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唐太宗只有一个皇后,那就是长孙皇后,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分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这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唐高宗李治,四个女儿分别是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衡山公主。

李承乾是嫡长子,李泰和李治都是嫡子,那么未来的皇帝必然是在这几个人产生,我们也发现,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不是嫡长子,可以看出,虽然大唐大体是嫡长子继承,但是也不是一定得嫡长子继承。

那我们分别来了解长孙皇后的这三个嫡子。

李承乾生于公元619年,李泰生于公元620年,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李世民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次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改元为贞观的。

李世民继位后,就立八岁李承乾为太子,毕竟李承乾是嫡长子,而且很聪明,李世民对李承乾十分的疼爱和重视,也请了很多大臣做为李承乾的老师,但是李承乾有两个问题,一是腿上有疾,二是宠幸一些太常乐人,还有点贪玩。

李承乾的老师对李承乾十分严格,批评起来也比较严厉,但是李承乾毕竟不是李世民,李世民能够听魏征的劝谏,而李承乾听不进去,李承乾甚至还派人去刺杀自己的老师,李世民自然是越来越失望。

而李泰比李承乾更为的优秀,十分的聪明,有才华,在文学,书法、书画上面十分有造诣,甚至还主编了《括地志》,李世民对其赞誉有加,对他的赏赐十分的丰厚,甚至还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让李泰也觉得自己有希望取代李承乾成为太子。

李承乾也知道这一点,他很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会被李泰夺走,就与汉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儿子驸马杜荷,侯君集,打算造反,但是被李世民事先察觉,所以最终失败。

而李泰这个时候就跑过来跟李世民说,只要立他为太子,他当皇帝百年后,会杀掉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晋王李治的,李世民差点相信他的话,要立他为太子,这个时候褚遂良就出来说:哪有杀自己的儿子,让位给晋王李治的,李世民也明白了。

李世民最后决定不能立李泰为太子,他觉得,如果他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后代子孙会认为皇位是可以争的,而且如果立了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治都没有好下场,而只有立李治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存活。李世民将李承乾贬为庶民,李泰贬为东莱郡王。


历史简单说


李承乾作为太子很争气,尊师重道,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于李世民的考核,也做的有模有样,李承乾的几次监国也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可以说李承乾的监国不居功,不炫耀,进退得当,深的李世民的喜欢。
本来李承乾是一个明主的苗子,可惜这一切都被足疾给毁了,李承乾因为足疾走路有点跛,这个跛足伴随着他的终身,自从瘸了以后,李承乾的性情大变,李承乾的心路历程,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据鲁速猜测,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变,与他内心的梦想打碎有关。
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够成为父亲那样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内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脚一瘸,这个梦想就永远无法实现,作为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里接受不了。
而此时,李承乾同母弟李泰心思活络起来,起了争储的念头,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李泰这个儿子,知道李泰喜欢文学,给李泰造了文学馆,让他自己招揽文人,苏勖以古人都以著书为立言的标志,劝李泰编著《括地志》,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编纂好了,唐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李泰的东西都超过了太子李承乾。
此时的李承乾有点自暴自弃,宠信宦官,一蹶不振,还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请注意这个称心是个男的,这让李世民勃然大怒,把这个称心杀死,李承乾不但不知道悔改,还在宫里给他树冢立碑,这让二人的关系更加恶劣。
李世民为了让李承乾迷途知返,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但是这些并没有能够从根源上治疗李承乾的心病,而这十几位老陈拿着鸡毛当令牌,经常严厉的批评李承乾,这让李承乾更加反感。
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让魏征担任太子太师,为的就是给李承乾一个定心丸,也是向天下宣布,我是不会废太子的,可惜混了头的李承乾并没能领会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李承乾看到李泰受宠,认为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把李承乾幽禁起来。
对于处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可以说煞费苦心,谋反的人就算是太子也要处死,可是李世民爱子心切,并没有处死李承乾,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保住了李承乾的姓名。
而李泰则恃宠而骄,看到李承乾被废竟然跑到李世民那里撒娇,并且承诺如果自己是太子将在百年后杀了儿子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李治,当时的李世民竟然信了,不过被褚遂良戳穿了李泰的谎言,冷静下来的李世民也觉得这不靠谱。
而对于立太子,李世民认为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所以李世民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个决定非常的英明,至少保住了李承乾还有李泰的命。

