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國民時期北大教授的工資一般是300大洋,圖書館管理員是8塊,為什麼會這麼重視知識分子?

Rng熟了卸載王者榮耀


儘管各時期,大學教授的收入有差異,總體上說,民國時期大學教授收入很高。300大洋一個月是大學教授的中等偏上收入,還要比這更高的,視其學術地位與行政職務。

1819-1919學年北京大學法科教師薪水錶:

畢善功教授,每週課時18,薪水600元;

馬寅初教授,每週課時9,薪水280元;

黃振聲教授,每週課時12(含兼預科9課時),薪水280元;

黃右昌教授,每週課時8,薪水280元;

陳啟修教授,每週課時11,薪水260元;

郭汝熙教授,每週課時13(含兼預科9課時),薪水240元;

陳兆琨講師,每週課時6,薪水220元;

鍾賡言講師,每週課時15,薪水220元;

周龍光講師,每週課時9,薪水180元;

張孝木多講師,每週課時8,薪水160元;

陳介講師,每週課時6,薪水120元。

教授與教授,講師與講師,課時不同,收入不一樣。最高的是畢善功教授,薪水600元。

1917年9月,胡適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薪水260元。10月份加薪至280元。每月伙食費支出9元(相當於今天416元)。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薪水略高,其他學校略低。吳宓1925年2月到清華大學任職,為國學研究院主任,月薪300元。

根據1927年6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頒發《大學教員薪俸表》,對各類高等學校教員經濟待遇做出明確規定,大學教員薪俸為4等12級。教授為一等。一級教授月薪500元,二級教授450元,三級教授400元。副教授為二等,一級副教授月薪340元,二等副教授310元,三級副教授280元。、此後國立、私立大學基本上按照這個規定來執行。

當時的物價並不高,1917年胡適每月9元伙食費已經算是很高的支出了,普通人一個月生活費四五月已經可以了。民國時期的教授一個人收入可以養活一家十幾口,可以買房,出行可以做黃包車,個別的教授甚至買了小轎車,如胡適、顧頡剛、陳岱孫等。

圖書管理員8元薪水,與教授的幾百元,相差很大,兩個問題:一是8元薪水,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說明物價低。二是管理員屬於員工,不算知識分子,對於教授這樣培養人才的高級知識分子的重視。


黃強黃不息


北大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當時教授300塊大洋,而圖書管理員8元(領袖的收入)完全屬實。當時保姆月收入兩塊大洋,剛好買一袋麵粉。

物以稀為貴。中國的大學制度承襲西方,能夠進大學教書的多半是海龜,很多文科教授,放在現在都是大儒,比如清華四導師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和王國維。

北大的前身是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當時生源比較混雜,參差不齊,就跟解放前的復旦大學一樣。教育總長蔡元培認北大校長後,生源質量大為提升(可參考當年的考試真題)。

蔡元培意識到教師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以大力攬才。當然沒有現在的高昂的安家費,北大教師也不像當今高校老師寥寥數千的工資,需要不斷申報項目評職稱什麼的。他給老師的工資訂得極高,使他們能夠安心教書、治學。

北大教師隊伍人才濟濟,那些很多震古爍今的名字依然影響著學界。除以上四位外,蔡元培、顧頡剛、錢穆、胡適,不一一列舉了。他們知識的淵博程度,對現代學術的範式意義,對年輕學生的巨大影響力,在不少民國書系中都有論述。

北大選教授的標準就是“才華”,不論學歷,比如高中文憑的陳寅恪。胡適和李大釗27歲已經是北大教授了。蔡元培月薪600,魯迅300,顧頡剛560,胡適280。它的購買力如何呢?魯迅1924年在北京買的四合院1000大洋而已。

教授們如此高的收入,也培養出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者,比如我們熟知的八年西南聯大的教學成果。比如馮友蘭、茅盾、朱自清、楊振寧。兩位諾貝爾獎,100位院士,100位優秀學者。


又是烏鴉的雜醬麵


因為當時的大學教授全國只有幾千甚至幾百人,比今天的國家科學獎獲獎者還寶貴,所以工資自然會很高。但這不代表民國知識分子就受重視。


民國重視教育是一個流傳在網絡上的神話。我們不能用那幾百名大學教授的待遇水平,來代表所有的民國教師,就像今天你也不能用袁隆平的工資來代表普通中學教師一樣。



首先看一下1920-30年代清華大學各級從業人員工資:


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工資為300-500元

教授為300-500元

專任講師為150-280元

一般教員為100-200元

助教為80-140元

而最低級的校工是6.5元到35元。

我們要知道,民國時期大學非常少,能上大學的人比今天的博士還少,1931年這一年的全國的大學畢業生只有7000人,這還已經是歷史最高紀錄了,所以大學教授在全國恐怕很難超過幾百人。民國政府再怎麼樣窮,這麼點人的工資總是能解決的。


而今天,你猜猜中國的大學教授人數有多少?僅僅清華大學一所的教授數量就有1353人,遠超民國全國教授數量。


民國的教師隊伍是由大約500名正副教授,3000名教員,以及30000名中學教員(1933年統計)還有幾十萬名小學教員組成的。


其中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是小學教員的待遇,他們的待遇如何呢?


