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何要赐死风姿绰约的姐姐高阳公主?

黄堇年


历史已经过去千年,关于高阳公主的事迹,实际上全都罩上了层层迷雾,难以捉摸。

《新唐书.公主传》记载,高阳公主为唐太宗第十七女,生年不详,生母不详,从其境遇推测,庶出的可能性很大。

据《旧唐书》记载,高阳公主有宠,深得唐太宗喜爱,唐太宗将之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高阳公主的死,一是因为她的骄纵,二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争斗。

高阳公主作为公主,自小过惯了皇家生活,养成公主病也很正常,即便房家出身名门,又是王朝高官,但高阳公主无疑能对丈夫房遗爱造成绝对压制。

史料记载房玄龄有三子一女,而且个个地位显赫,家庭关系错综复杂,为了那唯一的继承权,争斗在所难免。这还是内部的问题,房玄龄在朝中多年,尽管他如履薄冰,但政敌仍然存在,这些人不介意时不时地给房家来几下子,尤其是在房家内部有裂痕的时候。

而关于高阳公主跟辨机的偷情案,《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得明明白白,但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却毫无记载,两人的风月故事也疑点重重,更为关键的是,《旧唐书》记载房玄龄病重的时候,还通过儿媳高阳公主向唐太宗上表,而《新唐书》中记载,此时高阳公主已经因为辨机之事被父亲疏远了,互相矛盾。

不过高阳公主积极争家产倒是两边都有记载,为了谋夺爵位,她诬告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对自己无礼,结果反被长孙无忌一波操作,把她自己弄了进去。

这一年,是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年),然而在李治刚即位的时候,高阳公主是被尊为长公主的,李治还曾亲自拜访过高阳公主的府邸,可见新皇帝对这位姐妹(不清楚高阳公主和李治谁大)还是很重视的。

长孙无忌彻查后,一场谋反案“浮出”水面,荆王李元景、房遗爱、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等等,全部被卷了进去,然后该杀的杀,该贬的贬,高阳公主就死于此案。

这场谋反案的结论有很多,有的说是长孙无忌为了给皇帝以震慑,有的说是真的谋反,这些人想另立新帝,但归为一点,卖力的都是长孙无忌,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似乎没什么表示,又或许,这才是他的表示?


平沙趣说历史


高阳公主本为李世民的女人,并且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可以说是集三千宠爱与一身,而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溺爱,导致了高阳公主飞扬跋扈的性格,这也是造成她最后被杀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在位期间,高阳公主被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但是虽然嫁给了房遗爱,但是两人的感情并不好,可以说是各自风流各自的。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事情,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相爱,经常厮混在一起,后来被李世民发现,最后辩机和尚被处死,而高阳公主也被李世民进行了警告。

经历这件事情之后,高阳公主就消停了一会,就又恢复了自己的本性,与人偷情,蛮横无理。

之后,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于是李治就叫长孙无忌去查,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就严重了,查出来了一个谋反大案,而在这件案子里,长孙无忌利用这一案子,处死了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以及吴王李咯等人,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政治敌人利用这次机会全部处死了。

而在这案子中其实高阳公主并没有很大的嫌疑参与谋反,但是长孙无忌却坚持处死高阳公主,无奈之下,李治才处死了高阳公主。


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高阳公主自己作死的结果,如果她不事多,就不会查出谋反这一案子,而自己也不会死了。可谓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一缕风尘854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位女儿,生母不详,属庶出,一些说法认为李世民对高阳宠溺无度是不确的,首先她不如长乐豫章城阳晋阳新城五位公主受宠,更比不上嫡长女长乐公主,史书记载非常明白,另外一点,古代极重嫡庶之分,纵然是皇帝的庶女,事实上也并不受看重,在婚姻上也可看出来,长乐公主许配的是长孙无忌嫡长子,功臣嫡长子有继承权,而高阳公主许配的却是房玄龄二子房遗爱,长次之分,高下立判,这也成为高阳公主悲剧的源头。

