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所說的脾是什麼,怎麼才能達到脾胃的運行平衡?

龍武政風


前幾天,接診了一個失眠症的患者,面黃肌瘦,舌淡苔白,納差,健忘多夢,我說你這是: ″心脾兩虛證”,患者忙說:"對,前幾年出車禍把脾臟切除了",我說"中醫的脾和現代醫學的脾臟不是一個概念”。

中醫脾臟的功能是主運化(消化吸收),主統血,它涵蓋了現代醫學多個系統的功能。它與胃形成表裡關係,是消化吸收的好搭檔,脾主升喜燥,胃主降喜溼,升、降、燥、溼搭配合理,共同完成人消化吸收功能。一方出現病態,另一方就受到牽連,所以臨證時往往是脾胃同治,也就是“健脾強胃”。


杜增民


中醫說的脾胃,是一個功能體系。脾胃,脾屬於裡,胃屬於表;脾主運化,胃主吸收。

要想脾胃運行平衡,那就是脾胃功能正常或者相對協調。這就是牽扯到氣的問題,有力,才好,所以有胃氣等之說。

胃容易先得病,然後才傳遞到脾,所以脾胃治療,一般都是先從胃開始治療,病症到脾就相對難治些。

中醫治療,那是一套體系,當下病症,那是屬於邪,所以要去邪;去邪容易傷正氣,所以還得扶正;還得用東西把它統一起來。這就是理論,也是實踐。

你要說中醫不科學,你可以從效果來驗證,但是不能以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體系。因為不是一個體系,猶如,重量和長度,那是沒法比較好壞的。


藍天61355


還記得曾有一位農村醫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說他們村裡有個小夥子,由於得了脾機能亢進,嚴重貧血,醫院就把他的脾給切了,現在已經過去兩年了,還活的好好的。那麼中醫說脾是後天之本,這個人後天之本都被切除了,仍然可以活著,是不是中醫在這個問題上認識錯誤了呢?

其實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同樣的一個字,含義可以是有差別的。同樣中醫臟腑的本義和現代解剖學臟器名稱之間,雖然可能是同一個字或同一個詞,含義卻並不一定相同,我們不能用現代解剖學臟器的含義去解釋中醫臟腑的含義。如果這樣做,就是以今釋古了。

我們設想還原一個遠古的情景,那時候還沒有文字,人類的語言也極其簡單,有這樣一個原始人,大概一兩天沒有找到足夠的東西吃了,餓得頭暈眼花,冷汗淋漓,他突然看到草叢深處有一隻鹿在吃草,於是就撿起一塊石頭朝鹿頭部砸去,但是他餓得沒力氣,鹿並沒有被砸倒,掉頭就跑,這個原始人就追,突然他看到遠處有三個原始人朝這邊走來,於是就大喊,Wei! Wei!同時用雙臂做著合圍的手勢,意思是讓那三個人把鹿圍起來。那三個人立即迎面朝這頭鹿圍過來,一頓亂石把鹿砸倒,四人圍上去,用鋒利的指甲撕開鹿皮,開始吃鹿肉。

當這四個原始人吃到腹腔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囊狀的袋子,裝著剛才鹿吃的青草,於是他們就想,我的肚子裡也應當有這樣的一個裝食物的袋子,把吃的鹿肉包圍起來,這樣就不至於使鹿肉滿肚子亂跑,這個東西叫什麼好呢?就叫Wei吧。“胃,圍也。圍受食物也。”以後有了文字,就把“胃”和“圍”分開了,胃之所以讀Wei,就是指可以包圍、包裹和盛受飲食物的意思。

那四個原始人接著看到,在胃的下邊連接著一條長長的管道,這條管道和胃連接的地方,裡面還是綠色的草末子,到了接近肛門的地方,就變成了糞球,於是就想我的肚子裡肯定也有這樣的管道,這個管道一定要通暢呀,如果不通暢了,那就會不放屁,不拉屎,肚子脹,肚子疼,那一定受不了,於是就叫它chang吧,“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也。”以後有了文字就把“腸”和“暢”分開了,但讀音仍然相近。

