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審稿人毒舌回覆,揭露了幾個常見的SCI問題

期刊編輯整合審稿人的意見和編輯對稿件的大致看法形成了投稿的結果回覆給作者。但是審稿人在給期刊編輯回覆審稿意見的時候,你能想到他們會有多毒舌嗎?讓我們看看審稿人揹著作者跟編輯說了哪些壞話。

三條審稿人毒舌回覆,揭露了幾個常見的SCI問題

1、"The writing and data presentation are so bad that I had to leave work and go home early and then spend time to wonder what life is about."

寫作水平和數據展示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我不得不提前下班,早點回家,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揭露問題:英文寫作水平低,圖表數據的製作差

由於英文並非我們的母語,在寫作和表達上,我們力求簡單

所選之詞儘量用短詞代替長詞,常用詞代替生僻詞。但在動詞的使用上,醫學英語更多地強調用規範的書面語動詞來代替口語中的短語動詞,如:用evaporate而不用to turn „into vapor;用discover而不用to find out;用absorb而不用to take in等等。

儘量採用“-ing分詞”和“-ed分詞”作定語,少用關係代詞which、who等引導的定語從句這樣一來,既能簡化語句,又能減少時態判定的失誤。例: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gene of human Aromatic amino aciddecarboxylase(AADC)needed (比which is need要好)in gene therapy for Parkinson’s disease.本研究目的在於獲得帕金森病基因治療中所需的人芳香族氦基酸脫羧酶(AADC)的基因。

儘量使用縮寫詞和名詞作定語,既能簡化句型又可增大信息密度。例:Transcription to mRNA is a process very similar to DNA replication and may use some of the same enzymes.信使RNA的轉譯過程與DNA的複製過程非常相似,它可能需要一一些同種類的酶的參與。(句子中DNA是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詞,同時又作為名詞修飾replication)

對於圖表的製作,我們要在滿足期刊要求的基礎上做到精緻好看

現在很多期刊對圖片的分辨率、格式和文字標註都有明確的要求。因此確定好目標期刊後,應該根據期刊的《投稿須知》來修改文章的圖片。文章裡的圖片一般來自照片、作圖軟件或者數學處理軟件做出來的圖形。用合適的工具來處理不同類型的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處理照片的工具,重量級的有Photoshop,輕量級的有ACDSee跟畫圖板,個人是比較推薦GIMP。因為它不僅是個功能非常強大的開源軟件,而且還支持很多種格式的導入和導出。常用的數學處理軟件有MatLab 跟Origin。其中Origin可以做出非常專業的圖形。當然Excel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流程圖用Visio或者PPT就差不多滿足所有需求了。

2、"This paper is awfully written. There is no adequate objective and no reasonable conclusion. The literature is quoted at random and not in the context of argument. I have doubts about the methods and whether the effort of data gathering is sufficient to arrive at a useful conclusion."

這篇論文寫得太爛了。目的不明確,結論不合理。引文都是亂引的,跟正文的論證完全對不上號。我懷疑這樣的實驗方法,也懷疑他們收集的數據不足以得出有效結論。

揭露問題:引文亂用,結論不合理

關於參考文獻的引用,我們要做到標註清晰,引用得當

只選用最必要、最新的文獻。選用的文獻要精選,僅限於著錄作者親自閱讀過並在論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而且,無特殊需要不必羅列眾所周知的教科書或某些陳舊史料。

只選用公開發表的文獻。公開發表是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刊或正式出版的圖書上發表。在供內部交流的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和內部使用的資料,尤其是不宜公開的資料,均不能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引用論點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斷章取義。

採用規範化的著錄格式。關於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已有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論文作者和期刊編者都應熟練掌握,嚴格執行。

結論既然不能簡單重複研究結果.就必須對研究結果有進一步的認識

結論的內容應著重反映研究結果的理論價值、實用價值及其適用範圍,井可提出建議或展望。也可指出有待進一步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和今後研究的設想。因此,在結論中一般應闡述;(1)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及所揭示的原理和規律(理論價值);(2)在實際應用上的意義和作用(實用價值);(3)與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有哪些異同,作了哪些修正、補充和發展;(4)本研究的遺留問題及建議和展望。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結論寫作都要具備上述內容。作者可根據研究結果的具體情況而定。

學術論文結論的語言應嚴謹、精煉、準確、邏輯性強。凡歸結一個認識,肯定或否定一個觀點.都要有根據。不能模稜兩可、含糊其詞。不能用“大概”、“或許”、“可能是”等詞語。使用這些詞語會令讀者對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科學性產生疑慮。

結論應條理分明,內容較多的論文。其結論可以按研究結果的重要性遞次排列。分項編號逐條例出。

3、Taken altogether, this paper is more suitable for a local newspaper and not for a scientific journal. In fact, the style of this paper is quite non-scientific so that it can be sent to a news agency the way it is.

總的來說,相比起科學雜誌而言,這篇文章更適合發表在當地小報上。畢竟這篇文章沒啥科學性,當地小報應該是它一個不錯的歸屬了。

揭露問題:文章科學性不夠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然而,當今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缺乏這樣的精神,做歷史研究的不願泡圖書館、檔案館,做現實研究的不願做田野調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並且先預設一個價值立場,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的立場或觀點。

殊不知,同樣的材料和數據可以證實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這樣,學術研究因沒有按照學術規範而導致學術失去了科學性和真理性。反過來,預設一個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相應的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觀點,這同樣也會導致難以找到學術的真理。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對學術的傷害,即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學術也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其尊嚴,也無所謂學術權威可言。正確的方法是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的觀點的科學性。

預設觀點然後來找材料這是宣傳的基本方法。當前學術的科學性越來越被宣傳性所取代,原因在於:

一是當今行政干預學術的現象非常嚴重,學術質量(評獎)、學術水平(各種學術稱號)、學術考核等都是行政領導來評價的,在這種情況下,甚至行政級別與學術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預之下,學術就越來越多地為行政服務,從而使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屬品,為政治宣傳服務。

二是一些學者為了儘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級別而不斷做政治宣傳的“學問”,學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閣,應景性的宣傳文章則一揮而就,但往往是正確的空話、無用的廢話。三是宣傳性的“研究”比真正意義的學術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輕鬆。看積分報紙,瀏覽幾個主流網站的文章,就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確,這類文章不愁沒有地方發表。學術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三條審稿人毒舌回覆,揭露了幾個常見的SCI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