历史百家争鸣


其实,在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废魏王李泰,甚至,李世民已经向李泰承诺会让他做太子。但是,褚遂良站出来说了一番话,李世民立即就打消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反而在不久之后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将李泰贬为东莱郡公 。那么,褚遂良说了什么让李世民的态度做了如此大的转变呢?643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在这一年,他的第五子李祐在齐州举兵谋反,当然很快被平定,李祐被斩首,李世民失去了一个儿子。他虽然觉得很痛心,但还有更痛心的在后面,李祐的谋反案竟牵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李承乾的谋反还没有正式开始就被逮住了,谋反证据都摆在那里,由不得李世民不相信,但痛心归痛心,李世民还是想保李承乾一命,于是就耍赖般的问群臣该怎么处置李承乾。这本来并不是一个需要商量才能决定的事,毕竟,谋反是死罪,按律当斩。李世民哪里会不知道呢?他就是要逼着大臣主动开口为李承乾求情,果然当时还是通事舍人的来济就出来说好话,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当晚就入宫见李世民,在李世民怀里撒娇,表示假如自己成为太子并坐上了皇位,百年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李欣而让晋王李治做皇帝。李世民大为感动,许诺李泰会让他做太子,父慈子孝,好不快活。但是,第二天李世民在朝堂上说了这件事之后,却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褚遂良表示李泰做了皇帝后根本不可能杀了自己的儿子而让位于自己的弟弟,倘若李世民真想立李泰为太子,趁早还是把晋王李治给保护起来。这时候的李世民终于冷静下来,知道自己差点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

之后,李世民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李治等开了一个小型高端会议,会上李世民拔剑欲自杀来威胁大家,目的是要晋王李治为太子。当然,这种结果是长孙无忌乐于见到的,就直接答应了。就这样,李治成为太子,而李泰被贬。

为什么李世民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他自己曾说出过原因。其一,如果立了李泰为太子,那么这就是向人们传达一个信号,太子之位是可以谋求来的。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是通过发动政变才坐上的皇位,他并不希望有效仿者。但是,很不幸的,李泰就和他很像,李泰也想当皇帝,正是李世民自己没有处理好两个儿子的教育问题,让李承乾和李泰同时误会他会立李泰为太子,这才让李承乾急于自保而谋反,而李泰也想效仿父亲以次子的身份做太子并在将来登基。这样的先例不能开,否则以后会有更多的效仿者。不过,本身李世民的成功已经为大唐将来出现的数次政变埋下了隐患,这就是后话了。

其二,李世民想要保下三个嫡子。李世民宠爱嫡子女是出了名的,按照李泰的性格和对皇位的执着,如果让他成为继承人,那么,李承乾和李治都得死。这不是李世民愿意看到的。而李治仁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果让他成为继承人,那么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人都能保全下来。于是16岁的李治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最大赢家。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都支持李治为太子,并且在后来成为李世民为李治安排的辅政大臣,两人原本以为李治仁弱,关陇集团的利益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但凡事都有例外,武则天出现了。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支持王皇后而反对武则天的。但最终李治和武则天克服重重困难还是让武则天成为了皇后,等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是极其悲惨的命运。李治处理起长孙无忌的谋反案来可是毫不手软。


萧晓四姑娘


唐太宗有十四子,但只有三位嫡出;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都为长孙皇后所生。

长子李承乾早年被封太子地位稳固,拜魏征为师,麾下良臣谋士众多;而次子李泰,因同是“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李泰进封卫王,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对于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来说已是莫大的恩宠了!

魏王李泰由于才华横溢,深受太宗宠爱,并允许其设立文学馆,招纳贤才,使魏王的势力空前膨胀;贞观十六年由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问世,成为我国历史上首部以地理体裁为载体的文学著作;得到李世民逾越礼制的封赏和恩宠!一时之间,魏王的风头盖过太子,虽群臣进谏,但太宗不为所动。


魏王从中作梗,激将太子,迫使蓄谋已久的太子党迫于形势,公然逼宫,导致被废,魏王奸计得逞,结党营私;作为嫡次子的李泰在太子之争中占据上风,然而其不法行为和险恶嘴脸招致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的极力不满和抵制;李泰为了博得李世民的信任,在李世民面前许下百年之后杀子传位于弟弟李治的誓言!同时废太子向李世民供述魏王朋党的违法行径:大意为:我以贵为太子,别无所求,李泰步步紧逼,致使儿臣犯下谋反罪行,今父皇要立李泰为太子,正是中了李泰的奸计。

李世民面对太子的供述和长孙无忌的反对以及李泰‘杀子传弟’的毒誓;在太子谋反,魏王涉嫌谋嫡的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的三个儿子,废止李承乾,李泰降爵被贬,在大臣的拥护下选择性格温顺的幼子李治为继承人,至此贞观年间的太子党争告一段落!