高阳公主婚姻并不如意,庶出却有帝女派头导致事事难以顺心,面对不合理想的夫婿,怒其不争,挑动房遗爱与大哥房遗直争位夺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648年房玄龄去世。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高阳公主便要房遗爱与哥哥分家。作为嫡长子房遗直不肯分出家产。高阳公主便跑到皇宫里,向唐太宗捏造房遗直的罪状,说他出言不逊意图不轨。调查之发现是高阳公主任性胡为,李世民把骄蛮公主训了一顿。

训虽训了,分家的事不算完,高阳公主夫妻感情又出问题,原来高阳公主作风比较开放,喜欢和尚道士,辩机和尚是唐玄奘高徒,驻在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其时正在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机缘巧合下,公主高僧相遇,成就孽缘,为了消减房遗爱由此带来的不快,高阳公主还找了两个绝色美女送给他以作补偿。后因辩机随身玉枕被小偷偷走,奸情败露,推官把事情上禀太宗,李世民大为恼怒,腰斩辩机。

“主与辩机私通,饷遗亿计,更以二女子侍遗爱。太宗怒,腰斩辩机”。父女自此失和。

待到649年唐太宗驾崩,新皇帝高阳公主兄长李治登基。李治即位后,曾专程亲自拜访过高阳公主的府邸,意在示好怀柔,新君即位,万象更新,朝中内斗自不待言,而高阳任性性格在此时惹来大祸。永徽四年即653年,史书说高阳公主骄纵,谋求罢黜房遗直的爵位而夺之不遂,于是撒泼打滚,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被长孙无忌借题发挥,指示彻查而诱发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发,房家遭受灭顶之灾。高阳与房遗爱身死,房遗直遭贬,全军覆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高阳公主之生死,在于长孙无忌,其时高宗大权均操于舅父之手,本身也是提线木偶,纵然要救她,可能也有心无力,况且,长孙无忌借房遗爱一案,大力打击政敌,翦除有威胁的太宗之子,该案把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皇族功臣全部牵连进来,而李恪是长孙无忌长期的眼中刺,也是李治皇位的最大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依情依法,不可能单独赦免高阳公主,高阳公主也算自作自受,苦果自尝。


南方鹏


不是李治要杀,是长孙无忌杀的。

高阳公主生活不检点,养和尚自己用,估计大秃头小秃头用起来爽吧。驸马房遗爱养女人,俩人大战一场,最后各玩各的。老大房遗直劝弟弟和弟媳,人家不听还跟房遗直干,气得房遗直不管了。闹到李世民那,被臭骂了一顿。

后来李世民死了,李治继位了。首辅顾命大臣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表面上不干预李治,但所有的势力基本都握在长孙无忌手里。

高阳公主浪得不轻,每日里跟一帮酒肉朋友谈天说地议论朝政,房遗直认为这样早晚会连累整个房家,他爹房玄龄的遗荫早晚被高阳公主败光,房家早晚全家灭门,所以房遗直公开发表声明,跟房遗爱断绝兄弟关系,不跟他再发生任何瓜葛。

没有了老大的约束,这夫妻俩更浪了,弄了点人就要造反,结果被灭了。造反是个大事,得由重要的大臣坐镇亲自审理。长孙无忌抖擞精神,想给当时一心相当皇后的武则天看看,老夫尿性到什么程度,也想震一震李治,你舅舅还是你舅舅。

长孙无忌干脆利落地给高阳公主夫妇定了谋反的嘴,本来要诛九族的,但房遗直早就声明跟老二没有任何关系了,于是就直接把高阳和房遗爱弄死了,这还不算,顺带把平日跟长孙不太对付的几个大臣也直接给扣上同党的帽子给诛了。这还不够,把那个拥有隋唐两朝皇家血统的楚王李恪给判了同党的罪,给杀了。这本来就跟李恪没关系,李恪当时已经不得势了,李治已经当皇帝了,他对李治没有威胁了,但长孙无忌认为他活着就是李治的威胁,捎带就把李恪杀了。李恪临死前,说长孙一族不得好死。

