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類似朱棣這樣叔叔奪侄子皇位成功的案例不多?你有什麼看法?

我叫大空翼


誰說成功案例不多!

1.西漢後少帝劉弘與漢文帝劉恆之間的皇位交替,劉弘是劉恆的異母兄漢惠帝劉盈的兒子,他在漢文帝入宮之前被廢,兄弟全部被殺。雖不是劉恆下令,卻是“反呂”勢力為了迎合巴結新皇帝而做的,間接的可以說是叔叔奪了侄子皇位。

2.南朝宋明帝劉彧廢殺侄子前廢帝劉子業而自立,劉子業是劉彧的異母兄孝武帝劉駿的兒子。

3.南朝陳宣帝陳頊廢侄子陳廢帝陳伯宗而自立,陳伯宗是陳頊的兄長陳文帝陳蒨的兒子。

4.北朝北齊孝昭帝高演廢侄子齊廢帝高殷而自立,高殷是高演兄長文宣帝高洋的兒子。5.唐少帝李重茂與唐睿宗李旦之間的皇位交替,李重茂是李旦兄長唐中宗李顯的兒子。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殺死當時執政的太后韋氏,並逼李重茂內禪,擁立李旦復位(之前李旦被迫內禪給母親武則天,自稱皇嗣,很荒唐)。

6.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自立為帝,即明成祖。


司馬文正


確實,中國之歷史,以叔篡侄位的例子幾乎可以說絕無僅有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造反本來就是一個特有含量的技術活啊。

特別是在一個新興王朝的造反。

王朝新立,百廢待興,人民渴望安定,國家政治清平,而且像明朝這樣,正是國家武力最為強盛的時候,所以說,想造反,想成功,確實不容易。

所有的造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首先是藩鎮勢力過大,引起朝廷重視,然後削藩,造反。在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朝廷佔有大義的名份,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會使造反派們難上加難,畢竟是一一地之力對付全國,中央又有大義在手,所以想成功,真的不容易,

而朱棣的成功,就是天意了,話說能像朱允炆一樣,把一手好牌打成這樣的,真是沒有幾個,朱棣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和他手下的文臣們空有理論而沒有實際。還迂腐透頂,白白的把一個大好江山扔給朱棣,那也是沒法子的事兒。




關河南望


朱棣之所以奪位成功,有當時的歷史原因,靖難之役的過程中也是屢陷險境,幾乎性命不保,但屢屢絕處逢生,主要是他的運氣太好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標早死,可以說如果朱標沒死,朱棣沒有一點勝算,正是因為朱標早死,所以朱元璋殺了太多他認為朱充文鎮不住的大將,最大的就是藍玉。

二,朱允文,朱充分不知道是過份仁慈,還是涉事太少,或者是太聽信文人之言,竟下令不準殺死朱棣,只能抓活的,以至於好幾次讓朱棣死裡逃生,

三,朱棣自己,朱棣可以說宋以後最能打仗的皇上,而且還是自己上戰馬親歷親為,

四,人才對比,論治國也許方孝孺幾個能行,論謀略三個捆一起也不及一個黑衣宰相姚廣孝,武將就更不用說了,主將無能累死三軍,李景隆,絕對明初一大草包。

五,運氣,在朱棣兩次在絕鏡的時候,天公作美,神奇的颳起了西北風。

所以說朱棣能奪取天下,有一定偶然性,也有一定必然性,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上,人能創造歷史,畢竟從宋以後還沒有哪個大一統能有一個權臣能篡位成功的


毛日火1986


比較早的叔叔奪取侄子王位的是:西周時期周孝王奪取侄子周懿王的王位,主要是侄子太過懦弱,外族入侵,國政混亂。周孝王輕易奪位,不過後來又還回去了。

朱棣奪取建文帝的皇帝位,也是因為建文帝比較懦弱。以上都是成功的例子,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也就是朱棣的兒子,因為在靖難之役立功較多,想效仿朱棣取代侄子,敗得很慘。

