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有几人知其后还有一句?

用户69612678425


压根就没有后一句话!这就是网络上瞎编出来的,不然你自己查查《三国演义》。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确实有,这是《襄阳记》和《三国演义》明确写到的,网传所谓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则纯属虚构。

《三国演义》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记载,落魄的草鞋匠刘备创业受阻,偶遇“水镜先生”司马徽,两人发生一段有趣的对话(文言文翻译):

水镜问:你从哪里来?

刘备答:我偶经此地,得拜尊颜,不胜万幸!

水镜说:你就别装了,你是逃难来的,看你的气色我就知道了。

刘备大惊,只好说了实话。

水镜问:久闻大名,何故落魄至此?

刘备答:我命不好,才沦落至此。

水镜说:不然,你是缺人才。

刘备答:我不缺啊,文有孙乾、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

水镜说:关羽、张飞、赵云确实能打,但孙乾、糜竺、简雍之流太逊了。

刘备答:我也想要人才,但无人可用啊!

水镜说: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

刘备:愿听先生赐教。

水镜:天下之奇才都在我这一亩三分地!

刘备大惊,问:谁?都是谁?

水镜:“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伏龙?凤雏?这是神马人物?

水镜却不回答,只是笑道:好!好!

当晚,刘备留宿,次日晨又问2遍伏龙、凤雏是何人物。

水镜仍不回答,只是笑道:好!好!

天机不可泄露,你自己去找吧!

刘备还想请水镜出山,但被婉拒,于是刘备走了,再也没见过水镜。

除了小说《三国演义》,历史文献《襄阳记》也曾记载这段故事。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即水镜先生司马徽)。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这个版本中,司马徽直接告诉了刘备伏龙、凤雏的名字,即诸葛亮、庞统。

刘备得了诸葛亮、庞统两个,只是“凤雏”英年早逝,殒命“落凤坡”,时年35岁,刘备靠着一个“伏龙”诸葛亮,也没能复兴汉室安天下,只能三足鼎立。

至于网传“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句话,子初指刘巴,孝直指法正,两人都是刘备麾下人才,刘巴博才多学,法正擅长奇谋,但死的都比较早,没诸葛亮活的长。

作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逐行逐句地翻遍了《三国演义》第35回和前后数回内容,也没找着这句话。或许是版本原因,若有人找到并贴出来,我服!

另外,这句话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安天下”和“兴汉室”可以划等号,既然“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得到诸葛亮就可以“安天下”,那其他人死掉对“兴汉室”没什么影响才对。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旷世奇才,只要得到这两个人之中的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成就不世霸业。但是,还有一句话大家就不知道了,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有诸葛亮这些老臣打天下,但蜀汉朝政缺乏真正的人才。诸葛亮在的时候,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只能依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威信和能力支撑,一旦诸葛亮撒手人寰,朝堂上就缺乏一言九鼎可以匡正超局的擎天之柱。如果

法正与刘巴都在,就可以避免无人才可人才可用的窘境。

诸葛亮主要是政治上的才干,出谋划策还得依靠法正。刘备打下汉正,主要就是法正的功能。从个人私交上看,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还要超过诸葛亮。而刘巴也是一个治理国家的能家里手,有一套治国经验。有法正和刘巴这两个智囊在,蜀汉政权就不会偏离方向,起码可以起到退斥奸邪小人的作用。

诸葛亮在的时候,刘禅身边的奸臣小人还不敢怎么样。诸葛亮一死,由于满朝文武已经无大才可用,刘禅再也没有人可以约束,那些奸邪小人一个个都蹦了出来,陷害忠良之士,连大将军姜维都被逼迫的主动去外地囤田,为的就是远离这些小人避免被陷害。

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一些责任。诸葛亮总是喜欢在朝政上大包大揽,事实躬亲,这可能是因为他责任感太强,信不过别人,但这也让人才缺乏必要的锻炼。没有实务上的锻炼,是培养不出优秀的政治家的。蜀汉朝堂上由于这些小人把持权柄,变得乌烟瘴气。这个时候,蜀汉的结局已经离灭亡不远了。


