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除去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闪闪流萤


古代四大以少胜多战役,人尽皆知,我重点讲讲我军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总体来讲,我军无论是面临侵华日军、国民党军,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期,整体形势都是以少打多,以寡敌众,毕竟敌强我弱,这是不变的。

但我军的著名军事家,从毛主席到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一脉相承的便是使用运动战调动敌人,寻觅战机,分割包围,在局部上形成人数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这是极为正确的战略战术。

我军最擅长以少胜多的有三个人,毛主席、徐向前和粟裕,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包括:

三次反“围剿,4万VS20万,指挥者:毛主席

毛主席是我军游击战、运动战的创始人,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策略的创始人。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前三次“围剿”,每次都是集结重兵,至少在10万人以上,气势汹汹,搞什么“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猛追猛打”,试图扼杀我红军及根据地。

中央红军只有4万人左右,装备十分落后,但毛主席根本不惧对方有多少人,他的战术精髓就是游击战16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每次都是发挥机动灵活优势,在敌人包围圈内外进行游击骚扰,把敌军溜地疲惫时,集中兵力猛打。

三次反“围剿”中,毛主席使用4万兵力,打败蒋介石40多万,歼敌6万,把蒋介石气歪了鼻子。

四渡赤水,3万VS30万,指挥者:毛主席

失去毛主席游击战精髓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长征,还好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主席正确路线的地位,毛主席紧接着指挥了堪称人类游击运动战精华的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时,中央红军只有3万多人,围追堵截的敌军足有数十万,但他们兵力分散,构成复杂,内部矛盾重重。

毛主席抓住敌人这些劣势,指挥中央红军在3个月的时间6次穿越三条河流,特别是4次急渡赤水河,转战川贵滇三省,在敌人鼻子底下游刃有余,巧妙穿插于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但最终摆脱敌人围剿,还抓住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成为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的最光辉战例。

毛主席自己也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黄桥战役,7千VS1.5万,指挥者:粟裕

1940年10月,顽固的国民党公然派江苏省韩德勤率军1.5万,兵分三路向我苏中根据地进攻。

是可忍孰不可忍,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予以坚决反击,战役由粟裕担任军事指挥。

决战不可避免,粟裕决定采取诱其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法,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实行歼灭。

韩德勤的军事水平连粟裕1/10都不到。粟裕抓住老韩狂妄冒进的特点,任尔三路来,我只一路去,在黄桥附近痛歼韩德勤所部主力,干掉第89军军长李守维,歼灭敌军1.1万人,俘虏4000人,打的89军全军覆没,韩德勤屁滚尿流,仓皇逃窜。

苏中战役,3万VS12万,指挥者:粟裕

1946年7月,国民党军拉开全面内战序幕,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

敌军12万人来势汹汹,我军只有区区3万,且是初次面对如此重兵,粟裕毫不畏惧,靠着仅有的军3万人,不断调动敌人,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集中兵力打其一点”,先后在苏中一带发起7次战斗,七战七捷,累计歼敌5万多人,让国民党军惨败而归。

7次战斗中,既有防御战、保卫战,也有攻坚战、遭遇战,但粟裕每种战术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看来粟裕大将不仅拥有战略眼光,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也是一流的战术大师。

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徐向前,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徐向前是我军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将帅,无论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大型战役还是一场战斗,徐向前几乎都是以少胜多,让以寡敌众成为一种习惯。

由于战例太多,这里只列举徐向前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十场战役,全部都是以少胜多。