這些聰明的原始人原來餓得頭暈眼花,吃過鹿肉以後馬上就有力氣了,頭也不暈了,眼也不花了。於是他們就想,一定有個器官把我們吃的鹿肉中的能量,當然他們那時候沒有能量這個詞,他們被能量叫做“精氣”,把鹿肉中的精氣向我的全身輸送,於是就使我有了力氣。這個幫助腸胃把鹿肉中的精氣向全身輸送的器官叫什麼名字呢?就叫pi吧,pi就是輔助,幫助的意思。於是就有了“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谷也。”把脾胃的脾的左邊的肉月旁換成衣補旁,就是裨字,裨是幫助輔助的意思。“裨將”就是副將、偏將,是輔助主將作戰的。把脾字的偏旁換成女字旁,就是婢字,婢女就是女性傭人,類似今天我們所說的保姆,是幫助太太料理家務的人。

一千八百多年前一個叫做劉熙的人寫一本書,叫《釋名》,該書的特點就是同音相諧,從音求義,以音近音同的字來解釋字義,從字的讀音來解釋字的本義,在解釋漢子的本義上,很有參考價值。

所以中醫“脾”的本義,就是輔助腸胃把食物的精華物質和水液想全身輸布的器官。


老中醫有話說


脾和胃都是我們身體主要消化器官,胃主消化,脾有幫助胃消化的功能。胃脾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中醫所說的“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涉及機體運化與升清降濁、統血等功能。人從出生之後,成長、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通過飲食而來,而飲食必須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轉化為身體所需能量。當脾胃功能減弱,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列症狀。最主要的是消化功能失常。脾胃疾病多集中在西醫所指的食管、胃、腸等方面,如胃食管反流、胃炎、胃潰瘍、胃下垂、十二指腸炎症、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徵、結腸炎、習慣性便秘以及胃腸腫瘤等。

那麼當脾胃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調理呢?

一、脾胃虛弱,及時看醫生,適當服用藥物。

脾胃不好主要是脾胃虛弱,中醫認為主要分三型: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因此,一旦脾胃虛弱,不可盲目服藥,一定看醫生,最好看中醫,辨證施治。

二、注意飲食調理。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偏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營養全面。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三、注意冷暖。

“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洩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四、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五、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積極向上、輕鬆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或促使疾病痊癒。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洩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


不過最後提醒朋友們,找中醫調理脾胃雖然靠譜,但是還應找一位資深靠譜老中醫。

》查悅生活,致力於為大家提供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知識,讓大家快樂生活每一天。

》關注查悅生活,為生活多一份健康保障。更多健康小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查悅生活。


查悅生活


中醫上說的脾並不是解剖上講脾的一個器官,而是一個消化系統。

其功能是,1,生化氣血,供應全身,即是將食物消化吸收後將營養輸送到人體各個部位。

2,運化水液,是將水份上輸到肺然後散佈到全身,又將胃,小腸,大腸的水份通過三焦下輸到膀胱變成尿液。

3,統血,即將血液能正常運行在血管裡,而不出血。

4,脾主升,即能使內臟維繫在正常位置而不下垂。

怎樣才能使脾的功能正常而達到平衡呢?

首先要知道脾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其關係到人體的心,肝,肺,腎,其配屬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互相制約,使每一髒都不能太過或不及。

