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霸占大清土地,为何李鸿章却说不要去争回来?

用户65146878


没想到李鸿章的徒子徒孙这么多,居然连这件事都能给他强行洗白,有人评价李鸿章没有雄才大略,只能算一个合格的补锅匠,让我说他连一个补锅匠都不如,砸锅卖铁,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保住自己的官位是真!


这件事还要从左宗棠收复新疆开始说起。

19世纪中叶,英佬和俄毛在中亚抢地盘,双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中国新疆,不过老奸巨猾的英佬不亲自出手,而是怂恿中亚一个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头子阿古柏,乘新疆回乱之机率军入侵,在新疆自立为“汗”,建立伪政权,当起了大尾巴狼。

英佬的阴谋早被俄毛识破,他们也趁机出兵占领伊犁,新疆面临被英、俄肢解的威胁,但这个时候清廷内部居然还在吵个不停。

一派以李鸿章为首,主张海防,认为该把国库经费全部投到亲儿子北洋水师上,以防御海上威胁为主,至于新疆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免费给了英佬和俄毛都没问题。


另一派以左宗棠为首,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新疆是大清西北门户,一旦被列强瓜分,国势危矣,必须全力出兵,收复新疆。

哪一派意见正确,一目了然,性格刚烈的左宗棠一向看不起李鸿章,曾痛骂李鸿章是卖国贼,说他对国家的危害比洋鬼子还要厉害,然而李鸿章这个败家的大清总管很受慈禧器重。

不过李鸿章这一回的主意实在馊透了,就连慈禧老妖婆都听不下去,最后下令左宗棠率军出征,负责赶走阿古柏,武力收复新疆。

光绪元年(1875年)5月,70岁高龄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命人抬棺入疆,走在队伍前头,表达了不复新疆绝不回师,与新疆共存亡的生死决心。


在左宗棠的积极部署下,清军进兵顺利,不但把大尾巴狼阿古柏势力赶出新疆,还极大震慑了侵占伊犁的俄毛,使得对方同意归还占据的伊犁地区,彻底粉碎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

但俄毛还想捞点好处再走,想要和清廷谈条件,于是清廷派了一个叫完颜崇厚的官员到新疆担任首席谈判代表。

这个完颜崇厚我就不详细介绍了,金人后裔,靠花钱买官入仕,有充当外交官,熟悉西方特别是俄毛的经历,所以被委以重任。

可惜这个完颜崇厚被俄毛连吓唬带忽悠,一旦谈判下来,竟然没有汇报,糊里糊涂地就擅自做主,跟俄毛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


按照这个条约,俄毛非但不需要归还占据的伊犁,另外几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被拱手送出,俄毛获取了在新疆的几乎所有经济特权,还可以堂而皇之驻兵新疆,清廷每年要付给俄毛一笔数额巨大的军费,俄毛以后出入新疆,简直跟进出自己家门一样方便自如。

说这个《里瓦几亚条约》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签订的最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恐怕没有人能反驳,简直就是卖国。

消息传到京城,全国都炸锅了,百官纷纷上书痛骂,就连慈禧太后也大骂完颜崇厚是个“卖国贼”,把他下狱治罪,判了死刑。

但这个完颜崇厚实在惊世骇俗,他的“光辉事迹”惊动了英国女王,女王担心东方的慈禧女王以后会不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就命人向清廷施加压力,放过完颜崇厚,而这个完颜崇厚不光脸皮厚,家底也很厚,硬是交了30万两白银的“劳军钱”,把自己从监狱里给捞出来了,看来清廷的腐败也是没救了。


可那份《里瓦几亚条约》怎么办?承不承认?

清廷再次分成两派,热爱和平且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李鸿章又拿出海防的理论,表示咱们泱泱大国,必须重合同守信誉,说话算数,签订的条约必须承认,要不惹毛了友邦,打起仗来,咱们还是打败,干脆新疆就不要了。

看起来李鸿章大人一辈子的不平等条约签多了,还签上瘾了,下跪也上大瘾了。

这会就连慈禧老太婆都不愿意了,她鄙视地瞧瞧李鸿章,对外宣布坚决不承认这份耻辱的不平等条约,要想谈判咱们重新再来!