1、平汉路之战,徐向前指挥我军800VS敌军4000,完胜,歼敌3000。

2、鄂豫皖第三次反围剿,徐向前指挥我军近3万VS敌军近20万,歼敌6万。

3、红四方面军转移,徐向前指挥我军2万VS敌军30万,歼敌1万。

4、川陕反三路围攻,徐向前指挥我军1.8万VS敌军7万,歼敌2.5万。

5、宣达战役,徐向前指挥我军1.8万VS敌军2.2万,歼敌1万。

6、川陕反六路围攻,徐向前指挥我军近8万VS敌军25万,歼敌8.5万,创红军战史最辉煌胜利。

7、嘉陵江战役,徐向前指挥我军5万VS敌军8万,歼敌1万。

8、千佛山战役,徐向前指挥我军8万VS敌军21万。

9、晋中战役,徐向前指挥我军6万VS敌军13万人,歼敌10万,开创我军一个战役歼敌上十万记录。

10、太原战役(外围战),徐向前指挥我军近9万VS敌军近10万,歼敌6.6万。

我军史上将星如云,以少胜多战例层出不穷。亲爱的朋友们,你还知道哪些军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欢迎留言补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多了,以至于几乎变成了一条“定律”:在大战役中,人数少的一点都不吃亏,甚至还有些优势。

除了题目中“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这四个有名的,我再按时代为序说一些吧,实在太多,所以只能挑了10个有决定性意义的说,请恕不能一一历数。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据说商纣王那边的军队是70万人,而周武王这边是5万人左右,但由于纣王的军队是由战俘奴隶拼凑而成,开战没多久就纷纷倒戈,周王朝八百年基业一战而定。


彭城之战(公元前205年)

楚汉战争中的非决定性战役。很遗憾,项羽的这一战虽然荡气回肠,甚至比巨鹿之战还要显露他的军事天赋,但仍然没有改变楚汉战争最后的结局。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在半日之内,以寥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让刘邦遭遇了起兵以来的最大惨败。此战,楚霸王的雄风一展无遗。


井陉之战(公元前204年)

也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井陉之战的关键性在于,就是因为了有了这一战,汉军才扭转了彭城之后的颓势,扫平了项羽的羽翼。这一战也可以看作韩信的封神一战,以三万之军,击败了支持项羽的20万赵军。


昆阳之战(公元23年)

王莽败亡的决定性战役。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一举成名,以三千敢死队为首,一举歼灭新莽的43万大军。


护步达冈之战(1115年)

金灭辽的决定性战役。在这一战中,完颜阿骨打以两万军队,大败辽天祚帝御驾亲征号称70万的辽军主力。此战过后,金辽实力彻底逆转,辽帝国灭亡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采石之战(1161年)

南宋击败完颜亮南侵的决定性战役。完颜亮率60万大军南侵南宋,宋军在文臣虞允文的带领下,以不到两万人万人大败17万金军前锋,直接导致了金军内讧及完颜亮被杀,南宋由此熬过了最大的一次国家危机。


三峰山之战(1232年)

蒙古灭金的决定性战役。在河南三峰山,蒙古军在拖雷的带领下,以4万人在寒冬大雪天击败15万金军。此战过后,金军丧失了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野战兵团和主要将领,从此再无与蒙古骑兵正面对抗的实力。两年后,金帝国灭亡。


鄱阳湖之战(1363年)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统一中国的决定性战役。在此战中,朱元璋以20万人击败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这一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少胜多的水战。


土木堡之战(1449年)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追上仓促应战,20万大明朝京营精锐被5万瓦剌精骑几乎全歼,明英宗也在此战中被俘。


萨尔浒之战(1619年)

明亡清兴的决定性战役。在短短5天时间里,兵分四路的明帝国11万野战精锐,被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一举击溃。从此,明军在关外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只能被动据城防守,野战已成往事。


张明扬不说话


明军征安南之战

明军号称80万,越南号称700万大军。结局:张辅四平安南,安南小孩闻张辅之名,不敢啼哭。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军:三千精骑;东突厥:不祥,但不久前曾集结20万大军兵临渭水

结局:东突厥退出历史舞台

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军:苏定方辖下唐军及回纥军万余;突厥军:沙钵罗十姓大军10万

