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方人对米的偏爱以及对面的排斥?

无人机教练


楼主莫想不通 😊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祖宗几辈人留下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而已。不是偏爱,也算不上排斥,只是你一直习惯的东西要被改变,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还要大环境的配合。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大致是说女主的朋友到女主家里串门儿,发现女主炖鸡的时候要分开两三次炖,朋友很想不通,女主解释到: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妈妈就是这样炖的呀😱还有我姥姥,我姥姥也是这样炖的…女主的朋友就笑了,告诉她那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条件不好很多家里都只有个小砂锅,一锅炖不下,所以要炖好几次,你现在有了大的炖锅,根本不需要了呀,女主直接懵了😂…

所以说,祖祖辈辈留下了很多传统,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承。你吃的惯你的面条,南方人吃的惯南方的米饭,而且不会腻,因为…大家一直都是这样吃的,而且,菜不同啊😃😂



另外举几个我自己身边的例子,是关于改变和不改变的哈哈😄

1. 我是山西人,在东北吉林上的大学,我舍友全是南方的,在大学期间,她们都爱上了东北的凉皮、冷面、砂锅面、兰州拉面和我们山西的刀削面、油泼臊子面、炒面等,不过这个可能和她们本地也吃面条有关系,比如武汉吃热干面、重庆吃小面,不过浙江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2. 我老公是河南人,按道理,山西和河南都是面食大省,我很喜欢吃烩面,他也喜欢吃河洛,但是他就是接收不了我们当地的两种特色面食:米淇儿和煮疙瘩…




3. 我的一个同事,河南人,刚到晋城时,完全接受不了我们这边人人都爱的河洛面,觉得又圆又粗难以下咽,可是没办法,大家出去吃个简餐,免不了要经常吃河洛…然后的然后,他就从难以下咽到爱上了河洛😂😂😂



4. 曾经火车上碰到一个河南小伙儿,聊的挺开心,和我聊到她女朋友家不爱吃面食,女朋友家是江苏的,喜食甜食,为了配合他,偶尔也会吃面条,但是吃面条的时候居然和吃米饭一样,一个碗里是面条,另一个碗里盛菜,他完全理解不了,吃的很尴尬😂😂😂



5. 一个亲戚的小孩儿,生活在北方,但是只吃米饭,从来不吃面,愁坏了爷爷奶奶,起码在我们这边,很多小孩都是更爱吃米饭,而把这传统的面食排在了第二位,只等长大之后,对面食有了情感上的升华,才会重新去喜爱面食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一切存在皆合理,哈哈😄只是时间不够,氛围不到,不然,面食和米饭都能慢慢征服我们的胃吧!而且现在南北美食各地可见,融合也很容易啦😊😊😊比心❤❤❤(暴露了自己吃货的本质😜😜😜)


营养师阿喵


也不能说是对面排斥,其实南方也有很多面点作品,相比北方来讲,只是吃的频率稍微低了一些,还有就是米类作品比北方多很多。面点小吃作为中国美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百姓的喜爱,比如四川的小吃中,绝大多数都还是以面粉为主。至于四川人,一日三餐中,早餐最常见的品种就是面条、包子、稀饭,对面条的喜爱我想在全国都可以排在前面的。给大家介绍一款四川的一个老字号名小吃,豆花面的做法:

一、原料:

(1)、主要原料:面条1000克、

(2)、面臊原料:豆花1000克、油酥黄豆50克、盐酥花仁(去皮)50克、大头菜50克

(3)、卤汁调味料:清水1000克、酱油150克、味精20克、食盐5克、水发红苕淀粉20克。

(4)、碗内调味料:酱油50克、芝麻酱100克、花椒粉3克、红油辣椒100克、味精5克、葱50克

二、操作步骤:

1、卤汁的制作:红苕淀粉用清水泡发待用。将清水1000克左右置锅中烧沸,下入酱油、味精、食盐调味,再用水发红苕淀粉勾成二流芡即成。

2、成熟与调味:将油酥黄豆、盐酥花仁(去皮),用滚筒压成碎粒,大头菜切黄豆大小的颗粒,葱切成葱花。将酱油、芝麻酱、花椒粉、红油辣椒和味精均分于小碗内。用旺火沸水下面条煮熟捞于定好味的碗中,将卤汁、豆花(豆花不用水)与油酥黄豆5、盐酥花仁、大头菜均分于面条碗内即成。

