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印章的破邊有哪些規律?

筆墨無塵


印章是古代的一種信物,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簽名和按手印,秦朝以前一般叫璽,秦代以後璽主要指帝王用的印,普通官員和百姓叫印或者章,印和章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現在一般會連起來叫印章。

作為信物的印章在古代就標誌著擁有著的身份和地位,自然要自己清晰、印文工整好辨識,到了宋元時期,文人開始介入印章的製作,開始把印章用於書畫的創作,有的文人甚至開始自己去刻印,印章走向藝術化的道路,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篆刻藝術。


印章藝術在書法和繪畫上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書畫藝術的表達方式,對於調整書畫作品的章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大量出土的秦漢印章,由於都是銅鑄的,長時間埋於地下或者風化,很多印章都出現了殘破,鏽蝕,蓋出來的印面斑斑駁駁,這種斑駁的感覺讓藝術家覺得很有意思,並且把這種感覺稱為“金石味”。很多篆刻大師,包括吳昌碩、齊白石都是此種的高手。


這種金石氣的殘破有沒有規律呢,肯定是有的,這種規律也是根據自然的殘破而來的。

1、比如說一般印章的四個角容易殘破,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印章的四個角比較突出,很容易被磨損、磕碰和腐蝕,所以一般印章的四個角都會認為的敲打去。

大部分印章刻好以後都要把四個角敲去,除了非常工穩的圓朱文等印章,如果不敲去反而下降的整方印章太過於呆板,沒有靈氣。

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的柄去敲。


2、第二個比較容易殘破的地方就是印章的邊框,印章的邊框他也在印章的最邊緣,加上邊框一般比較細,也容易出現殘破和破損。

這個地方的殘破就比較講究了,要根據印章的形式和內容做殘破,中間要注意的細節非常的多,要想學會這個,必須要大量的臨摹古代印章,從中去體會其中的規律。

3、第三個容易殘破的地方,就是印章裡面有大面積空白的地方,這種地方面積比較大,容易被異物磕碰、被侵蝕,也容易形成殘破。

這個是藝術家經常做文章的地方,在這個可以通過殘破的大小和密度,調整整方印章的章法,藝術家創作喜歡留白,留白太多又容易顯得呆板,於是會在這個地方做一些殘破,一般的方法使用刀尖去碰。


藝術家在進行印章的創作的時候一般會在這些地方做一些殘破,我們知道書法講究筆法、字法和章法,篆刻也講究這些,只不過變成了刀法、字法和章法。一般的篆刻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會去破壞印章整體的字法和章法的。

也就是說要在保證印章文章正確、章法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這個也是篆刻的底線,如果殘破到認不清刻的什麼內容了,章法也亂了,即使刀法再精湛也失去它存在的意義。


我以前在學習篆刻的時候,做殘破的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來完成的,使用的方法一般就是敲打、用刻刀戳擊、推、搓,有時候也會用刻刀的刀柄錘。現在也有一些篆刻家追求自然的方法。刻完印章以後,直接在石子中亂搓一番,破成啥樣是啥樣。相比來說我更推崇認為的理性的殘破。

印章的殘破增加了印章的趣味,也使篆刻的創作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偶然性,增強了篆刻的藝術表達力,是篆刻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二齋








唐聖寶


不光是藝術印章,實則篆刻各類書印均可破邊。篆刻是傳統文化藝術,凡藝術作品從審美角度看,自古均存在殘缺之美!

秦漢印本來是實用器,尤如現代之身份證,並無殘缺。隨時代而進,篆刻進入文人藝術領域後,印不再具有身份證的作用了。古人於方寸之中發現無窮樂趣和想象,於是竭盡所能創造出無數精妙的篆刻珍品,後人愛不釋手,寶而藏之!

然而,在歲月的磨蝕中,金石並不能毫髮無損,自然留下殘缺破損!

這樣的殘破本為歲月的痕跡,可文人從中發現出乎意外的美!於是在篆刻新作中就人為刻意地去追求,這就是編者說的破邊了。實際破邊只是篆刻者追求殘缺美的一種方法和手段,並無定律,也非唯一!


五步齋主


藝術印章邊框破邊,看起來是一殘缺,是一缺陷,這樣更能襯托出一種古樸美,藝術美!

藝術印章的製作,不少隨材料的原形制作包括一些圖章,如石材的橢圓形,近三角形,不規則的自然形,比一些中規中矩的正方形更具藝術性!

印章邊框的殘缺,體現出了殘缺美,更能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把字或圖案固定在一框框內是一種束縛,很呆板的感覺!相反,那些不規則的破邊,有種透氣,很清爽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