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

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詮釋

“秦王(苻)堅銳意欲取江東(即東晉),陽平公(苻)融諫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窮兵黷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這一段對話發生在著名的淝水之戰前夕,前秦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撲東晉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苻融


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對此甚為重視,他在《資治通鑑》註文中解釋說: “會,要也。言天要中國正朔相傳,不歸夷狄也。”陳垣先生在《通鑑胡注表微》中又特意引用了《通鑑》這段記載和胡注,並加了一段很長的按語,中心意思則為: “正朔不歸夷狄,乃當時一般之公論,不獨苻融言之。”

漢族佔全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區,因此歷史上漢族政權往往被認為是正統,是“正朔所在”,不僅漢族民眾這樣看,往往周邊民族也這樣看。因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在全國最高,又積累下來政治上的威望,因而對周邊民族有巨大吸引力,這也是中華民族向心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劉淵(?-310年),字元海,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十六國時期漢趙政權開國皇帝


魏晉時代,農耕化匈奴人愈接近了漢族心臟地區與中央政府所在地。匈奴人的政事農耕,如《晉書》 王恂傳所出現的記錄:“魏氏……太原諸郡,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

最重要的,又是至此階段,匈奴人心理上已經漢化成熟。魏晉時代,匈奴貴族不只用漢名,依漢式習慣有“字”,也斷然改用了漢朝皇帝“劉”這一漢姓

匈奴貴族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西晉八王之亂

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士人風骨凸顯,工匠精神鵰琢,民國大家遺風


劉淵僭號漢王,繼又登位皇帝的理由,又便是恢復漢朝正統從漢朝女婿關係一變而為自認漢朝皇帝后裔。《晉書》劉元海載記稱: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 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 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 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 多士盈朝。 是我祖宗道邁三王, 功高五帝 ……

曹操父子,凶逆相尋…… 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 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 黎庶塗炭, 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願茲尫闇, 戰惶靡厝。 但以大恥未雪, 社稷無主,銜膽棲冰, 勉從群議。”

乃赦其境內, 年號元熙, 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這篇文告,實際上已等於

盡行揚棄殘存匈奴民族意識的正式宣告。匈奴人熱心變自己為漢族, 甚至追尊劉禪為正統,而自己繼承其大統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前秦東晉之間你死我亡的淝水之戰


苻堅(338—385年),柏楊稱其為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大帝的僅有五人。公元379年,氐族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前秦領土東起遼河流域,西迄新疆東部,北有內蒙古,南及長江上游,北方中國全域達成天下一家,前秦國家到達強盛巔峰。《晉書》 記載:“平燕定蜀擒代吞涼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雖五胡之盛,莫之比也。”

前秦聲威遠播亞洲東、西方,出現“鄯善王、車師前部王來朝,大宛獻汗血馬,肅慎貢楛矢,天竺獻火浣布,康居、于闐及海東諸國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貢其方物”的盛況。

五胡時代, 歷史界給予最高評價的苻堅政績, 關係到一位傳奇人物王猛

(325年—375年)。當前秦立國之初公元354年, 長安一度被東晉權力者桓溫攻破時, 這位其時年僅三十歲的青年王猛, 已曾留下會晤桓溫時 “ 被褐而詣之, 一面談當世之事, 捫蝨而言, 旁若無人” 的膾炙人口故事。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王猛捫蝨談天下


王猛拒絕隨同桓溫前往南方,卻應前秦繼位者雄才大略的苻堅聘請。 他與苻堅間的合作無間與相互信任, 幾乎便是三國蜀漢劉備與諸葛亮的重演。苻堅對這位漢人重臣的推崇, 比擬之為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 軍事家太公望、 管仲、 諸葛亮三合一的化身

公元375年, 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政治彗星王猛隕落, 是前秦無可彌補的失。 自此, 前秦違背王猛指導原則的太過快速軍事發展, 便因無人作有力糾正而犯下大錯誤

呂光西域征伐的同一年(公元383年), 苻堅動員全國兵力, 對東晉發動總攻擊, 這一年, 東晉正當孝武帝的太元八年,著名的淝水之戰開始了。

氐族皇族與大臣都竭力反對伐晉,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苻堅和其弟弟苻融那一段著名對話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木蘭從軍很可能就是發生於北魏和柔然之間的戰爭故事