结局:西突厥退出历史舞台

唐灭戒日王朝

唐军:王玄策一人,借7000尼泊尔雇佣兵;戒日王朝:不祥,但不会少于数万

结局:戒日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东汉与贵霜之战

汉军:班超所率西域都护府辖下汉军一千,车师等国联军数千。贵霜:贵霜副王谢率领本部军队七万,加上龟兹等国的合兵。

结局:月氏(贵霜)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扣毛


以少胜多,主要说的是兵力对比和战斗结果。

1、阴晋之战

魏国西河郡郡守吴起5万之兵,抵抗秦国50万大军讨伐,击败秦军。(据说真实性有待考察)

2、鄗代之战


赵国派廉颇、乐乘统兵25万,抗击燕国60万,战车2000乘,燕国大败。

3、彭城之战

三日之内,项羽3万大军击败刘邦56万人马,歼灭刘邦主力部队。

4、伊阙之战

大将军白起以12万兵力(有的说兵力不详),各个歼灭韩国、魏国和东周联军24万。

5、潍水之战

韩信以几万之兵(有的说兵力不详)大败楚军20万,楚军全军覆没。

6、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王莽时期),刘秀以1万7千绿林军大败新军43万,绿林军大胜。

7、虎牢之战

李世民以8万兵力,大败王世充军(不详)、窦建德军(10万)联军,李世民大胜。

8、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周武王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商朝以失败告终。

9、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军队,击败楚军20万主力,占领楚国都城。

10、井陉之战

韩信以汉军3万击溃赵军20万,大获全胜,也是有名的背水一战。

各位友人,我也就能找到这些了,谢谢。欢迎关注。


奔走的草原狼


一缕清风沁人心,抚于案上闲自适!大家好,我是清风抚案!如果喜欢清风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并点点赞哦!

如果翻开中国二十四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历史上的战役数不胜数。

言归正传,清风带大家回顾一下几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牧野之战

地点: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

参战双方:周联军4.5万人 VS 商朝约17万人

结果:商朝战败,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阴晋之战

地点:阴晋(今陕西华阴东)

参战双方:秦国(秦惠公)50万 VS 魏国(吴起)5万余

结果:魏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彭城之战

地点:彭城(今江苏徐州)

参战双方:楚军(项羽)3万 VS 汉军(刘邦)56万

结果:刘邦大败,诸侯背汉向楚


✦昆阳之战

地点:昆阳县(今河南省叶县)

参战双方:新军(新朝将领)43万 VS 绿林军(刘秀)17000

结果:绿林军决定性胜利


和尚原之战

地点:和尚原

参战双方:南宋 数千 VS 10余万 金

结果:南宋获胜


郾城之战

地点:郾城

参战双方:南宋军(岳飞)3千 VS 金军(金兀术)11.5万

结果:南宋获胜


✦陈家岛海战

地点:于胶州湾唐岛

参战双方:宋军水兵三千 VS 金军七万

结果:南宋获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中国海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上峰岭之战

地点:上峰岭

参战双方:戚继光1500 VS 倭寇2000

结果:歼敌倭寇300余人


✦宁远之战

地点:宁远

参战双方:明朝(袁崇焕)2万 VS 后金13万

结果:明军击退后金军


在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非常多!清风在这里只举这么多战役了,有补充的欢迎发言!!!


影风月


巨鹿,官渡,赤壁,淝水战役,广为流传,被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看到吐血,当然不是讽刺我们先人的智慧,大家都太了解了看的乏味。我想起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不知道大家知道不——萨尔浒战役!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PK后金,结果是后金以6万左右的兵力,大败明军十一万兵力。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教科书式的案例。萨尔浒战役是明清兴亡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一,战争起因

努尔哈赤后金领导人,随着这这哥们在女真各部一顿收拾,统一了女真族,野心膨胀。他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地盘,当时为了争夺辽东土地开打。毕竟一个放羊的,连个草场都要你争我夺。于是找了个借口,所谓的“七大恨”,具体什么恨,也没啥说头。人家要揍你。找个名头而已,努尔哈赤当时已经对明朝的腐败,内部战乱不断,贪污腐败了解的很透彻,于是发动了这场侵略战争。