天下神笔


宣武门之变后,李李承乾被废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废了李泰。这就要从这个人的生平讲。


李泰,小字青雀。唐太宗的第四子,皇后长孙氏的儿子。当时,唐太宗有多喜欢他呢。这样说吧,本来非太子人选的李泰是要在成年后被封王,然后迁至封地。但是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就允许李泰就在长安。

再加上李泰这个人本身学识渊博,《括地志》就是他主编的。唐太宗对他的封赏也是比之太子,这样的名望加上唐太宗的宠爱,李泰也有了皇位的野心。

后来,宣武门之变,李泰在皇上面前表露了自己的皇位野心。皇上为了让他的儿子们都能活下来。也为了唐氏家族的发展,为了后世不会因为宠幸某人而立为太子。所以,李泰是必须得贬为王的。


萧霆龙吟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唐太宗李世民废除太子,同时将魏王李泰解除职务,予以囚禁。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为了唐帝国的长治久安。

李承乾是太子,李泰是魏王,随着年龄增长,李承乾失宠,李世民对李泰更加偏爱,对此,李泰心知肚明,积极谋夺太子之位。现在李承乾出事了,如果让李泰顺利入主东宫,后世子孙就会认为:原来皇位是可以抢来的,祖先可以,我为什么不能?之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开了个不好的头,现在李泰也来,长此以往,皇族内部的纷争何时能止?祸起萧墙,不利于王朝的长期稳定。李世民宣布:以后如果有皇子争夺储位,一定废了他!

原因二:保全三位嫡子。李泰曾经对父皇说:以后我要把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

李世民听了,感动地泪牛满面,果然是好儿子,对兄弟如此友爱。后来李世民又在朝堂把这个事讲了,褚遂良听后,指出:弟弟哪有儿子亲呀,他要是连儿子都敢杀,更何况弟弟?请皇上把晋王妥善安置。李世民听说嫡子有危险,非常着急。想到: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要完蛋;如果立李治,他宅心仁厚,兄弟们能够保全。皇后死了,儿子不能出意外,否则对不住她。

终于,李治登上了皇位,李泰被贬到地方担任濮王,最后,兄弟三人全部善终。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更多历史八卦关注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这件事情对嫡三子李治来说真的是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原本有大哥李承乾、二哥李泰的存在,他是没有机会被立为太子的,可偏偏事情就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原本不可能的事在他身上发生了。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同一年他封自己年仅8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原本帝国继承人已定,皇位争端也就没了由头。谁曾想李世民在宠爱李承乾的同时,对次子李泰也是格外的恩宠,加官进爵,能想到的赏赐通通给予,比如封地李泰拥有22州,同样是皇子的李恪只拥有8州,至于其他的恩宠自不必提,总得来说一句话:宠冠诸王。

李世民的特殊溺爱让李泰对皇位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这边有想法的同时那边的李承乾觉得父亲李世民如此的宠爱李泰,自己的太子之位随时都有被替换的危险。为了免于这种祸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李承乾开始了逼宫,结果失败。



李世民得知后对李承乾很失望,准备立李泰为太子,谁知这个时候有人对李世民说李承乾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之位有想法,经查实李泰确实有谋嫡的嫌疑,这让李世民很尴尬,最后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由立李治为太子。所以就有了开头对李治而言的那句: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的好事。至于李承乾与李泰只能靠边站了。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有的答案说的很详细,但是不够简练。

实际上,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就把废除魏王李泰的理由公告出来了:“如果我立李泰为太子,等于说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经营得来的,这是给后世做示范。以后再有太子无道、藩王窥伺的,两个都废黜。”

↑李世民作为父亲是失败的↑

李世民还补充了一句话:“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如果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够保全”。

这两段话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先来看李世民第一段话的背景,当时李世民已经把李泰的政治前途毁灭,罢免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以及左武侯大将军职位,废为东莱郡王,顺阳王,并把李泰迁到均州郧乡(今湖北境内),从此李泰再无希望继承大统,只能老死他乡。

再来看李世民第二段话的背景,为什么说李泰当了太子以后,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成呢?

