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父母都是怎样在城市“生根发芽”的?

许许许许宝贝


我们家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父母属于“一头沉”家庭,即父亲在县城国营单位工作,吃商品粮,城镇户口,而母亲在家种地,农村户口。多年来,父亲每日风里来雨里去,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来城乡之间上班、下班,每天往返有20多公里,尤其是下雨天,乡村道路泥泞难行,吃尽了苦头。为了照顾家庭,父亲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种生活状态。

后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父亲工伤退休,我在还上学的年纪接了他的班,后来我在单位分到一套家属房,70多平方一点,在此结了婚生了子,姊妹几人中,我算是在城镇安了家,而父母和弟弟妹妹仍住在乡下老家,父母有时到县城我那里住一段时间,但由于房间及院子小,住人多了显得很拘禁。

九十年代以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房屋改造力度的加大,很多在农村土生土长的经商办厂人员是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他们拥有着雄厚的资金,纷纷借着城市改造的东风,在县城的繁华地段,黄金铺位购置房产,这些人摇身一变也都脱了农,都成为了城里人。

我父亲此时受这股风潮的冲击很大,但我家没优势,没钱,一直也不是做生意的,没有资金上的积累,但父亲动了心思,决心在县城卖房,这时他的身体也得到相应的恢复,他就利用自己在工厂里几十年的技朮优势(原在工厂内干的是钳工、电焊工),在自己老家的院里办起了简易小加工厂,为附近乡邻加工订制金属铁床,可自行拆卸的那种,每张床买50元左右,由于技朮过硬,价格适中,附近三里五村的村民子女结婚大多人来联系订制我们做的床。时间久了,经济上也相当宽裕了一些,弟弟妹妹也陆续长大成人,小兄弟由于没心思上学,初中一毕业也下学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后来情况逐渐好转起来,兄弟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二000年左右,父亲就在熟人的介绍帮助下,在我们县城折资10万元左右购置了一套独家院房产,自此全家举家也搬迁到县城来了!





人生探索号


亏己不亏人,本分加打拼。(家训)



快乐一员XU


本本分分农村人,从最早国家农耕地规划三十年不变时(那时我家还没有我和我姐姐),分得一亩二分地。我的父母就是靠这一亩二分地,养育了我和姐姐12年,期间种过各种时令蔬菜(记得最清楚就是一年大汗,我妈妈和六岁的我,一起拿水桶,从水渠边打水浇地,水渠都几尽干竭,我妈大桶我小桶,我妈妈来来回回都要把所有蔬菜浇一遍),不仅把我们抚养大,还积攒了一点钱。在我12岁时,我家购买了拖拉机,我爸爸主要经营拖拉机,帮各个地方拉送砖头,净利润一块砖当时才几离钱。我妈妈主要照顾我和姐姐。土地也变成只种玉米,春种秋收。当我19岁时,我们村所有农耕地全部收回,统一发放补偿款,这时我们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父亲跑起了出租车。母亲因身体状况不好,在家照顾我们一家的吃喝拉撒。时至今日,我以而立,已为人父。我的父母得以臆想天年。辛苦漫漫人生路,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路边风景美了,走着走着,身边人变多了,走着走着,发现一辆汽车,不必再走了,可以和一家人说说笑笑,舒舒服服的坐着看路边的风景了,这条路也就走了一多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