第二,战争过程

后金不断侵犯边境,让明朝统治者不爽了。准备好好的收拾下努尔哈赤。经过四个月的计划,沈阳经略杨稿命令兵分四路就行包围。北路总兵马林率领,进攻苏子河,西路总兵杜松率领,攻打赫图阿拉,南路总兵李如柏率领进军赫图啊阿拉。东路总兵刘铤统帅,后面包抄。当时明朝军队号称20几万大军,而女真族只有6万多人。面对包围,努尔哈赤“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灵活指挥,集中火力攻击,逐个击破,五天时间,就收拾了明朝军队,明朝损失了约4.5万人,战死将领300人左右,各种物资数不胜数。


萨尔浒战役的胜利有多方面原因,明朝腐败,缺乏优秀将领,经济匮乏,腐败成风等原因。但是不能否认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中以少胜多的优秀指挥能力。


史林外传


中国历史的巨幅长卷上,多次上演了以少胜多的战场传奇,除了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等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传奇战役,在这里简要列举几个: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即我们熟知的“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帝辛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周武王即位四年,抓住商王朝分崩离析、主力军队远征东夷之际,联合8个方国部落直捣朝歌,帝辛慌忙武装数倍于武王军队的奴隶大军连同卫国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周武王尽得人心,战前声讨,奴隶纷纷倒戈,武王猛烈突击,商军溃散,帝辛登鹿台自焚而死。

彭城之战。汉二年三月,刘邦以项羽杀义帝楚怀王为口实,分派使者向诸侯传檄号召尽发关中之兵,与诸侯共击项羽,各路诸侯分路开进,直逼彭城。当时彭城所有精兵猛将都随项羽伐齐,只剩老弱数千留守城中。项羽留下诸将攻齐,自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汉军对项羽军的突然袭击,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被项羽军于彭城近郊斩杀10余万人。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项羽以3万击溃50余万,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闪电战的鼻祖。

金乡之战。北周大象二年,北周在消灭叛将尉迟迥后,尉迟迥的部将席毗罗仍拥兵10万,驻扎沛县意欲进攻徐州。北周于仲文得知席毗罗家人均在金乡,便派兵俘获席席毗罗的家属,并在席毗罗回救途中设伏,以8000兵力大败席毗罗军。

虎牢之战。虎牢之战是唐与郑、夏定夺天下归属的关键一战,李世民身先士卒,机智果敢,在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支援王世充之际,李世民仅用3500精兵大破窦建德十万之众于虎牢关,进而消灭了洛阳王世充。此战以后,唐掌握了天下归属的主动权。

护步达冈之战。天庆五年,黄龙府陷落后,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御驾亲征,企图一举歼灭金军。面对浩浩荡荡的辽军,完颜阿骨打正面迎敌,趁耶律章奴率兵叛奔上京、天祚帝中途回撤之际,发兵猛攻,以2万之师于护步达冈大败辽军近数十万之众,金军从此由抗辽转为全面进攻。

浑河之战。明万历十三年四月,努尔哈赤在征讨哲陈部途中遇洪水泛滥,行军艰难,便命令主力回营,自己不足百人继续北进。托木河、章佳、巴尔达、萨尔湖、界凡5寨合兵800人于浑河附近阻击努尔哈赤。兵力悬殊、大敌当前,努尔哈赤率其弟穆尔哈齐等4人突入重围射杀数十人。5寨联兵互不相属,阵脚大乱,被努尔哈赤气势震慑顿时溃散,努尔哈赤创造了历史上4人胜800人的战场神话。


国家人文历史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陶先生和毛主席一样、最喜欢读陈庆之传,读起来热血沸腾。他是历史上最会打仗的书生,身经百战、每战必胜,而且都是以少胜多、大破敌军。



