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後會不會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你怎麼看?

軍機圖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殲-26戰鬥機,不知道各位軍迷朋友們聽說過嗎?據傳,這就是中國的垂降戰鬥機。但是目前並沒有官方消息來證實殲-26戰鬥機正在進行研製。中國以後會研製垂降戰鬥機,中航工業於2015年就開展了短垂研究項目。這樣做的目的很顯然就是為了以後研發垂降戰鬥機進行技術沉澱。

然而中國軍隊並不會大量裝備這種類型的戰鬥機,海軍陸戰隊的需求量應該比較大。畢竟這樣的戰鬥機奪島作戰還是挺不錯。垂降戰鬥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國土面積遼闊,陸地面積和海洋疆域分別達到了960多萬平方公里和300多萬平方公里。這種類型的戰鬥機油耗大,導致航程短,戰鬥輻射範圍也很小。這樣一來,就必須得部署更多的同類型戰鬥機來維護國家安全。

中國空軍還是以三代機為主,二代機數量多,四代機擁有一部分。中國戰機的研製方向肯定是更加強大和先進的五代機。未來的艦載機,起步也會選擇四代機,而不是垂降戰鬥機。在世界範圍來看,研製垂降戰鬥機的國家也不多。垂降戰鬥機研發費時費力又費錢,作戰效果也並不好。英國曾經研製的鷂式戰鬥機,馬島戰爭中就因為操作不當直接報銷了五架。並且這類型的戰鬥機載彈量也是比較小,比起普通戰鬥機不佔優勢,這對於空中作戰和對地支援非常不利。


兵說


我來試著探討下這個有趣的問題,以下內容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朋友參與討論。

一般一個裝備是否應該立項研發,這需要經過非常複雜的評審和討論後才能決定。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國現在的實際作戰需求和研發背景來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是否需要垂直起降戰鬥機,主觀認為意義不大。從目前中國的實際戰場需要來看,隨著北方重兵壓境問題的解決,我們不需要進行冷戰時期的面對百萬鋼鐵洪流那麼大的戰術壓力,也就沒必要升空5分鐘內摧毀敵方坦克這樣非常不合理的戰鬥(當年研發“鷂式”很大因素就是在於近距離戰術支援和機場被摧毀時,遲滯敵方裝甲部隊。)

而現在,全世界仍然有現役新型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只有美軍(嚴格來說,F-35B不是垂直起降戰鬥機,更應該說是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機型)。而且,這還是美軍海軍陸戰隊一直都在爭取的軍中利益-擁有固定翼戰鬥機。所以F-35B完全是競爭中妥協產物。談不上是什麼美軍對未來真正全面研究後的嚴謹武器裝備。

其次,中國主要著力研發還是在艦載固定翼戰鬥機,畢竟未來我們主要還是從是航母遠海作戰,造垂直起降戰鬥機結合兩棲攻擊艦,這隻能是日本這樣“瘸腿”國家的折中策略。垂直起降戰鬥機無論是性能還是航程,都無法媲美艦載固定翼戰鬥機,尤其是彈射起飛戰鬥機。所以,想在遠海提供一把海空大網,最好的還是航空母艦。

也有朋友說,中國這麼多島礁機場,部署垂直起降戰鬥機不行嗎?答案是:不好!現代戰鬥機過於嬌貴了,我們看看永興島上的機庫就知道,那是個恆溫恆溼的全封閉機庫,這有這樣才能維護現代戰鬥機,更不要說比常規起降戰鬥機複雜10倍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有這個錢,造多艘航母進行值班豈不是更好?

