伐勢力較強的自稱漢成帝之子的邯鄲王郎(自稱劉子輿),劉秀以個人的能力和魅力撫平河北,以河北之地為根基,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或後漢。

後又經過長達十二年的統一戰爭,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開創了195年的東漢王朝。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問:漢朝其實已經滅亡了,劉秀建立的東漢和劉邦建立的漢朝有關係嗎?

有關係,因為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七世孫。只是在武帝劉徹和長沙王劉發這一輩分的枝,西漢是延著武帝劉徹這一枝延續到孺子嬰被王莽取代的。

東漢是長沙王劉發這一枝五世孫劉秀接續的。

我們這裡有一棵四百年的老槐樹,據說這棵老槐樹枯死了三次,每次都是從根部又生出一棵樹杈而長大的。直到如今這棵樹還在,只是換了三次樹幹,能說這棵槐樹不是原來的那棵樹的延續嗎?

兩漢也是一樣,劉發一枝頂替了劉徹那一枝的主幹。

如果後漢劉備成事的話,那麼中山王劉勝這一枝樹杈的後代繼續延續劉邦的大漢,就和那棵槐樹一樣。

這正如戲文裡所唱的,他們是:景帝玄孫一脈流。






金蘋果老楊


對於這個問題,轉換個角度,可以這麼看:

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劉備的蜀漢,是同一個朝代嗎?

從劉秀、劉備自己觀念來說——老子是劉邦的後代,怎麼不是漢朝?肯定是劉邦的漢朝了。劉備還加個了句:雖然我沒有實現統一,但這是暫時的,統一之夢還是要有的。

有些人肯定說,劉秀、劉備都不是劉邦的嫡系血脈,更和西漢滅亡時的皇帝不接近,根本就沒有資格即位。

可西漢歷史中,所謂嫡子即位,其實並不是那麼嚴肅:

劉邦若不是因為呂后勢力過於強大,早就廢了劉盈的太子之位,而立劉如意為太子;

作為嫡子的劉盈,兒子都被西漢功臣給殺了;即位的是庶子的劉桓;

霍光廢海昏侯劉賀而立漢宣帝劉詢,讓漢昭帝后裔成為了庶子;

漢成帝沒有兒子,繼任皇位的人選只能從漢元帝的孫子中找出漢哀帝和漢平帝二人來繼承皇位。

最後一個西漢皇太子,就要找到漢宣帝的玄孫孺子。

縱觀西漢皇位繼承,庶子即位是常事。漢文帝就是第一個;漢宣帝也是一個;漢成帝之後,就不得不尋找漢元帝和漢宣帝后裔來繼位。劉秀做為劉邦的九世孫、漢景帝的七世孫,雖然和孺子等人,沒有那麼親近嫡子,但繼承劉氏皇位也說得過去。

再說,劉秀又不是從西漢皇帝手中奪走皇位,而是從同是漢景帝后代、自己的族兄更始帝劉玄手中奪取帝位。

小結:從血緣上,劉秀自認是西漢的延續,並沒有錯!劉邦也不認為皇帝就得嫡子來做,要不劉邦也不會一心想要廢嫡子劉盈,立庶子劉如意。地下有知,劉邦還是認劉秀這個有能力的庶子孫的,就如同劉邦覺得侄子劉濞類己一樣。


東漢基本繼承西漢制度,這也是東漢是西漢延續的理由

法令、官制、軍事、思想等等,東漢和西漢區別不大,基本上可以視為一體。除了繼承西漢體制,東漢還在西漢的經驗教訓上做出修正:

1、東漢將漢武帝時所設置的十三刺史部從原來的監察區變為行政區,確定了州這個行政區域,劃分天下為14州。

2、14州的刺史,可以不經過三公,直接上書給皇帝,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3、針對西漢時的功臣(諸呂之亂中功臣對於皇帝的威脅)、宗室(七國之亂對於皇帝的威脅)、外戚(霍光時廢海昏侯對於皇帝的威脅)的三大威脅,東漢限制他們參與治理,只給他們優厚的待遇。

4、對於朝中大臣,東漢加強對他們的督責,補給他們偷懶的空間;

5、加強尚書檯的權力,削弱三公權力,讓尚書檯成為皇帝的執行機構;

6、廢除郡國都尉,取消地方的軍隊,地方只維持少量的治安兵力;

7、確立軍事體制:兩伍一什,五什一隊,兩隊一屯,兩屯一曲,曲由軍候率領。部下設曲,部由部校尉和軍司馬率領。

8、東漢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五德始終的中國傳統帝國,後世王朝基本上都是以東漢為樣板構建:秦朝的郡縣制+西漢的五德始終。


