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庄连”的来历 血战日寇铸就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刘老庄连英模部队作为徒步方队慷慨激昂走过!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刘老庄连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有什么历史来历?

1943年3月,日军第65师团 3000多人在师团长川岛带领下对我军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展残酷的“扫荡”,因有汉奸带路,日军迅速扑上张爱萍将军建立的淮海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淮阴六塘河更是首当其冲。由于此次日军扫荡目标明确,集中力量突袭我军指挥机关,我军获准情报时已经十分危急,无奈之下,只能命令一直孤军紧急抵抗,掩护根据地机关撤离。

“刘老庄连”的来历 血战日寇铸就

经过慎重考虑后,根据地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连长白思才16岁就参加了红军,走过万里长征,参加过惨烈的东征战役,在平型关打过鬼子,一路从一个红小兵成长为新四军优秀的指战员。

3月17日,白思才率领4连82名战士火速赶至刘老庄,利用交通沟构建工事,抵挡来犯之敌。第二天早晨,大批日军向刘老庄扑来,4连战士隐蔽在交通沟里,等到鬼子走到离战壕只有20米距离时,白思才大喊一声“打!”,顿时各种轻重武器、手榴弹朝鬼子狂泻而去。日军突然遭到打击,一下乱了阵脚,丢下几十具尸体慌忙撤退。

日军此次扫荡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淮海抗日根据地指挥机关,自然不会在遭受一次打击就放弃战略意图。通过观察,日军发现守军阵地火力并不强大,马上集中迫击炮、掷弹筒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同时组织百人冲锋队发动冲锋。白思才冷静指挥,要求4连战士节约弹药,等鬼子靠近了再集中交叉火力进行射击,日军几次冲锋都被打退,阵地前铺满了尸体。

“刘老庄连”的来历 血战日寇铸就

激战至黄昏,日军见久久不能突破刘老庄,顿时杀红了眼,抽调精干力量组织敢死队。日军敢死队头困白布条,袒胸露背,端起明晃晃的刺刀向4连阵地冲来。此时4连已经伤亡过半,指导员李云鹏也壮烈牺牲,子弹都打光了,白思才让战士们把剩下的手榴弹两个捆成一扎,等到日军敢死队冲近时再集中投掷,在一阵阵“轰、轰”爆炸声中,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就这样打退了日军第五次冲锋。此时,手榴弹也没有了,白思才和剩下的十几名战士真正的弹尽粮绝。

日军敢死队被击退后,稍作休整,马上发动第六次冲锋,4连战士知道最后的时间到了,步枪全部插上刺刀,在白思才的带领下全部跃出战壕,扑上迎来的日军,展开血腥的白刃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为纪念白思才等82勇士,3师重建4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