↑李承乾是一个无道太子,增加了李世民的人生难度↑

李泰会杀掉李承乾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李承乾是废太子,纵使他心死如灰,难保不会被其他政治力量当成幌子,更何况,李泰的皇位是从李承乾手里抢来的,因此只要李泰继位,李承乾必死。

那为什么李世民会判断出,李泰连李治也不放过呢?并不是李治威胁了李泰,而是李世民了解李泰这个人的品性,李泰这个人坏吗?很难说,但是他的政治野心是昭然若揭的。

↑李泰很聪明,可惜不懂政治↑

在李承乾死后,李泰意识到绝佳机会到了,他开始积极布局筹划,准备当太子,而李世民也允诺了,这时候,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不可思议的一幕,李泰竟然拍着胸脯向李世民保证,将来李泰死后就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李治,而李世民听后“很感动”。

且不说这段话存疑,是不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编造的,假如李泰真的说出这句话,那李泰的动机是什么?只有一个——取悦李世民。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一直对杀兄夺位一事耿耿于怀,尤其还是杀死自己的同胞哥哥。李承乾,李泰与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李世民很希望几个嫡子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因此,李泰的这番杀子传弟的表态,是在证明自己和兄弟李治多么感情深厚。

↑褚遂良一针见血指出了李泰的逻辑漏洞↑

可是这次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褚遂良很犀利的指出杀子传弟不合人伦常理,李世民当然一点就通。与此同时,李治跑来告诉李世民,说李泰私底下找过李治,威胁说李治与汉王李元昌感情非常好,李治必须退出皇位争夺,否则李泰就会拿李元昌这件事做文章。

汉王李元昌是谁?跟随太子李承乾一起谋反的!!

李世民听了李治这番话之后,顿时觉悟,意识到李泰如果当了皇帝,必然也会下手清除李治,李泰在争夺储位这件事上,已经走火入魔了。

但这也怪不得李泰,能怪谁呢?都是李世民自己造的孽。太子李承乾是不成器,可是纵容李泰向太子之位发起冲锋,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有重大责任的!李承乾不就亲口承认了吗,说是被李泰逼得太紧,不得不早做图谋,以免被废黜的命运。

↑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

经历这阵风波的李世民,一下子苍老的许多,当年他和同胞哥哥李建成争得你死我活,现在他的两个同胞嫡子又争得你死我活,甚至差点让老子当了李渊。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将李泰和李承乾一并废黜,并且考虑到深远的以后,决心把这件事情坏事变好事,做成一桩示范案例,以后再有太子与藩王争夺皇位这样的事情,两个人一起双输,然而他却并没有找到太子无道的情况下,如何寻找新的继承人的政治难题。

太子无道,难道不换别的藩王?如果要换别的藩王,那个藩王怎么会不去争,不去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但李世民也没有任何办法可言,皇位继承人本来就是皇权体制下最大的难题之一,直到一千年后的康熙时期,同样会面对这个棘手问题。

↑李治能够上位,长孙无忌作用很关键↑

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为什么李世民那么有信心断言李治上位后不会杀死两个兄长呢?除了性格,还有现实的原因——李治没有自己的政治派系,而李泰和李承乾却不同。

当一个皇子有自己的政治派系以后,他的登基上位必然带来一阵风暴,老的人下台或者掉脑袋,新的人上来为我所用,真要是李泰登基,恐怕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很快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所以这两位重臣都一力促成李泰被废。但李治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政治目标就变成操控驾驭李治了,李泰和李承乾再无威胁。

李世民到头来,也没有做的了自己的主。帝王,有时候也只是“政治利益”的工具罢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太子李承乾造反,魏王李泰涉嫌谋嫡。

长孙皇后嫡生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世民开始对承乾寄以无限希望,请孔颖达等名师执教,开始承乾也很争气,在14岁时完成世民命题作文《治国策略》,世民给侍臣炫耀说“深得经邦之要也”,16岁参与理政,世民赞他“颇识大体”、“颇能听断监国”。但承乾因马上摔下一条腿废了,心理阴影面积大了起来;承乾和贾宝玉一样是双性恋者,他的男宠“称心”后被世民诛杀,他的心理阴影面积更大了。更要命的是世民也宠爱他的亲弟弟李泰,史称“宠冠诸王”,按照“唐律”,李泰作为魏王不得长驻京畿,但世民特许”不之官”;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他在府邸设文学馆,使他自行引召学士,贞观十五年(641年)主编并完成名著《括地志》。

