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印章的破边有哪些规律?

笔墨无尘


印章是古代的一种信物,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签名和按手印,秦朝以前一般叫玺,秦代以后玺主要指帝王用的印,普通官员和百姓叫印或者章,印和章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现在一般会连起来叫印章。

作为信物的印章在古代就标志着拥有着的身份和地位,自然要自己清晰、印文工整好辨识,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开始介入印章的制作,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的创作,有的文人甚至开始自己去刻印,印章走向艺术化的道路,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篆刻艺术。


印章艺术在书法和绘画上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书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对于调整书画作品的章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大量出土的秦汉印章,由于都是铜铸的,长时间埋于地下或者风化,很多印章都出现了残破,锈蚀,盖出来的印面斑斑驳驳,这种斑驳的感觉让艺术家觉得很有意思,并且把这种感觉称为“金石味”。很多篆刻大师,包括吴昌硕、齐白石都是此种的高手。


这种金石气的残破有没有规律呢,肯定是有的,这种规律也是根据自然的残破而来的。

1、比如说一般印章的四个角容易残破,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印章的四个角比较突出,很容易被磨损、磕碰和腐蚀,所以一般印章的四个角都会认为的敲打去。

大部分印章刻好以后都要把四个角敲去,除了非常工稳的圆朱文等印章,如果不敲去反而下降的整方印章太过于呆板,没有灵气。

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的柄去敲。


2、第二个比较容易残破的地方就是印章的边框,印章的边框他也在印章的最边缘,加上边框一般比较细,也容易出现残破和破损。

这个地方的残破就比较讲究了,要根据印章的形式和内容做残破,中间要注意的细节非常的多,要想学会这个,必须要大量的临摹古代印章,从中去体会其中的规律。

3、第三个容易残破的地方,就是印章里面有大面积空白的地方,这种地方面积比较大,容易被异物磕碰、被侵蚀,也容易形成残破。

这个是艺术家经常做文章的地方,在这个可以通过残破的大小和密度,调整整方印章的章法,艺术家创作喜欢留白,留白太多又容易显得呆板,于是会在这个地方做一些残破,一般的方法使用刀尖去碰。


艺术家在进行印章的创作的时候一般会在这些地方做一些残破,我们知道书法讲究笔法、字法和章法,篆刻也讲究这些,只不过变成了刀法、字法和章法。一般的篆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会去破坏印章整体的字法和章法的。

也就是说要在保证印章文章正确、章法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个也是篆刻的底线,如果残破到认不清刻的什么内容了,章法也乱了,即使刀法再精湛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我以前在学习篆刻的时候,做残破的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来完成的,使用的方法一般就是敲打、用刻刀戳击、推、搓,有时候也会用刻刀的刀柄锤。现在也有一些篆刻家追求自然的方法。刻完印章以后,直接在石子中乱搓一番,破成啥样是啥样。相比来说我更推崇认为的理性的残破。

印章的残破增加了印章的趣味,也使篆刻的创作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偶然性,增强了篆刻的艺术表达力,是篆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二斋








唐圣宝


不光是艺术印章,实则篆刻各类书印均可破边。篆刻是传统文化艺术,凡艺术作品从审美角度看,自古均存在残缺之美!

秦汉印本来是实用器,尤如现代之身份证,并无残缺。随时代而进,篆刻进入文人艺术领域后,印不再具有身份证的作用了。古人于方寸之中发现无穷乐趣和想象,于是竭尽所能创造出无数精妙的篆刻珍品,后人爱不释手,宝而藏之!

然而,在岁月的磨蚀中,金石并不能毫发无损,自然留下残缺破损!

这样的残破本为岁月的痕迹,可文人从中发现出乎意外的美!于是在篆刻新作中就人为刻意地去追求,这就是编者说的破边了。实际破边只是篆刻者追求残缺美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并无定律,也非唯一!


五步斋主


艺术印章边框破边,看起来是一残缺,是一缺陷,这样更能衬托出一种古朴美,艺术美!

艺术印章的制作,不少随材料的原形制作包括一些图章,如石材的椭圆形,近三角形,不规则的自然形,比一些中规中矩的正方形更具艺术性!

印章边框的残缺,体现出了残缺美,更能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把字或图案固定在一框框内是一种束缚,很呆板的感觉!相反,那些不规则的破边,有种透气,很清爽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