綜述

從血緣上看,劉秀不是第一個從疏遠宗室中即位的劉姓,漢哀帝和漢平帝、太子孺子都是疏遠宗室——雖然沒有劉秀那麼疏遠,但也是疏遠。因此以劉秀血緣疏遠來反駁東漢不是西漢的延續,是難以成立的。

從制度沿襲上,東漢基本上就是西漢的翻版。當然東漢也在吸取西漢教訓上進行了總結,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

從五德始終來看,東漢是新建立的王朝,和西漢無關。王莽以五德始終指導,將西漢改為新,是五德始終從理論到實踐的第一步。劉秀建立東漢,要繼承西漢,就必須要從王莽手中奪取天命,即劉秀必須要用五德始終來證明自己的東漢是天命所在。這就是劉秀為什麼要定都洛陽而非長安的原因:

1、漢承周德。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卷一:自上即位,案圖讖,推五運,漢為火德。周蒼漢赤,水生火,赤代蒼,故上都雒陽。

2、漢高祖劉邦就曾想定都洛陽,但被婁敬以德不如周而放棄。“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結合起來就是一句話:實現漢高祖劉邦都洛陽繼承周德的遺願。

定都洛陽,其實就是劉秀承認自己是疏遠宗室,於是他就抬出劉邦想要定都洛陽這個事情來確定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我實現高祖劉邦的遺願,是大孝!

如此一來,劉秀就將自己的東漢和漢惠帝之後的西漢進行並列:定都長安的西漢、定都長安的東漢,都是漢高祖劉邦的漢。截然並列且平等的兩個漢,就意味著東漢不是西漢。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西漢東漢合稱兩漢,很多時候位於兩漢之間立國十餘年的“新朝”反而被人們忽略了,兩漢政權確實不同於兩晉或者兩宋,因為兩漢出現了斷代。

劉秀和劉邦的關係

劉秀和劉邦當然有關係,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出自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發的太爺爺才是劉邦,從劉發到劉秀又延續了五代,實際上劉秀和劉邦的親緣關係已經非常遠了。

老百姓常說不出五服都是親,但是劉秀和劉邦差了二百多年,在普通人家早就形同陌路了。劉秀雖然是皇親,但是到了劉秀父親劉欽這一代,只能在濟陽縣當一個小小的縣令,和真正的貴族已經相去甚遠了。

兩漢的分割點,新朝

公元八年,西漢外戚王莽篡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新朝短短十幾年,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朝有著許多開創性的舉措,比如王田制,幣制改革等,但是由於新朝王莽的篡權行為為後世統治者所不容,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新朝是不被歷史承認的。

劉秀為什麼要稱漢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赤眉、綠林等起義軍極大的動搖了王莽的統治,劉秀看清形勢於是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起兵,但是劉秀根基太淺,實力太小,剛起兵的時候連戰馬都沒有,只能騎著牛上陣殺敵。

為了能在亂世生存下去,劉秀不得不依附綠林軍,成為更始政權的太常偏將軍,而更始政權打出的也是大漢的旗號,攻破長安,滅亡新朝恢復漢室的正是“更始政權”,而劉秀則是為更始政權立下大功。

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劉秀實力壯大後引來了更始帝劉玄的猜測,劉秀和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並在河北鄗城(今邢臺轄區)稱帝,建元建武,國號依舊為“漢”。

劉秀作為遠支皇族,自身實力有限,當時漢朝滅亡不久,王莽又不得人心,劉秀藉助“復興漢室”的口號可以籠絡更多人心,依附於更始政權時,又攻陷長安誅殺了王莽恢復漢室,得到天下的認可,所以沿用了漢朝的國號。

但是若按照親緣關係以及政權延續性,其實兩漢關聯並不大。


一點點歷史


歷史上漢朝分西漢和東漢兩部分共四百餘年。西漢(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定都長安故稱西漢。東漢(公元25年一公元220年,是光武帝劉秀建立的,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是漢皇族直糸血脈。國家制度是西漢的傳承。所以東漢是西漢的延續。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是漢文化的奠基者。漢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文帝,景帝,武帝到劉病己時期國力空前強盛。公元8年外戚王莽從儒子嬰手裡禪讓得到皇位建立新朝。王莽通過改制失敗天下群雄並起。綠林和赤眉軍發動起義。公元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打敗王莽軍隊主力名聲鵲起。更始皇帝劉玄繼位後,劉秀經略河北靠雲臺二十八將平定各地割據勢力於公元25年恢復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休養生息,精簡官制,倡導儒學是封建社會文才最高休養最好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