这事处理完了,干脆利落,一举弄死一个公主一个驸马,一个皇帝的亲哥哥亲王,还有一帮捎带脚的反对大臣。李治求情放了高阳公主都没管用,这敲山震虎干的漂亮。

当初李治和武则天亲自去长孙无忌的府上送礼,又封长孙无忌的宠妾生的三个儿子做大官,好让他点头同意李治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他,收了礼儿子当了官,就不答应让武则天为后,所以武则天恨他入骨,李治烦他如蛊。尤其这次高阳谋反罪,实际证据并不完整,但他硬是给定了谋反,还顺带杀了一个亲王,来让李治和武则天知道这个朝廷谁说了算。作为帝王,李治虽绵,但他的皇权是不容挑战的,于是武则天出面,李治松绳子,武则天撺掇人告发长孙无忌,以便除掉他。

因果轮回,长孙无忌被告谋反,杀了全族,长孙无忌一家被流放。流放途中,李治下旨让长孙无忌自尽,长孙无忌上吊自杀。

高阳公主的死,只不过是个偶发事件,是他们斗争的牺牲品


老夫会天降插


高阳公主是李治的姐妹,这没有错;但别忘了,她还是李治的政治对手。

贞观十七年,唐朝经历了一场内斗,斗争的核心问题是太子人选。前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事情泄露后,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那么唐太宗接下来立谁呢?朝廷内部分为两派。一派要求立魏王李泰,主要人物有房玄龄、刘洎、岑文本;另一派要求立李治,代表人物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民如何抉择?他一开始倾向于李泰,后来改变主意,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如此一来,魏王一派便失势了,这与高阳公主有什么关系呢?原来,高阳公主的丈夫是房遗爱,房玄龄的二公子,此人一直是魏王李泰的死党。等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李治继位,房遗爱心里就清楚,李治、长孙无忌迟早肯定会清算自己,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争个鱼死网破。于是他联合了薛万彻等人,准备谋反,拥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可惜保密工作没做好,阴谋提前败露了。谋逆重罪,岂能轻饶,李治下令,将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处死。在这个案件的侦办过程中,房遗爱还想立功赎罪,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他诬陷吴王李恪,说李恪也是他们的同伙,李治得知后,顺便将李恪也赐死。不过,最终还是没有放过房遗爱,他对房公子说:“现在举报,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高成/时拾史事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高阳公主恃宠而骄,喜好和尚养男宠,颠倒是非口出妄言,然而,她的死最后也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罢了。

\n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第十七个女儿,生于贞观元年,比李治大一岁。高阳和李治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属于庶出。

\n

李世民对高阳公主特别宠爱,把她嫁给了房玄龄儿子房遗爱,爱屋及乌,李世民对房遗爱也特别宠爱,强过其他女婿很多倍。

\n

房玄龄有三子一女。在当时房家可谓是蒙得皇恩,一门荣宠,美不胜收。

\n

长子房遗直以嫡长子身份继承了房玄龄爵位,妻子杜氏是普通士族家庭。次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三子房遗则娶荆王李元景之女。女儿名叫房奉珠,为韩王李元嘉王妃

\n

按照规定,房遗直由于是嫡长子,所以朝廷应该封他一个银青光禄大夫的从三品文散官,只是待遇,领工资不干活。但是房遗直一看弟弟房遗爱深受李世民宠信,不敢受官,要把爵位让出去,可是李世民不许。

\n


在房玄龄死后,高阳公主怂恿房遗爱跟哥哥房遗直分家另过,但却恶人先告状,跟李世民说房遗直想分家,房遗直跟李世民禀明真相,李世民狠狠骂了高阳公主一顿,然后把高阳公主疏远了。于是,高阳公主怏怏不乐。

\n

恰好此时辩机事发。原来高阳公主作风比较开放,喜欢和尚道士,辩机和尚由于是唐玄奘高徒道法高深深得高阳公主喜爱。另外还有擅长占卜吉凶祸福的智勖和尚,能够装神弄鬼的惠弘和尚,医术精湛的道士李晃也都是高阳公主的男宠。