徐州叛逃投靠梁朝,梁帝排陈庆之带两千兵马接管徐州,这也是四十二岁的陈庆之第一次带兵。但北魏不甘心,派遣两位宗室大将领兵两万攻打徐州

这个时候徐州初定,突然有大兵压境,人心慌慌。大家都想固守城池、等待梁朝的援兵。但陈庆之拒绝了。

陶先生推测,徐州虽然投靠了梁朝,但毕竟长期属于魏朝领土,肯定有一些残留的魏国“奸细”,守城容易出现叛徒。

于是陈庆之率领本部两千兵马来到魏国大营之前,一眼就看出了敌军大营的薄弱环节,一次击鼓、便打败两万敌军。

这是陈庆之第一次作战胜利,也是他人数比最多、兵力最雄厚的一次(1比10)。

后来因为其他原因,主帅又转投魏国。

这个时候梁国的部队人心惶惶,又是陈庆之连夜破关、颇有关羽五关六将的气势,带领梁国官兵顺利撤出。



几年之后,陈庆之随曹仲宗攻打涡阳(查不到资料了,但记忆里不超过五千人),但是魏国遣征南将军率领士兵十五万支援,敌军数量将大量增多,梁朝军队陷入劣势。

魏国援兵的先头部队接近涡阳。梁国的其余将领认为敌人数量很多、并且先头部队肯定是精锐,坚持徐徐图之、固守营寨。

但是陈庆之认为应该出其不意、一举攻破敌军,

可是陈庆之到底没有说服其他将领出兵,于是陈庆之带领本部二百人,对、就是二百人,一举击破敌人前军!

之后一年,双方大大小小进行了几百场战斗。但是双方兵力太大了,几十倍的差距,魏国甚至开始围绕梁军大营,修建魏国营垒、一共修了十三座营垒。

这个时候,其他将领就准备逃跑、撤军了。确实正常人都要撤军了,但陈庆之不是一般人,他是战神。 他手持节杖、拦住众人,慷慨激昂地劝导、激励士兵。

于是梁军向魏军开始了总进攻,果然哀兵必胜!梁军在陈庆之的带领下,一夜就攻破了四座营垒、涡阳守将开城投降。之后陈庆之亲自击鼓,梁军全力进攻,其他九座魏国营垒也被打破了!梁军胜利了,陈庆之胜利了!



之后,就是陈庆之的传奇之战、率领七千士兵进攻魏国!第一战就不同凡响!

第一战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丘大千是陈庆之的手下败将,特别害怕陈庆之。为了抵挡陈庆之的七千士兵,丘大千带本部七万人连筑九座营垒。

但是陈庆之只用一上午就攻陷三座营垒,丘大千心服口服、带领部下投降。之后元晖业率领两万人占据考城防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但陈庆之迅速攻破考城、生擒敌将。

之后进军洛阳,沿途敌军纷纷投降、放弃抵抗。

为了保卫洛阳,魏国派遣大军驻守荥阳、虎牢,其中荥阳七万兵马、虎牢一万兵马,又有大军二十万支援两地、并试图包围陈庆之。但在包围形成之前,陈庆之就攻破了荥阳。

在此之前梁军孤军深入、又陷入包围,将士们都非常惶恐。陈庆之站出来激励将士、亲自击鼓,一次击鼓,梁军就登上了城墙。

之后元天穆等魏国将领带领20万援兵包围荥阳,其中有十五万骑兵。陈庆之没有撤退、也没有据城而守,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击败二十万敌军,俘虏敌方将领。

之后,进攻虎牢,虎牢守将望风而逃。再后,洛阳守将投降。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对心理感兴趣、欢迎关注其二心理,陶先生致力于提供专业知识、欢迎私信问询

国内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其二心理陶实觉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一直存在的话题。做为一个君主,作为一个将军带领军队取胜是必须的,战场上瞬息万变,没有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下结论。以多胜少不足论,以少胜多才值得去研究。在这漫长的五千年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50万。公元前389年,秦军出兵50万准备一举拿下河西,但是在魏国河西郡守吴起的带领下,以五万战胜秦军50万。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楚军打败刘邦联军56万。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北上伐齐,以项羽诛杀楚怀王为名,率领56万联军,攻占楚国都彭城,之后项羽率领三万铁骑,一路南下,一战而胜,大破刘邦56万联军,歼灭十余万人。


