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类似朱棣这样叔叔夺侄子皇位成功的案例不多?你有什么看法?

我叫大空翼


谁说成功案例不多!

1.西汉后少帝刘弘与汉文帝刘恒之间的皇位交替,刘弘是刘恒的异母兄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他在汉文帝入宫之前被废,兄弟全部被杀。虽不是刘恒下令,却是“反吕”势力为了迎合巴结新皇帝而做的,间接的可以说是叔叔夺了侄子皇位。

2.南朝宋明帝刘彧废杀侄子前废帝刘子业而自立,刘子业是刘彧的异母兄孝武帝刘骏的儿子。

3.南朝陈宣帝陈顼废侄子陈废帝陈伯宗而自立,陈伯宗是陈顼的兄长陈文帝陈蒨的儿子。

4.北朝北齐孝昭帝高演废侄子齐废帝高殷而自立,高殷是高演兄长文宣帝高洋的儿子。5.唐少帝李重茂与唐睿宗李旦之间的皇位交替,李重茂是李旦兄长唐中宗李显的儿子。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杀死当时执政的太后韦氏,并逼李重茂内禅,拥立李旦复位(之前李旦被迫内禅给母亲武则天,自称皇嗣,很荒唐)。

6.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自立为帝,即明成祖。


司马文正


确实,中国之历史,以叔篡侄位的例子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了。

为什么呢。

因为造反本来就是一个特有含量的技术活啊。

特别是在一个新兴王朝的造反。

王朝新立,百废待兴,人民渴望安定,国家政治清平,而且像明朝这样,正是国家武力最为强盛的时候,所以说,想造反,想成功,确实不容易。

所有的造反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首先是藩镇势力过大,引起朝廷重视,然后削藩,造反。在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朝廷占有大义的名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会使造反派们难上加难,毕竟是一一地之力对付全国,中央又有大义在手,所以想成功,真的不容易,

而朱棣的成功,就是天意了,话说能像朱允炆一样,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的,真是没有几个,朱棣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和他手下的文臣们空有理论而没有实际。还迂腐透顶,白白的把一个大好江山扔给朱棣,那也是没法子的事儿。




关河南望


朱棣之所以夺位成功,有当时的历史原因,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也是屡陷险境,几乎性命不保,但屡屡绝处逢生,主要是他的运气太好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朱标早死,可以说如果朱标没死,朱棣没有一点胜算,正是因为朱标早死,所以朱元璋杀了太多他认为朱充文镇不住的大将,最大的就是蓝玉。

二,朱允文,朱充分不知道是过份仁慈,还是涉事太少,或者是太听信文人之言,竟下令不准杀死朱棣,只能抓活的,以至于好几次让朱棣死里逃生,

三,朱棣自己,朱棣可以说宋以后最能打仗的皇上,而且还是自己上战马亲历亲为,

四,人才对比,论治国也许方孝孺几个能行,论谋略三个捆一起也不及一个黑衣宰相姚广孝,武将就更不用说了,主将无能累死三军,李景隆,绝对明初一大草包。

五,运气,在朱棣两次在绝镜的时候,天公作美,神奇的刮起了西北风。

所以说朱棣能夺取天下,有一定偶然性,也有一定必然性,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人能创造历史,毕竟从宋以后还没有哪个大一统能有一个权臣能篡位成功的


毛日火1986


比较早的叔叔夺取侄子王位的是:西周时期周孝王夺取侄子周懿王的王位,主要是侄子太过懦弱,外族入侵,国政混乱。周孝王轻易夺位,不过后来又还回去了。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皇帝位,也是因为建文帝比较懦弱。以上都是成功的例子,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也就是朱棣的儿子,因为在靖难之役立功较多,想效仿朱棣取代侄子,败得很惨。

我认为,封建王朝建立后绝大多数的皇帝都会参考前朝的经验教训,为了确保统一王朝的延续,做出了相应的措施。

从秦二世杀尽兄弟姊妹到刘邦的只封同姓王,再到汉景帝时期的削藩策、推恩令,基本定型了对待皇室子孙的分封制度。

1.限制同姓封王的区域,面积不能过大。(一般是一县之地或者数县)

2.限制封王的军队人数。(明朝最高封王是3000人,经常被抽调,剩余的为老弱)

3.限制封王的财政权力。汉景帝七国之乱时,七国都有独立的财政权力,以后都基本收归中央了。

4.派员监控封王的一举一动。

5.封王的配置官员由朝廷任命。

6.封王只能呆在封地不能随便串门互联。

皇帝基本上非常容易控制封王的区域、军队、财政,并且派人员监控,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朱棣成功主要是特殊原因造成的,也经历了很多风险才能成功。从封建王朝制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害怕内乱造成国力损耗,导致被外敌灭国。

西晋迅速灭国主要皇族内部战乱不断,导致国力迅速下降,被灭亡了。元帝国是因为皇族内部军队财政分割很厉害,为争夺帝位而大打出手,国力损耗太多,统一的时间很短。


老旺民俗传说


历史上,藩王争夺皇位的事例不少,但成功者极少。朱棣以叔夺侄之皇位成功,几乎是绝无仅有。反过来说,象朱允炆这样,甫上台,便向叔辈藩王开刀的也几乎没有。

历史上屡有立藩王之事,但结果都是骨肉相残,起了反作用。朱元璋重蹈复辙。结果是他精心册立的皇孙朱允炆,在位仅四年,便被其皇叔朱棣武力推翻,身死国灭。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之子,是朱元璋亲自确定的继位人,名正言顺。如果他举措得当,任用贤臣,改良政治,发展经济,逐步巩固政权,然后,妥善地以较柔和的办法处理藩王的问题,很可能会避免靖难之变的发生。即使发生,也有条件克服。

