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架梁”婆婆(牛永超)

“二架梁”婆婆(牛永超)

用老家的话说,母亲是个“二架梁婆婆”。她虽然已到了该由儿媳伺候的年龄,上面不光有更老的婆婆依赖她奉养,下面还有幼小的孙女靠着她照看。

奶奶今年九十三岁。她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两人之间从未红过脸,是名副其实的“模范婆媳”。

事实上,自打母亲过门后,她就成了奶奶生活中的依赖。因为做饭和女红都是奶奶的弱项,母亲却比较擅长。上世纪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靠自己做鞋缝衣,妇女的女红是相当重要的。

爷爷去世后,奶奶和单身的二叔住在一起。她总是担心二叔一个人吃饭凑合,虽过了八十还坚持给二叔做饭。毕竟她年事已高,精力有些跟不上,冬天有时做一顿饭能吃上一天。日子久了,奶奶消瘦下来。

有一天,母亲带奶奶到县中医院去看腿疼病。给奶奶检查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大夫。他给奶奶开了一些药。母亲取药时,让奶奶坐在大夫的办公室里等着。

母亲离开后,奶奶问医生:“孩儿,我这屁股上咋摸着有俩坑呢?你给我看看是咋回事?”大夫检查后,肯定地说是奶奶太瘦了。

等母亲取药回来,大夫询问母亲:“你是大娘的啥人?”当听到母亲说是儿媳妇,他就用带有讥讽的口吻说:“看看你这儿媳妇多孝顺!整天不让老人吃饱吧?咋饿得屁股上出俩坑呢?”

……

后来和我说起此事,母亲还是一脸羞愧加气愤的神情:“我能跟医生说你奶奶是自己做饭吃?人家不更得笑话我不孝顺!村里人谁不知道,她是操心你二叔才不到咱家吃饭的?当时大夫那么说我,我真觉得丢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二架梁”婆婆(牛永超)

那天回到家,母亲见到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去跟他们几个(我叔叔)说,从今往后不再让咱妈做饭啦。我们几家轮着送饭。他们要是不管,我自己管。”

那以后,奶奶结束了她的做饭生涯。

前年年底,弟弟家添了二孩,母亲来带孩子。然而,她一直不放心奶奶。即使奶奶轮到叔叔家,每次和父亲通电话,她也不忘问问奶奶的情况,叮嘱父亲勤到奶奶跟前看看。

去年春节后,轮到我家照顾奶奶。弟弟的孩子小,两口子都上班,母亲必须来帮忙。但她又唯恐父亲照顾不好奶奶,就把奶奶一并带到了弟弟家。

那一段时间,是母亲最忙碌的日子。她一大早起床后,先给奶奶打两个荷包蛋,让奶奶擦净手,坐在床上把鸡蛋茶喝了。然后,就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等弟弟他们都走了后,她又服侍奶奶起床,梳头,端洗脸水,吃饭。饭后洗涮完毕,如果小侄女还没睡醒,她就赶忙下楼买菜,让奶奶在家里听着孩子的动静。

买菜回来,母亲要么给小侄女穿衣、喂奶,要么打扫房间、洗衣服。有时,趁着小侄女睡觉的工夫,她还要把孩子弄脏的棉衣棉被拆洗了再缝一遍。

到了做饭的时间,母亲就让小侄女躺在沙发上或床上,由奶奶坐在一旁看着。隔上几天,她就给奶奶洗头、擦身、换衣服。

弟弟家住的楼层高,又是步梯,奶奶上下楼都不方便。晴天时,母亲就把阳台的窗户打开,让奶奶坐在里面晒太阳。

刚到洛阳时,奶奶有些水土不服,两三天没有一次大便。她以前有过便秘,深知其中的痛苦,因而显得很焦虑。为了帮助奶奶消化,每天下午,母亲都要给她冲一碗燕麦片,再泡进去几段香蕉。

奶奶岁数大了,憋不住尿,一有尿意,就得赶紧往厕所里去。稍微迟一会儿,她就可能尿到裤子里。

母亲说,有时她正给小侄女喂奶,奶奶说她想上厕所。慌得母亲赶忙把小侄女放下,扶奶奶进去,帮她脱裤子。小侄女因为突然被拿掉奶瓶,急得哇哇大哭。母亲在厕所里又担心孩子从床上掉下来。

“二架梁”婆婆(牛永超)

母亲和奶奶睡一张床,她头一挨着枕头眼睛就发困。白天奶奶睡好几次,到了晚上反而不瞌睡。弟弟家里有暖气,奶奶越是睡不着,越觉得屋里热,身上的被子就被她扯掉了。

等母亲一觉睡醒,发现奶奶的被子不在身上,赶紧帮她盖好。时间长了,母亲成了条件反射,一睁开眼就去拉奶奶的被子。

一个多月下来,母亲瘦了,奶奶却增了好几斤。

这两年,随着奶奶的年岁增高,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她对母亲的依赖与日俱增。她习惯了母亲对她的照顾。如今,因为照看小侄女,母亲长时间不在她跟前,这让奶奶产生了失落感和委屈情绪。

前一段时间,因外婆忌辰,母亲回去了几天。准备乘车回洛阳前,她去跟奶奶告别,不想奶奶却哭了。她边哭边对母亲说:“我马上要走啦,你还走。你走吧,这一走下次你就见不到我啦……”母亲好一阵安慰,奶奶才算平静下来。

其实,奶奶的身体很好,她每天能吃能睡,精神状态也不错。她那样说无非是不想让母亲离开。母亲在跟我学奶奶说的那些话时,不由地眼圈红了。

有人把现在的老年人称作“消防队员”,意思是哪个子女有急,就往哪里救急。我也曾听到一个同事说,她的父亲在她跟前感叹:年轻时因为工作,老两口常年两地分居。没想到,退休了因为给子女带孩子,还得各奔东西。

常言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这话用在母亲身上,应改为“人到老年,上有更老,下有幼小,生活更不易”。母亲虽然年近七十,在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却是实实在在的顶梁柱。

从母亲身上,我仿佛看到许许多多个为了子女“退而不休”的老人。惟愿他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