怀疑探索者


水镜先生给刘备推荐谋士时所说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一句为“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此话不难理解,意为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得一人可安定天下,子初孝直死一人则汉室难以兴复。

大家对卧龙与凤雏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子初和孝直应该了解较少。



刘巴字子初,三国时期蜀国官员,其实刘巴在刘表征召应期间曾投靠曹操,后因无法向曹操复命,只得与刘备效命。

刘巴博学多才,为刘备解决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又与诸葛亮等共制蜀汉的法律文件《蜀科》。


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

在刘备进攻成都的时候,期间发生的事就可以看出刘巴的才学让刘备之爱。刘备命令军中到:“如果有谁危害到刘巴,我将诛杀他三族。”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巴向刘备谢罪认错,刘备展现出大度的气概,并没有责怪刘巴,而且为得到刘巴这样的人才而高兴。诸葛亮也多次称赞刘巴的才能,刘备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相当于丞相一职)诸葛亮曾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法正字孝直,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后投靠刘备,善于出谋划策。曾出记让夏侯渊被斩。


法正四十五岁便亡,刘备痛哭数日。后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


居然不让我用标点符号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司马徽说的,我觉得这个人才是三国演义中的高人。可是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的辅佐,为何最后没有得到天下呢?难道是司马徽胡说的吗?其实司马徽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就是刘巴,孝直就是法正,有人对两人不太熟悉,觉得这两个人有那么重要吗?

其实这两人能力不亚于诸葛亮和庞统,法正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法正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可以说法正对于刘备立有得蜀大功。可是进取汉中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诸葛亮对法正的才能极为肯定,公元222年,蜀、吴因关羽之死而爆发的彝陵大战,蜀军战败,刘备率军退到白帝城。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而刘巴的才能则主要在财政上,刘备初入蜀时,财政捉襟见肘,在刘巴的帮助下,蜀国的国库才开始充实,刘巴在这一点上有些像汉初的萧何,刘巴若在,则能给刘备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诸葛亮曾评价刘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可以说司马徽认为可安定天下的四人都被刘备得到了,可惜,庞统、法正、刘巴分别卒于公元214年、220年、222年,虽然都是奇才,但是对蜀汉政权的帮助实为有限,其实法正去世后,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基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了,也许真的是汉朝气数已尽了。


山水湖畔


下一句是“一粉顶十黑!”

过于吹嘘蜀汉将相的才能,其实是对蜀汉最大的诋毁!


很多人非常惋惜蜀汉的衰落和灭亡,在《三国演义》里面加入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一句开吹嘘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现在还要继续吹,“子初孝直亡一难兴汉室”,法正和刘巴在接着吹。

刘备能得到诸葛亮和庞统的双重支持,又得到了法正和刘巴的双重保险,得天下应该是妥妥的了,开始后来怎么分分钟败亡了呢?

原因很简单,刘备选材用人基本思想是错的!

刘备的基本思想是,谁的名气大,我就用谁,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如丧家之犬的年近半百才有了新野县和2000兵马的小军阀,哪个名士回来找他?

1,诸葛亮

诸葛亮的出仕之路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面和荆州刘表势力结亲戚,一面找当地名士司马徽做广告。诸葛亮去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的妻子是刘表妻子蔡氏和将军蔡瑁的妹妹,搭上这条线,当官不难。司马徽是荆州当地最大的名士,司马徽的评语在荆州当地来说,差不多相当于洛阳的“月旦评”。

刘备通过看月旦评找人才,很明显中了诸葛亮的套路。三顾茅庐,中套路更深了。诸葛亮准备了十几年,就等着出去当官,还要装模作样不愿意,目的就是奇货可居获取最大利益。

结果,刘备后来有了更多的谋士文人,就看不上诸葛亮这个村夫了。夷陵之战出征时,诸葛亮都不敢劝一句,可见威信降到最低点了。

2,庞统。

庞统和诸葛亮属性差不多,都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但这种工作,必须有舞台才行,最起码当个小县令才有机会表现政绩。

