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和词韵是否一样,是不是都是《平水韵》的普及较广?

shi兔子


不一样,诗韵严而格律宽。词韵宽而格律严。

诗歌用《平水韵》,除了个别首句邻韵借韵以外,不允许错韵的。但诗歌只讲平仄,不将就是不是合乐。有许多七律是无法唱出来的。

词起源于民歌,用韵自然比诗韵宽得多。

五代的时候,文人词一般用诗韵,因为多数是单段小令,韵脚少。

民歌用韵比较自由。邻韵的不邻韵但读音相近的都可以押。

宋朝的时候,词得到了发展,不仅有单段的小令,两段的,三段的,四段的,甚至出现了《薄媚》这样十首词组成的联章大曲。韵脚躲了,再依照《平水韵》就不现实了。在宋人的实践中,大量的合并韵部。后来清代戈载总结宋人用韵而编辑的《词林正韵》,得十九韵部。其中开口韵十二部,闭口韵两部,入声韵五部。现在用古韵填词,一般都按照《词林正韵》。

需要指出的是,宋人填词用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韵书,有人喜欢用《平水韵》,有人虽然简化韵部,但不一定遵循《词林正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按照词林正韵,就会发现,赤壁的“壁”,和其他字不在一个韵部。有可能是另有所本,也有可能是按照家乡方言归并的韵部。

但是,《词林正韵》总结了宋人用韵的多数情况,为戈载以后得词人所遵循。


贺若羿


问题:诗韵和词韵是否一样,是不是都是《平水韵》的普及较广?

《平水韵》是不是106部都要逐字记忆?那真的好多啊,今人作古诗都得一一依照《平水韵》的同一韵部押韵么?平仄也如此?

.......

前言 词韵与诗韵

唐朝最初作诗填词的时候,还没有平水韵,唐人用官方修订的韵书作为诗韵,词也是依照诗韵来填写。

宋朝人依据唐朝韵书编辑了平水韵,词韵后来依照平水韵编辑了《词林正韵》,词韵几乎是合并了邻韵的平水韵,所以说词韵宽,相对近体诗的押韵简单得多。

词人填词, 有的用诗韵、有的用词韵 。

一、 全部采用诗韵填词的例子

1、唐朝五代时 牛希济用诗韵填词

牛希济《临江仙·江绕黄陵春庙闲》完全用的是诗韵

江绕黄陵春庙闲,娇莺独语关关。满庭重叠绿苔斑。阴云无事,四散自归山。
箫鼓声稀香烬冷,月娥敛尽弯环。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拼死为红颜。

全词用删韵,一个邻韵的字不掺杂

2、宋朝时作品 吴激

吴激的《春从天上来》全词用青韵,不杂庚韵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二、词韵 基本是诗韵的邻韵合并

宋朝 谢逸《江神子 》:风、红用“东”韵,溶、浓用冬韵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三、换韵与叶韵

1、换韵

诗有换韵,词也有换韵,如韦庄《菩萨蛮》换韵: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上声韵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平声韵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入声韵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平声韵

2、叶韵 必须用同一个韵部的字

《西江月》是叶韵,例如“雨”和“湖”四声不同,但是韵母都是u,都是词韵里的第四部:

点点楼头细雨 (叶韵) 重重江外平湖

。●●○○●▲   ○○○●○△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叶韵)

○○●●●○△ ○●○○○▲

莫恨黄花未吐 叶韵 且教红粉相扶。

●●○○●▲  ●○○●○△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叶韵)

●○●●●○△ ●●○○○▲

四、词韵的上去通押

词里的上声和去声是通押的,诗韵里上与去是很少通押的(不要和换韵搞糊涂):

欧阳修《桃源忆故人》,嫩、信,去声;损、稳,上声。:

梅梢弄粉香犹嫩,欲寄江南春信。别后愁肠萦损,说与伊争稳。

⊙○◎●○○▲ ◎●⊙○⊙▲ ◎●⊙○⊙▲ ◎●○○▲

小炉独守寒灰烬,忍泪低头画尽。眉上万重新恨,竟日无人问。

◎○◎●○○▲ ◎●⊙○◎▲ ⊙●◎○⊙▲ ◎●○○▲

五、符合诗韵与不符合词韵的作品

清朝顾太清有一首《喝火令》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罇。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
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
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