我認為,封建王朝建立後絕大多數的皇帝都會參考前朝的經驗教訓,為了確保統一王朝的延續,做出了相應的措施。

從秦二世殺盡兄弟姊妹到劉邦的只封同姓王,再到漢景帝時期的削藩策、推恩令,基本定型了對待皇室子孫的分封制度。

1.限制同姓封王的區域,面積不能過大。(一般是一縣之地或者數縣)

2.限制封王的軍隊人數。(明朝最高封王是3000人,經常被抽調,剩餘的為老弱)

3.限制封王的財政權力。漢景帝七國之亂時,七國都有獨立的財政權力,以後都基本收歸中央了。

4.派員監控封王的一舉一動。

5.封王的配置官員由朝廷任命。

6.封王只能呆在封地不能隨便串門互聯。

皇帝基本上非常容易控制封王的區域、軍隊、財政,並且派人員監控,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朱棣成功主要是特殊原因造成的,也經歷了很多風險才能成功。從封建王朝制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害怕內亂造成國力損耗,導致被外敵滅國。

西晉迅速滅國主要皇族內部戰亂不斷,導致國力迅速下降,被滅亡了。元帝國是因為皇族內部軍隊財政分割很厲害,為爭奪帝位而大打出手,國力損耗太多,統一的時間很短。


老旺民俗傳說


歷史上,藩王爭奪皇位的事例不少,但成功者極少。朱棣以叔奪侄之皇位成功,幾乎是絕無僅有。反過來說,象朱允炆這樣,甫上臺,便向叔輩藩王開刀的也幾乎沒有。

歷史上屢有立藩王之事,但結果都是骨肉相殘,起了反作用。朱元璋重蹈覆轍。結果是他精心冊立的皇孫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便被其皇叔朱棣武力推翻,身死國滅。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之子,是朱元璋親自確定的繼位人,名正言順。如果他舉措得當,任用賢臣,改良政治,發展經濟,逐步鞏固政權,然後,妥善地以較柔和的辦法處理藩王的問題,很可能會避免靖難之變的發生。即使發生,也有條件克服。

可事實是,朱允炆登基初年,政權還不穩固,威信尚未確立,便在某些儒臣的攛掇下,連削五藩,逼反了燕王朱棣。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朱允炆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在歷史上,某些個別能力特殊的人物的作用真的不能忽略。朱棣身經百戰,手下又有一批精強將。但他僅有一藩之地,兵馬有限,財力有限。以之抗全國之兵馬,勝敗懸於一線。其開始打州府,進展甚慢,如果拖延,待朝庭大兵集結,勝負未可知。虧得姚廣孝進獻良策,要其集中兵力,直取南京,才化險為夷,終成大業。說傑出人物能改變歷史,於此可見一斑。

叔侄相爭,固然慘烈。但國仍朱姓,肥水仍流自家田,未為不幸。而況朱棣爭氣,成永樂盛世,延國二百餘載,百姓得沾雨露,不亦宜乎!

歡迎點評。


WM曉奇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這三個方面各佔的比重不同而已。當然,失敗者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處劣勢的情況下才失敗。


造反本來是一個技術含量特別高的活,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人頭落地。膽敢造反的人基本都是膽大包天的人。造反前期,其特點都是實力弱,地盤小,對抗的基本都是實力超強的一方。而且不被人看好,被當做是逆天而行的行為,往往要接受正統人士的口誅筆伐,一旦失敗,就永遠會打著逆賊的標籤被釘在恥辱柱上,永世將不得翻身。

也正因為如此,造反能成功者寥寥無幾。不管末代農民起義還是皇族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笑到最後的一般是當朝統治者(有的只是被削弱實力,但滅亡是第一波反抗者看不到的)。如陳勝吳廣、如黃巢、如李自成、如洪秀全等等。但朱棣成功了,我們後人對這位歷史名帝不得不佩服。