\n

高阳公主作风淫乱,为了消减房遗爱由此带来的不快,高阳公主就把自己的两个贴身宫女送给房遗爱作为补偿,夫妻两人各玩各的。

\n

事发由来是辩机有个金宝神枕,被贼偷了,此贼落网后把辩机招了出来,辩机又把高阳公主给招了出来。

\n

原来这个枕头是李世民赏给高阳公主的,高阳公主又转送给了心爱的辩机。

\n

这种宫廷丑闻曝光,李世民雷霆大怒,把辩机给腰斩了,并赐死所有的知情者。高阳苦苦哀求无果,对李世民彻底绝望,李世民不久后驾崩,高阳公主却脸无哀容。

\n


李治即位后,贬房遗直为汴州刺史,房遗爱为房州刺史。高阳公主又状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要求治房遗直之罪,李治让长孙无忌审理此案,结果牵扯出一桩谋反大案。

\n

由于李治初上位,长孙无忌大权独揽,为了消除房玄龄执掌中枢二十年培植的势力,于是拿房遗爱开刀,把包括李元景李恪在内的潜在反对势力一网打尽了。

\n

其实高阳公主并无大错,她和李恪一样都是冤枉的,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高阳公主错就错在恃宠而骄,不懂收敛,李世民杀死辩机和尚就是给她提了个醒,但是她没有领会其中深意。

\n

而李治对这个飞扬跋扈的姐姐也给过机会,刚即位就去高阳家串门,想让她支持自己共抗长孙无忌,可惜高阳没有把握住这次仅有的机会。于是在李治默许下长孙无忌对房玄龄身后的政治力量开了刀,高阳身名俱灭。

\n


一个女人作风不正,又骄纵无理,最主要的是还不长脑袋,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不难理解。

\n \n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婚姻与个人成长,我手写我心,感谢与你相遇。


有态度的女王展颜


高阳公主实际上是政治上的牺牲品。贞观十五年十五岁的高阳公主嫁给大唐中书令,梁国公房玄龄的二公子房遗爱。后来被房玄龄的政敌长孙无忌抓住机会给房家一网打尽了。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十七公主,虽是庶出,但深得太宗喜爱。贞观十五年,十五岁的高阳公主作为政治砝码嫁给了大唐中书令,梁国公房玄龄的二公子房遗爱。婚后恃宠骄纵。高阳公主给房遗爱几个婢丈,彼此不相干扰。高阳公主一个罪过是和玄藏的徒弟辩机和尚有染。李世民闻之大怒,腰斩辨机,杀死十多个婢女。高阳公主十分愤怒,唐太宗死时面无哀容。不作不死,房玄龄梁国公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爵位由长子房遗直继承,没房遗爱什么事儿。高阳公主启图夺取房遗直的爵位,诬告房遗直对她非礼。案子由唐高宗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审理。审理结果是,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看唐高宗李治软弱,欲拥立荊王李元景谋反事发,在古代谋反是诛灭九族的重罪,长孙无忌趁机把政敌房玄龄一家一网打尽了。倾巢之下没有覆卵,娇纵一时的高阳公主也就成了牺牲品,汝耐何生存帝王家?



关东侠客


太宗死,高阳公主的弟弟李治继位。 永徽四年(653年),高阳公主想谋夺丈夫的哥哥房遗直的爵位,诬告其对自己动手动脚,没有伦理道德。

这事关系房家名誉问题,加上高阳公主的显赫地位。李治专请舅舅长孙无忌亲自审理,当时房遗直也是被逼无奈,也许是为了房家的子孙,他揭发高阳公主和弟弟一起谋反之事,说他夫妻二人,意图拥立荆王李元景意图造反。谋反之事可是政治大案,长孙无忌于是把案件呈给了李治,这个案件就是"永徽谋反大案"。案情大致如下。

我们都知道,朝廷中的大臣都有小集团,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在朝属于魏王李泰一党。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活着时候,魏王李泰和太子李 承乾因为争皇位双双被废,不久李治被立为太子。所以,到唐高宗时期,房遗爱在政治上属于失势派,被贬为房州刺史。也就是说,房遗爱站错队了。

话说房遗爱当了地方官,对朝廷肯定不满,整天和一群像他一样失意的皇亲搅在一起,比如野心勃勃的荆王李元景、当年同属魏王阵营的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还有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等,他们在一起也不过发发牢骚,说点坏话而已。其实也没有什么大动作。