这首词如果用词林正韵来看,属于两个韵部:【繁、翻:第七部】【昏、门、坤:第六部】,按照词韵是出律了。

但是繁、翻、昏、门、坤等韵脚,都属于诗韵【上平十三元】里的一个韵部。

六、词韵与平水韵邻韵的区别

词韵基本上是合并了诗韵的邻韵制定。 从顾太清的《喝火令》能看出诗韵的邻韵与词韵并不完全相同。

1、平水韵合并的漏洞

106部平水韵参考合并了200多个韵部的《广韵》和《唐韵》而来。

《平水韵》的十三元合并了元、魂、痕三个韵部,元的韵母和魂痕并不相同,所有平水韵的十三元不太科学。

2、词林正韵把十三元一分为二

在词韵里就把诗韵的十三云一分为二,词韵的第六部有一半十三元:唐韵的魂 、痕韵的字都在里面,和十一真十二文通用。韵母都是en

词韵的第七部有十三元的另一半:唐韵中“元”这一部的字在这里,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韵母都是an

结语

《平水韵》是不是106部都要逐字记忆?当然背不过,写的多了,会记住一些常用的,例如背一下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有助于记忆平水韵。

今人作古诗愿意用普通话发音的《中华通韵》还是古人的《平水韵》是自愿,毕竟不考科举,也不考大学。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得知你是一个少年诗词爱好者,有些话就必须讲明白。免得你走弯路。近体诗(格律诗)用的韵几百年来一直是用【平水韵】,填词大多使用【词林正韵】,是依据平水韵整理而成的词韵。较之平水韵更宽松一些。

平水韵诞生之时,是一种改革的产物,它归纳、改革了唐韵,使之从二百多韵部压缩到一百零七个,这给诗词的創作带来了方便,自然受到了创作者的欢迎。然而,近千年过去,中国经过了多次朝代更迭,流行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了中国大地上应用最广的主流语言。依据宋时语音产生的【平水韵】显然己经乖离时代。只所以一直还在使用,是因为没有人顾及此事,没有新的韵书替代它。因此,当你一翻开【平水韵】一定是一头雾水、百思不解:大批同音的字不能互押,好多读音相差极大的字,竟然是同一个韵部。并且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只能死记硬背,或随时翻书。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平水韵依据的语音,和我们现在流行语-普通话相差太大了!为诗词作者带来了相当多的、毫无意义的难度。为此,国家诗词协会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经硏究整理,于2005年推出了一部,以普通话语音为依据的【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的诞生,给诗词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平水韵】的107个韵部,被简化成十四个韵部。凡是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的字,都可以通押,规律性非常强。只要你懂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基本不用翻书了。

现在有好多诗词爱好者都己经使用【中华新韵】,反响非常好。也有大批的优秀作品问世。使用新韵要注意的是:一,音韵改变了,文字的平仄也要依据普通话读音改变。原则上,汉语拼音声调为一声和二声的字(如:中华、文明…)是平声。音调为三、四声的(如:政策、曲解…)是仄声。在创作时要注意。二、不能新旧韵混用,这样会造成混乱,必须杜绝。三、【平水韵】中有几百个“入声字”,新韵里没有。因为普通话里所有的入声字都归并到平、仄两个声部,没有入声读音了。但这对格律诗几乎没有影响,只有少部份词牌要求押入声韵,如果认真讲究,只好避开了。

在这里强调一点:诗词作品的优劣,和使用什么韵,没有一点关系!使用【中华新韵】既不会影响诗词的品位。也不会影响诗词的格律(规矩)。有些人一听到【中华新韵】就立码心生厌烦、变着法对其进行扺毁,其实是对诗词格律不甚了解的缘故。