補充一句:很多朋友都說中國獲得了雅克-141的發動機技術,其實最初出處是應該是某加拿大媒體(老軍迷都懂)採訪雅克設計局前設計師的時流出的,不過原話是中方可能獲得了圖紙和發動機轉換噴口技術,而不是發動機樣機。所以,要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幾乎等於從零開始。


軍事天地


現在不會,可預見的未來裡,也不會。

要討論中國是否會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就要知道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用途。全世界範圍內,垂直起降戰鬥機主要有2大用途。

第一是英國這種,沒錢用大平臺航母,拿飛機將就一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初搭載AV-8的競技神號和今天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差一點就得從飛機妥協。

第二是美國這種,海軍陸戰隊登陸時也想拿固定翼飛機玩玩,扔炸彈扔導彈。但是海軍陸戰隊畢竟是四等人,沒有大型艦隊航母就只能把兩棲登陸艦當航母用用,也得用垂直起降戰鬥機。

也就是說英國是用不起大航母才用的垂直起降戰鬥機,而美國人則是因為各軍種間矛盾,搞垂直起降戰鬥機本身實際上是有些浪費的。

接下來再看看中國。無論是遼寧艦還是002,都是典型的全能型艦隊航母,預警機重型艦載機啥都能裝,只是排水量比美國的航母要小,飛機裝的少一點。而且中國接下來還會有003,004,8萬10萬噸級帶彈射器的航母都排在日程上。從這個角度講,顯然是沒有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必要。

另一方面,中國軍隊的規模畢竟是不比美國,也沒人家那麼土豪,海軍陸戰隊下屬於海軍,海軍有航母就夠了,海軍陸戰隊的登陸艦也不需要帶固定翼。所以無論是中國海軍還是海軍陸戰隊都不會需要垂直起降戰鬥機。

最後一個問題,垂直起降,推重比自然是必須大於1的。目前中國也沒能力開發出垂直起降的五代戰鬥機,畢竟發動機落後人家一大截。要是犧牲載彈量犧牲飛行性能搞出各垂直起降四代機?今天都2018年了,做這種無用功坑自己嗎?


貞觀防務


近期內不大可能,遠期一定會研製。

戰鬥機的研製講究一個發動機先行,如果沒有適用發動機,研製國產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始終是句空話。

研製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研製先進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旋轉噴氣尾噴管的過程。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戰鬥機渦扇的研製水平尚未達到先進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的要求,提供不出實用化的發動機。

傳說中的WS-15是一款整機推重比達到10一級,最大加力推力在16-18噸之間的先進渦扇,以這種發動機為基礎研製一款類似雅克-141的但該用升力風扇設計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是可行的,雖然該機在性能上可能不及F-35B,但大幅超越鷂式還是沒問題的。但可惜的是WS-15服役至今遙遙無期,即使服役後也要首先滿足殲-20戰鬥機的大規模生產需要,垂直起降改型的優先級應該不會太高。

不過我國在該領域已經開始了預研。2015年3月20日,中航工業成發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舉行簽約儀式,短垂項目是針對提高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填補該類作戰武器裝備空白而進行的一個探索項目。

隨著我國戰鬥機航發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我國海軍新一代大型兩棲登陸艦075型的研製,與之配套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一定會問世。裝備了這種戰鬥機的075不僅能大幅提高兩棲突擊作戰能力,還能搖身變成口袋航母,執行制空制海任務。


鷹眼戰情室


中國會不會研製垂直起降戰鬥機?想要得到答案不難,只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中國需要F-35B嗎?如果中國擁有F-35B能解決什麼問題?

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機

中國需要F-35B嗎?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可能會說中國以後一定造的是彈射型航母,研製垂直起降型戰機意義不大。但問題是即使中國從第三艘航母開始採用的是彈射起飛方式,不是依然有兩艘滑躍起飛航母嗎?按照每艘30~50年的壽命期算,難道在這半個世紀當中,就只能採用殲15?目前全世界正在朝著隱形化推進,非隱形戰機在未來會被逐步淘汰。而既具備隱形又擁有垂直起降能力的戰機,一定會成為香餑餑。不管是為了替換殲15,還是提高戰機的戰場適應性能力,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戰機在中國都是會有很大應用前景的。