清廷继续派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俄国,跟俄毛就条约问题重新谈判,曾纪泽知道毛子的外强中干,表现十分强硬,拒绝做出让步,而左宗棠率军不退,对俄国施加军事压力。


在武力和谈判的双重努力下,俄毛深知自己不能动武,否则会导致英国等列强干涉,最终只得同意了重签条约,清廷挽回了很多重大损失,但仍然是割让了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说话算数,要签就签,说给就给”,这就是李鸿章大人的解决之道,这个送法,就是再有10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也不够送的。

有人给李鸿章强行洗白,说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局势下,李鸿章已经尽到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了,没有任何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他是一个合格的补锅匠。


在我看来,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丝丝歪歪的道理,但仔细想想,李鸿章根本不是一个补锅匠,而是一个砸锅卖铁,变卖家产的败家奴才,在当时也没有任何人能比他做的更差了,他和左宗棠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李鸿章是大清唯一一个对国外形势有清醒认识的人,他可以在列强中,权衡利害。使弱小的清朝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李鸿章外交能力是很强的,比如他知道英美不希望沙俄在中国东北过于扩张势力。


林则徐说大清最大的威胁是北方沙俄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他就说过北方的威胁要远大于沿海。而李鸿章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说不要去争回来,那是因为他和沙俄打过交道,知道沙俄自古就有非常强的扩张意识,而且这个民族非常的富有对武力的崇拜。

李鸿章明白凭当时的大清国力,是不可能要得回的,而且一旦因为这件事情给了沙俄口实,反而会导致沙俄借机侵入中国东北。而那是大清将无法利用国际社会来周旋,而且可能又要多一条条约,那可不是租借,而是直接明抢。

所以鉴于国力有限,且东南还有其他列强,而且东亚还出现了更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李鸿章明白,大清决不能得罪沙俄。

李鸿章明白沙俄在东北的扩张,终究会导致其他列强势力的抵制

沙俄在东北的扩张,尤其是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行为,引起了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列强的高度关注,他们一心想遏制住沙俄的步伐。于是找到了亚洲的日本,此时的日本对沙俄的扩张行为十分不满,在拥有英美支持后,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中,日本受到来自英美的财政支持,大量购买了日本战争国债,而且最后出面调停的就是美国。而这一仗总得来说对当时的列强和大清都是有好处的,把极具侵略性的沙俄赶出了东北,而东北也算是被大清保下来了。

可以说如果当时去和沙俄争的话,国力有限。而且还会导致其他列强势力坐收渔利!


小司马迁论史


若是没有左宗棠,新疆早就脱离了祖国的怀抱!这个事说来话长,先说说历史背景:1865年,中亚浩罕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南部,并迅速占领了新疆大片土地,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当时的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忙的焦头烂额,无暇西顾。1871年,沙皇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新疆岌岌可危。新疆沦陷不久,日本入侵台湾,李鸿章以“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为由上奏清廷,建议清政府加强海防,并呼吁已经出兵和准备出兵收复新疆的军队可撤即撤,可停即停。

根据李鸿章的观点,无疑主张清政府放弃新疆,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赤裸裸的卖国行为,李鸿章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新疆虽然土地辽阔,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清政府来说如同鸡肋。清政府每年拨付300多万两银子补贴新疆,而这笔钱要分摊到各个省份和海关。当时的清政府,内有寇贼作乱,外有列强欺侮,新疆无疑使原本不堪重负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所以,李鸿章的这个提议不只代表了他个人,而是代表了当时清政府大部分官员的心声。

第二,新疆在清廷手上一直没有被王化,距离中原地区偏远,当地民众桀骜不驯,再加上国外势力的鼓动和挑唆,经常发生暴乱。清政府很头疼,镇压吧,路途遥远,运粮不便,劳民伤财。不镇压吧,毕竟是统治地区,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暴民任其所为,不服王化吧?同时也很憋屈,每年给你们这么多钱,还要闹事,到底如何才能满意?所以,不如直接放弃新疆,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当时的大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不仅边疆遭受侵犯,海疆同时面临严重的威胁。李鸿章认为,海防重于边防,边患只是癣芥,而海患才是心腹大患。尤其是蠢蠢欲动的日本,是大清的头号敌人,李鸿章甚至建议,把边防的饷银拨一些用于海防,边防搞不好,大不了失去新疆,海防搞不好,大清有亡国的危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重陆轻海”的国防理念,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吃一堑长一智,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北洋海军的创建者,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提出轻边防重海防的观点,也就不难解释了。