1,脾是消化系統,是受肝的制約,如情緒不穩,酒量太過,熬夜等會影響脾的功能。

2,脾本身是怕溼,和平時多食生冷,或飲水太多,環境潮溼,也會影響脾的功能。

3,與腎的關係,脾的功能能正常運行是靠腎陽的溫煦,因此腎虛也會造成脾的功能低下。

4,與肺的關係,肺行水與脾互相協調可使水運化正常,而小便順暢。

5,與心的關係,心能使血正常流動,脾能使血在脈管裡流動,而不出現血瘀,堵失血管。

因些脾的功能是否正常關係其餘臟腑的問題,所以平時要注起居,飲食,生活有規律,脾的功能就會旺盛。


中醫顏醫生


說兩句:不妨比照土法釀酒工藝,糧食下鍋煮熟三成,回大瓷缸悶蓋,待其糖化發出酸味——酒味,然後回鍋蓋實蒸溜,此階段稱腐熟水谷,在人體裡,缸與鍋合為胃。腐熟過程需要大量胃酸,由脾提供。在蒸溜過程中,需要一套回收水谷之氣(酒氣)的系統,鍋蓋、導管、酒鈴、冷卻池、冷卻水、收酒桶。這些部件在體內需要有對應構件,鍋蓋對應胃壁,導管對應網狀筋膜(胃總提),酒鈴對應膈肌(相當於蒸發板),冷卻池對應肺,冷卻水對應空氣,收酒桶對應心。散精於肺,變化而赤,從胃的水谷之氣傳到心變成血,符合流程。這裡面有幾個部件屬於脾,1.膈肌。脾生膈,有散精功能,蒸發谷氣,小腸吸收的水谷精微,順衝脈而上,也是借膈肌散於胸中(腔)。膈肌不僅有散精功能,在谷氣蒸騰推動下,膈肌會產生波浪起伏運動,推動胸腔張合,產生副壓,從而帶動肺部呼吸。當肚子餓時,胃氣下陷,谷氣減少,呼吸無力,勞動不能。當膈肌淤堵時,蒸燻不足,硬化收縮,頂住心間,膏肓受限,心不自如,膈肌堵住,萬物不受,無藥可救。2.網狀筋膜。剖開豬肚,能見到許多網狀筋膜牽連著各個器官,看上去全是油,沒人重視它。它不僅起到牽拉固定器官,使器官懸浮,自如運作,還能起到器官之間的精氣傳導。水谷之氣就是通過它傳輸上到膈肌,其中有個部份叫胃總提,這一部份是水谷之氣由胃上膈的主要通道,故屬脾。當體內受寒,谷氣不溫,網狀筋膜傳導就慢,不暢則堵,堵則撐大肚皮,壓迫器官,使其運作受阻,造成各種疾病和肥胖。3.胰島,屬於脾。胃液,也叫胃酸,它屬胰腺的一部份,腑虛補其髒,胃在腐熟穀物時,需要的胃酸是脾供給的,胃酸不足,腐谷難化,發酵出來的谷氣就少,嚴重者會完谷不化。谷氣不足會減弱運化能力,反過來傷脾,所以需要提升脾陽,增產胰腺液。胰腺液不僅提供胃倉消化劑,它源自於全身免疫系統,是身體細胞的清液迴路,是下腳料的回收利用。說它免疫,其實是將細胞中的病菌病毒帶離細胞,使細胞恢復正常,使菌毒失去生存環境,把菌毒帶到胃倉發酵殺掉。至於細胞的濁液下腳料,則由靜脈血管迴流肝臟再加工複合。新鮮血液所到之處,有害細菌無法生存,不僅動脈來血要新鮮,要充足,細胞排洩也必須相應暢通。所以,脾不僅負責谷氣發酵,谷氣升散化血。還負責清除細胞殘毒,維持細胞正常工作,確保細胞飽滿壯實,這就是脾主肉功能,也是脾主運化的主要過程。即脾以免疫系統為通道,通達周身,以化為運,最需溫陽。至於肝膽,肝回血再造,以複合加工為主,膽是肝的疏洩系統,肝氣有餘是膽汁,廢物排放而已。至於膽汁能乳化脂肪,然後脾才能繼續化脂,那也是廢物利用。凡十一髒,取決於膽,膽不暢通,一方面肝的廢物排不掉,肝血帶毒入心,禍害全身。另一方面,沒有膽汁先乳化,脂肪無法被胰腺化生氣血,阻礙脾的造血能力,使十一髒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由此看來,膽在消化吸收方面作用很大,但它確實不能算是消化系統的部份,因為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用於肝的疏洩,化脂是附帶功能。小腸、大腸和膀胱,都有脾的觸角,都有運化功能,但它們各有自己的主子,另有自己的系統。(感悟而已,無憑無據,僅供討論。)


過客9413333


中醫所說脾: 主要於主運化的生理功能,主運化水谷精微。以人體攝取營養物質主要器官(是以化生氣血裡液的物質原料)。後確立脾為後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現代解剖學"脾"只是一個淋巴器官,是的,但中醫是整體學(脾與胃以膜相連相符),在臍上三寸,所以,脾屬於中醫的藏象之脾。