当高阳公主和大伯哥房遗直打官司时,房遗直向长孙无忌告发了这件事。皇亲国戚参与谋反,事关重大,这才有了长孙无忌递交的案情报告。

于是李治乘机除掉原来的政治对手,同时赐死了姐姐高阳公主。这次清洗涉及人员众多,房家除了房遗直外,几乎斩尽杀绝。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


秉烛读春秋


优美的透露出邪恶的气质

高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公主,太宗更是将她嫁给了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但高阳公主恃宠而骄,与玄奘的弟子辩机私通被告发后,太宗大怒,下旨腰斩辩机,高阳非常怨恨,太宗驾崩后没有哀容。


驸马家世

房氏出身山东高门,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掌政长达二十年,是唐太宗治国的左膀右臂。

太宗非常宠爱高阳公主,李治登基后曾专程亲自拜访过高阳公主的府邸,意在怀柔,然而高阳可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乘徽四年高阳欲夺房遗爱兄长房遗直所继承的爵位,诬告房遗直对自己非礼,经长孙无忌查证,是高阳与房遗爱欲拥立荆王李元景谋反,事泄后唐高宗赐其自尽,房家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较于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月案,真正具有杀伤力的罪名正是谋反的罪名,高阳公主让夜幽令陈玄远在禁宫内向鬼神祈福,推演星宿的排位,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才是她真正的死因。


北音执念1014


长孙无忌为了独揽朝纲、铲除异己,借高阳公主“性骚扰”事件发动了一次血腥大清洗。李治是被逼无奈。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当政时期,长孙无忌谨小慎微,不露锋芒,博得了李世民的信任。长孙无忌力挺李治继位,是因为性格懦弱,易于掌控,自己可以凭拥戴之功和亲舅舅的身份控制朝堂,永保富贵荣华。

643年夺嫡之争,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明争暗斗,李承乾被贬为庶民,流放黔州。此时李泰呼声最高,房玄龄次子房遗爱(高阳公主驸马)、柴令武等人都是李泰的拥趸。这一众人等自然都被长孙无忌视为政敌和眼中钉。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爱女,恃宠而骄,但所流传的与辩机和尚私通疑点重重。历史上一方为了攻讦政敌,必先抹黑对方漂白自己,占领道德制高点。《旧唐书》和《太平御览》没有一字一句描述高阳公主的风月事。辩机和尚15岁出家,精研佛法,被选入玄奘译场,是九名辍文大德之一。

1.玄奘法师奉唐太宗之命译经,管理制度严密,辩机也没有和高阳公主见面甚至私通的时间和机会;

2.其次,深入经藏的辩机是高僧大德,怎会随意堕入私情;



3.再次,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是有感情的,否则也不会为房遗爱争夺封爵(房玄龄的封爵,由长子房遗直承袭)。

4.唯一证明两人私通的证据,是有小偷从辩机和尚禅房内偷出一个玉枕。据说是高阳公主所赠,这不滑稽吗?高阳公主赠金赠银赠珠宝都可以,一定要赠个女用玉枕放在禅房,这是唯恐他人不知吗?

5.最终辩机和尚死因成谜,后世佛学家对辩机一贯推崇,《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两位编修欧阳修、司马光排佛立场鲜明。



李治继位前三年,长孙无忌对房家的监控从未间断。653年高阳公主忽然找到李治,说房遗直要非礼她。首辅长孙无忌竟然亲自审理,房遗直反告“房遗爱谋反”,所有长孙无忌的政敌,统统拉进了黑名单。包括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开国名将、驸马薛万彻,驸马都尉柴令武等。长孙无忌直接插手案件,以“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直接上升为政治案件。这句话是说,高阳公主指使陈玄运(内侍省宦官),刺探宫禁动向,观察星象。



长孙无忌捉了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于是所有的政敌全部列入了“黑名单”,此案牵连了太多皇室宗族。高阳公主被赐自尽。李治在朝堂哭着向群臣求情,“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吴王李恪临死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忠良,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659年长孙无忌削职流放,最终被逼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