其实,李鸿章的宏观理念中,并非完全放弃新疆,而是允许其自治,把新疆变成类似于朝鲜的藩属国,每年向清政府纳贡。我们不能以现代的世界观去批判李鸿章,在当时的局势下,你很难说他就是一种卖国行为。现在有些人把李鸿章骂的很惨,无脑黑和喷子遍地都是,将心比心,互换立场,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

当时左宗棠极力反对李鸿章的观点,认为海防和边防同样重要。他说:”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命他收复新疆。左宗棠厉兵秣马,抬棺西征,七万湖湘子弟经过数年浴血奋战,终于荡平贼寇,收复新疆。占中国六分一领土的新疆,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寸土必争,左公威武!他的所作所为才符合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爱国情操,所以后世褒左宗棠贬李鸿章者一抓一大把。殊不知,当时亲李鸿章远左宗棠者也是一抓一大把。



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争了一辈子,但我认为是君子之争,都是为国为公,并没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去世时,李鸿章写了一副挽联: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李左二人亦敌亦友,争执于庙堂,相忘于江湖,也算一时之瑜亮也。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这个问题很显然是在说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

光绪元年(1875)朝廷发起收复新疆之议。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认为自乾隆平定新疆的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万两饷银,新疆就是一个无底洞。因此与其继续塞防,不如允许阿古柏继续占领南疆,只要称臣纳贡即可。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海防建设,以防范日本的崛起。

关于李鸿章对此问题的各种现实考量,以及英国如何对他进行舆论影响,我不再赘述了。我主要想谈一下李鸿章说这些话时候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实,早自从乾隆皇帝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以来,朝廷就一直有人持“弃守新疆”之议,李鸿章的海防论,不过是对这种观点的延续罢了。究其原因,新疆在明朝时与内地隔绝,内地汉人对新疆渐渐形成一种“域外之地”的文化隔离心理。换言之,在当时人看来,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绝非“中土”也。

甚至在乾隆平定新疆的过程中,屡屡有汉臣上奏,要求停止用兵,以哈密作为西部疆域的边界。

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进攻伊犁时,大学士刘统勋请求弃守巴里坤,退至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学士史贻直请求捐弃伊犁,反对继续用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学士以“粮饷、马力、将帅”为由上折,继续反对用兵新疆。

这些汉族官员也不是不爱国,就是在他们对国家的理解中,新疆这个域外之地,不在他们认为的中国范围以内。

新疆被乾隆平定后,由于统治成本极高,因此屡屡传出弃置新疆的声音。直到二十世纪的前期,这种观念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民国时期,吴蔼宸在《新疆游记》中就提到:

降至今日,(新疆)犹成为荒芜不治之边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历代鄙视边疆有以致之。

李鸿章的观点,以及与左宗棠的争论,其实都是要搁在此背景之下去理解。


HuiNanHistory


李鸿章在这一件事上确实做的有问题,李鸿章也不是说不去要回来,而是李鸿章错误的估计到沙俄的野心了。从近代以来我们都知道,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李鸿章想的是沙俄能够满足。

清朝末年中国确实太乱了了,国内农民起义也是不断,东南沿海,各个列强也是不断的入侵,在光绪初年,新疆也发生叛乱,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开始侵占中国的新疆,当时清军在新疆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防守兵力,所以阿古柏迅速占领了新疆大片的土地。当时清政府确实已经是无力管新疆的事了,国内在镇压太平天国,而且这个时候沙俄又占领了新疆的伊利,整个新疆地区都岌岌可危。

之后日本在1874年也开始入侵中国的台湾,当时李鸿章觉得东南海防才是最重要的,提出了: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强烈建议清政府加强海防,放弃新疆。当时李鸿章觉得清政府无力和沙俄对抗,如果得罪了沙俄那么中国的东北可能都会被沙俄侵占,加上当时日本还有西方列强都在东南沿海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李鸿章也是不得不建议清政府把重心放在东南。

后来在左宗棠等人的强烈支持下,清政府出兵开始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但是这个时候虽然新疆大部分收复了,但是伊利一直还在沙俄手里。

后来清政府派出了完颜崇厚去和沙俄谈判,这个说是外交家,其实没有一点骨气,之后自己和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赔偿给沙俄大量的金银,还要把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却划归俄毛。后来清政府查办了完颜崇厚,但是最后也没有怎么样,在这其中李鸿章又一次站在了对立面,他坚持要求中国已经签订了条约,所以要履行,而且还帮完颜崇厚说话,李鸿章的想法就是不能得罪老毛子。

后来清政府派出了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去谈判,同时左宗棠也开始大军出征,抬着棺材,誓要收复伊利,最终伊利是要回来了,但是依然虽然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赔偿的金额也加大了。不过已经是把损失降到了最小。

弱国无外交,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那么这样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小伍讲历史


强烈谴责完颜崇厚的卖国行为!