庞统的硬伤是长太丑了,所以通过找老丈人不可行,打广告效果也不行,但也要打。打完广告,发现没什么效果。

于是庞统先后投靠了曹操和孙权,都没用得到重视,灰溜溜回来找刘备,正好刘备势力扩张,继续基层人才,庞统顺势当了县令,得到了张飞的赏识和提拔。

庞统的实际政绩比诸葛亮的虚名更符合刘备需要。于是刘备入川,带着庞统不带着诸葛亮。

庞统是稳定后方的宰相之才,结果死在了前线。原因在于,谋略方面太差劲,连张任都比不上。

3,法正。

法正是刘备入川后得到的第一个全面人才,不管是治国理政还是行军谋略都有多长。只可惜,法正是陕西人,与益州集团,荆州集团都没什么交情。

法正在奇谋上的贡献就在于取汉中,斩夏侯渊。这一点战绩到蜀国灭亡还没有人能够超过。

法正劝说刘备娶刘璋儿媳为妻并且封为皇后,收拾益州人心。法正还主持制定《蜀科》,规范蜀地秩序。

不过,对于刘备来说,法正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是名士法真的孙子,否则能不能受重用还是两说呢!

刘备夷陵惨败后,叹息说“法孝直若在,断不至于如此!”可见,法正才是刘备的第一谋士和第一亲信。

4,刘巴。

刘巴字子初,是蜀汉政权初立之时最被低估的人。刘巴一开始是最不愿意投降刘备的。荆州陷落,荆州名士大都随刘备,只有刘巴北上找曹操。刘巴找完曹操又投靠交州的士燮,随后投靠益州刘璋。

刘璋投降刘备后,刘巴居然跑了。刘备把他当做“千金买马骨”的典型,没想到他三下五除二解决好了府库财政问题。

只可惜,法正和刘巴先后死在了夷陵之战前后,并且和夷陵之战刘备集团这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毫无关系。

法正刘巴诸葛亮庞统这四个人,和所谓的中兴汉室平定天下毫无关系,过于吹嘘这几个才能,是对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最大的侮辱。

反观东吴集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每个人在任上都有可圈可点的成绩,这真的得益于孙权用人得力。

刘备,明明就是织席贩履的草根,偏要去往毫无才干拉关系互相吹捧的名士圈里钻,不失败才怪呢!

再看看曹操,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对寒门多加笼络,对士族控制加利用,对于边让孔融这样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喷子,弄死算了。


历史知事


《三国演义》中借司马徽之口说了一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后人又补了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其实这两句都是后人总结后巧妙传播的,在正史当中没有记载。

两句话涉及四个人,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统。刘巴字子初,法正字孝直。这四人是刘备三足鼎立的股肱之臣,其中尤其以法正出力最多。

先说法正,法正字孝直,原为益州牧刘璋的部下,不被刘璋所重用。法正志存高远,屈居刘璋帐下不能施展才华,于是准备改换门庭,他相中了刘备。

法正和刘备相遇时,正逢刘备困顿的时候,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虽然刘备和孙权联合打败了曹操,但是刘备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后来孙权将油口借给刘备,刘备将油口改名为公安,建立了治所。

这时荆州很多名士和官吏都投靠了刘备,孙权看到刘备势大,接受周瑜建议,将妹妹嫁给了刘备。这时的刘备北有曹操的虎视眈眈,南有孙权的怀疑猜测,这是外部险境,家中还有一个悍妻孙夫人,算是个卧底。因此刘备处处受到掣肘。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在刘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法正出现了,法正和张松是好友,张松建议刘璋引刘备进川防守张鲁的进攻,于是刘璋便委派法正前去和刘备接头。法正一见到刘备就建议刘备入川后取代刘璋。法正和张松作为内应。

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最终得以入川,后来进攻成都,取代了刘璋。法正最大的功劳是帮助刘备打败了夏侯渊,取得了定军山战役的胜利,将曹军势力赶出汉中,将汉中和川蜀连成一片,这样刘备终于取得了和当初刘邦入汉中时