橡木桶61955766


古入声字表《诗词格律教程》B

(阴平)八捌钵拨剥逼鳖憋擘(阳平)拔钹跋魃白洎帛箔舶勃渤博薄搏礴膊驳别蹩醭P(阴平)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洎(阳平)璞濮仆M(阴平)摸抹(阳平)膜没F(阴平)发(阳平)乏伐垡阀筏罚弗佛彿绋茀伏袱服菔韨绂幅福蝠辐D(阴平)答(答理)搭褡滳跌督掇裰咄(阳平)答(答问)瘩沓达鞑妲怛靼得徳迪笛狄敌嫡镝觌翟涤籴的(的确)喋碟蝶牒迭叠独读渎犊牍毒夺铎度(忖度)踱T(阴平)塌踏(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N(阴平)捏L(阴平)拉勒(勒平)
Z(阳平)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贼足卒镞昨C(阴平)擦撮S(阴平)撒(撒手)缩塞(堵塞)(阳平)俗ZH(阴平)隻(只)汁织扎(扎营)卓桌倬捉涿拙摘粥(阳平)直值植殖姪职扎(争扎)剳铡闸宅折哲辄摺滳蛰詟竹竺轴妯酌浊烛躅镯逐琢啄濯擢茁斫CH(阴平)吃插出戳拆(阳平)察SH(阴平)虱湿失刷说叔淑菽(阳平)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孰秫赎芍J(阴平)激迹击积勣缉夹(夹攻)揭结接噘撅捥锔掬鞠(阳平)及汲岌笈级亟殛吉急即脊瘠疾嫉蒺集籍藉(狼藉)辑楫棘夹(夹衣)荚郏洁絜结(结局)拮诘颉劫桀杰羯碣偈节栉捷婕睫截局跼玦菊橘谲决抉诀倔(倔强)掘崛桷厥蕨蹶(一蹶不振)獗撅觉爵嚼绝矍攫躩䦆
Q(阴平)七柒漆戚沏掐曲屈缺X(阴平)吸翕歙悉蟋窸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昔晰浙蜥膝瞎歇楔蠍戌薛削(阳平)席媳习袭檄侠狭峡狎辖黠协勰胁G(阴平)搁(搁一下)疙胳割鸽刮聒郭(阳平)格阁骼革隔国帼虢骨K(阴平)瞌搕磕哭窟(阳平)咳壳H(阴平)喝忽惚唿豁劐黑(阳平)合盒曷盍劾核阂貉涸翮斛滑猾活Y(阴平)一壹揖押鸭噎掖屋挖曰约压(阳平)额

\n

启功格律4种句型:大A

型:仄仄仄平平。大B型:平平仄仄平。小a型:仄仄平平仄。小b型:平平平仄仄。

\n

常见绝句4句型:bAaB杜甫两个黄鹂呜翠柳

\n

ABbA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n

aBbA司马光 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n

BAaB王安石晚楼闲坐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金屋2010


本人生性散漫,不希望被条条框框左右!一向我行我素!我认为所有的规律定律都是人为的,为什么我要被束缚在框里头?

人的大脑思想是自由的!它有无穷大的超能想象力!为什么我们要去拿固定的格式套牢它?诗词歌赋是供大家欣赏的!是为人们烦躁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如果一味地格式化,没有创新,当你想要张嘴吧说话,别人就猜出你想要说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意外惊喜可言!

所有的规范只是作为评判的标准!我希望它不是死的,一切事在人为,只要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才是适合人类进步的风向标!过去辉煌只是适合当时的历史!人类要进步,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翩翩慕容公子


关于用韵,《平水韵》(或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及当今普通话韵(或新韵,是近3O年一部分专家的作品,但我认为不如普通话韵,容易学,容易记,且不会造成很多不谐音,不押韵的情况。)

写古体诗(特别是格律诗)用平水韵(或《佩文诗韵》下不另说明)填词(指按格律词谱写词)用《词林正韵》,写元曲用《中原音韵》,写现代诗词,歌词用普通话韵。这是稍有常识者都知道的普通道理。

因为,平水韵是总结前人(清朝以前的古体诗 格律诗的用韵)写诗的用韵精华。若某首古诗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用平水韵校对必押韵。特别格律诗不允许邻韵混押 ,且平水韵分得细(韵部较多)。所以填词不适合,但用平水韵填词不会错,只是韵部窄,遣词造句比用《词林正韵》难。 《词林正韵》把邻韵归为同一韵部,(甚有的不是邻韵)这样韵部相当宽,等同于普通话韵的韵部数,包括入声韵共十九部。若填一首词,用同一韵部就不会出韵(不包括换韵)。 《中原音韵》也分为十九部,但他是不分平,仄,入声,未细读研究,只知一二,如《红楼梦》中,未写明格律诗,古体诗,格律词的作品,标上什么歌的,或作品中唱的词皆是用中原音韵,其押韵是平,仄,入混押。(十分近似普通话韵,但普通话是共和国后才推行的) 普通话韵是大家都熟悉,以韵母为押韵,就不赘述了。

为什么写古体诗(格律诗)不能用《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包括了邻韵,用《词林正韵》写古体诗(格律诗)必出韵。 为什么不可用中原音韵,普通话韵填词?因为《中原音韵》,普通话韵消灭了入声 ,这样会引起平,不,入混押,平仄格律不分。况有的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用平仄入不分的去押入声韵真的感到莫名其妙。上拙见,欢迎批评指正,共同研讨。