一,

这件事发生在1879年7月,清朝全权大使完颜崇厚在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签订里瓦几亚条约,

这个条约索回了伊犁九城,却割让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和穆苏尔山口,让伊犁成为一座孤城。并且还有赔偿俄罗斯500万卢布军费。以及其他经济权利。

完颜崇厚这一做法,丧权辱国,可以说是激起了满清朝野的一致反对和谴责。

连清朝的慈禧和奕忻都说“条约已经签订,同意有害于彼,不同意有害于此,瞻前顾后,进退两难”

二,左宗棠怎么做?李鸿章这么说?


在这件事上面,很明显左宗棠更有发言权。

左宗棠69岁抬棺西征,分分钟灭掉阿古柏和白彦虎,令全世界震惊。

而俄罗斯,之前占据伊犁,理由就是害怕被阿古柏糟蹋。并且承诺一旦清廷收复伊犁,就归还伊犁。

派崇厚去俄罗斯谈判,左宗棠也是同意的。但万万没想到,崇厚,这个前三口大臣,洋务老手,却签订了这么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时候,李鸿章说,崇厚虽然无能,却是代表国家去的。国家给予崇厚全权,现在出尔反尔,违背国际惯例,有可能招致俄罗斯甚至全世界的战争和非议。

左宗棠,自然也不同意和俄罗斯开战,因为,确实打不过。

后来,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出使俄罗斯,在《里瓦几亚条约》基础上,争回了一小部分权利。

三,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很快签订,因为对于清廷来说,这样的条约兼职太厚道。

1,开辟海关税收。这方面清廷本来就不想管,还管不好。英国人居然主动帮忙收税送钱,何乐不为?

2,赔款2100万元,这么少?光销毁的鸦片都不止这个数吧?占领的城池都没要赎金?

3,香港岛,荒岛一个,给你便是。


现代人看来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清廷来说就是占便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开始学习和西方打交道。而最初开始洋务不是别人,正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在当时来说,崇厚确实是最会外交的一位。这个条约有个人原因(着急回国看老婆孩子)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清廷从未遇上这样霸道的对手。

以往订约,都是和英国佬和法国佬,这人人讲道理。现在遇上老毛子,根本不说理,能骗多少骗多少。

要不是有个了解情况的左宗棠在西北,这件事就被骗死了。

之前的《瑷珲条约》,割让土地那么多,你以为他们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满人他们连地图都看不懂!

后来的《马关条约》,小日本通过电报,把清廷谈判底线摸得一清二楚,李鸿章多牛逼也没什么好商量的!

再后来为什么会八国联军入侵?TMD满人连个外交照会都翻译不对!

李鸿章说慢慢往回要,其实就是不要。事实上,后来确实只要回来一点点。说的确实没错。


历史知事


把李鸿章与领土放在一块比较,李鸿章大人肯定要做好接受批评的准备了吧?

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其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从来没见过一个“割地赔款”的政治人物可以获得“殊荣”,也从来没见过一个身居高位思维开阔的人,会愿意主动自取其辱,拿自己的政治前程开玩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李鸿章是一个鄙陋、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偷鸡钻营的政客,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由于他的愚昧无知,晚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列强指名道姓喊李鸿章去签,在国人的理解中,李鸿章属于那种人傻钱多好忽悠的那种。

别人说啥就是啥,不会讨价还价,不知道大家注意过一个细节没有,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代表大清赴日谈判,伊藤博文拿着拟订好的条约草稿给李鸿章看,李鸿章说要与慈禧太后商量商量,伊藤博文回复:“但有允或不允!”