如果中國擁有F-35B,能解決什麼問題?中國未來肯定會建造類似黃蜂級/美國級那樣的兩棲攻擊艦,那就少不了垂直起降戰機。看現在的黃蜂級/美國級,原本只是供直升機起降的,但F-35B停靠後,瞬間格調就提高了,活生生變成了中型航母,打擊能力大幅提高。這種戰力提升,不需要加裝耗資巨大的彈射器,只需要一架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戰機就能實現。
F-35停靠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垂直起降戰機優點很多,但畢竟重新研製一款隱形戰機耗資太大,如果從頭專門研製一款,成本上會是一個問題。中國據說會在殲31基礎上研製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號,如果真的實現,那麼將會是一大好消息。
垂直起降型殲31B艦載戰鬥機


兵者詭道也


我認為不會。

首先,這是由於中國又廣袤的空域需要捍衛,但是垂直起降戰機因為作戰半徑太短,一直被黑成機場保衛者,這種戰機對於我們來說,基本不需要。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攻防兼備的空軍,因此,這種小半徑的作戰飛機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相當雞肋。

第二,中國海軍陸戰隊與美國不同,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個獨立軍種,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為了讓海軍陸戰隊擁有打擊能力,專門研發了兩棲攻擊艦以及垂直起降戰機,但是對於我們來說,舶來品並不一定適合我們。

第三,此前很多媒體炒作中國在研發垂直起降戰機,背後是因為覺得當時中國沒有研發更大噸位的航空母艦,有可能採用垂直起降戰機以及輕型航母,但是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入役以及殲15戰機的成軍,基本宣告了這款戰機的死刑。研發成功電磁彈射和蒸汽彈射技術之後,垂直起降戰機更是成為了一個雞肋。

最後,退一萬步講,中國在未來真的研發了垂直起降戰機,我認為也是為了出口兩棲攻擊艦專門研發的外貿產品,類似中國研發的梟龍戰機,不會自己列裝的,有可能出口給巴鐵等自己家的盟友使用。

理由很簡單,這玩意兒中國現在已經看不上眼了。


墨者善狩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是不會設計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

到目前為止,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國家僅有美國與英國(印度的海鷂已經摔完了),其中,美國是將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部署在兩棲攻擊艦上,用於執行登陸場的航空遮斷與密接支援任務;而英國則是將垂直起降戰鬥機則部署在航母上,作為主力制空戰鬥機使用。

從我國的航母現階段的使用理念來看,我國的航母艦載機採用的是滑躍起飛/彈射式起飛的傳統方式,垂直起降戰鬥機不可能作為我國主力制空戰鬥機。並且,由於需要垂直起降,那麼戰鬥機的總起飛重量就不能高於發動機的最大推力,這樣的話,戰鬥機的載彈量、滯空時間與作戰半徑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無法與美軍的F35C/F18E/F抗衡。所以,我國不會將垂直起降戰鬥機作為海軍航空兵制空戰鬥機使用。

那學習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將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部署在兩棲攻擊艦上,用於執行登陸場的航空遮斷與密接支援任務又是否適合我們呢?

答案是,不適合。是我國的海軍陸戰隊隸屬於海軍,如果要出門作戰,其航空火力支援是由海軍航母艦載機提供。即使是用於登陸場的火力支援,兩棲攻擊艦上的武裝直升機就能滿足需求,並且武裝直升機在出動速度上與垂直起降戰鬥機相差無幾。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則不同,美國海軍陸戰隊是獨立軍種且受總統直接指揮。美國總統若是要不經過議會就下達干涉作戰命令,只能指揮海軍陸戰隊。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干涉作戰中,往往有可能面臨敵國的岸基固定翼戰鬥機的威脅(儘管數量較少),為了對抗這種威脅,美國海軍陸戰隊自然要裝備自己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綜上所述,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會設計建造垂直起降戰鬥機的。


兵器次元


不會,不符合國情,性價比太低。

垂直起降戰機最大的問題是航程太短。而我們國家國土面積大,海域遼闊,未來走出國門,境外作戰也是必然趨勢。我們需要的是大航程戰機。不論是空軍還是海軍,都不會裝備短腿的垂直起降戰機。