昆阳之战:刘秀以不足两万人打败王邑42万大军。“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公元23年,新朝末年,王莽命王邑,王寻为统帅,领军42万(号称百万大军),占颖川之后向昆阳前进。昆阳随即被围的水泄不通,刘秀以不足两万人,精选3000人敢死队打败42万,可以说是奇迹,此战也奠定了刘秀日后统一天下的根基。

朱仙镇大捷:岳飞八百破十万,岳飞以八百岳家军大破金兀术十万金军,这场战役,金军至少损失3万以上。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20万明军打败陈友谅60万。公元1363年,陈友谅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朱元璋以火攻,断其后路,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主力,之后全歼陈友谅部队。此战也被称为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水战。


淮海战役:粟裕,刘伯承以60万解放军打败国民党80万大军,歼敌55余万人。淮海战役也是解放战争中影响最大的战役。


小伍讲历史


大家好,我是没脑子的小鱼。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各种战争从古至今从未中断,用人数的优势取得胜利那不叫能耐,以少胜多才是真本事。我国历史上牛人无数,以少胜多的战例自然也是数不胜数,一些著名的战役朋友们大都了解,电影、电视、小说也都多有描述。今天我说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人,他指挥的几场战役堪称

以少胜多的典范,只可惜时势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英年早逝,全部才华都随着他的逝去而烟消云散,甚至险些背上“食人恶魔”的罪名。他就是大唐军事奇才,以一己之力挽救大唐于将倾的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山西永济人,自幼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开元末年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抵抗叛军,先后指挥了雍丘之战、宁陵之战、睢阳之战,与20倍的叛军周旋2年时间,先后交战近千余次,歼敌14万之众,成功阻止了安史之乱叛军向江淮方向发展,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但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

据守雍丘,奇袭叛军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攻陷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时任真源县令张巡、单父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忠臣贤士举兵讨逆,几人合兵一处约3000余人据守雍丘。756年2月,原雍丘县令令狐潮率燕军一万五千与众意图夺回雍丘,贾贲战死,张巡力挽狂澜,在身上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力敌数将,杀退来敌。回城后,兵士们大受鼓舞,一致推荐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官。在张巡的指挥下,唐军击退燕军多次攻城,杀敌近万人,使得令狐潮无奈退兵。吴王李祗听说后,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3月,令狐潮会同燕军其他人马四万余人再次进攻雍丘城,张巡守军只有2000人,城内军民大为恐惧。张巡冷静分析:“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1000人负责守城,另外1000人分成数个小队,他亲自率领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入燕军阵中,燕军大骇,视张巡等如天神一般,顿时乱成一团,被唐军斩杀、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后退数十里。

第二天,令狐潮大军经过修整再次攻城,用石炮轰击城楼和城墙,然后燕军如潮水般缘而上,张巡命军士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点然后往下投,燕军被烧得焦头烂额,纷纷退下。张巡待燕军松懈,出城突袭,又把燕军杀得落花流水。夜晚,张巡趁敌人疲惫不堪,带领唐军偷袭敌营,敌军以为张巡也疲惫,毫无防范,被张巡杀得又兵败二十里。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而战,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经历大小战斗三百余次。令狐潮折损近半,士气衰落,只好撤兵。张巡得密探报告燕军要撤退,率军乘胜追击,唐军气盛燕军气衰,唐军大获全胜,俘虏叛兵两千多人,得粮草辎重无数,差一点儿活捉了令狐潮。雍丘守军如果年一般欢天喜地,士气大振。

斗智斗勇,如猫戏鼠

令狐潮两次损兵折将,恼羞成怒,回头又纠集了数万人马第三次围攻雍丘。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见强攻不下,便想诱降:“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说得令狐潮哑口无言,惭愧而走。