根本不给李鸿章讨价还价的机会,弱国无外交,不是李鸿章怂,是国家实力实在不允许他硬。总之,一句话,李鸿章绝不是鄙陋之徒,因此,在对俄问题上,李鸿章不但有发言权,而且还很重要。


李鸿章与当时沙俄的统治者尼古拉二世是有过交集的,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年,1896年,李鸿章带着满心郁闷,作为清政府最懂外交的人出使欧美诸国。

李鸿章的足迹遍布美、英、法、俄、德等当今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在法国,李鸿章得到了最高的赞美,法国人将李鸿章比做他们的仇敌――俾斯麦,称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东方的中国应该是卑微的、唯唯诺诺的,却不想李鸿章与他们的元首站在一块,毫不畏缩与恐惧,脸上甚至永远挂着他那对什么都有点鄙视的微笑,这无形中提高了李鸿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中国这个在晚清积贫积弱的时代的形象。

因此,李鸿章说俄罗斯霸占的土地,别争回来,虽然怂了点,但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政治高层,却也不是没有道理,争只会加速亡国,不争,尚能苟延残喘,不意气用事的讲,是个政治人物都会选择后者!


历史三日谈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李鸿章从来没有说过放弃新疆的言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当时中亚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侵占新疆,针对这件事情,清廷展开了讨论,以左中棠为首一派主张收复新疆,塞防和海防并重;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主张优先发展海防,认为海防重于塞防,对于新疆,清政府鞭长莫及,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案处理新疆事务。

具体关于新疆的安排如下:“严守现有各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李鸿章认为,如此则既可以挫败英、俄兼并之心,中国也不必劳师远征,实为经久之道。“这个方案可是与否暂且不论,但是给李鸿章扣上一个”放弃新疆“的大帽子,显然不见得是尊重史实。

李鸿章所主张的”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是解决新疆的一个办法,同时也成为后世认为他卖国的证据,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所谓的”天下观念“依然停留在古代,认为苗瑶土司,越南、朝鲜是藩属国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也是清政府当时极力维护地正统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认为新疆各部可以仿效苗瑶土司制度,依靠当地部落的力量

来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依然归属清政府管辖。可见李鸿章并没有说要放弃新疆,但是依靠当地的力量真的可以抵挡住外国的入侵,结果未知了。

当时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实际上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谁改优先办理的问题。当时,李鸿章认为海防的危机大于塞防,应该优先发展海防。左宗棠上奏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最后,清廷支持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不负众望,一举收复新疆,成为当之为愧的民族英雄。同时,也造成了后世对于李鸿章评价不高,说他不主张不收复新疆,甚至卖国。实则是两种解决新疆事务的方案。1875-1884年十年间,西征和塞防军费为八千万两,而1875-1894年的二十年间,海防经费总共筹款为四千二百万两,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海军建设,约一千万两被清廷挪作他用。北洋水师之惨败既有人祸,当然也跟经费不足难道没有关系吗?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莫要以现在的观念去看待历史,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可能会得到更加客观的结论。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先来交代一下事情的历史背景:

光绪初年,新疆阿古柏叛乱,当时国内局势不稳,尤其东南海防,形式严峻,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对西北局势认识不足,认为新疆地处偏远,于国无益,可以置之不理。这一提议受到了一代名称左宗棠的强烈反对。

左宗棠虽说是中原人,但是高瞻远瞩,国土意识十分强烈,他以65岁高龄披挂上阵,抬棺西征,并最终成功收复领土,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勋。

新疆收复以后,留了个 小尾巴,就是伊犁,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 地方,在当时可以说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清朝百姓犯罪经常被流放伊犁。但俄毛对土地十分贪婪,利用阿古伯叛乱趁火打劫,抢走了伊犁。

为了解决伊犁归属问题,清廷派了专人与俄毛谈判,这位谈判代表叫做:完颜崇厚,完颜崇厚是满洲镶黄旗人,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刑部尚书完颜崇实之弟。咸丰年间就主办洋务,同治年间出访过法国,可以说是清廷为数不多有外交经验的官员,由他出面份属合理。

但是完颜崇厚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外交外行,被俄毛连哄加骗,加之挂念家里病妻,在克里米亚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大清不但要赔偿俄毛“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恤款五百万卢布(合白银二百八十万两),还要把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却划归俄毛。除此以外还有一大堆对俄方有利的经济条款。

条约签订以后,国内一片哗然,明明打了胜仗收复国土,竟然要割地赔款。连一向不说话的张之洞都看不下去,要求把完颜崇厚撤职查办,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更是气的咬牙切齿,众怒之下,完颜崇厚被革职查办,定为监斩候,秋后处决。但是完颜崇厚毕竟是旗人,官宦世家,根深蒂固,光绪六年,交了30万两白银作为赎金,不但保住性命,还被降职使用。