以前,我們國家南海問題不激烈,知道為什麼嗎?因為當時我們根本就管制不了那裡。飛機航程短,飛不過去,軍艦過去了,根本沒有掩護。現在我們國力劇增,通過填島、造大軍艦以及蘇30、殲11這些重型戰機的介入,我們才能有效的控制這片海域,這樣就造成了與其他國家針鋒相對的局面,南海立馬熱鬧起來。

開發垂直起降戰機會導致退步,又回到腿短的年代。倒是可以把它部署在前置的島嶼上,問題是也就暴露在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內了。

從殲20、殲16、殲15、殲11的趨勢上看,我國的海空軍絕對是青睞重型戰機的。這符合我們的國情。殲10是早期我們國力還較弱的特殊情況,而在近期的演習對抗中,也證明了雙發重型的殲11對單發中型的殲10具有絕對的優勢。

以我國目前的情況,開發一款單發的垂直起降戰機,也必然是隱身設計。但它的空戰性能會遠低於一款也是隱身的,單發輕型戰機,而且航程也會大打折扣。

中國的海空軍是絕對不會選擇的。

但是,還有個單位需要考慮: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未來必然是我國優先發展的軍種,最起碼得排在陸軍前面。這是一支潛力股,必然會暴漲的。海軍的航母和095、096到位之後,海軍陸戰隊的春天就該來了。到時候,兩棲攻擊艦也肯定是重點裝備。這就涉及到載機的問題。

一款能裝備在兩棲攻擊艦上的垂直起降戰機似乎是很有吸引力的。海軍陸戰隊戰機的作戰任務是掩護登陸部隊,它不需要很大的航程,500公里的作戰半徑是足夠了。完全不需要重型戰機動不動就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嘴殲31,如果當初沈飛把它設計成單發戰機,體積再小一點,成本會大幅的降低。空軍和海軍都買點,作為殲20的補充,形成所謂的高低搭配。咱們國家自己軍隊裝備了,已經有現成的生產線,出口,也就更容易一些。同時攻關垂直起降,未來裝備海軍陸戰隊。這會是一個比較光明的結局。

可沈飛偏偏搞出了個雙發的設計,這樣成本就下不來,比殲20便宜點,但很有限。而且兩套不同的生產線,兩套不同的維護,兩套不同的飛行大綱,最後的成本反倒比全部裝備單一的殲20還貴。這就明顯不划算了。

空軍不買、海軍不買,這樣咱們國內就沒有生產線,然後又導致出口不可能。我買你家飛機,還得我掏錢先給你建生產線?能不能別鬧。

未來裝備海軍陸戰隊也就更沒譜了。

話說回來,開發一款垂直起降、隱身版的戰機,裝備未來的海軍陸戰隊,看似比較美,但是,恐怕還是不可能,因為有更好的方案:無人機。而且現成的暗箭就擺在這裡。

以目前的情況,我國如果裝備兩棲攻擊艦,像翼龍、彩虹這些無人機肯定是看不上眼的,必然是隱身版的暗箭。

暗箭雖然不是垂直起降,但畢竟是無人機,跟有人機比體積小,完全可以在兩棲攻擊艦上起降。比有人機小,但在無人機裡,暗箭還挺大,沒有駕駛艙和駕駛員保障系統,內部空間會釋放出來很多,這樣會增加它的載油量,增加航程。暗箭的作戰半徑1000公里,遠超垂直起降的有人戰機。

目前,世界上其他的無人機大多是:攻擊機。就是隻能用來打擊地面目標。但暗箭是無人戰鬥機,原生的具備空戰能力。它既能與敵方的戰機進行空戰,也能對地進行打擊。既可以保護登陸部隊的上空,也能在地面部隊的引導下,清除敵方的據點。非常適合海軍陸戰隊。

而暗箭的採購價格和使用成本也會遠低於有人的垂直起降戰機。再說,一個無人機,就算墜毀了、被擊落,它不損失飛行員,不心疼。要是有人機被擊落,飛行員被俘虜,這麻煩就大了。