打也打不赢,劝也劝不了,令狐潮只得围而不攻,想把张巡困死。一日,有数百艘为燕军补给的运粮船驶来靠在河边,张巡发现这一情况,便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南面,装出好像要出战的样子。令狐潮见状也把军队调到城南布防。张巡派遣精兵来到河边,把燕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千多斛,然后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烧个精光。

令狐潮恼羞成怒,下令全力进攻。接连数日,燕军强攻,唐军死守,很快就把准备的箭全都射光了。是夜,张巡命士兵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从城上慢慢放下。黑暗中燕军看不真切,只隐隐约约见成百上千的士兵沿绳索而下,认为是唐兵偷袭,一声令下万箭齐发,一直射到天亮,才看清竟是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羽。唐军欢天喜地地把草人拉上城头,共得敌箭数十万支,一下解了燃眉之急。

第二天,张巡故伎重演,一到夜里就让士兵把稻草人放下去。令狐潮见状,鼻子差点没气歪,手指雍丘破口大骂张巡欺他愚钝。之后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令狐潮不气反笑,开始嘲笑张巡穷疯了,贪得无厌,遂不再防备。几天后,张巡挑选了五百精兵,趁着夜色把他们放下城去,在燕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杀入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不辨敌我,自相冲撞践踏,令狐潮来不及组织抵抗,直到逃出十几里外才收拢人马重新扎寨。雍丘被围日久,城中木材用尽,水源枯竭。于是,张巡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道:“我想率军弃城撤退,请你的军队向后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走。”令狐潮知道张巡已经走投无路,信以为真,欣然应允。张巡见燕军一退,便率领所有城中军队把城外的燕军营房全部拆掉,将木材带回作为护城工具,令狐潮回过味来气得直跺脚,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再把雍丘围住,发誓再也不上当。

不久,张巡又向令狐潮传话:“如果你要想得到雍丘,可以送来三十匹马,我好快点逃跑,到时你就可以不血刃而得到雍丘。“令狐潮百爪挠心,又想信又想不信,但最终取城心切,照数送了三十匹马给张巡。张巡得到马后,挑选出三十位骁勇将士,命令他们:“燕军若来,每人杀一敌将。”第二天,令狐潮率兵来到城下,责备张巡失约。张巡含笑答道:“我想逃,但将士们不让我走,我有什么没办法?”令狐潮知又中计,气的怒发冲冠,在城下暴跳如雷。此时,早已埋伏在城门下的三十名勇士率数百名唐军士兵突然杀出,燕军大乱。此一战,唐军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还缴获不少兵械牛马。令狐潮率残部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敢再攻雍丘。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授张巡为先锋。

战略转移,共守睢阳

12月,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约7000余人。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张巡、许远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领兵迎战,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杨朝宗逃走。唐肃宗下诏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


睢阳地处中原连接江淮之要冲,位置非常重要。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兵一处进攻睢阳,共18万人。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士气不衰。许远自知才能不及张巡,于是推举张巡为主帅,自己筹集军粮和物资。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张巡把这些战利品全都分给了将士们。这次大捷之后,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五月麦熟,燕军在城外收麦以充军粮,张巡集结士兵,擂鼓作出欲出战的样子。燕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准备战斗。这时,张巡止鼓,让军士休息。燕军见状,也放松了警惕。张巡抓住时机,命南霁云率军突然杀出,直捣尹子琦大营,把燕军杀得人仰马翻。但是尹子琦也有安排,在唐军城中空虚的同时,有叛军大将率一千余骑兵来到城下想逼迫张巡投降。张巡在城上一边与敌将虚与委蛇,一边暗命几十名勇士手持钩、陌刀、强弩从另侧城上滑下,潜入无水的护城壕沟中,趁敌军不备奋勇杀出,燕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败逃。