淝水之戰前秦戰敗之後,北方陷入混亂,最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佔據了中原地區,統一了北方。改易了國號的北魏鮮卑,此時卻正努力於自身的漢化演進。維護長城,代表定居社會與大草原上柔然遊牧民族對抗時代的北魏,已忘卻自身原也是個起源長城外的遊牧者。

他們厭惡遊牧民族侵略的程度,可由五世紀前半完成北方中國統一,被譽為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燾一段記載得知:“世祖以其(指柔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為蠕蠕”。咬文嚼字,作蔑視敵人的自我心理滿足,正是典型漢族意識

同樣的例子還可見於他們之對南朝,

南朝稱他們為“索虜”,他們也相對稱南朝為“島夷”。尤其值得重視的,後漢、魏、都對遊牧民族採取開放態度,北魏卻嚴厲拒絕遊牧民族移住長城以內的漢族中國境域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北魏第一大案:國史之獄


編修國史,是漢文化由來已久的傳統。拓跋鮮卑進入中原後,以中原文化正統自居,自然希望用國史的形式記錄自己輝煌的歷程。439 年,一代狼王拓跋燾命出身漢族第一高門、富有文韜武略的三朝元老崔浩編修北魏《國書》。

原本按照拓跋燾要求對鮮卑歷史所作的實錄,卻因為其中記載了拓跋鮮卑早期許多不光彩的歷史,招來了眾多鮮卑大臣的不滿。拓跋燾本想通過撰寫《國書》褒揚鮮卑的光輝歷史,卻最終為了平息鮮卑貴族的怒氣,誅殺了漢人崔浩等四大家族,這反而激化了漢族和鮮卑之間的矛盾。

隨著國史之獄後矛盾的激化,拓跋燾的生命也無奈地走到了盡頭,由於宮廷政變拓跋燾被太監所殺

。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權一度陷入混亂局面。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馮太后(441—490年)和孝文帝


孝文帝登基之後,農民起義仍然不斷爆發。漢族出身

獨攬大權的馮太后,在孝文帝登基的第十三年,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經濟改革正式啟動,史稱“太和改制”。

北魏明堂始建於太和改制期間,宮殿富麗堂皇,孝文帝曾在此會見群臣、祭祀祖先。明堂,本是古代漢族帝王宣明教化的重要場所。可以想見,當年的北魏,經過太和改制,經濟政治已經極為漢化,也呈現出昇平富庶的景象。他們已然成為中原地區的正統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南朝梁時,梁武帝(502—549年在位)以儒治國的理念必然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典禮最前面的則是梁武帝。每年國子學開學舉行的祭孔典禮中,都可以見到梁武帝虔誠的身影。

對於文化,梁武帝也有著同樣的虔誠,在自己醉心琴棋書畫的同時,也培育出一個文質彬彬的南朝梁,誕生了像《昭明太子文選》《玉臺新詠》《文心雕龍》《詩品》等光耀千古之作,這是自西漢之後,難得的文化奇觀。文化繁榮是南朝梁經濟發展托起的一道彩虹,經過梁武帝二十多年的治理後,南朝梁發展成為南朝最發達的國家

梁朝的地位令其同時的北朝不敢小覷。執掌東魏大權、北齊的實際開創者高歡(鮮卑化的漢人)解釋他之所以對士人採取寬緩態度時說:“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梁武帝蕭衍(464—549年)文武雙全,一心向佛


這些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忌憚正統的名分,並且紛紛爭奪正統地位,除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和漢族人口眾多的客觀因素之外,跟孔子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也有莫大的關係。

孔子修《春秋》,尊奉周天子,用褒貶書法,貫徹正君臣名分的原則,對諸侯國無視周王室的僭越行為嚴加撻伐。大一統遂成為儒家學派的政治思想,以後歷代皇朝都拿統一的規模作為當時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標

孟子處於戰國紛爭攻戰的時代,他所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做到“天下歸之”,即國君施行仁政使民眾歸心,天下統一,並且明確預言“不嗜殺者定於一

”。

在歷史上,“正統觀”如范文瀾所說,包含天子的族類問題,政治的仁暴問題,疆域的統一與分裂問題白壽彝先生在《中國通史·導論》論述“統一的多民族的歷史”中,引用《通鑑》胡注陳垣先生的按語,再加引申說: “這裡所舉事例足以說明在少數民族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抱有上述心理,這對於促進統一是有好處的。”

《資治通鑑》有一段史實記載,一千年來屢有學者加以引用和詮釋

作者陳其泰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

八旬長者士人風範薪火相傳,三十餘年治學菁華今朝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