能派出海軍陸戰隊登陸,那也一定是海空軍牢牢的掌握了制空權,所以,這個時候,對海軍陸戰隊的戰機要求也不那麼苛刻,無人機足夠用了。

垂直起降戰機技術還是過於複雜,研製和使用的風險很大,成本太高。作戰效能並不比無人機高。所以,即便是海軍陸戰隊,未來裝備的可能也幾乎是沒有。


銳視覺何老師


目前我國還沒有研發F35B這一級別垂直起降戰機的能力,但是長遠來看,我們需要這樣的戰機。

自F35B成軍以來,美國開始把這款具有隱身能力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部署到了中國周邊。首先是在駐日本巖國基地部署了一箇中隊,繼而又把搭載這一款戰機的兩棲攻擊艦開到中國周邊海域。甚至日本方面也聲稱要把F35B部署到其“出雲”級護衛艦上,使得日本將獲得實實在在的航母能力。而且搭載F35B的出雲級準航母戰鬥力碾壓搭載殲15的遼寧艦和山東艦。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廣大軍迷就有點坐不住了。本著“美國人有的我們一定也要有”的心態,認為我國也有能力研發這樣一款戰機。甚至,網上有一些飢不擇食的網友編造“中國將與俄羅斯在雅克141基礎上聯合研製垂直起降戰機”的消息。而隨著我國075型兩棲攻擊艦開始建造,關於研發垂直起降戰機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網友製作的中國垂直起降戰鬥機效果圖,並且鄭重其事的給了個型號:殲18。

垂直起降戰機是一種有著重要戰術意義的飛機,這種飛機可以有限擺脫對機場的依賴,而機場在戰時敵方攻擊的重點。除此之外,垂直起降戰機的另一個用處是作為艦載機,可以使航空母艦不需要彈射和阻攔裝置,使得航母體積減小,造價降低。目前垂直起降戰機主要是作為艦載機使用。

世界上第一種具備實戰意義的垂直起降戰機是英國的鷂式,海軍型的海鷂戰鬥機裝備於世界上第一種滑躍起飛航母無敵級上,在馬島海戰中大出風頭。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美軍獨特的軍種,一直在尋找這種能從兩棲攻擊艦讓起降的支援戰機,於是引進以後改裝了較先進的航電系統後成為海軍陸戰隊自己能掌握的攻擊機。在JSF項目中正是陸戰隊的堅持,才有了F-35B這個型號。

垂直起降戰機使用矢量噴嘴、升力風扇等技術,這些裝置在升空後就成了累贅,使得垂直起降戰機較一般戰機空重大、燃油少、機動性和載荷航程能力下降,戰鬥力較一般戰機下降較多。但是F35B憑藉先進的隱身技術和綜合信息能力,使得其成為一種戰力強悍的四代機。雖然機動性一般,但是憑藉隱身和態勢感知能力,可以在空戰中碾壓殲15這樣的三代機。而且拜推力高達20噸、推重比超過10的F135發動機所賜,F35B的載荷航程能力也夠用,可以實現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只是由於升力風扇佔用了部分內置彈倉空間,使得F35B不能掛載1噸級的彈藥,只能使用500公斤級以下的彈藥。但是,瑕不掩瑜,F35B是一款非常優異的戰術飛機,會是我國未來不可忽視的對手。

美軍還根據F35B對起降條件要求不高的特點,提出“打造小型睡蓮基地”的戰術。根據美軍官方披露,截至2017年,美軍已在亞太地區確定了323個臨時起降點,而隨該數字一同披露的還有“前沿掛載加油點(FRAP)”概念。該概念旨在發揮MV-22和F-35B的垂直起降能力,利用大量的FRAP分散部署、靈活出擊。這一方面使兩棲戒備大隊可以部署在相對更遠更安全的海域,另一方面也大幅增加了對手打擊美軍基地的難度。

