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上山炸石頭,發現明朝魯王朱以海的墓葬,為何就為鄭成功洗白冤屈?

小小嬴政


訛傳鄭成功殘害明朝宗室。

弘光政權覆滅後,南明的政權陷入唐,桂之爭。唐王是隆武帝,桂王是永曆帝。唐王勢力在福建,桂王勢力在兩廣。最先稱帝的是唐王。

唐王稱帝不久,魯王朱以海在浙東被擁護監國,也就是代理皇帝。一開始浙東消息閉塞,魯王不知道唐王稱帝的消息,才出現“一國二主”。由於唐王威王大於魯王,魯王放棄監國之位。但魯王日後又被部下迎回,建立政權,完全不服隆武政權,彼此視為敵國。

所以,有人認為晚明政壇上,唐王和桂王刀光劍影,其實桂王是在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身亡後,才稱帝。真正刀光劍影的是唐王和魯王。

後清軍南下,魯王被擊潰,流亡海上,後病故金門。

鄭成功極為善待明朝宗室,供奉永曆帝為尊,以永曆為年號。物資資助金門的魯王,寧靖王朱術桂住在臺灣,鄭成功管吃管住。一直以藩王的禮節對待他們。


五味社


既然是洗清冤屈?先說什麼冤屈。

這冤屈記在《明史》上:

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子以派嗣,十五年,大清兵克兗州,被執死。弟以海轉徙台州,張國維等迎居於紹興,號魯監國。順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紹興,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魯王朱以海是是繼承他哥哥的爵位,他在清兵入關後,被一干明朝的臣子奉為監國,這就是魯監國。魯監國在紹興任的監國,後來被清兵趕到了海上,在海上他被鄭成功安排到金門,鄭成功一開始對他很恭敬,後來就懈怠了,朱以海就想要離開,鄭成功就讓人把魯王朱以海給沉入大海淹死了。

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竟然把明朝皇室後裔、堂堂監國給淹死了,這不是這個大英雄一生的汙點嗎?

然而是不是這樣呢?

魯王朱以海墳墓發現說明這是清政府給民族英雄鄭成功身上潑的髒水。

這座墳墓發現說明三點:

第一:既然有墓說明不是隨便扔在海里淹死的。

第二:這座墓發現在金門,說明魯王的確是流亡到這裡。

第三:墓葬規格很小,很窮,說明他們顛沛流離。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墓裡還出現了《南明魯王監國壙志》。將魯王的死亡時間和方法交代的很清楚。

首先魯王死在1662年11月,而這個時候鄭成功已經死了半年多了。

其次上面寫著“王素有哮疾,因此而薨”也就是說魯王從小就有哮喘的毛病,這個時候犯病了。

不過清軍為什麼借魯王來黑鄭成功呢?

因為鄭成功對這個監國不太感冒,當時南明政權,朱元璋的旁系子孫們紛紛被擁立。

當時鄭成功的爸爸鄭芝龍擁立的皇帝是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而魯王幾乎和他一起在山東被擁立,兩個人為此還發生過爭論,魯王一度還砍殺過唐王派過去的使臣,導致鄭成功對魯王一直沒有好感。

所以後來唐王被清兵殺害,魯王來投奔鄭成功,鄭成功放著這個近在咫尺的政權不擁護,卻去擁護遠在雲南的永曆皇帝。

甚至永曆皇帝被吳三桂勒死,他還是奉永曆皇帝的正朔,把魯王扔到金門。(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說鄭成功壓根就不想擁立任何朱明家的人,他要的是自己的掌控一切)

可憐這堂堂監國,只能在島上吃紅薯。

後來鄭成功死去,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連紅薯也不提供了,這麼惡劣的生存條件,他能不犯哮喘病嗎?

所以清朝的歷史學者趁機潑髒水。


錦翼


清朝皇帝為巫陷鄭成功,謠傳鄭成功殺了魯王,鄭背了多年黑鍋,此墓出土,證實原來鄭是善待魯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