魏王的待遇等同于太子,世民对承乾又日益冷落,李泰的野心也膨胀了,得陇望蜀,想上太子位!结果玄武门的功臣、为大唐开疆拓土的侯君集作为承乾的老丈人,因自身及所辖军队腐败,功过相抵,对世民心存不满,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太子、侯君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组成造反集团,想扶承乾上位,和造反上位的大军事家、厚黑大家李世民较量,是嫌自已命太长了,结局是可预见的:造反失败,太子被废,侯君集被杀。承乾造反是事实,李泰谋嫡也是事实。李泰被贬顺阳王,徙居均州郧乡县。

二、李世民对二子心存负疚,老年护犊,不想再让承乾、李泰任何一子受到伤害。

承乾造反,给老年的李世民当头棒喝,他开始反思太子造反事件,他认为承乾造反,固然可恨但换位思考,承乾也可谅。李泰因自己宠爱过度、让他有了觊觎之心,世民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改封李泰为濮王。他深知承乾作为犯罪分子,已无法上位;李泰上位,承乾必定小命不保。于是自然想到同是嫡子的性格懦弱的李治,让他将来上位,以保全两个哥哥。鹬蚌相争,李治渔翁得利。

三、长孙无忌想在太宗归天后掌控朝局,这也是李治上位、李泰遭贬的重要原因。

国舅长孙无忌作为陇右贵族集团的代表,他文武全才,老奸巨猾,他早已在为后太宗时代规划朝局。三个嫡亲侄子,承乾、李泰都不是吃干饭的,一旦上位,长孙无忌当宰相,只能像块牌位一样被这两个外甥当个摆设,而李治这个外甥,一旦上位,长孙无忌当宰相,完全可以把李治当摆设,到时候自己能呼风唤雨,何乐而不为?于是在世民和他谋划时,力挺李治!有重量级元老大臣力挺,李治自然上位,而李泰也就自然歇菜。

四、李世民也不愿让后世子孙再仿效玄武门的自己和儿子李泰一样靠阴谋上位。

世民想为后世立规,不愿意再让后世一直靠夺嫡上位。自已干掉太子建成上位,如李泰再替承乾上位,这就会让夺嫡常态化,弄得老李家代代腥风血雨!玄武门之变,老李家建成、元吉授首,世民十几个侄子送命,这样的惨剧一直是李世民挥之不去的梦魇!到晚年,世民还要猛将秦琼、尉迟恭站立宫门来驱鬼安神!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太子李承乾还没有被废时,魏王李泰自持有才,结党营私,以为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恩宠,就和太子明争暗斗,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了,结果被废了。



太子李承乾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唐太宗李世民让太子府监国,太子处理国事井井有条,而太子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周围围绕着长孙无忌、侯君集等元老,继承皇位也是众望所归。这里我们不讨论为什么太子李承乾被废,主要讨论为什么李泰被废了?



第一、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明争暗斗,手段过于阴险,同时又结党营私。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魏王自持有才,得到唐太宗的恩宠,平时基本没有把太子放在眼里,太子偏懦弱,处理国事时,魏王党基本上都是使坏,阻碍太子建功立业。

第二、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得到的皇位,所以他厌倦了为了争夺皇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所以,魏王李泰对太子的步步紧逼,加速了太子的倒台,同时也把他推到皇位继承人的最前列,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第三、太子倒台后,唐太宗李世民把魏王李泰召进宫,试探准备立他为太子,李泰自作聪明,对李世民表明心迹说如果立他为太子,他回去杀子,百年之后传位给晋王李治。李世民厌倦了皇家为了夺位而不择手段,所以李泰表明心迹后令李世民厌恶。

第四、外戚长孙一族势力大,同时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皇位的继承人基本上也是围绕长孙皇后的几个孩子进行。太子被废,立魏王李泰,唐太宗百年之后,李泰定不会放过废太子及兄弟,而晋王李治当时闭门谢客,不结党营私,不争夺帝位(其实当时不争就是争),是个庸而不昏的人。唐太宗正好看中李治这一点,为了保全子嗣,立李治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最后除了蜀王李恪反叛被长孙无忌处死,李承乾、李泰都得到了善终。

因此,为了帮新太子晋王李治扫清障碍,魏王李泰被废,蜀王李恪被打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