他成功的天時是他是朱元璋的兒子。在他大打出手之際,讓許多首鼠兩端的人選擇了作壁上觀。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人家朱家人的家務事,不可參與。更有些人會想,現在還形勢不明朗,誰勝誰負未可知,萬一站錯隊,就只有死路一條。地利是朱棣在北,而建文在南。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統一基本都是北方統一南方,很少有南方統一北方的情況。朱棣依靠的是橫掃天下的騎兵部隊,也是這支騎兵,在以後五徵蒙古的時候,連號稱騎兵天下第一的蒙古騎兵打的哭爹喊孃的逃亡漠北。
人和是削藩政策,把皇族實力推向了朱棣。此時國家很大一部分力量分散在各藩王手中,一個削藩,讓朱氏王爺人人自危,人人想做朱棣。在朱棣撐起大旗之時,紛紛響應,是有錢出錢是有力出力!

當然朱棣的成功也與建文帝脫不了關係。建文帝朱允炆是聞著儒家學術的書香長大的,性格柔和善良,其身邊圍繞的也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在和平時期,這些人出出主意,弄弄權術綽綽有餘。但面對雄才大略的朱棣和他的虎狼之師!瞬間變成小綿羊了。


建文帝不夠狠。朱棣同樣也削藩,可是削藩在兩個人手中削出了不同的效果。朱允炆如果夠狠,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但百無一用是書生啊!你既然打定主意要收拾幾個叔叔,前輩那麼多經驗在那放著呢,還有那麼多做榜樣的人,你照貓畫虎請幾位來給朱元璋做法師,不就一網打盡了嗎?前輩們屢試不爽的一招,偏偏放著不用!你既想收了人家的榮華富貴,又想不傷害叔叔們,但你的良苦用心沒人理解,只會逼其造反。兩軍對決,爭衡天下之時,你又發了更愚蠢的更婦人之仁的命令“燕王吾叔、不可傷之”。弄的都不知道這仗該怎麼打!

綿羊跟虎狼相爭,焉有不敗?


淪客人


說實話,朱棣造反真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很大的被迫性。從概率上看,燕王朱棣遠不如朱允炆的朝廷有實力。哪成想,朱允炆如此的心慈手軟,把充滿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摻雜了太多感情色彩,也決定了他失敗的必然。本身叔叔造反很難成功,一方面,朝廷裡面的英才,包括優秀的將領都遠遠多於地方王爺,實力對比太過失衡;另外,如果皇帝不是非常昏庸無能,王爺造反是不得民心的,難以成功;再者,本身王爺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和監督,並且大多封地遠離國都,別說造反,對朝廷瞭解較少,朝廷卻清楚地方王爺的一舉一動,敵人知己自己卻不瞭解敵人,如何造反?


書中的歷史


因為不多才另類,否則習以為常



01福建萬景裝飾


對於這種皇親造反,歷史上有很多很多,成功的例子極少,套用一句話,藩王造反和秀才造反差不多,且前期準備工作較多,不能傳出一點風聲。還要避開皇帝的耳目,能稱為皇帝的耳目,那可不是一般的猴精啊,不是一件簡單事。所以說啊:秀才造反 ,十年不成。

藩王勢力一直是統治者要面對的,只要足夠重視,一般沒問題,朱允炆主要是太天真了,太信任叔叔了,沒有足夠重視藩王問題,導致被奪權篡位。


longway168


禪讓制,堯舜禹開創了儒禮君王授天。貴族掌權,世襲制分割了天下階級兩面。這就是國家的搖籃。《資本論》說明了階級的器關。秦始皇印章授天,九鼎治邊,四方山神樹立祭奠。皇權當立,私慾氾濫,封建社會禮儀捆綁了農耕牧園。帝王權貴,橫行其間。你權我握,七步詩寫下了骨肉相殘。草民成了貴族的明朝永當貴族發起兵諫,設置東西二廠,錦衣衛殺戒私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