國聯教育考察團1931 年來華實地考察後,談及中國城鄉小學教師待遇:

“中國一鄉村初級小學教師有時固有每月得華幣30~40 元者,但一般而論,每月僅得華幣10~15 元。

薪水較高者實非常之例外。至若城市初級小學教師通常每月可得華幣20~30 元,罕有超過此數者。

按照歐洲小學教師與大學教授薪水之差,未超過1∶3 或1∶4 者,而中國則較大若十倍且超過此數。


所以,民國的狀況是 大學教授確實過得很滋潤,但一般的知識分子,比如小學教員,收入只有大學的1/10甚至更低。


閉家鎖的紅楓


斯諾《西行漫記》中的一篇《毛澤東自傳》。其中有這麼一段:

"北平在我看來非常浪費,我是向朋友借錢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時湖南師範學校的倫理教員楊昌濟在北京大學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幫助我找事。他將我介紹給北大的圖書館長,這人就是李大釗,後來變成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結果被張作霖殺害。李大釗給我工作做,叫我做圖書館佐理員,薪俸每月八塊大洋。″

——基於此,這就是題目中的 "圖書館管理員是八塊"。其實毛主席當時是圖書館管理員"佐理員",也就是助理員,工資八塊大洋,這在當時不算低了。

至於民國時的大學教授,人家工資高是肚子裡有硬貨,值那個價。看看民國"教書匠″的許多著作,大師級人物,這工資300塊或300塊以上,人家拿得理直氣壯,該拿的。 比如魯迅先生,人家工資高,實在是有才華,用工資養活一大家人,幫助進步文藝青年。毛主席夫人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先生,北大教授,三百大洋,一家過得挺好,過世後,楊家陷入困頓……由此可見,三百大洋的薪水在當時的購買力是多麼強勁……也反證出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地位之高,之受重視。




劉一千五


民國教授工資300大洋,放在今天有多好?

由於銀元如今只是作為紀念品收藏,不流通了,所以無法和今天的貨幣對比。

如果拿實物來對比,不同實物,結果會相差很大。

民國三十年,1塊銀元可以買8斤豬肉,時下8斤豬肉大概100元,就是說教授的300塊銀元,可以買今天2400斤豬肉,相當於30000元。30000元月薪在如今一線城市的教授,很多很多。

我們再以青黴素比較一下,民國時期,青黴素一支(40萬單位)要4塊銀元,教授一月工資300銀元,可以買75支,如今一支青黴素不到一元人民幣,就按一元算,300塊銀元,也就摺合75元人民幣。如今,就是在老少邊窮地區,也沒有教授月薪75元的。

所以說,不同時期,單純以個別商品做參照物去比較工資高低,就是耍流氓!


零品公僕


看過魯迅日記的人都知道,那時的一塊銀元可辦一桌山珍海味水陸畢陳的盛宴了。一個碼頭搬運工每月二塊銀元薪水,可夠一家三四口人維持基本開支了。圖書管理員八塊銀元的月薪,用黃伯韜在淮海戰役中臨終前說的那句名言:可以了!足夠可以了!

而照此類推,當時的北大教授月薪40O塊銀元,是富豪級別了!魯迅曾以1200塊銀元買下了一套二進的四合院自住。

以前的銀行有種配送給來領錢或單位裡領發高工資的人的用於裝銀洋的手抓袋,一個手抓袋可裝300塊銀洋,人們叫口順了,就以每300塊銀洋為一個口語單位:一抓袋。如:張三問李四:你月薪多少呀?李四答:一抓袋(即300塊銀洋)。魯迅400塊銀洋,即叫一抓袋多一把。

這就是知識的社會價值體現。那時的所謂明星,就是戲子而已。

所以,知識就是力量,即有錢才有力量之謂也!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二十年代全國不過二十所大學,教授寥寥無幾,所謂精英中的精英,工資挺高的。

這說明不了什麼。



吉家凡


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總體收入是比較高的。當然,民國大學、中學教員規模很小。大學教員和今天的長江學者比較才合適。但事實上,即使和今天的長江學者比,民國時期大學教員收入依然有明顯優勢。

總體來說,民國時期在中央財政層面還是比較注重教育的;然而,受制於行政效率、腐敗等因素,這些資金是否能落到實處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1

根據1927年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教授月薪為400元至600元,與當時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副教授260元至400元,講師160元至260元,助教100元至160元。而當時縣長最高的工資也只有320元,而公務員的工資則220至45不等。可以說,大學教員的生活非常滋潤。