一样的规模。

法正和刘备关系非常好,刘备非常敬重法正,在汉中曾经和曹军作战时,刘备不畏危险,冒着箭雨上阵杀敌。法正劝说刘备回到后方指挥,刘备不听,于是法正亲自用身体为刘备挡箭,刘备大为感动,于是不再固执,返回帐中指挥。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因此,如果说四位谋臣谁和刘备最为亲近,肯定是法正。可惜的是法正死的太早。

刘巴字子初,刘巴算是和刘备最为疏远的一个谋士,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巴曾经两次拒绝刘备,不愿为刘备所用。

当初曹操率兵南下攻占荆州,荆州刘琮(刘表二儿子)率领文武官员投降,这时几乎所有的当地名士都跟着刘备南下逃亡,只有刘巴北上去迎接曹操。可见刘巴是多么不待见刘备

曹操让刘巴南下招降荆州南方四郡,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刘巴这边刚招降,还没有彻底完成任务,北方的曹操就在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这是刘巴第一次看走眼,判断错大形势。刘巴无法北上找曹操复命,于是绕道苍梧,经交州辗转到川蜀投靠了刘璋。

后来曹操南下攻击张鲁,张鲁投降。刘璋怕川蜀不保,于是在张松的劝说下想请刘备入川帮助。这时刘巴极力反对。刘巴预言,刘备入川后一定会喧宾夺主,后果很严重。但是刘璋不听,后来刘备果然偷袭成都,取代了刘璋。刘巴无奈,投降了刘备。这一次刘巴预言准确了,但是也挡不住大形势。

刘巴帮助刘备稳定了川蜀地区混乱的财政,制定了相关制度,为川蜀地区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的是刘巴也死的早。法正死后,刘巴接替法正的尚书令职位,干了一年就谢世了。

和法正、刘巴的命运几乎是一样的,庞统也是个短命鬼。庞统原来是周瑜的手下,位列功曹。周瑜死后庞统投靠了刘备。这一点有点让人费解,

在庞统眼中,刘备可能要比孙权有前途

庞统和法正一起说服刘备入川,庞统在刘备决定要进攻刘璋时献了攻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刘备采取了中策,和庞统一起回师进攻成都。在攻击雒城时遭到流矢击中,当场丧命。

四人当中,庞统跟随刘备的时间最短,但是却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刘备当初碍于情面,认为刘璋和自己同样属于汉室宗亲,鸠占鹊巢的行为不好,这时庞统力劝刘备脸皮要厚否则功业难建,只会让孙权捡了大便宜。终于在庞统的极力劝说下,刘备开始厚黑起来,也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最后说诸葛亮,诸葛亮是四人中最年轻的,因此在早期刘备是把诸葛亮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的,刘备自从见到庞统时就开始依仗庞统,而诸葛亮则被刘备委任为荆州政务的全权管理者。换句话说,诸葛亮是负责后勤和地区治理,而非作为谋士使用。

后来,庞统、法正、刘巴全都死了,刘备也在夷陵战役中惨败,退往白帝城。心力憔悴加上年长力衰,刘备得了痢疾,于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将一切大权交给了诸葛亮这个后备干部。

诸葛亮无奈统管起了全局,既要管理军队,又要治理地方。后期诸葛亮率领川蜀十万士兵五次进攻关中,在人口、财政、地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压着曹魏打了多年仗,把魏国搅得鸡犬不宁。曹叡曾经说过:诸葛亮不死,关中将军不下战马,士兵不解盔甲。

最终,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北伐的梦想从此破碎,刘备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是司马徽说的,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这两句话精准的总结了刘备身边四位谋士的重要程度,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庞统、刘巴、法正。可惜刘备和孙权一样,运气太差。孙权相继失去周瑜、鲁肃、吕蒙,刘备则相继失去庞统、法正、刘巴。刘备应该运气更差一些,自己的命也没有保住,很快就死于白帝城,这也许就是命吧。


每日趣评


三国时期,谋士已经成为各国之间克敌制胜、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每个国家或政权招纳了不少能力突出的谋士,哪个国家网罗的顶级谋士越多,就越可能成为强国,在谋士的帮助下,变成最终的胜利者指日可待。