可事实是,朱允炆登基初年,政权还不稳固,威信尚未确立,便在某些儒臣的撺掇下,连削五藩,逼反了燕王朱棣。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朱允炆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历史上,某些个别能力特殊的人物的作用真的不能忽略。朱棣身经百战,手下又有一批精强将。但他仅有一藩之地,兵马有限,财力有限。以之抗全国之兵马,胜败悬于一线。其开始打州府,进展甚慢,如果拖延,待朝庭大兵集结,胜负未可知。亏得姚广孝进献良策,要其集中兵力,直取南京,才化险为夷,终成大业。说杰出人物能改变历史,于此可见一斑。

叔侄相争,固然惨烈。但国仍朱姓,肥水仍流自家田,未为不幸。而况朱棣争气,成永乐盛世,延国二百余载,百姓得沾雨露,不亦宜乎!

欢迎点评。


WM晓奇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这三个方面各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当然,失败者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处劣势的情况下才失败。


造反本来是一个技术含量特别高的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头落地。胆敢造反的人基本都是胆大包天的人。造反前期,其特点都是实力弱,地盘小,对抗的基本都是实力超强的一方。而且不被人看好,被当做是逆天而行的行为,往往要接受正统人士的口诛笔伐,一旦失败,就永远会打着逆贼的标签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将不得翻身。

也正因为如此,造反能成功者寥寥无几。不管末代农民起义还是皇族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笑到最后的一般是当朝统治者(有的只是被削弱实力,但灭亡是第一波反抗者看不到的)。如陈胜吴广、如黄巢、如李自成、如洪秀全等等。但朱棣成功了,我们后人对这位历史名帝不得不佩服。


他成功的天时是他是朱元璋的儿子。在他大打出手之际,让许多首鼠两端的人选择了作壁上观。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人家朱家人的家务事,不可参与。更有些人会想,现在还形势不明朗,谁胜谁负未可知,万一站错队,就只有死路一条。地利是朱棣在北,而建文在南。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统一基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很少有南方统一北方的情况。朱棣依靠的是横扫天下的骑兵部队,也是这支骑兵,在以后五征蒙古的时候,连号称骑兵天下第一的蒙古骑兵打的哭爹喊娘的逃亡漠北。
人和是削藩政策,把皇族实力推向了朱棣。此时国家很大一部分力量分散在各藩王手中,一个削藩,让朱氏王爷人人自危,人人想做朱棣。在朱棣撑起大旗之时,纷纷响应,是有钱出钱是有力出力!

当然朱棣的成功也与建文帝脱不了关系。建文帝朱允炆是闻着儒家学术的书香长大的,性格柔和善良,其身边围绕的也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和平时期,这些人出出主意,弄弄权术绰绰有余。但面对雄才大略的朱棣和他的虎狼之师!瞬间变成小绵羊了。


建文帝不够狠。朱棣同样也削藩,可是削藩在两个人手中削出了不同的效果。朱允炆如果够狠,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但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你既然打定主意要收拾几个叔叔,前辈那么多经验在那放着呢,还有那么多做榜样的人,你照猫画虎请几位来给朱元璋做法师,不就一网打尽了吗?前辈们屡试不爽的一招,偏偏放着不用!你既想收了人家的荣华富贵,又想不伤害叔叔们,但你的良苦用心没人理解,只会逼其造反。两军对决,争衡天下之时,你又发了更愚蠢的更妇人之仁的命令“燕王吾叔、不可伤之”。弄的都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

绵羊跟虎狼相争,焉有不败?


沦客人


说实话,朱棣造反真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很大的被迫性。从概率上看,燕王朱棣远不如朱允炆的朝廷有实力。哪成想,朱允炆如此的心慈手软,把充满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掺杂了太多感情色彩,也决定了他失败的必然。本身叔叔造反很难成功,一方面,朝廷里面的英才,包括优秀的将领都远远多于地方王爷,实力对比太过失衡;另外,如果皇帝不是非常昏庸无能,王爷造反是不得民心的,难以成功;再者,本身王爷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并且大多封地远离国都,别说造反,对朝廷了解较少,朝廷却清楚地方王爷的一举一动,敌人知己自己却不了解敌人,如何造反?


书中的历史


因为不多才另类,否则习以为常



01福建万景装饰


对于这种皇亲造反,历史上有很多很多,成功的例子极少,套用一句话,藩王造反和秀才造反差不多,且前期准备工作较多,不能传出一点风声。还要避开皇帝的耳目,能称为皇帝的耳目,那可不是一般的猴精啊,不是一件简单事。所以说啊:秀才造反 ,十年不成。

藩王势力一直是统治者要面对的,只要足够重视,一般没问题,朱允炆主要是太天真了,太信任叔叔了,没有足够重视藩王问题,导致被夺权篡位。


longway168


禅让制,尧舜禹开创了儒礼君王授天。贵族掌权,世袭制分割了天下阶级两面。这就是国家的摇篮。《资本论》说明了阶级的器关。秦始皇印章授天,九鼎治边,四方山神树立祭奠。皇权当立,私欲泛滥,封建社会礼仪捆绑了农耕牧园。帝王权贵,横行其间。你权我握,七步诗写下了骨肉相残。草民成了贵族的明朝永当贵族发起兵谏,设置东西二厂,锦衣卫杀戒私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