在此过程中,李鸿章起到了很负面的作用,作为中国公认的外交家,却表现的十分迂腐,他认为完颜崇厚是奉旨行事,不能把罪都算到他一个人头上,况且条约已经签了,说话要算话,不然以后还会有麻烦。

即使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李鸿章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完颜崇厚是在对合约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签署的,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同,条约的合法性存在疑问,其次:纵然是外交犯错,但比起国家主权,礼仪是小事,俄毛本身就是背信弃义,焉能与虎谋皮,做东郭先生。

事后,清廷委任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为代表,再赴俄国谈判,同时双管齐下,委令老将左宗棠再次出山,大军离开肃州(今酒泉市),出嘉峪关,向伊犁挺进,对俄毛施加军事压力,最终迫使俄毛修改条约。纵然这样,依旧损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而且赔偿金额增加到900万卢布。

国弱无外交,这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



日慕乡关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上面这副对联,相传是晚清名臣左宗棠所作。古语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答中,认为一般的民众如果没有固定财产,是不会有道德意识的。惟有士人,才能在没有固定家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道德和目标。

左宗棠显然不仅仅是普通的“士”,他能够“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不仅有恒心,更是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当以国士称之。

左宗棠一生戎马倥偬,高龄不下沙场。为收复被阿古柏叛乱占领的新疆,在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以65岁高龄披挂上阵,抬棺西征,并最终成功收复领土,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勋。

左宗棠扫清叛乱后,只剩下伊犁一座孤城,仍在俄罗斯手中。伊犁此城,本是当年阿古柏入侵时,俄罗斯趁乱攻占的,口头上也只说是代大清暂行管理,安定边界秩序。因此,清政府只要派一人与俄罗斯进行谈判,便不难竟收复新疆全境之功。

但是,就在谈判这件事情上,出现了意外的插曲。

清政府派往俄罗斯谈判的使者,是一位颟顸的贵族官僚——完颜崇厚。崇厚过去曾有过外交事务的经验,在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崇厚便担任清国大使前往法国进行道歉。但此人才具平平,此次受命出使俄罗斯,崇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怎样的责任。

出访俄罗斯后,崇厚误以为自己此次的外交任务只是取回伊犁一城,俄罗斯外交官便抓住这一点,巧言令色地诓骗崇厚,让他答应诸多不平等的条件,如俄罗斯归还伊犁,但此城西北周边的大片土地均割让给俄国等。

崇厚本就不熟悉外交桌上的张机设阱,加上他自己妻子卧病在床,崇厚归家心切,最后在俄罗斯的花言巧语之下,崇厚不明就里,擅自在条约上签字画押。大清只得伊犁一座孤城,而舍弃了周边的万里疆土。

当《里瓦几亚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绝不能承认这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必须另外派人与俄罗斯重新谈判,不可白白割让领土。

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为有李鸿章认为崇厚之举虽然不当,但也不应该撕毁已经签订的条约。李鸿章的理由是,“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给予全权便宜行事之谕,不可谓无立约定议之权。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崇厚所订俄约,行之虽有后患。若不免行,后患更亟。”

李鸿章的想法是,崇厚私订不平等条约,固然对大清有害,但既然已经签了,成了既成事实,便只能认栽,好好执行。因为崇厚此次出访,清政府授予了他全权,这份条约受国际公法保护,清政府若单方面毁约,会给世界留下不讲信用的印象。

另外一点,是李鸿章仍坚持其“海防重于塞防”的主张,认为西北土地得之无用,不如集中精力兴办海军,防御来自东边日本的威胁。西北土地的得与失,在李鸿章看来,对整个大清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是否应与俄罗斯重新订约的这次辩论中,李鸿章搬出所谓的“契约精神”,看似有点道理,其实不然。

首先,《里瓦几亚条约》是在俄方的诓骗之下,崇厚擅自与其签订的,事先并未得到清政府的首肯,是俄罗斯不义在前。其次,李鸿章只看见日本的威胁,却看不到新疆对中国战略纵深的意义,因此他的提议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最终,清政府决定派出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再次前往俄罗斯议改条约。在曾纪泽的多番努力下,加上左宗棠的军事威胁,最终艰难地迫使俄方改约,算是为大清争回了大部分领土。虽然仍有损失,但较之前约,已经算是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