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表,你瞭解多少?古人的智慧不可思議!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同時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

24節氣表,你瞭解多少?古人的智慧不可思議!

現在世界通行的歷法是陽曆,而華人計歷更多采用“農曆”,農曆又稱“夏曆”,對應於“陽曆”又稱“陰曆”,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魏國人石申編制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標誌著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陽曆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時間計算,這一週一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方便以365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為 29 天。

24節氣表,你瞭解多少?古人的智慧不可思議!

陰曆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這個週期大致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陽曆少 11 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古時就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目前在科學指導下,閏月設置就更精確了。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4節氣表,你瞭解多少?古人的智慧不可思議!

這二十四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於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自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穫等農事活動。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歷”。

24節氣(農曆)名詞解釋: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4節氣表,你瞭解多少?古人的智慧不可思議!

2016年11月30日下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