美軍披露的前線基地數量,在我國周邊一共有323個臨時起降點可供F35B使用,大大提高了F35B在戰時的生存能力和作戰靈活性。

我國需要垂直起降戰機嗎?我覺得未來10年內我國還缺乏垂直起降戰機的關鍵技術,也沒有那麼急迫的需求。。

首先,中國的航母方案已經選擇了美國海軍的重型、大甲板、彈射起飛和阻攔降落的方案,配合數量大、種類齊全的航母艦載機艦隊,戰鬥力最高。因此垂直起降戰機不會是航母艦載機的選擇。至於海軍陸戰隊,中國和美國的情況不同。中國的海軍陸戰隊是海軍的一個兵種,不是獨立軍種。美國海軍陸戰隊有大量的固定翼戰鬥機更多的是軍種之間利益之爭的產物。當然,陸戰隊作為美國對外用兵最趁手的軍種,保留自己的空中支援力量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國的海軍陸戰隊目前處於擴編之中,從3個旅擴編為6個旅。除了承擔登陸臺灣這個最重要的任務外,未來也會是維護我國海外利益的最趁手的軍事力量,擁有自己的空中支援力量也有合理性。075型兩棲攻擊艦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因此搭配一款類似於F-35B的垂直起降四代機也是有條件的。

075型兩棲攻擊艦效果圖。不可否認的是,海軍陸戰隊從來沒有裝備過固定翼飛機,大規模裝備直升機也是最近幾年的事兒,因此海軍陸戰隊想獲得操作垂直起降戰機的能力,裝備是一方面,能否建立起適合發揮固定翼戰機的組織架構更是關鍵。畢竟,海軍航空兵的水平就不如空軍。

但是這個事兒應該不會很快實現,一來我國對外軍事幹預的可能性在近期還是較低,需求不是那麼迫切。海軍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航母、海四、艦載預警機、反潛機、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055型驅逐艦,每一項都是花費幾百甚至幾千億的大項目,像垂直起降戰機這樣的不是急需的項目近期上馬的可能性較小,但是有很大的概率目前已開始預研。二來我國在垂直起降方面的技術儲備很少,垂直起降所需的推比10以上的發動機及配套升力風扇、矢量噴口技術等都得需要至少5-10年的發展時間。

總之,垂直起降戰機是我國未來需要的戰機,但是近期出現的可能性很小。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首先,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發展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然只會是浪費精力和資金,得到的也只會是性能差強人意的武器。

垂直起降戰機,其實全稱是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不僅能夠進行垂直起飛降落,而且還能夠在較短的距離上進行起飛,自誕生以來受到了一部分國家的重視和發展,而如今最先進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就是F35B型,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垂直短距起降的五代機。

早期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英國研製的鷂式戰機了,其使用了獨特的飛馬發動機,不僅能夠在短距離的甲板上進行起飛,而且可以垂直降落起飛,不過這樣對甲板的損傷較大,因此不經常使用,但是實戰價值很大,比如80年代就有一次英國海軍的一架鷂式戰機緊急迫降在了一艘貨船上,成功保住了戰機,這換做其他戰機是做不到的。

但是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劣勢也是很明顯的,首先結構複雜容易出現問題,其次比較耗油使得其航程不足,而最關鍵的是其速度不能和常規戰機相比。所以研製這種戰機的國家其實並不多,比如英國,蘇聯,以及如今的美國等等,而型號也很少。

像美國就曾採購過一批鷂式戰機,並改進之後改稱為AV8A/B,整體性能有所提高,主要裝備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用於執行包括近距離空中支援等等這樣的任務,而在像阿富汗戰爭等作戰行動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即使是這樣,像英國就已經退役了其現有的鷂式戰機,將來將會主要使用F35戰機。

而我國究竟會不會發展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目前看來必要性是不大的。首先像登陸戰等這種作戰行動中,我軍的可能的作戰會有海軍航空兵和空軍的常規戰機的幫助,並不需要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而在制空權已經奪取的情況之下,武裝直升機才會是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