三、质量控制点

1、卤汁:卤汁稀浓要适度。

2、豆花:豆花必须保温,豆花以石膏豆花为佳,也可用内脂豆腐代替。

四、质量标准

1、色:豆花色白,红油色泽红亮。

2、味:味麻、辣、香。

3、口感:面条滑爽,集麻、辣、咸、香、烫、酥、嫩为一体。


美食理想


以上是个人观点!谢谢邀请!🍵🍵🍵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谢谢大家多多支持!🍵🍵🍵欢迎大家点击关注,转发分享,收藏点赞!🍵🍵🍵谢谢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邀请!👍👍👍


杰王先生


这个不能绝对的说对米的偏爱和对面食的排斥,在南方还是有人喜欢吃面食的。

这是习惯问题,从出生开始就开始吃的米,当然会对米相对要偏爱一些,这是从老几辈人就开始的,一时间当然是该不了这种口味上的习惯。

这口味习惯上的问题,在第一次接触时当然会产生排斥,但是如果在当地生活上几年或者更长时间,你看他会不会慢慢的习惯上吃面食。就像那些不喜欢吃辣的人,第一次吃的时候被辣得嗷嗷直叫、眼泪直流,可如果让他多吃一段时间,他可能比一些喜欢吃辣的人还能吃辣。

现如今的社会,年轻人基本都会去外省,天南地北的在外漂泊,南方人有的会去北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口味上的习惯也是在慢慢改变的。


以诚相待者,人亦诚而应——九九艳阳天


九九艳阳天




山夫14


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就像你生活在北方,你顿顿都是吃面食,面食的种类多,但总体还是面粉做的,口感大致上还是面粉的口感。南方人吃大米是从小就吃,生活习惯养成了,况且不是每顿都只是吃大米,主要是吃菜,没一顿的菜都不同,所以不会觉得乏味,再者不想吃米饭的时候也可以做包子,米粉,面吃。北方的面食跟南方不同,面粉的面比较劲道,口感比较扎实,不细腻,南方吃的面条一般是挂面,碱面,口感相对比较细腻,习惯养成了就没有那么容易改的了的


拜托了大胃王


相对而言,确实南方人偏爱米饭、北方人偏爱面食、西方人偏爱面包、游牧民偏爱肉食……这完全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尤其是早年的习惯对一生的影响很大。就像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说法、或听到这种说法:“妈妈做的饭菜最好吃”、“家乡的XX小吃最好吃”……客观上来讲这种“最好吃”只是针对自己、针对同乡,而不是针对所有人的,别人的意见可能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早期吃到的也许完全不同。

现代人由于有更多的机会走南闯北,这种“偏爱”和“排斥”已经逐步淡化,但总是存在的。一个年轻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几年前他退伍后到陕北找一个战友玩,战友说一定要让他吃吃战友母亲做的最好吃的饭菜,结果他的表现确实可以用“难以下咽”来形容。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主办方讲午餐和晚餐交替搞成米饭和馒头,结果吃馒头的时候,南方人普遍吃两三个就饱、但大半天后便饿,而北方人大多都能吃五六个以上,而吃米饭的时候却恰恰相反……

所以,这种习惯是遗传和环境“改造”了我们的消化吸收功能的结果,当我们吃早年习惯吃的食品时,我们肠胃的消化吸收就好,我们的感觉就“喜欢”,反之则“排斥”。当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状况、消化吸收功能的进化改变和适应能力不同,其“偏爱”和“排斥”性也是不同的。


WILLSON1625027






永春小文


一,是南方受地理的影响,多水而温暖的气候,水稻种植历史长,产量高,范围大。是最主要农作物,是农村人的重要生活生存方式。二,是在过去,南北交通不便,南方人不容易得到面粉,饮食习惯养成了餐餐吃大米,一代一代成了习惯。三,是大米容易消化,和海鲜菜配合,味道鲜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总是按自己的生存方式去选取自己所爱,我们支持每个人的生话方式。谢谢关注!


续写吾言今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从小生活习惯不同形成的,南方空气潮湿,水资源丰富,更适合水稻的生长,所以南方人从老祖宗起,就已经形成了吃大米的习惯,而我们北方人正好相反,习惯都是从小形成的,就想我们家,我老俩口是七十年代人,很少吃过米饭,所以我们俩都不喜欢吃米,孩子生活在当代,他们吃米多,所以我家一般都是孩子吃米,我俩吃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