要達到脾胃運行平衡 ,是可以做的到。十人九胃很正常!"小病不治易釀成大禍--癌",千萬別忽視它。胃氣不降症狀: 打嗝兒、燒心、反酸、納呆、食慾不振、早飽。脾氣不升: 疲乏力、四肢倦怠、想睡覺。這些和平時生活習俗、飲食習慣有關,所以,提倡四合理; 飲食、起居、情志、運動合理。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胃調理,調其升降,顧其潤燥。推薦驗方《四君健脾益氣》,《烏梅敗醬湯》。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方子。


甘爸養生


中醫學的脾指的是一個系統,是一個廣義的生理病理概念,並且時刻與外部環境相聯繫,與人體其它臟腑組織器官既互相聯繫又互相影響的一個體系。它包括了西醫的脾及部分消化,代謝,造血,神經,內分泌,免疫,血液循環等功能。與胃同屬中焦,屬髒屬陰,五行歸士,方位居中,五候屬長夏,六氣歸溼,五味屬甘,五色歸黃,在經為足太陰,在體為肌,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其液為涎,主運化水溼及水谷精微,主統血,主意念,主升清,七情為思,易生溼生痰,性喜燥惡溼,得木之疏其運更健,得火之溫則食易化,遇木之鬱而壅,遇水溼則困。與胃升降相因,運納相合,燥溼相濟共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與心共主人體氣血運行,與腎先後天互補。


大海144072526


關於這個問題,得分古代中醫和現代中醫來講,我所說的現代中醫是指近代以來的中醫,中醫的流派很多,也不一定所有中醫看法都一致。

古代中醫:中國的古人無疑是曾經有過解剖實踐的,雖然限於技術手段和認識水平,但對人體是有粗略的瞭解的。具體到脾,當然就是一個被實體觀察到的器官,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解剖學上的脾。《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難經.四十二難》記載得更詳細:“脾重二斤三兩,長五寸,扁三寸,有散膏半斤。”你看,古人對脾的位置、形狀、大小、顏色都描寫的很詳細。當然,在此基礎上古人對於脾的功能就多半是猜了,比如其主要功能是“脾主統血”,事實上現在臨床上有很多人都被切除了脾,沒有發現“不統血”的情況。

現代中醫:近代以來,現代醫學傳入中國,對中醫形成了毀滅性的衝擊,面對無數鐵一般的證據,中醫事實上幾乎就要被廢掉了。以餘雲岫為代表的一批有留學經歷的人提出了廢醫存藥的主張並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支持。在此時刻惲鐵樵這位半路出家的老先生站了出來,提出了一系列將中醫“變實為虛”的主張,著名的就是那句“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中醫理論中的整個人體都不是血肉的,而是“功能性”的。此理論一出立即得到中醫界的廣泛支持,其最大的好處就是根本上回避了任何可驗證的討論。西醫說你的經絡畫歪了,我說我的經絡又不是血管,說你的脾沒有這些功能,我說我的脾又不是你的脾……那是什麼呢?哎呀,是哲學啊,是象徵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啊!哪怕你放大上百萬倍也看不到啊!因為你們西醫不夠博大精深,理解不了這些玄妙的東西,很low啊!所以,在現代中醫看來,脾是一個“系統功能單位”,包括消化系統、水液代謝、四肢運動及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防衛等。(這些功能說法都是現代中醫怕你聽不懂,翻譯過的)

我想最後說的是,現代中醫能活得還這麼滋潤,惲鐵樵及其追隨者是奠基者,每個中醫都應該給他老人家立牌位祭奠。但同時經過上百年的“虛化”,中醫事實上已經斷絕了自己科學化的路,因為中醫已經從根本上拒絕了任何驗證,而驗證是科學的基礎。


江滔7


我的理解是:中醫裡所謂的脾不是指現代解剖學中的特定脾臟,而是指一套消化系統。包括胃、肝、胰腺在內的。功能是:從食物轉化成人體運行的精微物質。所以,看古人治病藥方時,參考這種看法,也許對治療某髒的疾病有所幫助。脾胃的平衡就是:我們進食的食物應該考慮自已的轉化能力。平衡就健康。舉例:我們進食的穀物,脂肪等食物,必須對應的胰和肝的轉化能力,超越了胰和肝的轉化能力就容易得病。理解的不深,望有識之士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