事實上,民國教授的工資水平在國際上也是有競爭力的。600的月薪意味著7200的年薪。當時銀元美元的匯率大概2:1,也就是3600美元的年薪。1920年代,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法學院教授的工資5000美元起,也就是民國教授的1.4倍。考慮到當時北平、上海的消費水平,7200銀元的年薪可以在國際上招攬一流的人才。這對於民國時期基礎學科的開拓有著重要的意義。

2

當然,民國時期高等教育才剛剛起步, 能享受到這一薪酬標準的人不多。以1931年為例,當時全國大學畢業人數才7034人;無論如何,抗戰以前,能領到100元以上薪水的大學教員,能超過1000就不錯了。

所以,如果要和今天比較的話,就要選擇合適的參照系。長江學者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2007年到2016年共有特聘教授2051人,和民國時期的大學教師隊伍粗略相當。特聘教授獎金標準為,每人每年20萬元人民幣。以當前我國教授標準,每年的工資不超過20萬,加上長江學者的獎金,不算其他收入的話,也只有40萬。從購買力來講,是遠遠低於民國時期的7200大洋的。從國際上來講,40萬年薪相當於7萬美元左右;今天伯克利法學院教授一般15至20萬美元,是長江學者的2倍以上。

3

順便也來說一下民國時期的中學教師。

抗戰前中學教員的收入也不錯,王力說中學教員的薪水可以有大學教授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那就是50至100大洋。實際的情況,不同地區差異會比較大。全面抗戰之前,安徽有的高中開出了200大洋以上的月薪;江西一些比較困難的縣,也有15至20大洋的薪酬。總體上,30至40元為多,在大城市或財力雄厚的中學就可以有100以上了。總體來說,中學教員的情況和公務員相仿,有些情況下還要好一些。

當然,當時的中學教學規模也比較有限。1933年中學畢業生才10萬出頭。這是什麼概念呢?1978年恢復高考,1982年的畢業生有45.7萬人。當然,從1933年到1982年,中國人口也從4億增加到10億。也就是說,1933年的一箇中學畢業生,差不多和1982年的大學生一樣稀罕。

總體來看,1933年的中學老師,在待遇方面還是優於1982年的大學教員的。


在野武將


尊重知識、愛護知識分子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而且尊師重教也是我國教育界一貫的傳統。孔子被尊稱為”萬世師表“,董仲卿、韓愈、朱熹、蔡元培等名人志士都曾經寫過讚頌教師的名篇佳作或者發表過真知灼見的言論。這些事例都說明我國自古以來對於教師的重視,對於知識的看重,對於知識分子的尊重。民國時期對知識分子也同樣是非常重視的,教師能拿300大洋的高工資也不足為奇。

民國時期,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相對於其他國家比較落後,而教育是提升我國科技實力、增強軍力與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只有提升我國的教育實力,才能有希望在科技、軍事等領域超越其他國家,才能讓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成為強國,不再受列強欺負,因此從這方面來講,北大教授工資待遇高,以此來激勵教師參與教育事業積極性。

民國時期,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還是相對緩慢的,當時學校教育並沒有形成公辦為主的教育體系,而是以私立學校為主,而且財政供養的教師數量也比較少,與當下我國目前的教師數量來講要少得多,財政供養的壓力也相對較小,在財政供養壓力較小的情況下,政府也願意在教育上投入大量的資金。

民國時期,北大的教授基本都是我國比較有名氣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各個社會領域中的傑出代表人物,如果想要聘請到他們,為他們提供較高的工資待遇也是正常的基礎條件。此外,那個時代,給北大捐資助學的愛國人士也相對不少,主要是那時的大學也少,為北大捐款的數目也不在少數。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雖然他們的工資待遇很高,但不少北大教授也曾經出現過欠薪的事情。


東愛雨小公


一九五六年工資定級是這樣的,高教(含研究、工程等類)一至六級與行政六至十三級基本對應,即正部至副廳局。高教一級對應行政六級(正部),高教二級對應行政八級(副部),高教三級對應行政九級(副部),高教四級對應行政十級(正廳),高教五級對應行政十一(副廳),高教六級對應行政十三(副廳)。高教一至六級是正教授級,由於同時含有部分交叉,如高教三至六級同時也可能被定位副教授,高教六級同時也可能被定位講師。所以,圖書管理員時代有部分講師享受副廳級工資水平,部分副教授可享受副部級工資水平。另外,講師處於高教六——九級,除了上面所說的高教六級處於副廳級工資水平外,高教七級與行政十五級對應,高教八級與行政十七級對應,高教九級與行政十八級對應,其中行政十五級是正處級,行政十七級是副處級,行政十八級是正科級。所以講師工資水平連跨副廳至正科級三個級別。五六年工資在八五年停止。而八五年以後的歷次工資改革中,副教授只能按處級定工資水平,講師只能按科級定工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