三国时期有许多名气很大、实力出众的谋士,比如,蜀国刘备政权下的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就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超级谋士。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是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外交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超级人才,面对这样的贤能之士,许多人都求贤若渴。

诸葛亮

诸葛亮的才华由于太过于出众,又由于他在公元208年年初出山之前,一直隐居在河南安阳卧龙岗附近的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后,他才决定出山,打算帮助刘备创建大业。出山后,诸葛亮很快在同年底的“赤壁之战”中露了一手“草船借箭”,活生生利用稻草人骗来曹操大军的10万支箭,同时,蜀国、吴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东征西讨,同时又收服了许多虎将,征服了许多城池。刘备在223年去世后,享年62岁,42岁的诸葛亮对蜀国不离不弃,接着又辅佐刘禅,甚至差一点帮助蜀国完成统一大业。取得一系列战绩后,让诸葛亮的名声越来越响,甚至被捧成了半个神仙,所以,他便有了“卧龙”的称号。尤其当魏国和吴国听到诸葛亮这个名字,无不对其忌惮。

庞统

诸葛亮有一个好朋友叫庞统(179年——214年),若论才华,并不比诸葛亮差多少,只是长相丑陋,早期在东吴做谋士,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在诸葛亮决定投奔刘备那一年,即208年,时年29岁的庞统一起投奔了刘备。他的主要功绩是帮助刘备开进蜀地,拿下了四川一带领土。由于才华出众,他被人们称作“凤雏”。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在当时众多谋士中,都是能独当一面的能人,所以,另一个有名的谋士徐庶说了这样一句话: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充分证明,诸葛亮和庞统完全具备治国安邦的才华,得到他们其中一人,是十分幸运的好事。


刘备

在乱世三国,为了在三足鼎立之势中占据先机,每个国家对谋士的追求都是多多益善。像蜀国,除过诸葛亮和庞统外,还有刘巴(字子初)和法正(字孝直)两名大谋士,刘巴卒于222年,出生年月不详,法正出生176年,卒于220年。他们对刘备和蜀国的贡献并不比前两者差多少。

如,在刘备攻打汉中的定军山战役中,通过法正献计,黄忠一箭射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不但顺利拿下汉中,还使黄忠的名气暴涨起来。刘巴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参与和制定了蜀国的律法——蜀科,从此,让蜀国拥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法正

可以看出,四大谋士中,庞统于214年去世,法正卒于220年,刘巴卒于222年,诸葛亮卒于234年。其他三人早早去世后,是诸葛亮面对蜀国的内忧外患,依靠一己之力在苦苦支撑蜀国的大业,内忧是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外患是魏国已经十分强大,一直对蜀国虎视眈眈。诸葛亮确实是独木难支,无力改写历史,因此,有人发出了那样的感叹: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刘巴

很明显,这句话把刘巴和法正的作用无限放大了,更像是吹嘘两人功劳的大话。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身边失去了几个得力帮手,他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不如之前四人在一起共事时那么足智多谋。

右一个成语叫做“集思广益”,足以说明“人多力量大”,或者“众人拾材火焰高”的道理。还有一个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亦是同理。


鸿鹄迎罡


民间传说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面那一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之所谓要强调“民间传说”,是因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本身也是小说之辞。《三国志》中只有“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之语,并没有“得一可安天下”这六个字。

虽然是小说虚构,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出自司马徽是有其合理性的,“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却不应该出自司马徽之口。子初是指刘巴,孝直是指法正,司马徽客居襄阳已久,与荆州士人关系甚好,对诸葛亮、庞统这些在野的晚辈多提携是正常。

相比之下,刘巴也是荆州名士,他不愿意跟随刘表与刘备,转而去投奔了刘璋,虽然如此,倒也不妨碍司马徽对他说几句好话。但司马徽却没有理由为法正做“背书”——法正是扶风郿人(董卓在此修了郿坞),之后投奔了刘璋,他与司马徽、与荆州士人并没有交集。将刘巴与法正连在一起,那真是倒果为因了,经不起推敲。