随后,燕军故伎重演,对睢阳围而不攻。张巡明白被围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想擒敌先擒王,他命人用蒿草削作箭头,射向燕军,然后让手下大将神箭手南霁云暗中埋伏。被射中的燕军士兵十分高兴,以为张巡他们的箭头已用完,就去报告尹子琦。尹子琦来到阵前,端详着草箭放声大笑,正在得意之时,不料被南霁云看个真切,一箭射来正中他的左眼,怪叫一声跌落马下,燕军一时陷入混乱。张巡率唐军将士趁势出城掩杀,大破敌军,差一点将尹子琦生擒。

七月,叛军再次围城强攻。这时,守城的军士只剩下千余人,每人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瘦弱得连弓箭都拉不开。张巡杀了他的爱妾煮,熟犒后强逼将士们吃下,许远也杀了他的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以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拿来煮着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燕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将士都能死心塌地的帮助张巡守城。

尹子琦知道睢阳城内早已弹尽粮绝,于是加紧攻城。先是制造一座高大如同半个彩虹的云梯,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至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内。张巡在燕军制作云梯时便早有准备,事先在城墙上凿开三个洞,等云梯快临近时,先从一洞中伸出一根大木,木头末端上设置一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由从另一洞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不得前进;在最后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之后又造钩车攻城,用钩车的钩子破坏城上的城楼。张巡准备一根大木,在大木的末端安置个连锁,并在锁末安装一个大铁环。当钩车攻城时,守军就用大木末端的铁环套住钩车的钩头,将钩车拔入城内,折断钩车的钩头,再把车砸下,伤其士兵。又造木驴车攻城,被张巡用熔化的高温铁水灌入,木驴全部烧毁。又在城西北角不断堆砌沙土袋和木材,企图构筑成台阶登城。张巡佯装不知,每天晚上把松明、干草等易燃物扔到尚在堆砌中的阶道上,一连扔了十多日燕军也没有发觉。张巡见时机成熟,选了一个风向有利的日子,出城与燕军大战,同时派人纵火焚烧台阶,熊熊大火冲天燃起,将尹子琦的阴谋付之一炬。

张巡守城,随机应变,雷厉风行。连燕军将领都深深折服,不敢继续攻城,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围城设置木栅,想长期围困守军。

各自为政,孤掌难鸣

到8月,睢阳守军仅剩六百。张巡派南霁云杀出重围寻求救援,无奈临淮、彭城、真源等地驻军主帅认为睢阳已成死城,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等人只得望天兴叹,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而且,带领饥饿士兵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遂继续坚守。


10月,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后睢阳城陷,张巡被俘,誓死不降,与姚誾、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在睢阳城破前,唐肃宗已诏中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机,率兵日夜兼程,赶往睢阳救援,并同时发文书往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以及谯郡太守闾丘晓,共同发兵救援睢阳。闾丘晓在谯郡,距离最近,但素来傲慢张狂,竟然不从军令,没有出兵。等张镐赶到时,睢阳已被攻陷三日。张镐一怒之下,召来闾丘晓,用杖刑将其毙命。

虽然最终张巡兵败,睢阳城破,但责任不在张巡。从雍丘开始,张巡能清醒地认识到坚守雍丘的重要意义。而当雍丘已不可守时,又能做到审时度势,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变被动为主动,再败叛军。宁陵取胜后,又主动与许远合兵,坚守战略要地睢阳,虽然自知兵微将寡,但却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那里,使叛军始终也没有染指江淮。从756年2月雍丘守城开始,到757年10月睢阳陷落,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巡与燕军共对抗了二十一个月,共经历大小千余战,先后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城壕设伏、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活剧,可谓计无穷出,已经达到了“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更是凭借几千守军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数万,纵观历史实乃少见。由于张巡的坚守,阻挡了燕军南下,使得大唐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经济来源;同时牵制了大量叛军,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又宠张巡子孙,拜张巡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又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大中年间,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此后,历代帝王对张巡仍有加封。

我是没脑子的小鱼,还原一段历史,以表自己对先贤的景仰与崇拜,望朋友们都能畅所欲言,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欢迎您的评论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