石湖老土


诗韵和词韵是不一样的。

古诗用平水韵,共分为106韵部,每个韵部有若干字。写古律诗和绝句必须用平水韵,每首诗只能用一个韵部的韵,不能混用。现代写诗也可以用中华新韵。中华新韵是根据汉语拼音,将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与平水韵比较,中华新韵减少了韵部,将平水韵里的一些韵合并,作诗的韵更为宽广,比较适合今人写诗,中华新韵是对平水韵的发展和补充,两者共存是为了诗的发展。

词韵与诗韵不同,词韵只能用词林正韵。词林正韵以汉语拼音为基础,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共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下有若干韵字。

所以,我们在写诗填词时,不能将诗韵和词韵混用,要正确区分平水韵、中华新韵和词林正韵的用法。


词韵诗风


诗韵与词相似而不同

▶️ 严格意义上诗韵,即近体诗押《平水韵》的用韵问题,虽然《平水韵》是到了北宋和金代同时出现的,但它是沿着《声类》《韵集》《切韵》《唐韵》一路沿袭发展而来。自唐宋到元明清以来,一脉相承的保持了写诗以押《平水韵》为准。



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里几个丫头搞了个诗社,组织大家限题押韵活动。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

第一次活动拟菊花题,探春的稿上咏白海棠写道: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这首诗的韵字“门、盆、魂、痕、昏”,属《平水韵》上平声之十三元。如果此诗其中个别字又押邻近的十四寒的字,就意味着出韵即失律,又称为是不合格的诗。



词韵,以《平水韵》为基准,运用通、转、借叶等方法,把平上去入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这个分法,是戈载以唐宋填词实际用韵习惯,加以总结出的。这个用法的特点是用韵广泛一些罢了。如柳永《雨霖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韵字“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不仅不同部,而且还数部交叶。押韵均为入声字,其中“歇、发、月”字归入声六月;“切、噎、别、节、设、说"字为入声九屑;“阔”字为入声七曷。所以,填词押戈载《词林正韵》为宜。若想押《平水韵》亦可,不过在词韵叶法中,相对《平水韵》的同一部,用在词韵上有通用字和半通用字之分。比如填词押平声十灰部字是半用,即有些字不列入韵字等等。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词话》作者。


三上词话作者


由于没有富余的时间,刚看到这个问答,也作简要表述一下,字之声韵一个时期与一个时期不同,因口语之演化.变异,产生了各朝之语音之声调,而总结`归纳成书,以备作诗词歌赋所用,这就是韵书的来历。秦汉、六朝语音,都以说文解字,玉篇。随着唐朝一统天下,各国语音逐步演化,这种语言、统称官语,(雅语),从而是官方制定广韵(唐韵)的标准。宋时根据语音发展变化重定声韵。是由于.唐韵的官语音调不能完善地解拜宋时的语言声调,而修集韵。金元朝入主,五音杂乱,唐之官话淌失殆尽。这是外族语音与中原语音的一次结合演化,则修韵会之书。明朝又作修改,以《正韵》通行。至清入关,康熙参西洋音韵拼音之法而修字典,仍尽照古韵为法,清末民也参照清法。此时语音也以现代普通话差不多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灭文盲,统一文字、语言,以拼音而注字之声调,普及普通话。民国至今以新韵为主。韵之发展源流大慨如此,所有韵书,都以当时官方语音为准而制定,失去当时之语言,其韵也就失去依附,所以,历朝根据语音的变化而修定韵书。若以现在普通话之语音去读唐诗,是无法完美表达诗之韵味。也解释不了古韵之声调,这问题已是训诂方面的学问了。所以,现代人作诗,宜与时俱进,自由发挥,不必斤斤计较古今声韵的对错,更不应相互攻击,谩骂,这不是文化之正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期待于诗之繁荣,有望于大家之努力。这是个人识见,谨供友友们参考,欢迎关注,共同学习。


南村耕夫


我没有高深的学术知识,只能向大家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 诗韵和词韵在“韵”这个问题上是以致的,区别在于近体诗( 律诗)只能用独韵,词和古体诗(古风)的用韵比较宽松,可以用邻韵。 比如写律诗用了一东韵就不能有二冬的韵字出现,写词和古风就可以一东二冬混合使用。

人们习惯在写诗的时候用《平水韵》,填词的时候用《词林正韵》,就是因为《词林正韵》在《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的基础上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以利于写古风和填词的时候参考。

现在的年轻人初学写诗,对古韵不太了解,一时之间记不住。又没有规律可循,可以先试着用《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是现代人根据汉语拼音编写出来的,共分十四部,并且把入声字根据发音分别并入了平声和仄声。这样一来就便于记忆了。 初学者可以可以先记住《中华新韵》,然后再对照着去记平水韵就容易的多。

一点愚见,可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