隐语


这俩句都是水镜先生所说,后一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刘子初就是刘巴,这个人怎么说呢,其实是曹操脑残粉,一心只想投曹操的,到处躲避刘备,但老天和他开了个大玩笑,最后还是被找到,最后投了刘备。刘巴的能力主要在财政上,铸造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统一物价,并实行公卖制度。就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了。

孝直就是法孝直法正,我们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小心眼了。其实这个人非常有才,官至尚书令-除丞相以外最高管了,他应该是最得刘备信任的人了,也是刘备称帝前唯一一个有谥号的官员。法正善奇谋,是刘备平刘璋最大的功臣。

打仗、打仗其实打的就是后勤,也就是钱。其实刘备和刘邦时已经不一样了,那时虽然项羽势大,但项羽是走分封的,出汉中之后都是一国一国的,而刘备时期北方是统一在曹魏手中的。刘巴保证了刘备的发展,而法正相当于大招。都是刘备的保证,但大环境下已经不可能让刘备成功了。

而后期其实三国就拼的底蕴了,都死了一批老人,但蜀、吴都断代了,魏晋却人才频出,这才是结束三国的真因吧。诸葛亮牛逼是谁都要承认的,但是他那种做法是别人无法成长的,所以他GAME OVER,蜀也就拜拜了。蜀吴也是必败的。

所以这句话也就那样吧,看看就好。


无所事事垃圾号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并没有什么“下一句”,所谓“下一句”是当代人胡诌出来的,也没太大的意思。


首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出处是《三国演义》。原著中并没有什么下一句。

35回中刘备遇上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先说了这句话:

水镜曰:“伏 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然后,在36回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以及57回庞统投奔刘备时,刘备又重复了这句话。

在这里,这句话主要就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两人,用这句话来强调这两人的才能。原著就是如此,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下一句。

就《三国演义》中,两人确实是才华盖世的贤人,诸葛亮直接就是个活神仙。但庞统相对来说比诸葛亮要差些,尤其气度不够恢弘,加上死的早,丢分不少。

不过,诸葛亮和庞统虽然都是才华盖世,但“安天下”也说得太满了。如果安天下是指统一天下,那么不但需要人才,也需要基础实力,还要加上运气。刘备一开始得了人才,但是没有基础实力。后来在诸葛亮、庞统等辅佐下,基础实力有了,但又遭遇运气不好,终于只成了三分天下,自己也在白帝城含恨而终,蜀汉则于四十余年后灭亡。

其次,这句话历史上的原型只有伏龙、凤雏,并没有说安天下,更没有下一句。

《三国演义》中这“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话,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中引注的《襄阳记》,确实是司马徽说的: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在这里,司马徽只是在刘备向他请教时,强调荆州这一带有比我强得多的俊杰,就是伏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他可并没有说这两个人得一可安天下,更没有什么下一句。


最后,目前网上流传所谓的“下一句”版本之一,即“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是当代人胡诌的,没有什么意义。

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这所谓下一句的意思是刘巴和法正死了一个,则汉室难以兴复,强调刘巴、法正的重要性。

这句话首先并未被任何史书记载。

其次,这句话不可能在207年出自司马徽之口,那时候刘巴虽然也在荆州,但并未表现出对刘备的敬仰。而法正当时还在西川刘璋手下,司马徽更不可能向刘备推荐他。所以,把这句硬指为“下一句”是很勉强的。

即使单论这句话的内容,也很不妥当。法正确实是蜀汉前期难得的人才,尤其在庞统死后,其对刘备意义更重要,甚至诸葛亮在夷陵之败都要感叹可惜法孝直不在了。但刘巴对蜀汉的重要性显然远远没到“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的地步。他开始不愿意投降刘备,后来勉强当官后,所做也就是出主意发行大钱来解决军费不足的问题,以及帮助刘备草拟一些文告。都是重要的事,但并非生死攸关。

综上,“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本来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徽用于赞美诸葛亮庞统的一句完整的话,并没有所谓的下半句。而网上流传的下半句也只是一个从史学角度不那么成功的杜撰而已。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三国趣话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